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學科|南京大學邏輯教學的回顧與展望

2021-01-12 南京大學哲學系

本文根據張建軍教授在「全國邏輯教學研究與改革學術研討會」(2018年5月19日,中山大學)上的報告修訂增補而成,發表於《邏輯學研究》2018年第4A期。通訊作者:頓新國。

南京大學哲學系邏輯學科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著名學者劉伯明、湯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胡世華、何兆清、王憲鈞、陳康、倪青元、殷海光等曾在原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及其前身)和金陵大學哲學系從事邏輯教學與研究,數學系莫紹揆等著名數理邏輯專家也長期關心與支持哲學系邏輯學科的發展。1960年南京大學恢復哲學專業不久即設立了邏輯學教研室,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2年獲得邏輯學碩士學位授權以來,南京大學邏輯學科獲得了長足發展。2001年開始招收邏輯學方向博士生,2003年獲得邏輯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並以本專業為主體設立「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2011、2017年作為哲學一級學科分學科先後入選江蘇省優勢學科工程、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建設工程。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在南京大學哲學學科從事邏輯教學工作的有鬱慕鏞、李廉、李志才、鄭毓信、呂植壯、王義、張建軍、蔡仲、杜國平、王克喜、潘天群、頓新國、陶孝雲、張力鋒、袁永鋒。亦曾聘請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法國、挪威等國及中國臺灣地區專家開設長短期邏輯課程。自邏輯學位點設立以來,李廉、李志才、鬱慕鏞、張建軍先後擔任學科帶頭人。人才培養成績顯著,碩士、博士畢業生和博士後出站人員中已有一批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幹活躍於學術界,從事其他領域工作的畢業生也以較強的理論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實際工作能力獲得了廣泛好評。本文擬在簡要回顧南京大學哲學系之前身的邏輯教學的歷史發展的基礎上,著重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南大邏輯教學的發展狀況,並據此談談我們對我國邏輯教學現狀及前景的一些認識與思考。

1 國立中央大學及其前身的邏輯教學

1952 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時,原國立中央大學(1949 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合併,仍名南京大學迄今。原中央大學哲學系與金陵大學哲學系,都屬於南京大學哲學系之前身。因而,南大前身的邏輯教學發展史需做兩校分述。

國立中央大學由1902 年建校的三江師範學堂(不久更名為兩江師範學堂)發展而來。1914 年建成現代大學體制的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以下簡稱「南高師」)。先後易名國立東南大學(1923年),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7年)和國立中央大學(1928年)和南京大學(1949年)。早在南高師建設之初,哲學學科就作為文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20年的學科改革中,哲學成為新設的文理科中單獨的一個系,與國文系、英文系等七系並列。在東南大學時期,哲學系成為文科中的一個獨立的系;在第四中山大學期間,哲學被設立為一個獨立的學院。在中央大學時期,哲學院改為一個系隸屬於文學院,並且以這種形式保持到南京大學成立。

自南高師哲學繫於 1920 年成立以來,無論是在南高師的國文科,還是在之後各個時期哲學系或者哲學院,邏輯學都是其教學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哲學系成立之前的1917年,邏輯學課程就已設立為南高師國文科的基本課程,主要授課老師即為之後擔任哲學系首任系主任的劉伯明。據南高師1917年國文專修科的課程表記載,在國文專修科所有17門課程中,邏輯學(當時亦稱「論理學」「理則學」等)就已經佔有一席之地,是哲學類課程的五門之一。在南高師、東南大學到中央大學的發展過程中,哲學類課程數量不斷增多、體系也愈加全面,但邏輯學始終是哲學類課程中的基本課程,其中「基礎論理學」是所有哲學系學生大學一年級的必修課程。邏輯學類的課程也逐漸增多,相繼增加了「數理邏輯」「邏輯派別」「高級論理學」「高等理則學」「西方論理學史」「西方論理學之派別」「數理哲學」「因明學」等邏輯類課程。在當時中國整體的大學教育發展狀況大背景下,南高師—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哲學系的邏輯學教學體系,是內容相對豐富且比較完備的。

根據南京大學檔案館的相關資料,在南高師和東南大學早期,邏輯學教學由劉伯明主持。劉伯明是中國現代哲學和現代教育的先驅。1911年,劉伯明赴美國西北大學攻讀哲學和教育學,19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哲學博士。回國後曾先後擔任金陵大學國文部主任,南高師、東南大學文理科主任、副校長、代理校長等職。劉伯明精通英文,通曉法文、德文,兼習希臘文、梵文。1920年,杜威訪華並在南高師講學,劉伯明擔任杜威的翻譯,譯文信達流暢,聽眾欣服。除翻譯了杜威在南高師的《試驗論理學》等三大演講之外,劉伯明還翻譯了杜威的《思維術》一書。劉伯明開設的邏輯學課程對宣傳邏輯與科學精神、啟迪民智有重要的意義。

在劉伯明 1923年英年早逝之後,東南大學—中央大學負責邏輯學教學的專職教師主要是何兆清,長期講授「邏輯(論理、理則)學」「高等邏輯(論理、理則)學」「數理邏輯」「邏輯派別」「數理哲學」等系列課程。何兆清在中國現代邏輯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21年,年僅14歲的何兆清因品學兼優被保送到國立東南大學哲學系深造。大學畢業後留校執教,期間赴法國裡昂大學哲學系學習。1926年,何兆清獲碩士學位回國任教,1927年起主要承擔中央大學(及1949年後南京大學)哲學系邏輯教學與研究工作,兼及哲學其他領域,直至 1952 年院系調整,調任北京大學哲學系邏輯學教研室教師。他積多年的教學經驗,精心編著出版了《論理學大綱》、《邏輯學講史》、《科學思想概論》等若干重要著作,在學界具有廣泛影響力。

另從多方信息匯總,其他從事邏輯學教學的教師先後有湯用彤(「邏輯(理則)學」),熊十力(「因明學」)、唐君毅(「理則學甲」)、餘敷順(「理則學」)、馬炳文(「論理學甲、乙」)、胡世華(「數理邏輯」)、牟宗三(「高等邏輯」,根據這門課程所使用的自編教材《邏輯典範》可知,本課程以邏輯哲學為主要內容)、陳康(「數理邏輯」)等。其中,胡世華於 1935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36-1940 年間在奧地利、德國、法國、瑞士學習和研究數理邏輯與數學基礎,在德國明斯特大學(Westflische Wilhelms-Universitt Münster)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學位論文系在著名邏輯學家肖爾茲(H. Scholz)和柯特(K. Kothe)指導下完成。回國後不久於1943-1946年任中央大學哲學係數理邏輯、數學基礎教授。胡世華在中央大學的工作不僅提升了中央大學哲學系邏輯教學與研究的水平,而且為他成為新中國數理邏輯與計算機科學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打下了重要基礎。

