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這裡有提升你幸福感的一切
我去看了《無問西東》,很喜歡,很喜歡。喜歡到結束時,我克服羞澀,在影院裡用力鼓掌。
我承認這個片子有瑕疵。比如張震演的現代部分的故事線偏弱;比如有些臺詞,像「你怪她沒有對你真實,你給她對你真實的力量了嗎?」突兀而尷尬;比如空戰場面的CG製作真實感欠佳。
比如在拍攝沈光耀英勇戰敵時,畫風太MV了,不夠克制。尤其是王力宏看向觀眾的那一瞥,處理得好刻意,像戰鬥中突然停下,擺個pose扮酷,讓我本來飽滿的情緒被硬生生打斷。
但是,我依然很喜歡這部片子。因為它在一個人們恥於談及理想的年代,去認真叩問生命的意義;提醒你我看到,歷史上曾有過的理想主義者的身影。
01
電影交叉講述了跨越4個年代的4個故事,像是中國版的《雲圖》。主題可以用這句臺詞概括:「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4個故事裡,我想著重聊的是王力宏演的沈光耀的故事。富家子弟的他,在西南聯大求學期間,看到日軍轟炸造成的人間慘象,依然棄學從戎,報名參加空軍。
因為被故事打動,我去查了一些背景資料。
結果發現,真實的歷史人物,比電影裡展現的,更震撼,也更令人唏噓。
在電影裡,看到王力宏帥氣的空軍造型,駕著飛機穿越雲層、奮勇殺敵的畫面,我真的以為,當時的中國空軍就是那麼神氣非凡。
看資料才知道,那時,我國空軍剛起步,和日本相比,設備、培訓都落後不少,也因此在和日軍交手中,多有損失。
有1個數據,我看到後先是一怔,繼而眼眶發熱——
抗日戰爭期間,從中央航校走出的飛行員有數千位,但是他們從航校畢業到為國犧牲,大都不到半年的時間。
曾有人說,中央航校,是一所由當時的貴族子弟組成的軍校。這話雖不準確,但也反映了,當時航校畢業生的精英面貌。他們中有不少是清華學子、海歸人才抑或世家子弟。這些人本可以繼續過著安全優越的生活,卻因不願看到山河淪陷,生靈塗炭,報名從了軍。
然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從走出校門那刻起,生命就進入了6個月的倒計時。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是的,只有20歲。
02
為什麼中國空軍犧牲得這麼快?
從林徽因哀悼三弟林恆的詩裡,能看到答案的一角。林恆是1941年在成都與日本飛機空戰時殉難的。
林徽因胞弟林恆
林徽因在《哭三弟恆》中有這樣一句:「弟弟,難為你的勇敢,機械的落伍,你的機會太慘!」
即便是當時的飛行員們最想駕駛的驅逐機「老鷹式七五」,也是「那樣笨,那樣慢」。武器不如人的結果,就是被動挨打。
於是「青年的熱血做了科學的代替」,「別說是誰誤了你,是時代無法衡量。」
這個真相讓人痛心也讓人心酸:在抗戰期間,有不少年輕的中國空軍飛行員不是死於和日軍的對戰,而是死於飛機的自身故障。
電影裡沈光耀的原型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生沈崇誨。沈崇誨的死亡就和飛機故障有關。
在南京市人民政府的抗戰英雄譜中,對沈崇誨的事跡是這樣說明的:「904號機在通過南匯上空時,發動機故障冒煙,隊長示意該機返航,沈崇誨機組執意繼續前行殺敵報國,逐漸落後跟在機隊後方,轟炸任務執行完畢後,904號機失蹤,事後判定為犧牲。沈崇誨犧牲之後,衍生出其駕駛飛機衝擊敵艦的傳說並且廣為人知。」
注意最後這句:「衍生出其駕駛飛機衝擊敵艦的傳說並且廣為人知」,你沒有看錯,電影裡沈光耀駕駛飛機撞向敵艦的那個催淚情節,只是一個傳說。從目前可見的資料來看,沈崇誨之死更直接的原因是飛機故障。
然而,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死法,給人的感覺特別熱血、特別死得其所;而因「飛機故障」而死,則會讓人多了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痛心和惋惜。
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也好,很長一段時間的抗戰宣傳也好,都會把「飛機故障後失蹤」的殉國故事,講成「撞向日艦」的版本。
03
當我知道了歷史真實的樣貌,我更能體會到當年那些風華正茂的少年去當空軍意味著什麼,以及這一選擇的分量之重。
這意味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啊!
