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中國青年

2021-02-19 雅君的好用分享

Hi,這裡有提升你幸福感的一切



我去看了《無問西東》,很喜歡,很喜歡。喜歡到結束時,我克服羞澀,在影院裡用力鼓掌。

我承認這個片子有瑕疵。比如張震演的現代部分的故事線偏弱;比如有些臺詞,像「你怪她沒有對你真實,你給她對你真實的力量了嗎?」突兀而尷尬;比如空戰場面的CG製作真實感欠佳。

比如在拍攝沈光耀英勇戰敵時,畫風太MV了,不夠克制。尤其是王力宏看向觀眾的那一瞥,處理得好刻意,像戰鬥中突然停下,擺個pose扮酷,讓我本來飽滿的情緒被硬生生打斷。

但是,我依然很喜歡這部片子。因為它在一個人們恥於談及理想的年代,去認真叩問生命的意義;提醒你我看到,歷史上曾有過的理想主義者的身影。

01


電影交叉講述了跨越4個年代的4個故事,像是中國版的《雲圖》。主題可以用這句臺詞概括:「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4個故事裡,我想著重聊的是王力宏演的沈光耀的故事。富家子弟的他,在西南聯大求學期間,看到日軍轟炸造成的人間慘象,依然棄學從戎,報名參加空軍。

因為被故事打動,我去查了一些背景資料。

結果發現,真實的歷史人物,比電影裡展現的,更震撼,也更令人唏噓。

在電影裡,看到王力宏帥氣的空軍造型,駕著飛機穿越雲層、奮勇殺敵的畫面,我真的以為,當時的中國空軍就是那麼神氣非凡。

看資料才知道,那時,我國空軍剛起步,和日本相比,設備、培訓都落後不少,也因此在和日軍交手中,多有損失。

1個數據,我看到後先是一怔,繼而眼眶發熱——

抗日戰爭期間,從中央航校走出的飛行員有數千位,但是他們從航校畢業到為國犧牲,大都不到半年的時間。

曾有人說,中央航校,是一所由當時的貴族子弟組成的軍校。這話雖不準確,但也反映了,當時航校畢業生的精英面貌。他們中有不少是清華學子、海歸人才抑或世家子弟。這些人本可以繼續過著安全優越的生活,卻因不願看到山河淪陷,生靈塗炭,報名從了軍。

然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從走出校門那刻起,生命就進入了6個月的倒計時。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是的,只有20歲。

02

為什麼中國空軍犧牲得這麼快?

從林徽因哀悼三弟林恆的詩裡,能看到答案的一角。林恆是1941年在成都與日本飛機空戰時殉難的。

林徽因胞弟林恆

林徽因在《哭三弟恆》中有這樣一句:「弟弟,難為你的勇敢,機械的落伍,你的機會太慘!」

即便是當時的飛行員們最想駕駛的驅逐機「老鷹式七五」,也是「那樣笨,那樣慢」。武器不如人的結果,就是被動挨打。

於是「青年的熱血做了科學的代替」,「別說是誰誤了你,是時代無法衡量。」

這個真相讓人痛心也讓人心酸:在抗戰期間,有不少年輕的中國空軍飛行員不是死於和日軍的對戰,而是死於飛機的自身故障。

電影裡沈光耀的原型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生沈崇誨。沈崇誨的死亡就和飛機故障有關。

在南京市人民政府的抗戰英雄譜中,對沈崇誨的事跡是這樣說明的:「904號機在通過南匯上空時,發動機故障冒煙,隊長示意該機返航,沈崇誨機組執意繼續前行殺敵報國,逐漸落後跟在機隊後方,轟炸任務執行完畢後,904號機失蹤,事後判定為犧牲。沈崇誨犧牲之後,衍生出其駕駛飛機衝擊敵艦傳說並且廣為人知。」

注意最後這句:「衍生出其駕駛飛機衝擊敵艦的傳說並且廣為人知」,你沒有看錯,電影裡沈光耀駕駛飛機撞向敵艦的那個催淚情節,只是一個傳說。從目前可見的資料來看,沈崇誨之死更直接的原因是飛機故障。

然而,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死法,給人的感覺特別熱血、特別死得其所;而因「飛機故障」而死,則會讓人多了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痛心和惋惜。

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也好,很長一段時間的抗戰宣傳也好,都會把「飛機故障後失蹤」的殉國故事,講成「撞向日艦」的版本。

03

當我知道了歷史真實的樣貌,我更能體會到當年那些風華正茂的少年去當空軍意味著什麼,以及這一選擇的分量之重。

這意味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啊!