以下為部分課程教學大綱舉例:

I.劉伯明講授「論理學」

(南高師-東大時期)

課程講義:本學程講義本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科主任德艾氏(J. Dewey,即杜威)所著之How We Think。其書中多有創見發前哲所未發,其主旨曰Instrumentalism(譯雲利器主義),舊謂思想者解決疑難問題之利器也,其書極適於師範之用,講演時常旁及他書如德氏之Studies in Experimental Logic),施勒爾(F. C. S. Schiller)之Formal Logic,其意旨皆相同也。

課程大綱:思維意義;練思之必要;教員及學科與練思之間的關係;名學與心學;思維真詮;外箍(外延)與內箍(內涵);判決;意義;具體思維與抽象思維;經驗思維與科學思維;動作與練思之關係;語言文字與練思之關係;觀察與知識對於練思之關係;教授與練思之關係。

II.何兆清講授「初級論理學」

(1927年度上學期)

課程信息:一學期三學分,每周三小時,每年一次。

教學大綱:本學程專研究形式論理學,其內容為:(1)論理學之意義及其與心理學社會學之關係;(2)真理標準之研究及思想律之討論;(3)直覺之知與推論之知;(4)概念論;(5)判斷論;(6)推理論,內分三部:A.演繹推理,包含三段論法與演繹法之分析;B.歸納法;C.生物技能適應之推論;(7)結論。

III.何兆清講授「高級論理學」

(又稱「思想方法論」,1927年度下學期)

課程信息:一學期三學分,每周三小時,間年一次。

教學大綱:本學程須曾修初級論理學者方得選修,形式論理學系研究正確思想之普遍法則。本學程即分論各科學之方法要目:(1)科學概論;(2)科學方法之意義;(3)科學分類;(4)數學方法;(5)自然科學之方法;(6)生物學之方法;(7)社會科學之方法;(8)結論。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西方邏輯的傳入,我國學界廣泛開展了東西方邏輯思想比較研究,這在中央大學哲學系長期開設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研究、佛學研究課程中都有所體現,並凝結出許多重要成果。其代表人物如湯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他們在中國與東方哲學研究中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與從事邏輯教學都具有密切關聯。同時,邏輯教學也為中央大學哲學系形成「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湯用彤語)的建設性傳統做出了重要貢獻。

2 金陵大學的邏輯教學

金陵大學於1910年由匯文書院和育宏書院發展而來。在1921年時僅設文科,數理學科附設在文科。在1914年的文科改組中,分設語言學系、社會學系、數理學系和宗教學系,而哲學作為一個科目最開始設在社會學系之中,此後分設國文、英文、歷史、哲學等系。1930年金陵大學成立文、理、農三個學院以及與這三院並立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從此,金陵大學直屬的教學科研機構一直保持了這「三院一所」的格局,而哲學系設於文學院之中。1940年金陵大學合併哲學、心理、教育系等成立哲學心理學系,設於文學院之中。1950 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金陵大學的哲學心理學系分設為哲學系和教育系。1951年,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大學合併,組成新金陵大學,直到1952年與南京大學合併。

金陵大學哲學系的邏輯學類課程雖然沒有中央大學哲學系齊全,但長期開設。根據相關史料,金陵大學開設的邏輯學類課程主要有:論理學、思想方法論、論理學問題、論理學派別、數學邏輯、高等邏輯等。劉伯明在 1915 年留美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回國,在任教於金陵大學的兩年中即開設了邏輯課程。根據章開沅、余光中、蕭焜燾等許多金大畢業生回憶,長期擔任金陵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的倪青原(亦為留美哲學博士)非常重視邏輯教學,亦親自任教邏輯課程。根據多方信息綜合,在現存金大哲學系 1928-1949 教師名錄(包括專任與兼任)中,肯定在金大開設過邏輯課程的還有牟宗三、王憲鈞、殷福生(即殷海光)、蕭焜燾等。

根據金陵大學民國三十年秋季(1941 年)的選課指導書,除公共必修學程外,哲學組必修學程共計56至60學分。其中邏輯學課程如下:

I.思想方法論

學分:5學分。

課程簡介:研究反省思維之基本原則及其應用,說明科學方法之重要步驟及其根據,並授以淺近之邏輯。

教材:Dewey: How we think; Cunningham: Textbook of Logic。

II.論理學問題

學分:3學分。

課程簡介:以研究邏輯之基本原理及重要學說為宗旨,對於名詞命題三段論法、歸納法等作詳細之討論,以求了解邏輯之功用,並指陳舊式邏輯之缺點,介紹新近學說之概要。

III.論理學之派別

學分:3學分。

課程簡介:研究亞里斯多德及以後所發生之論理學說與派別,比較其異同及對於學術之影響。

IV.論理學

學分與學時:第一學年上下兩個學期,每學期每周兩個課時,共4個學分。

課程性質:哲學心理系哲學組必修科目。

說明:本院一年級學生共同必修,其學分列入公共必修科目中計算。

V.數學邏輯

學分與學時:安排在第四學年,一個學期,每周三課時,共3學分。

課程性質:哲學心理系哲學組必修科目。

儘管由於種種原因金陵大學哲學系史料不如中央大學哲學系齊全,但如下兩個實例可以呈現金陵大學邏輯教學的特點,以及其對後來南京大學邏輯教學事業的深刻影響。

蕭焜燾是金陵大學哲學系1945年屆畢業生,其在王憲鈞指導下撰寫的畢業論文《真值涵蘊與嚴格涵蘊》,在戰時重慶華西壩五大學 (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燕京大學、齊魯大學、華西協和大學) 畢業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蕭焜燾畢業後留校任教,正式講授「科學方法與科學思維」、「數理邏輯」等課程,翻譯了卡爾納普的《語義學引論》,並編寫了《邏輯學講義》。後期成為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哲學著名學者。晚年回顧其學術生涯時,蕭焜燾一再強調,他早年跟隨倪青原、牟宗三等學習邏輯學,特別是在王憲鈞指導下撰寫邏輯學畢業論文,以及此後留校從事幾年邏輯教學與研究,對其一生的學術研究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蕭焜燾也長期擔任江蘇省邏輯學會顧問,為推動邏輯事業在江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7年初,金嶽霖的高足、時任《中央日報》主筆的殷海光,接替了牟宗三在金大的邏輯學課程。他的授課深受學生歡迎,很快從講師晉升為副教授。同時,他受到金大師生的深刻影響,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認識發生了急劇轉變(這種轉變史稱「殷海光之謎」),在《中央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針砭時弊的文章,產生了廣泛影響。1949年到臺灣大學任教後,他運用邏輯工具在邏輯哲學、科學哲學、政治哲學和文化哲學上頗多建樹,成為海內外學界公認的一代思想家,也成為我國學界系統闡述邏輯的社會文化功能的第一人。據殷海光的學生林毓生回憶:作為純學術研究的邏輯,本是中性,並不涉及價值問題,本身也沒有任何政治意涵。邏輯學的學術研究與他的政治立場也無必然的關聯。但殷海光卻把邏輯講成使頭腦不受專制散布的愚昧與虛偽所矇騙的利器。他講課時,非常有條理,莊嚴而不拘謹,在詞鋒犀利的分析中,夾帶著道德的熱情和對中國與世界的關懷。而殷海光自己在《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中總結道,其運思和為學分析到底層,是受這三個條件的主導:第一,現代邏輯的工作者所說的邏輯。第二,自休謨以降的經驗論者所說的經驗以及美國實用主義者所說的實用之結合。第三,必要時輔之以價值觀念,尤其是道德價值觀念。但是,價值泛濫會使人頭腦不清,並且可能形成人間的災害。所以,在作價值判斷時必須謹嚴地約束自己。這三個條件對運思和為學的主導作用,在其著作中處處可以看出來。鑑於殷海光與南大哲學系的歷史淵源和其傑出貢獻,自 1996 年起由殷海光入室弟子劉福增發起,殷海光的學生群體在南大本科生和碩士生中設立「殷海光邏輯獎學金」,至2013年共頒發15屆(鬱慕鏞、鄭毓信教授獲得「殷海光邏輯獎教金」),有力推動了南大邏輯教學和人才培養事業的發展。

3 南京大學時期的邏輯教學發展及展望

1952 年院系調整後,因為原從事邏輯教學的教師悉數調出南京大學,系統的邏輯教學被中斷,但邏輯相關研究仍有所持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南大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過程中,孫叔平等學者吸取五六十年代邏輯大討論的有益成果,堅持「形式邏輯規律是人人必須遵守的邏輯規律」的正確觀點,致力於闡述形式邏輯與辯證法互補互益的科學思維方式,因而能夠將基本的邏輯理念貫穿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之中;二是南京大學數學系莫紹揆等一直堅持開展數理邏輯研究,並取得了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成果,莫紹揆本人還積極參加哲學界開展的邏輯大討論,介紹現代邏輯的意義和價值。這對於南京大學邏輯教學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0年哲學專業恢復建設,專業負責人夏基松、林仁棟等都非常重視邏輯教學在哲學專業建設中的基礎地位,一開始就將形式邏輯作為專業必修課程。林仁棟親自擔任形式邏輯課程的主講教師,並安排剛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到校的鬱慕鏞擔任助教並主要從事邏輯教學與研究。此後多年鬱慕鏞堅持在哲學系及其他文科院系開設形式邏輯(普通邏輯)課程,並在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等方面做了積極探索,使邏輯課程深受學生歡迎與好評,為南大邏輯教學的恢復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改革開放後,我國學界開啟了邏輯教學與研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南京大學邏輯教學與研究也逐步得到全面恢復與發展。數學係數理邏輯專業建立了本碩博教學體系,在全國學界影響廣泛。在數理邏輯專業幫助下,在中國邏輯學會成立之初,南大哲學繫於1980-1981年承辦了中國邏輯學會主持的「數理邏輯教師進修班」共兩個學期,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位邏輯教師參加,鬱慕鏞擔任班主任,莫紹揆、鄭毓信等擔任教師;進修班不僅培養了一批現代邏輯教學骨幹,而且也研討了邏輯基礎教學的一系列問題,對推動我國邏輯教學現代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促進了南大哲學學科邏輯教學的發展。哲學系先後調入了李廉(1979年)、李志才(1983年)專門從事邏輯教學研究,並於1982年獲得了邏輯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培養了一批邏輯及相關專業人才,相繼選留呂植壯、王義兩位青年教師,1995 年引進張建軍到系任教。80、90年代除繼續在哲學系及一些文科院系開設形式邏輯(普通邏輯)課程外,李廉、李志才面向哲學系或全校開設了辯證邏輯選修課,鬱慕鏞開設科學邏輯選修課,科技哲學專業鄭毓信亦長期開設現代邏輯選修課,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 2003年獲得邏輯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以來,南大邏輯教學與研究獲得較大發展,相繼引進杜國平(2000)、王克喜(2002)、潘天群(2003)、頓新國(2009)、張力鋒(2015)、袁永鋒(2015)等多位教師,科技哲學專業蔡仲、陶孝雲等也曾從事邏輯相關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邏輯專業團隊年富力強、成果豐碩,被學界公認為我國邏輯學教學研究的重鎮之一。

下面分別從邏輯通識課程教學、哲學專業本科邏輯教學、邏輯專業研究生教學、服務於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邏輯教育四個方面,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的南京大學哲學系邏輯學科所承擔的邏輯教學工作的歷史發展及我們的一些思考與前瞻。

3.1 邏輯通識課程教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對通識教育認識的逐步提高,關於邏輯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業已逐步達成共識。南京大學有重視本科生的邏輯通識教育的傳統,許多文科院系長期聘請哲學系邏輯教師講授邏輯基礎知識。1994 年,學校設立「大文科公共基礎課」(首席教授課程)——「邏輯學導論」。首批首席教授課程共十門,動態管理,邏輯學課程一直設置到 2012 年本科教學全面改制。首席教授1994-1999年由鬱慕鏞擔任,2000-2012年由張建軍擔任,按崗位要求承擔三分之二以上課程;課程採取周3學時大班授課與課後作業訓練相結合模式,聘請多位研究生助教全程參與。課程基本理念以在現代邏輯觀念指導下講授傳統邏輯知識與方法為主,分為演繹邏輯、歸納邏輯與科學方法論、非形式論證邏輯三大部分,以演繹邏輯為主,後二者為輔,實際上具有「通識課程」的性質,學生達萬餘人接受了基本的邏輯思維與方法訓練。在此期間,邏輯教師還開設了「邏輯與科學方法基礎」,「邏輯與論辯」等全校素質教育課。