沈崇誨的遺詩寫的是:「從來徵戰無歸日,兩翼斑斑血染紅」。他從報名空軍的那刻起,就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無歸」,是死亡。
他們知道,我們的飛機不如敵人的先進;知道,自己可能還沒有殺死一個敵人,就先死於飛機事故;知道,選擇這條路,壯志未必能酬,身死卻是常態。
但是,他們還是要去。以血肉之軀,以必死之心,守國衛土。
而這些青年的親人,也知道,他們不會回來了。
「弟弟, 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
來哀悼你的死
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
簡單的,你給了
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
這沉默的光榮是你」
林徽因詩中的這段,沉鬱鈍痛到不可言語。
抗日戰爭中,那數千位中國空軍飛行員們,很多都死在青春剛剛開始的年紀。
借用林徽因的詩說,他們給出了自己的一切,不僅是「已有的年輕一切;將來還有的機會,可能的壯年工作,老年的智慧;可能的情愛,家庭,兒女,及那所有生的權利,喜悅;及生的糾紛! 」
04
而這些青年,給了這麼多,是為了誰?
林徽因在詩中寫出了這些少年心之所求:
「你相信今後中國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頭,
比自己要緊;
那不朽中國的歷史,
還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
最後一切你交出。 」
「我既完全明白,為何我還為著你哭?
只因你是個孩子,卻沒有留什麼給自己。」
林恆和電影裡的沈光耀去世時都是26歲,還是家人眼中的大孩子,人生之舟才剛啟航。
05
電影裡有個細節:沈光耀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和三個年輕女生迎面遇到,沈沒有打招呼,像沒看見一般走過去了,於是被女生們集體抱怨目中無人。
然而,當他去世後,沈母打開他的素描本,上面有他悄悄畫的那三位女孩的背影。
那時,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去當兵了,他應該是自知此去兇多吉少,所以刻意減少和女孩們的接觸。
這讓我想起齊邦媛在晚年回憶錄《巨流河》裡,寫的她和那位讓她終身銘記的「哥哥」,張大飛的故事。
張大飛
張大飛是齊邦媛哥哥的同學,他爸爸因抗日被日本人用汽油燒死。張大飛在十九歲那年毅然參加空軍。因為表現優異,入選了飛虎隊。
齊邦媛雖因戰事而顛沛,但依然能在校園求學。張大飛則在前線戰鬥。八年抗戰中,兩人一直保持通信,直到有一天,噩耗傳來:張大飛殉國。
張大飛臨死前,寫了一封訣別的信,給自己的好友、也是齊邦媛的哥哥,齊振一。
開頭就是:「振一,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二十一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
他請邦媛的哥哥原諒他對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
「我似乎看得見她(指齊邦媛)從瘦小女孩長成少女……這些年來我們走著多麼不同的 道路,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
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
在結尾,他請齊振一「委婉勸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後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這封信裡還有一處細節也特別戳心:「我現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二十六歲,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嘗過……」