沈崇誨的遺詩寫的是:「從來徵戰無歸日,兩翼斑斑血染紅」。他從報名空軍的那刻起,就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無歸」,是死亡。

他們知道,我們的飛機不如敵人的先進;知道,自己可能還沒有殺死一個敵人,就先死於飛機事故;知道,選擇這條路,壯志未必能酬,身死卻是常態。

但是,他們還是要去。以血肉之軀,以必死之心,守國衛土。

而這些青年的親人,也知道,他們不會回來了。

「弟弟, 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

來哀悼你的死

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

簡單的,你給了

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

這沉默的光榮是你」

林徽因詩中的這段,沉鬱鈍痛到不可言語。

抗日戰爭中,那數千位中國空軍飛行員們,很多都死在青春剛剛開始的年紀。

借用林徽因的詩說,他們給出了自己的一切,不僅是「已有的年輕一切;將來還有的機會,可能的壯年工作,老年的智慧;可能的情愛,家庭,兒女,及那所有生的權利,喜悅;及生的糾紛! 」


04



而這些青年,給了這麼多,是為了誰?

林徽因在詩中寫出了這些少年心之所求:

「你相信今後中國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頭,

比自己要緊;

那不朽中國的歷史,

還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

最後一切你交出。 」

「我既完全明白,為何我還為著你哭? 

只因你是個孩子,卻沒有留什麼給自己。」

林恆和電影裡的沈光耀去世時都是26歲,還是家人眼中的大孩子,人生之舟才剛啟航。

05


電影裡有個細節:沈光耀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和三個年輕女生迎面遇到,沈沒有打招呼,像沒看見一般走過去了,於是被女生們集體抱怨目中無人。

然而,當他去世後,沈母打開他的素描本,上面有他悄悄畫的那三位女孩的背影。

那時,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去當兵了,他應該是自知此去兇多吉少,所以刻意減少和女孩們的接觸。

這讓我想起齊邦媛在晚年回憶錄《巨流河》裡,寫的她和那位讓她終身銘記的「哥哥」,張大飛的故事。

張大飛

張大飛是齊邦媛哥哥的同學,他爸爸因抗日被日本人用汽油燒死。張大飛在十九歲那年毅然參加空軍。因為表現優異,入選了飛虎隊。

齊邦媛雖因戰事而顛沛,但依然能在校園求學。張大飛則在前線戰鬥。八年抗戰中,兩人一直保持通信,直到有一天,噩耗傳來:張大飛殉國。

張大飛臨死前,寫了一封訣別的信,給自己的好友、也是齊邦媛的哥哥,齊振一。

開頭就是:「振一,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二十一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

他請邦媛的哥哥原諒他對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

「我似乎看得見她(指齊邦媛)從瘦小女孩長成少女……這些年來我們走著多麼不同的 道路,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

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

在結尾,他請齊振一「委婉勸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後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這封信裡還有一處細節也特別戳心:「我現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二十六歲,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嘗過……」