南京大學於2012年進行了「三三制」本科全面教學改革,大力加強了通識教育的力度。邏輯學首席教授課程轉化為通識課「邏輯與科學思維方法」(基本授課理念不變,強化方法論視角);本課程在最近學校開展的「十百千」優質課程建設中評為前30門「百層次」優質課程之一,擬爭取進入即將評估的「十」層次(全校十門重點建設)課程。邏輯教師開設的其他通識類課程有:「邏輯與語言表達」、「邏輯與論辯」、「博弈論與社會科學方法」、「哲學踐行」(新生研討課)、「走近『邏先生』:邏輯的社會功能」(DIY 課程)等。同時,我們也積極支持與幫助各院系開展富有專業特色的邏輯教育與訓練活動。

我們強化邏輯通識教育基於如下認識:國家強調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為邏輯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而邏輯通識教育和邏輯思維素質教育本身,沒有也不應採取單一模式,而應當充分鼓勵與倡導針對不同對象設置不同的側重點,充分鼓勵與倡導多種教育模式的探索。但這並不排除學界就大學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層面邏輯教育的基本內容與方法展開全面深入研討,以達成基本共識。南大邏輯通識教育貫穿了如下基本方針:

I.應體現演繹邏輯本位和現代邏輯觀念;

II.應承繼亞里斯多德《後分析篇》傳統,體現邏輯的科學方法論功能;

III.應承繼亞里斯多德《論辯篇》傳統,體現邏輯在人類日常思維和實際論辯中的作用;

IV.應以培育邏輯精神和系統性反思能力為根本宗旨。

我們認為這四個方面比較全面地體現了邏輯通識教育所應具備的體系與功能。當然,在邏輯通識課程教學中,還有一個如何處理傳統邏輯與現代邏輯知識與方法的關係的問題。我們認為,在現代邏輯觀念指導下,在通識教育中講授並講好傳統邏輯,是必要的和有益的。須知,正是西方中世紀後期大學普遍開設的傳統邏輯課程,奠定了後來的「賽先生」與「德先生」所體現的理性精神的基石,這在西方學界已達成了基本共識。經過數十年發展,西方學界在邏輯通識教育中並沒有拋棄傳統邏輯,只是在現代邏輯研究成果指導下將之講得更為精確,作為邏輯方法與邏輯精神的「入門之徑」,同時也注重現代邏輯最基本的知識與方法的傳授。這是需要我們結合我國歷史文化語境中的實際情況加以借鑑的。

上述方針及據此制定的教學體系,也與我們所持有的邏輯觀念緊密相關。我們贊同與堅持一種層級分明的「大邏輯觀」,認為任何關於「求真」「講理」的規律與方法的探求均可進入「大邏輯」視域,並視條件在通識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亦堅持居於基礎層級的經典演繹邏輯乃邏輯之本的認識,認為舍此就談不上邏輯通識教育。邏輯通識課程和邏輯思維素質教育,均應把經典演繹邏輯的知識與方法的教育擺在首位,儘管在教學體系與方法上可依教學對象的不同而不同。我們贊同吸收「非形式邏輯」和「批判性思維」的研究成果用於邏輯通識課程和相關素質教育之中,但不贊同把「非形式邏輯」與演繹邏輯與歸納邏輯對立起來「另起爐灶」。這基於我們的如下認識:所謂非形式邏輯並不是與形式邏輯(演繹與歸納)處於擇代或競爭關係的邏輯基本理論,而是與科學邏輯類似的一種邏輯應用理論。其所研究的應是邏輯因素在日常論證各環節的作用機理,以及邏輯因素與非邏輯因素的相互作用機理,其研究訴求,是要系統把握邏輯因素在日常非形式論證以及批判性思維中的邏輯應用機制。非形式邏輯畢竟是「邏輯」的應用理論,不能混同於「論辯術」與「修辭術」。我們在教學中所採取的策略是:從實際論證的評估說明邏輯因素在論證中的作用機理,從形式謬誤與非形式謬誤的區分說明邏輯因素與非邏輯因素在實際論證中的相互作用機理,吸取非形式邏輯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闡明在實際思維與論辯中澄清概念、揭示預設、辨別謬誤、駁斥詭辯等方面的途徑與方法,從中表明自覺的邏輯意識和邏輯素養對於形成理性化思維方式及非形式論辯與辨謬能力的基礎價值。

在邏輯通識課程教學中,我們特別注意澄清在學界與社會上流行的一種錯誤認識:演繹邏輯只訓練人們如何從已知前提必然地推出結論,從而使邏輯訓練成為人們循規蹈矩、維護既有信條的工具,其與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等非批判性思維相容,與解放思想、探求新知的批判性思維背道而馳。這種認識嚴重地扭曲了演繹推理的本性。演繹邏輯所揭示的演繹推理的有效-保真推出關係,其所依據的是推理的形式結構而非推理的內容;有效推理前提到結論的「形式保真性」,同時也意味著結論到前提的「形式保假性」,即基於有效演繹推理,若其推出的結論明顯為假,則其前提至少一假,從而構成對前提的強力質疑。如果說批判性思維要致力於對既有思維結果的檢討與評判,那麼有效演繹推理就構成其最重要的「槓桿」。演繹邏輯非但不是封閉心靈、維護教條的工具,恰恰相反,它是促進心靈開放、質疑教條的最有力的工具,是批判性思維教育中基本「硬體」。演繹思維絕不是批判性思維和思維創新的桎梏,而是這兩者的必要根基。

我們認為,邏輯通識教育的結果,應凝結在學生對「邏輯精神」的體認與把握之中。我們把所謂「邏輯精神」概括為「一求四講」(求真、講理、講規則、講條件、講系統),其核心是「講理」,也就是「尊重合理推理與論證」。這與以「合理懷疑、合理置信」即理性反思為特徵的批判性思維研究的主流訴求是一致的。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入中西文化比較視角,使學生在體認中華傳統文化之優長的同時,深刻認識到我們邏輯思維傳統薄弱的根本缺陷及其導致的反邏輯兩極後果:經學獨斷論與權威主義、相對主義與虛無主義的交替泛濫,這種根本的文化缺陷必須通過邏輯教育的普及與發展而得以解決。以此激發學生掌握邏輯工具、樹立邏輯精神的學習熱情。

