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電影的第三部,往往會成為整個影視IP的分水嶺。若是口碑票房平平,大多就此打住,成就一段三部曲的「佳話」。等到幾年之後,換個導演編劇再來一波續作和重啟。
像《疾速備戰》這種剛上映沒幾天就公布下一部定檔時間的系列影片,顯然是不多見的。《疾速備戰》的這份底氣自然有他的道理:截止目前取得國內1.7億、全球3.2億美金的佳績,不僅撐起了獅門影業上半年的最高票房,也即將接替《我們》成為上半年北美R級片票房冠軍。
從2014年第一部電影橫空出世,到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獅門頭牌,John Wick 的影響力與含金量,已經遠遠超出了動作爽片的簡單範疇。
02
作為系列老觀眾,第三部《疾速備戰》並沒有帶來過多的驚喜。動作戲依舊犀利奪目,兜兜轉轉的劇情卻已經讓我感到疲憊。三部電影的時間線幾乎無縫銜接,帶著上一部結尾留下的傷口繼續打打殺殺兩小時,即便是殺神也略顯頹相,讓人禁不住為他捏把冷汗。
你們總想看 John Wick 的打戲,可是他已經累了,他不想再打了。
但即便如此,本片的動作戲非但沒有縮水,還大幅增加了前兩部裡缺少的冷兵器戰鬥。從博物館裡的真人飛刀秀,到結尾的武士刀單挑,John Wick 冒著差點被一刀爆蛋的風險教會了反派一個道理:即使沒了槍,殺神也還是那個殺神。
白刃戰的加入除了強化主角的全能光環,也給格鬥注入了更多觀賞性。近身奪槍、一發入魂的橋段在前兩部已經出現了太多,觀眾多少有點審美疲勞。改成拼刀打鐵,可看性和變數就提高了不少。
大概是出於同樣的目的,突入酒店的槍手被配置了升級過的防彈衣甲,打亂了 John Wick 一貫的戰鬥節奏,給動作戲增加了難度和變數。
如果說 C.A.R 射擊術和近身格鬥是 John Wick 系列的金字招牌,那麼馬廊那段「借馬殺人」,以及後續在紐約市中心策馬揚鞭,上演現實版「暴力摩託」的橋段,就是這一部裡的創新點綴了。
騎著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世界第一殺手。
同樣創新的還有亞洲武術和演員的加入。基努·裡維斯自導自演《太極俠》裡面的男一號陳虎,在博物館的追逐戲裡當了回龍套;印尼動作猛片《突襲1》&《突襲2》的兩位反派親自助陣,手持印尼爪刀把殺神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至於高潮部分的單挑對決,兩人使的都是適合室內戰的脅差,滿滿的日本風。
這個系列要繼續拍下去,對於劇本和海外票房來說,走向國際化都是個好選擇。反正紐約也呆不下去了,不如讓殺神走出國門,和世界各地高手切磋過招。或許在第四部裡,我們能看到巴西戰舞、中國詠春、蒙古摔跤和東洋跆拳道高手和 John Wick 一較高下,吹響全球功夫電影復興的號角。
想想就很刺激。
03
梳理一遍 John Wick 的劇情,你會發現它的世界觀是逐步擴大的。
第一部的復仇主題簡單粗暴:退休殺手為狗報仇,間接帶出一個大隱隱於市的殺手公會,獨立的世界觀設定初步成型。
續集沒有著急擴大世界觀,而是繼續深挖。主角為了完成早期立下的契約被迫復出,殺手世界的細節也愈發豐滿:大陸酒店、高桌、血誓、世界各地的供應商以及那套複雜繁瑣的運轉體系,無一不令觀眾印象深刻。
說實話,第二部的劇情和反派設計都有些牽強,看到結尾才明白這齣戲的最終目的是讓主角在酒店殺人打破行規,成為殺手世界的對立面。
這樣才能順當地讓殺手世界的上層「高桌」加入劇情,引出第三部乃至第四部的主題——反抗。
對動作電影來說,劇情的核心是給主角的行為找到一個合理的、能讓觀眾產生共情的動機。比如《突襲》裡特警戰鬥的動機是為了活著走出大樓、《颶風營救》裡老特工為救愛女深入敵營。但到了續集,再用同樣的動機就顯得牽強附會了,後者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第一部救女兒、第二部救前期,到了第三部前妻遇害,終於輪到連姆·尼森救自己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相同的套路上演三次,從評分下降就能看出觀眾的倦怠。
在這一點上,《John Wick》系列雖然沒有做到令人驚豔的程度,但能看出導演和編劇是花了點心思的。用三部電影循序漸進地呈現出完整的殺手世界,每一部適當加入新的陣營角色的同時,也悄然轉換著主角的身份和立場。
下一部電影還能玩出什麼花樣,依然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