原來在26歲之前,清高單純如他,連酒都沒喝過、連舞都沒跳過。對於人生,他在死亡即將來臨之前,才允許自己淺嘗了一口世俗快樂。

他沒經歷過的快樂還有那麼、那麼多,然而都沒有機會了。

就像他沒有機會去牽心愛女孩的手,沒有機會陪她左右,護她周全。

他能做的只是,在前方作戰,祝福心上的女孩,以後能讀著詩書,走向那光明之路,生活在和平的新世界裡。

06

我很喜歡電影裡沈母和兒子對手戲的部分。沈母的名門風度讓人為之心折。

當兒子的同學來報告兒子的噩耗時,她在心碎落淚之餘,還不忘招待客人,讓他們兩位喝一碗「冰糖蓮子湯」,潤潤水,再趕路。

沈母無疑是一個很棒的母親。而我想和你分享另一個,偉大父親教育出英雄兒子的真實故事。

張錫祜

故事中的父親是南開校長張伯苓,張伯苓的四子張錫祜,當了空軍後,張伯苓對這個要上戰場的小兒子叮囑的是:「陣中無勇非孝也」,你不勇敢抗敵就是不孝。

在淞滬戰役中,張錫祜因飛機失事殉國。

張錫祜家書

張錫祜去世前寄給父親的家書上寫著:「兒雖不敏,不能奉雙親於終老,然也不敢為中華之罪人……此次出徵,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讀此之後,不以兒之生死為念!若能凱旋而歸,自能奉雙親於故鄉以享天倫之樂。倘有不幸,雖負不孝之名,然為國而殉,亦能慰雙親於萬一也……」

為國捐軀那年,張錫祜才26歲,剛和未婚妻訂婚。

而張伯苓接到兒子死訊後,說:「我本人出身水師,今老矣,每以不能殺敵報國為恨,而今吾兒為國捐軀,可無遺憾了。」

中年喪子,痛不痛?當然痛!但是你問我悔不悔,憾不憾?我告訴你,我不悔,我不憾。

老爺子這骨頭硬得讓人落淚。張伯苓直到去世,一直都在宣揚教育救國的理想,鼓勵國人要有「國不亡,有我!」的志氣。他是真的身體力行去做了,哪怕因此失去了愛子。

這種家國情懷,在今日的人看來,可能會覺得陌生甚至不解,但當時的他們真的深信不疑地在踐行。所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的人在,中國沒有,也不會亡。

07


為什麼我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和想起了,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些帶光行走的生命。

描寫了西南聯大學子風貌的小說《未央歌》裡有這樣一段話:

「天下事,常常如此,見識是見識,世事是世事。此時做一個又熱心又有見識的人,最苦。如果光有熱心,而無見識,大可隨了潮流叫囂,博得群眾愛戴。如果光有見識,而不熱心,也很可臥聽大門外打死人,屋裡照樣睡大覺。

偏偏不幸世界上常有具備二者的少數人,又偏偏不幸他們常是少數。

於是便如同一個瘦弱的小孩,拼命去扯一匹發怒的馬,或是更恰當些,一個航海人在風暴之中,打算落下那個滿兜了風的帆篷。」

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精緻的利已主義者眼裡,無疑很傻很天真。

然而對於沈崇誨、林恆、張大飛、張伯苓、張錫祜……這些人而言,卻是必然做出的選擇,雖九死而不悔。因為他們相信,相信那看不見摸不著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他們的存在讓人瞥見人性的莊嚴、絢麗與光輝。

也正是因為有他們,我們這些後來人「才得以在和平中,天真而開闊地長大」(龍應臺語)。

而我們作為他們的後輩,面對人生,又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這是電影《無問西東》試圖讓觀眾思考的問題。

我們這一代人,已經不再面臨戰亂和生死危機,但我們同樣面臨誘惑與考驗,需要思考如何度過這一生。

電影裡梅校長對學生吳嶺瀾說的那番話,平實卻入心:「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聽到這段時,我邊哭邊問自己,「這樣的真實,你找到了嗎?」