我們在強化大學生邏輯通識教育的同時,也在探索非邏輯專業研究生的邏輯教育問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除個別專業外(如數學與理工科相關專業,還可舉出哲學專業的分析哲學方向、語言學中的語言邏輯方向等),我國大多數專業的研究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邏輯基礎教育,而且40年來沒有什麼大的改觀;這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軟肋,關係到我國科教興國和自主創新事業的命運。即使哲學系的非邏輯專業研究生教學,儘管南京大學和一些兄弟單位做了一些探索,但都未能取得大的成效。實際上,這對邏輯學發展的外部環境也造成了很大影響。鑑於這個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我們認為,邏輯工作者應當以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在推動這一局面的改變上有所作為:一是要加強邏輯在各領域的應用研究,充分體現現代邏輯的重要功能,體現各專業研究生學邏輯、用邏輯的重要價值。南大邏輯學科近來大力推動邏輯的社會文化功能研究,也是在這個方向上的一種努力。二是應乘研究生招生機制改革之機,積極推動邏輯基礎知識與方法列入招生準入科目,這不但有利於本科邏輯教學的發展,而且可為研究生邏輯教育的改觀打下一個新的基礎。三是積極創造條件開展並改進非邏輯專業研究生的邏輯教育工作。鑑於本科階段邏輯教育薄弱甚至闕如的現實,應儘可能採取措施「亡羊補牢」;同時結合各學科的特點與需要,探索加強非邏輯專業研究生邏輯學習與訓練的方式與途徑,以求能夠使之逐步得以改觀。

3.2 哲學專業本科邏輯教學

如前所述,基於深厚的邏輯傳統,新時期南大哲學專業教學一直重視邏輯基礎的學習與訓練。其中形式邏輯(普通邏輯)一直作為專業必修課程。並陸續開設現代邏輯、科學邏輯、辯證邏輯等選修課。隨著我國哲學界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與密切,關於邏輯教學在哲學教育中的基礎地位與作用,已逐步在全國學界達成了共識。作為在這一點上起步較早的高校之一,經過多年積累,在南京大學哲學本科專業於1995年進行的課程體系全面改革中,以「加強邏輯思維訓練」為指導思想,形成如下邏輯課程體系(該體系持續到2017年):(1)專業平臺課「邏輯學導論」(鬱慕鏞、張建軍先後主講);(2)專業核心課程「現代邏輯基礎」,進行一階邏輯的系統學習與訓練(先後擔任主講教師的有張建軍、杜國平、頓新國、陶孝雲、張力鋒);(3)專業提高課程「哲學邏輯」,以模態邏輯講授為主(杜國平、頓新國先後主講),2012年以「國際化課程」建設為契機改設為中英雙語教學課程(曾聘請臺灣學者王文方主講三學年);(4)專業選修課程:「歸納邏輯與決策」(潘天群主講),「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王克喜主講)、「當代邏輯科學前沿動態」(張建軍等邏輯學科教授合開)等。

我們在邏輯教學改革中主要堅持了兩個基本點:一是強化邏輯基礎訓練。我們遵循王憲鈞教授早年提出的關於邏輯基礎課程「上下兩篇」的思想,上篇在現代邏輯觀念的指導下講好傳統邏輯,先後採用的教材是《形式邏輯綱要》(鬱慕鏞主編)和《邏輯學導論》(「邏輯教育家」柯匹的著名教材),都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下篇則進行現代經典邏輯的系統教學與訓練,使學生能夠掌握現代邏輯基本知識與方法。二是開闊學生邏輯視域。通過上述教學體系,使學生能夠對現代邏輯的重要功用與發展態勢有所把握,形成基礎邏輯、應用邏輯和邏輯應用相互作用、互動發展的比較完整的邏輯觀。

2017 開始,南大實行大類招生,第一學年人文類學科(含文、史、哲、外、新聞)不分專業授課,設「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為平臺課(仍屬邏輯學導論性質,注入較強的批判性思維視角)。總結以前教學經驗以及邏輯通識課增加的原因,二年級之後哲學專業課程調整為:(1)專業核心課程「現代邏輯」。(2)專業選修課程則根據需要開設,已設課程有「模態認識論」「形式知識論」「非形式邏輯」「公孫龍子研究」等。(3)選修通識類邏輯課程多門。

我們認為,經幾十年發展,哲學專業邏輯課程教學雖然取得了較大成效,尚需在如下方面努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與哲學其他二級學科教學的互動問題。邏輯作為工具性學科,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理應發揮重要的功用。但現在的實際狀況是,目前其他哲學學科的教學中很少使用現代邏輯觀念、成果與方法分析研究問題,從而難以形成有利於現代邏輯學習與訓練的濃厚氛圍。我們通過與哲學其他二級學科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二是與數學、計算機、心理學、中文、外文等專業的邏輯教學交叉互動問題。這一點如果做好,可謂相得益彰。我們擬在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從邏輯教學先進國家的經驗看,若能在上述兩方面真正解決問題,哲學專業本科邏輯教學的氛圍能得到更大提升。

3.3 邏輯學專業研究生培育

1982年南大邏輯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以來,先後擔任碩士生導師的有李廉、李志才、鬱慕鏞、張建軍、杜國平、王克喜、潘天群、頓新國、張力鋒。2001年招收科學邏輯方向博士生、2003年獲得邏輯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以來,先後擔任博士生導師的有張建軍、潘天群、王克喜、頓新國、張力鋒。迄今邏輯學專業共授予碩士學位110人(含美國留學生1人。其中上世紀80年代12人, 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學位50人;現有在讀碩士研究生17人,在讀博士研究生21人(含香港留學生1人)。另有博士後出站8人,在站1人。本學科研究生培養的成績獲得學界充分肯定,金嶽霖學術基金會2010年頒發「第五屆金嶽霖學術獎」,該屆專門獎勵改革開放以來邏輯學專業學位論文,共評出各等級優秀碩士論文獎12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4篇;其中南京大學邏輯專業獲得優秀碩士論文獎5篇,優秀博士論文獎5篇。許多畢業生已成長為邏輯學及相關領域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幹。

我們在邏輯學專業碩士點設立之初,即支持並貫徹邏輯教學與研究「現代化」的思想,並逐步明確了「現代化」基本理念,將之作為研究生培育的指針。我們認為,邏輯學專業教學現代化的首要標誌,就是將現代經典(一階)邏輯和(狹義)模態邏輯這兩大經典理論以及集合論基礎理論的學習與訓練放在首要地位,使學生能夠運用現代邏輯的理論與方法從事邏輯學各方向上的研究;另一重要標誌是使學生能夠對邏輯學的歷史發展有比較系統深入的把握,對基礎邏輯、應用邏輯與邏輯應用各領域的最新進展有相對全面而又有所側重的把握;第三個標誌是學生能夠在特定方向的研究中通過學術史的把握走到當代學科前沿,能夠做出真正富有新意、有所建樹的工作,特別是對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我們認為,這三個方面也就是邏輯學專業研究生教學「現代化」的基本目標。

