這部電影一出,紛紛有人拿之前的幾部比較火的高質量lgbt群體電影來對比,或捧或踩。
而這部電影不是任何一部的翻版或重複,其獨特的女性視角,唯美的油畫畫質,高質量的電影質感和劇本設計都值得一看。
年輕女畫家瑪麗安,接到一則生意,為即將出嫁的富家小姐艾洛伊茲畫一幅肖像畫,這幅畫在婚前送給艾洛伊茲的未婚夫,因為他們從沒見過面。不久前艾洛伊茲的姐姐因為決絕嫁給沒見過面的男人反抗而自殺,艾洛伊茲也對這件事很抵抗,總是對來畫畫的畫家不配合。於是,艾洛伊茲的母親和女畫家商量,這幅畫必須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
女畫家瑪麗安就以朋友的名義接近她,結婚之前艾洛伊茲和媽媽、女僕住在孤島上,瑪麗安也住在她們家,白天陪艾洛伊茲外出,在孤島上閒逛,藉機觀察艾洛伊茲的舉手投足並默默記在心裡,晚上回到自己的房間憑藉記憶在燭光下畫畫。艾洛伊茲對於這個不速之客也是戒備的,就在這種彆扭的相處,鬼鬼祟祟的觀察之下完成了肖像畫。
就在可以交差的時刻,艾洛伊茲知道了真相,也看到了那幅畫,她輕蔑地指責和嘲笑瑪麗安的畫缺乏靈魂,那根本不是她,沒有她的半分神韻。一開始這對女畫家來說只是一單生意,憑藉自己的技術作出的畫卻被這樣輕蔑的嘲笑,激怒了瑪麗安。瑪麗安毀掉了這幅本來覺得很滿意的畫作。
或許是跟艾洛伊茲較勁,或許是受到嘲諷後的觸動,瑪麗安決定重新給艾洛伊茲作畫,想要在畫中除了技術,也加進靈魂。
於是她開始重新了解、重新相處,開誠布公地走近艾洛伊茲的生活和困境。艾洛伊茲也在這種相處和了解中放下戒備。在這種觀察和配合中,他她們萌生了感情,在島上彈琴、作畫、打牌,度過了最快樂的幾天。她們還幫助意外懷孕的女僕流產,三個人在孤島上尋歡作樂。
終於,畫作完成,意味著大婚之日也要到來。
你以為她們會反抗,會一起逃離這個地方,但是沒有,艾洛伊茲還是聽從母親的願望嫁給了富商,而女畫家也沒有搶婚之類的戲碼,甚至都沒有挽留,只是在不舍中度過在一起的最後一天。
數年之後的一場音樂會上,瑪麗安去歌劇院聽歌劇時,看見了遠處包廂中的艾洛伊茲,她和丈夫還有孩子。當響起當年瑪麗安給艾洛伊茲彈的那首曲子時,瑪麗安看到艾洛伊茲淚流滿面。
影片的大部分時間幾乎沒有男性角色出現,連艾洛伊茲的未婚夫這個重要的男性角色也不過是一閃而過,沒有幾個正面鏡頭。但無形之中,卻處處都是男性,兩個女人無時無刻不處在男權和父權的壓迫下,無論是這場婚姻還是女畫家只能以父親的名義開畫展,以及女僕意外懷孕卻沒有出現的那個男性。但這並非是男性的勝利,因為艾洛伊茲的丈夫娶到的不過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她只有聽到瑪麗安彈過的音樂才會流淚。
對比其他男同或女同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似乎缺乏反抗。
例如奉俊昊導演的《小姐》與這部片子有相似之處,女僕一開始也是男權的幫兇,甚至幫小姐的騙錢騙色的未婚夫。對小姐產生愛慕之情和了解她的苦難之後便同她一起對抗男權。那種反抗是直白的,設計騙錢的未婚夫和把小姐當成給官員讀情色讀物的工具,成功之後又把那些小姐被迫讀了一輩子的書燒毀、撕爛,然後一起坐船逃離那個地方。
對比起來《燃燒女子的肖像》似乎缺乏這種有力的、觀眾想看到的反抗。然而,你卻無法忽視這份熾熱的感情,它已經留在畫作中或是兩個女性的心中。她們的感情也保存在女畫家的畫作中流傳。
也有人拿這部電影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來對比,它們都足夠美,僅憑畫面就讓人難以忘記。《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唯美的田園景觀,世外桃源般的鄉村中的相遇,男主雕塑般的外形,對性向和愛情的小心翼翼的探索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燃燒女子的肖像》更是有著油畫般的質感,自然光燭光的切換,紅色和綠色的對比,唯美的海灘和海浪,以及兩位女主在暗室內、燭光下臉部特寫更顯得楚楚動人。
比起同為女同電影的金棕櫚影片《阿黛爾的生活》、風靡一時的《卡羅爾》不同的是,這部電影完全是女性視角,女性導演、製作團隊幾乎都是女性,飾演富家小姐的演員還是女導演的前女友。
對於這一點,有人認為女性視角更加細膩,而且填補了以往都是男性導演拍女同片的缺失,更加細膩,注重女性的情感而非戲劇化的表現。有人則認為其中有男性群體的缺失,是女性的烏託邦,是架空的而非真實的。
其實不然,男性在其中絕不是被忽視的角色,而是無時不刻地存在,影響著女性的婚姻、愛情、社會地位和成就。
正如女畫家瑪麗安多年之後終於能夠舉辦的畫展,也只能以父親的名義舉辦。而當她想要那副艾洛伊茲的畫時,她所穿過的人潮擁擠的畫廊,穿過的都是能夠來參加畫展的,擁擠的男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