我不敢說,已經找到了。因為在捫心自問的那刻,我的心頭就被強烈的羞愧感佔據。

但我會一直找,不會放棄找。

給想讚賞我的蘋果用戶

商務合作 請聯繫郵箱

yakicreator@foxmail.com 

或 微信: wuweiquai

相關焦點

  • 《陳情令》中的魏無羨: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陳情令》中的魏無羨: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雲夢江氏宗主江楓眠是遊俠出身,其家訓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江楓眠的親生兒子江澄沒有學到這條家訓
  • 《陳情令》:魏無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真的太難了
    我,真是太難了。面前就是電腦,卻完全失去了知覺。自媒體的文字,從來都是第二天匆匆忙忙寫完拉倒。更多時候,幾乎都是神志不清的狀態。某位網友看到我關於《陳情令》的文字,竟然這樣評論:覺得這個飄雨桐作者有幾個人寫文,其中肯定有一個CP粉,隔個幾天就有雙人的,而且文字表達也有區別。嗯,我時常上一秒說了啥?下一秒就完全不記得了。可能人老了,記性也越來越糟糕啦。
  • 中國推理出版之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最近,「午夜文庫」推出了它的第三百本書和第三十位大師,我們特邀其主持人褚盟先生撰文,講述「午夜文庫」和推理出版走過的道路……  歷史:被「誤會」拋棄的推理文學  如果套用一部電影的名稱形容目前中國原創推理的現狀,我想一定是「從零開始」;這樣的話,中國推理文學的出版狀態則是更加不堪的「零下一度」——至少在2006年之前是這樣。
  • 《陳情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魏無羨和可為可不為的江澄
    魏無羨的性格,桀驁張狂,豪放不羈,他可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正義與恩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坦蕩磊落,只求無愧於心。而江澄呢,雖然一樣的有正義感,卻是有所保留的,他是有可為有可不為,他會審時度勢,明哲保身。魏無羨之於他,多了一份熱血灑脫和一份義無反顧。
  • 《無問西東》—— 一個分裂的影評者的自白
    頗多影評詬病《無問西東》故事講得稀鬆,全靠地毯式配樂和強力雞湯強擼,其實板子打錯了地方,這不是敘事的問題,事實上李芳芳自己就是寫小說的,敘事應該是她的強項,絕不可能是短板。我注意到很多導演為《無問西東》的上映並取得市場佳績叫好,有陸川、路陽、徐崢還有很多人,陸川稱《無問西東》「仿佛是《芳華》的姊妹篇,又一部書寫幾代年輕國人心靈史的佳作」。
  •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大抵是生命最燦爛的選擇
    最近,《我不是藥神》這部被稱為「零差評」的國產電影,感動了許多人。小賽看過以後,也思緒萬千。
  • 《無問西東》| 服膺守善心無違
    考完最後一場,立馬跟著朋友去看了《無問西東》,這部據說是清華校慶片的電影,自然有著很多的賣點,整整6年的拍攝製作過程,一眾明星的出演,『別樣的青春』等等,但在我看完整部電影之後,我倒是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特點)在於回答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當我們在談論清華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 姜維,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此乃英雄大丈夫也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大家好,我是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青史回聲,今天我為大家講述三國時期最後一位漢家將軍、一個悲情英雄,姜維,姜伯約。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物,他以喜劇出場,卻以悲劇收場。他始為魏將,後棄魏投蜀,作為降將,他是幸運的,剛一登場,就備受蜀漢宰相諸葛亮的青睞,還被諸葛武侯認定為他的接班人,這一待遇從古未有。
  • 不問西東只問心!
    >如果看過電影《無問西東》,你的人生還要東張西望,那麼你所損失的就是——一種活法外加一張電影票。不問西東只問心,我心安處是我家!心有所愛,心有所怨,心有所念,不說,終成心病。等到有一天我們想開口說,又找不到願意聽的人。一生中真正追悔的,不是做過什麼,而是沒有做什麼,我們把內心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叫做——夢。嚮往漂流,就不能像鹹魚般過一生,只要永葆心中的夢想,醜小鴨也能變成白天鵝!
  • 這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又真的會如你所願嗎?