在第一方面,南京大學邏輯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首先突出強調現代邏輯基礎的嚴整的學習與訓練,這主要通過貫通一年級全年的「一階邏輯與一階理論」(現代邏輯基礎)和「哲學邏輯研究」兩門課程實現;其中除一階邏輯與狹義(真勢)模態邏輯的基本訓練外,也努力使學生了解數理邏輯「四論」特別是公理化集合論和非經典邏輯學科群的基本知識,從而使學生獲得比較紮實的現代邏輯功底和相對完整的現代邏輯觀念。在邏輯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方面,我們也提出一個基本要求:無論是哪個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都必須繼續強化一階邏輯、模態邏輯及集合論的學習與訓練,並根據生源實際落實不同層次的訓練計劃,其中特別強調了邏輯語義學的學習與訓練。

第二方面,在邏輯學專業碩士生培養中,我們首先通過「邏輯與哲學」(2018年更名為「邏輯、語言與認知」)、「西方邏輯史暨原著選讀」和「中國邏輯史暨原著選讀」課程教學,服務於這一訴求;繼而,通過多門選修課程使學生更多了解「大邏輯觀」視域中的邏輯學科各個分支,從而依據導師專長和學生志趣選擇研究方向。為培養學生把握學術前沿動態的能力,我們對學生的外文使用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注重對學生搜集梳理研究資料的指導,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博士研究生培養中,我們通過「當代邏輯科學前沿問題研究」課程,使得學生能夠儘快把握學科的「真問題」加以思考與研究;另結合各位導師研究專長開設「當代邏輯哲學專題」、「數理邏輯專題」、「哲學邏輯專題」、「科學邏輯與博弈邏輯專題研究」、「比較邏輯史」等研究性課程,課程內容依據各屆學生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以利於學生研究工作的展開。

第三方面,我們在研究生培育中始終強調「問題意識」、「方法意識」和「前沿意識」,強調獲得適應專業特點的研究能力和專題學術史把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學生懂得在此基礎上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創新」。在學術史梳理和學術探討的過程中,努力使學生把握邏輯專業研究所必須具備的嚴格的分析方法。我們把「分析方法」概括為如下「32 字指針」:「澄清概念、分辨層面;清理矛盾、追問可能;揭示預設、辨析共識;合理推導、嚴格求證」。在確定研究選題後,要求學生一定在兩個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要「竭澤而漁」,全面把握;二是在導師指導下精研核心文獻,以使自己的研究站到學界最新成就的制高點上,在史論兩方面提出自己的學術新見,把相關研究真正推向前進。我們始終注意在研究生教學中將當代學科前沿動態、本學科學術積累與學生志趣以及學生的就業方向相結合,實施個性化培養。我們也特別注重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論文選題與學科長期的學術積累相結合,同時致力於學科已有成果新的解題功能的挖掘,使學生研究選題與學科積累之間既有連續性又有開拓性,注意論文間的關聯與互動,從而既能發揮學術積累的整體效應,形成學科特色,又能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展開深度交流,確保論文的質量。

我們認為,考察邏輯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現代化發展的程度,還有兩個重要的「交流」指標:一要看學術交流特別是國際交流在研究生培育中之作用的發揮程度,這是不言而喻的;二是鑑於當代邏輯學科的前沿問題中有許多跨學科交叉性研究課題,故亦應把跨學科交流與合作在研究生培育中之作用的發揮,作為研究生培養現代化事業的一個重要維度。我們一直注意儘可能創造條件,聘請海內外知名學者前來訪問講學(開設課程或短期系列講座),舉辦系列學術論壇,著力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特別是近年利用「985 工程」「雙一流建設」等項目,鼓勵並組織學生申請與國際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及國際長短期學術訪問,均取得了較好成效。同時,我們鼓勵學生利用南京大學優良的學科條件,積極申報跨學科研究生科研項目和參加跨學科學術交流活動,且致力於整合校內相關學科資源,加強與校內相關學科(哲學其他二級學科、數學、語言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在研究生培養上的合作。毋庸諱言,就南京大學乃至我國高校邏輯學專業研究生總體培養現狀而言,其「現代化」程度總體上仍是「初級」的。要實現高級的「全面現代化」的目標,則需以全面實現邏輯研究的現代化為前提。後者的標誌首先是系列研究成果真正立於國際學術之林。同時,在研究方式上也需要做根本性的轉變。考察邏輯教育與研究先進國家的進展我們可以看到,「問題導向」的多學科、多視角合力攻關研究已成為當代研究的主旋律,而我們這裡的學科壁壘和研究方向壁壘依然森嚴,這是亟待改變的。即使就國際學界現有學科建制來說,亦尚未建立起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上世紀 70 年代起所倡導的與數、理、化、天、地、生相併列的邏輯學科建制,因而也有在現有學科框架下邏輯發展的「數學方向」與「哲學方向」分工的問題:前者主要在數學專業完成,後者主要在哲學專業完成,二者在一些應用領域(如計算機科學、語言學及認知科學等橫斷科學、大科學領域)共同起作用,但二者在發展的基礎需求、模式上有所不同的,因而教學與研究的基本模式上也會有所不同,這都是需要我們在充分把握國際學界發展現狀與趨向、吸取先進國家有益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加以研討的。我們認為,面對當前學科建制中學科壁壘仍然森嚴的現實,可採取如下發展方略:在哲學學科、數學學科和計算機等學科分別優先發展其哲學方向、數學方向和相關學科應用方向,從而獲得各學科認同;同時通過各種跨學科平臺加強各方向間的交流、互動與合作,著力加強交叉學科平臺建設。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等兄弟單位的平臺建設取得了許多可喜進展,積累了成功經驗。南京大學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正在吸取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的建設經驗,繼續努力打造這樣的平臺。

3.4 服務於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邏輯教育與傳播

鑑於邏輯的學科性質及其重要功用,邏輯事業的發展需要走向社會,在社會服務中發揮邏輯的社會文化功能。如果我們認識到,建設以「賽先生」和「德先生」為標誌的現代化國家,使社會得到理性化和諧發展,沒有「邏先生」做根基與支柱是不可能的,那麼,邏輯教育就不能限於高等學校,而必須著力推進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邏輯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也是大學邏輯教師的使命與責任所在。因此,南大哲學系邏輯學科一直把服務於國民教育體系作為邏輯教學與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以使命感和奉獻精神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這主要體現在邏輯學會工作和推進多層次國民教育體系中邏輯教育與傳播工作兩個方面。

