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深情的方式哈,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海市蜃樓之未解謎。
當你在平靜無風的海面上航行,在水天一色的海邊漫步,在浩瀚無垠的沙漠上旅行,突然空中映現出亭臺樓閣、山巒起伏、樹木房屋、行人車輛、波光粼粼的水塘,宛如身臨仙境。然而,當你滿懷驚喜地欲走進它時,它卻又倏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不是在做夢?是不是幻覺?其實呈現在你面前的只是一種幻景,是一種自然奇觀—海市蜃樓,又稱蜃景。自從世人發現海市蜃樓以來,它就被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其實海市蜃樓只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是光線在密度不同的空氣中發生折射和全反射的結果。夏天,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上層空氣被太陽曬得很熱,密度小,貼近水面的空氣受水流影響,溫度較低,密度大。當上下兩層空氣的溫度相差較大,密度上稀下密時,周圍地平線上的島嶼、城鎮、船隻等景物反射出來的光線,通過上下折射和全反射,便可出現一個正立的映像。在陸地上,尤其在沙漠中,因白天受灼熱的陽光照射,地面強烈增溫,貼近地面的空氣熱得快,密度小;相反,上層的空氣熱得慢,密度大,當上下空氣密度相差較大,呈上密下稀時,就會出現倒立的映像。
當兩層密度不同的氣層穩定而緩慢移動時,就會產生變幻多端的海市蜃樓。海市蜃樓多出現在海洋、大湖、大江和沙漠的上空。在我國有「蓬萊仙境」之稱的蓬萊群島,地處渤海與黃海交界處,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從古至今海市奇觀頻頻出現。很多古人古書把蓬萊描寫為超然世外的神仙境界。白居易曾寫到「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也有對這一自然現象的描繪。
自古以來,蓬萊的海市蜃景一般都出現在風和日麗的白天,夜間出現海市奇觀在這裡的典籍中尚未見記載,但在2001年7月5日晚7時20分,有近萬人竟在夜間看到了這一奇觀。當時,蓬萊海面上方大團雲彩變幻莫測,似空中綻開的巨大花朵,又如起航的大船,從大海深處徐徐飄來。此時,蓬萊閣上空出現一道「天幕」。從這幅漫無邊際的「畫面」上看,好像一個海濱城市的鳥瞰圖,懸掛在蓬萊閣的上空,前面似微波蕩漾的碧水,後面如被碧水環繞的城市。
「畫面」的中央部分宛若鱗次櫛比的城市建築群,寬廣的城區道路依稀可見,時有「天人天馬」走動穿梭,「畫面」的左邊好像個寧靜的港灣,船兒點綴其間,「畫面」的右邊既像綿延千裡的蔥綠茂盛的熱帶森林,又像遠望的山野村莊散落到天際。畫面變幻莫測,如仙如夢,真像傳說的仙山瓊閣」。這一奇景直到8時10分以後才開始漸漸暗淡,最後在海風中慢慢飄失。海市蜃樓為何在夜晚出現,這種現象還有待專家解釋。在我國,海市蜃樓這一自然奇觀似乎是大海與沙漠的「專利品」,但近年來在南京、上海、寧波、成都、山城重慶等南方城市也相繼出現,令人驚嘆不已。1987年7月3日18時,一場暴雨驟停,寧波市西南方向上空出現孤島群山、白浪拍礁的罕見奇觀。
當時,東起奉化江,西至姚江大閘之間的上空一片汪洋,波浪之中,託出一座孤島和一片群山。孤島群山輪廓清晰,山是深綠色,海水呈白色,略帶淺綠,可見白浪翻滾拍打礁石的情景。至18時25分左右,海水慢慢升騰,隱沒了孤島和群山,變成一片白色的雲霧,飄浮在天際。這時,原先是大海的地方重新出現樓群建築。2001年6月18日8點40分左右,南京六合縣橫梁鎮以西的空中出現的海市蜃樓像一座方形大山,從地平線上突然升起,宛如一條盤踞蛟龍,沿著寧通公路緩緩移動,整個景象清晰可辨,仿佛仙境。峰巒起伏如畫,山中雲霧繚繞,林木鬱鬱蔥蔥,半山腰似有一寺廟和多級臺階,時隱時現……
上午9時許才漸漸消退。同年7月,在四川成都市西南方上空也出現海市蜃樓奇景。遠方的天空映現出綿延數百裡的群山,山上雲霧環繞,峰頂閃閃發光。群山中,似乎可看到許多亭臺樓閣掩映在蒼松翠柏中,再一看,又似能看到許多人在山巔歡呼。過了一會,山腰雲霧變成了一條彩色的光帶。後來,這光帶又變為一條河流五六分鐘後,又變為一條如煙似霧的輕紗。這一奇景延續時間長達40分鐘。在內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幻景呢?有關氣象專家初步分析認為,這些城市出現海市蜃樓一般是在雨後。因為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使得空氣溼度大,後天氣突然放晴,造成了前後大氣層垂直密度差異的增大,於是就出現了這一罕見的奇景。
但是,無論哪一種海市蜃樓,只能在無風或風力微弱的天氣條件下出現,當大風一起,這種奇妙幻境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因為這種空氣層極不穩定,大風颳,引起了上下層空氣的攪動混合,上下層空氣密度的差異減小了,光線就不會出現折射和全反射現象了。海市蜃樓之謎雖已揭開,但置身在如此奇觀美景中,仍如在仙境一般。正如蘇東坡著名的《登州海市》詩中所云:「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功。歲寒水冷天地閉,為我起蟄鞭魚龍。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