原來在26歲之前,清高單純如他,連酒都沒喝過、連舞都沒跳過。對於人生,他在死亡即將來臨之前,才允許自己淺嘗了一口世俗快樂。
他沒經歷過的快樂還有那麼、那麼多,然而都沒有機會了。
就像他沒有機會去牽心愛女孩的手,沒有機會陪她左右,護她周全。
他能做的只是,在前方作戰,祝福心上的女孩,以後能讀著詩書,走向那光明之路,生活在和平的新世界裡。
06
我很喜歡電影裡沈母和兒子對手戲的部分。沈母的名門風度讓人為之心折。
當兒子的同學來報告兒子的噩耗時,她在心碎落淚之餘,還不忘招待客人,讓他們兩位喝一碗「冰糖蓮子湯」,潤潤水,再趕路。
沈母無疑是一個很棒的母親。而我想和你分享另一個,偉大父親教育出英雄兒子的真實故事。
張錫祜
故事中的父親是南開校長張伯苓,張伯苓的四子張錫祜,當了空軍後,張伯苓對這個要上戰場的小兒子叮囑的是:「陣中無勇非孝也」,你不勇敢抗敵就是不孝。
在淞滬戰役中,張錫祜因飛機失事殉國。
張錫祜家書
張錫祜去世前寄給父親的家書上寫著:「兒雖不敏,不能奉雙親於終老,然也不敢為中華之罪人……此次出徵,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讀此之後,不以兒之生死為念!若能凱旋而歸,自能奉雙親於故鄉以享天倫之樂。倘有不幸,雖負不孝之名,然為國而殉,亦能慰雙親於萬一也……」
為國捐軀那年,張錫祜才26歲,剛和未婚妻訂婚。
而張伯苓接到兒子死訊後,說:「我本人出身水師,今老矣,每以不能殺敵報國為恨,而今吾兒為國捐軀,可無遺憾了。」
中年喪子,痛不痛?當然痛!但是你問我悔不悔,憾不憾?我告訴你,我不悔,我不憾。
老爺子這骨頭硬得讓人落淚。張伯苓直到去世,一直都在宣揚教育救國的理想,鼓勵國人要有「國不亡,有我!」的志氣。他是真的身體力行去做了,哪怕因此失去了愛子。
這種家國情懷,在今日的人看來,可能會覺得陌生甚至不解,但當時的他們真的深信不疑地在踐行。所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的人在,中國沒有,也不會亡。
07
為什麼我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和想起了,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些帶光行走的生命。
描寫了西南聯大學子風貌的小說《未央歌》裡有這樣一段話:
「天下事,常常如此,見識是見識,世事是世事。此時做一個又熱心又有見識的人,最苦。如果光有熱心,而無見識,大可隨了潮流叫囂,博得群眾愛戴。如果光有見識,而不熱心,也很可臥聽大門外打死人,屋裡照樣睡大覺。
偏偏不幸世界上常有具備二者的少數人,又偏偏不幸他們常是少數。
於是便如同一個瘦弱的小孩,拼命去扯一匹發怒的馬,或是更恰當些,一個航海人在風暴之中,打算落下那個滿兜了風的帆篷。」
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精緻的利已主義者眼裡,無疑很傻很天真。
然而對於沈崇誨、林恆、張大飛、張伯苓、張錫祜……這些人而言,卻是必然做出的選擇,雖九死而不悔。因為他們相信,相信那看不見摸不著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他們的存在讓人瞥見人性的莊嚴、絢麗與光輝。
也正是因為有他們,我們這些後來人「才得以在和平中,天真而開闊地長大」(龍應臺語)。
而我們作為他們的後輩,面對人生,又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這是電影《無問西東》試圖讓觀眾思考的問題。
我們這一代人,已經不再面臨戰亂和生死危機,但我們同樣面臨誘惑與考驗,需要思考如何度過這一生。
電影裡梅校長對學生吳嶺瀾說的那番話,平實卻入心:「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聽到這段時,我邊哭邊問自己,「這樣的真實,你找到了嗎?」
我不敢說,已經找到了。因為在捫心自問的那刻,我的心頭就被強烈的羞愧感佔據。
但我會一直找,不會放棄找。
給想讚賞我的蘋果用戶
商務合作 請聯繫郵箱
yakicreator@foxmail.com
或 微信: wuweiq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