就我國國情而言,邏輯學會不僅是學術團體,而且是推進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邏輯教育的重要平臺。南大邏輯學科教師在建設與發展中國邏輯學會和江蘇省邏輯學會的工作上都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1)南大哲學系不僅在中國邏輯學會成立之初即承辦了中國邏輯學會主持的「數理邏輯教師進修班」,而且一直積極參加中國邏輯學會及其各專業委員會組織的多層次教學研討與交流活動。(2)鑑於邏輯學科缺少發表園地,1984年主持江蘇省邏輯學會創辦的《邏輯科學》期刊(內部發行)。該刊發行至1991年共出刊42期,作為當時唯一的邏輯專業學術期刊,發表了全國學者大量邏輯理論與應用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許多教學研究經驗交流,在我國邏輯教育與傳播史上起了重要作用。(3)2006年承辦中國邏輯學會與江蘇省邏輯學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兩岸邏輯教學與學術會議」(首屆於2002年在臺灣大學舉辦),這是在中國大陸舉辦的第一次兩岸四地邏輯學術交流大會,被學界譽為「中國邏輯發展史上的空前盛會」,有力推動了中華邏輯事業的發展及兩岸四地邏輯交流的興盛,同時也積極促成了兩岸邏輯大會保持邏輯教學經驗交流的良好傳統。此會迄今已在兩岸及香港舉辦至八屆,南大邏輯學科都是積極推動者與參與者。(4)把省市邏輯學會辦成推進多層次邏輯教育與傳播的重要陣地。自1980年主持創建江蘇省邏輯學會以來,南大邏輯學科一直在引領學會堅持提高與普及相結合、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的辦會方針上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弘揚江蘇省邏輯發展的厚重傳統,注重省市兩級學會的建設,利用各種條件指導與幫助各級各類學校和社會團體邏輯教育和普及活動的開展;特別是近年主辦的「邏輯應用系列論壇」影響廣泛,在江蘇社會文化建設中發揮了獨特功能。江蘇省邏輯學會也因此於2016年被評為全國社科聯繫統先進學會。

在推進多層次國民教育體系中邏輯教育與傳播工作方面,南大哲學系邏輯學科團隊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工作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推進我國大學生邏輯教育工作。除了前述南大本身的邏輯教學的影響效應,我們也積極參加了「馬工程」邏輯學重點教材的編寫工作,張建軍被聘為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杜國平、王克喜、頓新國被聘為課題組主要成員;為吸收國際邏輯學教育的它山之石,我們翻譯出版了在國際上發行量最大的大學邏輯基礎教材——柯匹著《邏輯學導論》作為「國外經典哲學教材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年出版第11版譯本,2014年出版第13版譯本,兩版共重印20餘次;繼而我們又主持翻譯了國際發行量最大的現代邏輯基礎教材——卡哈尼著《邏輯與哲學:現代邏輯導論》,同樣列入「國外經典哲學教材叢書」於2016年推出,以作為推進國內現代邏輯基礎教學的參考;我們致力於總結南大邏輯教學改革的經驗,在全國和海峽兩岸邏輯大會上做多次大會交流,均取得預期效應。(2)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邏輯學主考工作及其他助學工作。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邏輯學科目是發揮邏輯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前期邏輯學科教師都積極參加了相關助學輔導工作。2005年南大接手全國「普通邏輯」自學考試主考單位之後,鬱慕鏞、張建軍先後擔任主考教師,杜國平、王克喜、王義、頓新國、張力鋒等先後參與命題工作。我們認真研究了以往命題中的經驗積累,特別在適應自學考試特點的「適度」性的把握上做了反覆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杜國平主編的新編《普通邏輯》自考教材受到考生歡迎,該書也被評為中國邏輯學會優秀科普成果獎。近年來,吸收國際先進經驗,我國國家公務員考試及各類專業學位考試相繼列入了邏輯分析型試題,這是推進全社會學邏輯、用邏輯之風尚的難得機會。故本學科支持多位老師參與了相關命題或輔導工作,並積極推動了有關工作的改進與發展。(3)支持基礎教育中的邏輯教育工作。加強基礎教育中邏輯思維訓練,是推進社會理性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環節。基於這種認識,2004年我們抓住教育部新課改契機投標高中實驗選修教材《科學思維常識》(張建軍、王習勝主編)。中標後又根據教育部專家委員會要求數易其稿,在2005年投入使用。至今已出5版共35次印刷。在2017 年頒布的新課標中,這門課程改名為《邏輯與思維》並被列為「選擇性必選」課程,標誌著我國中學邏輯教育走進了新的階段。我們還積極參加了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舉辦的多屆「素質教育與邏輯思維論壇」,支持和推動中國邏輯學會成立邏輯教育專業委員會,並積極參加有關活動。在我們主持的江蘇省邏輯學會有關活動中也一直關注基礎教育問題研究,並取得了較大成效。經過多年發展,邏輯在基礎教育特別是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步形成為社會共識,全社會學邏輯用邏輯的熱情不斷高漲,我們將秉持南大邏輯學科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繼續為此不懈努力。