    過了十年以後,你說,這不怪我,是ta不好。而現在,ta有了新戀情,你也結婚了。你也不會難過。只是那時的你會這麼說。對於過去,已經沒有什麼可在意了。我不管啊你重來不知道吃藥有可能一兩天然後自己慢慢地好轉的這個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症狀談戀愛是一個本事,不談戀愛也是一個本事,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有些過去真的無法改變的,不如放下放不下要麼就接受,時間也是治癒不了的,自己接受,這一輩子不也挺好的麼孤獨的療傷要看你放不放得下能做朋友,但不能親密,更不要說曖昧,否則你會受不了看不慣自己主動提出分手會更傷心。
  • 永不褪色的青春傳奇,《無問西東》臺灣展映獲贊
    年初上映的《無問西東》,可以說是詮釋了「深刻的電影也可以很好看」,拿到7.5億的票房,還掀起一陣全民中國文化熱,收穫擁躉無數。這次,《無問西東》作為第十屆兩岸電影展之大陸電影展(臺北地區)開幕影片在臺灣進行放映,可以說是非常有意義了。
  • 李芳芳公布兩部新作動態 承接《無問西東》風骨
    李芳芳《無問西東》後再出發1905電影網訊近日,李芳芳導演亮相某活動,並公布新作——《士》與《劍來》的最新動態。2018年,李芳芳導演以一部《無問西東》取得7.5億的票房佳績,「無問西東」四字更成為全民高頻詞,影片的精神和內涵更收穫觀眾與媒體好評。
  • 逮捕他國政要人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伊朗在阻止川普連任
    伊朗在美國遭遇疫情和經濟雙重打擊,川普的支持率遠遜競爭對手拜登的背景下,以實施並參與襲擊蘇萊曼尼為理由,向美國總統川普及其他涉及此事件數十人發出逮捕令,除了體現伊朗不屈的國家意志以外,就是誠心噁心謀求連任的川普。
  • 清華校長引用電影《無問西東》臺詞勉勵學子
    《無問西東》公映後,由影片引發對青春的讚美、對民族脊梁的追憶、對愛情的篤定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創造了無數全民討論話題,讓「無問西東」一度成為網際網路熱詞。近日,據一份由多位行業內編輯記者、影評人和院線經理代表組成調查對象的問卷顯示,《無問西東》以綜合評分第一的身份,入選2018上半年華語五佳。
  • 《論語》|人生在世,是聽天由命,還是不可為而為之?
    李衛就再三拜謝道士的救命之恩。道士說:「您是貴人,遇到困境能平安渡江,也是命運,我不能不救,何必要道謝呢?」李衛又拜謝說:「領受大師的訓誡,我將終生銘記在心,一切聽從命運的安排。」道士聽後卻說,人也不能完全聽天由命。
  • 120張概念圖、300人美術團隊,《陳情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而這一群人的赤子之心,不被命運所左右的一腔熱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問結果,只願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這樣的少年心氣和豐富的內涵,是《陳情令》之所以口碑爆棚的法寶。 魏無羨和藍忘機之間的友情,也同樣令人動容。他們有著共同的信念,堅持一個共同的道理,不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魏無羨經歷過什麼樣的波折,也許別人不理解,但藍忘機依然會選擇相信他。
  • 有時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個是有一位當事者他問到,他要替家人來切肉、燒菜,問這樣是不是有犯戒。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應當是一個學佛人,所以他因為自己本身可能也有持守一些戒律,可能是五戒或是菩薩戒,所以他就要擔心是不是會有這樣的問題。那我們這裡回答是:即使你做了許許多多的業行,為自身或是為他人,本身都會有業果的,只是說這業果到底是屬於善業?還是屬於惡業?還是屬於無記業呢?這中間就有種種的差別。
  • 《無問西東》:聽從你心,堅守良知
    歷史上的中國受盡了屈辱,無數革命先烈均加入救國的大家庭,為國家的自強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而今天來談談電影《無問西東》也感覺非常合適。即使我不敢看第二遍,但是把它放在今天再次來觀看也變得分外有意義。 由李芳芳自編自導,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陳楚生領銜主演的劇情片《無問西東
  • 於朦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剛剛看了《追光吧哥哥》的最新一期,其中有一個畫面讓我特別感動。兩個隊伍要靠掰手腕決定比賽名次。3個人的隊伍目前比分是1:1,最後一棒分別是於朦朧和杜淳。我看到當時楊冪有說:「杜淳,你是人嗎」對於朦朧的心疼溢於言表。
  • 《無問西東》遭遇惡意差評?讓我們拋開口碑來看看電影到底怎麼樣
    1月12號,李芳芳導演的電影《無問西東》正式上映,小編迫不及待地貢獻了一張票,順便也掉了一地的眼淚。怎麼說呢?本以為電影中會存在激情香豔的畫面,全程看完,沒有一處是毀三觀的情節。目前,《無問西東》在貓眼評分8.5分。但是,網上流傳電影上映後遭到了某些公關團隊的惡意打擊,給了差評,使得電影直接從「正常口碑」使勁往下掉。不管真實與否,小編還是覺得這部電影值得一看,很走心,也很接地氣。跨時代的電影似乎不好講述,但是在這部電影中,你會看到在歷史的洪流中,人的良知是一直存在的。整部電影中有煽情,有殘酷,有迷茫,有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