編輯 | 劉雨軒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醫學院-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建「南京大學醫學院校外...
    10月26日上午,南京大學醫學院-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建的「南京大學醫學院校外教學科研基地」籤約揭牌儀式在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三號樓會議廳舉行。蔣青副院長在公共衛生的學科建設方面提出了國際辦學的新思路;沈蘇南副院長則在本科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的發展方面提出了合作計劃;王宏偉副院長從科研合作的角度出發,提出雙方共享實驗資源、實現合作共贏;王守宇教授基於其所授的《公共衛生及預防醫學》一課提出了在課程設置上的具體需求。市疾控中心周楠主任展望了與南京大學醫學院合作的美好願景,丁潔副主任則希望穩步地落實具體的合作事項。
  • 南京大學化學學科迎來百歲華誕
    10月24日,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00周年發展大會在仙林校區舉行。兩千餘名師生院友以及來自相關研究機構和兄弟高校的嘉賓等歡聚一堂,共敘融融情誼,共話輝煌成就,共謀未來發展。大會頒發了南京大學化學學科終身成就獎,啟動了新百年發展基金,並發布了《美國化學文摘社科學文獻典藏:南京大學》。會場內,千言萬語化作掌聲如潮,珍貴的瞬間定格成永恆。
  • 中國藥科大學
    1952年,齊魯大學藥學系和東吳大學藥學專修科併入我校,成立華東藥學院。1955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更名為南京藥學院。1986年與籌建中的南京中藥學院合併,成立中國藥科大學。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百所高校行列。2000年2月整建制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
  • ...今晚19:30,祝世寧院士談光學微結構研究與南京大學的「前世今生」
    你聽過光學微結構研究與南京大學的「前世今生」嗎?你想知道南京大學微結構科學開拓起源嗎?你想掌握光子器件與現代光量子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資訊嗎?5月12日(今晚)19:30-20:30,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祝世寧將帶來線上報告「光學微結構研究:回顧與展望」,與你一覽基礎學科的魅力,快來解鎖今日份的名校公開課吧!
  • 【2016回顧和2017展望】PPT下載網盤
    前面付總的三篇回顧和展望已經在跨年度發完了,小編我看了一下後臺,數千條的留言。。。。
  • 南京大學前五專業是什麼 南京大學發展史有嗎
    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1951年,南京大學改校務委員會制為校長制,潘菽任校長。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範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等院校以及組建有關院校相關系科;1956年,潘菽率心理系師生遷到北京組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長;1963年匡亞明任校長;1966年文革爆發,教學工作受到破壞,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1976年,
  •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高漢生逝世:潛心學術,獨當一面
    南京大學哲學系網站日前發布訃告稱,南京大學哲學系高漢生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1979年4月調至南京大學哲學系,分別於1983年、1988年評為副教授、教授,兼任江蘇省心理學會和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和全國法制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為江蘇省心理學會乃至中國心理學會的各項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 校友會2020江蘇省大學排名,南京大學躋身全國5強
    南京大學雄居2020江蘇省大學排名冠軍,河海大學等6所高校躋身全國前50強  榜單顯示,江蘇省共有13所高校躋身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100強,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雄居2020江蘇省大學排名前3強。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揚州大學雄居2020江蘇省省屬大學排名前3甲。
  • 第二屆氣象產業(中國氣象谷)發展大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召開
    12月18日,風雲際會中國氣象服務協會2020年會暨第二屆氣象產業(中國氣象谷)發展大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召開。年會以「打造中國氣象產業2.0」為主題,圍繞打造氣象產業升級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氣象科技進展與展望等內容共話產業發展。
  • 南京財經大學和哈爾濱商業大學,誰更強?
    南京財經大學辦學歷史:學校始建於1956年的糧食部南京糧食學校。1981年,南京糧食經濟學院在原南京糧食學校的基礎上建立。1993年,學校更名為南京經濟學院。1999年,南京物資學校併入南京經濟學院。2000年,南京經濟學院、江蘇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江蘇經濟管理幹部學院三校合併,組建成新的南京經濟學院。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正式更名為南京財經大學。師資力量:學校現有專任教師近1300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教師2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700餘人。
  • 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舉辦全科住院醫師病例匯報比賽
    為了加強醫院住院醫師病例匯報能力、提高臨床思維水平,展現全科基地住院醫師培訓管理的效果,促進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質量持續提升, 12月24日醫院科教科會同全科蓋達組織了全體全科在培學員的病歷匯報比賽,參賽選手包括全科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8人、貴州學員6人、雄安學員1人及委託/自主培養5人。
  • 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誰的實力更勝一籌
    上海交大大學和南京大學是中國的兩所頂尖大學,實力雄厚,上海交通大學排在上海的大學實力榜首,南京大學排在江蘇的大學實力榜首,那麼究竟誰的實力更勝一籌呢?這裡對兩所院校進數據分析,結果一目了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6名(青年科學家2名),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14名,學校有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7個,覆蓋12個學科門類;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3個;35個博士後流動站;有9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7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回顧與展望——黨群成人軟筆書法公益課堂(第28期)
    ▌文稿/圖片:陳冰倩 審稿/編輯:張振漢活動坐標:鄭州市金水區鳳凰臺街道黨群服務中心12月24日上午,鳳凰臺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主題為「回顧2020,展望2021」的「成人軟筆書法公益課堂」第28期活動。
  • 新學院 新法科 新模式 孫佑海談天津大學法學院發展 | 法學院
    孫佑海說,有必要在「新文科」項下,提出「新法科」概念,並作為一門特殊專業進行專門研究。天津大學法學院,在「新法科」建設方面,已做了若干探索。孫佑海說,在理工科較強的大學,法學教育的發展要充分依託理工科優勢,加強「法工結合」「法理結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學教育,「互相支持」「互相補臺」,為法科和其他學科的共同發展發揮協同作用。
  •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老年臨床醫學院揭牌成立
    南京醫科大學黨委書記王長青與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蘭青共同為「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老年臨床醫學院」揭牌。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院長張前德與江蘇省老年病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老年醫院、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黨委書記許家仁籤訂合作協議。
  • 白衣天使|南京大學醫學院學生的別樣「入門禮」
    2020年10月24日下午,南京大學醫學院2020級新生白大衣授予儀式暨教學獎頒獎儀式於仙林校區基礎醫學教學中心順利舉行。南京大學醫學院2020級新生104人,在仙林校區基礎醫學教學中心內,由南京大學、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等領導親手穿上白大衣、授予聽診器。從此,在漫漫醫學路上,又多了這104位奮力前行者。韓曉冬書記主持儀式下午兩點,與會全體師生齊唱校歌,儀式正式開始。
  • 北京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復旦大學等開設營養課
    目前,很多高校增設了營養學這門學科,開設了很多有關營養主題的課程,比如國內的一些高校就擁有著完善的營養學科體系,在教育部公布的評估等級中均在A級以上,排名位列全國高校前五:北京大學是大多數學子的理想院校,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它設立的一些課程都與營養學及食品衛生主題有關,這也是部分學子尖子想去北大學習的原因之一。
  • 南京大學50位知名教授推薦假期閱讀書單
    邏輯縝密,自然科學知識豐富,娓娓道來,集科學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是一部具有全球視野、跨學科視角的經典。因而在2002年,美國社會學協會將「教學傑出貢獻獎」授予麥休尼斯,以表彰他在其教科書的發展中創造性地對全球性材料的使用和新教學技術的引進。到2012年時,該教材已出版到第十四版。  2.社會學的想像力,米爾斯著,三聯書店,2012年出版。  該書是對社會學看待社會的特定視野的經典說明。
  • 南京頭疼掛什麼科?
    南京頭疼掛什麼科?經常性頭痛應該看神經內科,首先要排除一下顱抄內器質性病變,檢查一下腦核磁,也可能是高血壓引起,襲測一下血壓,建議去當地專科醫院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吧。 南京頭疼掛什麼科? 頭痛的病人到醫院掛什麼樣的科室,簡單還是要掛神經科。
  • 大學文科教學怎樣實現角色轉變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 黃凱斌  提高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建設高水平的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時代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建設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涉及許多環節,課堂教學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我們需要借鑑歐美大學的教學經驗,轉變課堂教學理念,實現大學文科教學從老師教為主轉向學生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