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及視頻截圖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很多人被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吸引,都是因為在網絡上看到的這個「爽劇」片段:
童瑤飾演的媽媽顧佳,在發現兒子被有著私人恩怨的別的家長偷偷帶走,並且獨自關在房間裡之後,看到崩潰大哭的兒子心疼不已,對兩個不懷好意的家長大打出手。
看完這個片段,我去找了《三十而已》來看,這才發現,可能這個「顧佳一怒為親情」的片段,已經是本劇最最「瑪麗蘇」、最「懸浮」的情節了。
這部電視劇講的,就是你、我、她正在經歷的、真實的、不完美的生活。
每一個女性,在看著顧佳、鍾曉芹和王漫妮的時候,都會偷偷在別人的故事裡,流下自己的眼淚。
中產家庭「脆弱的體面生活」
顧佳,受過高等教育,和丈夫一起開了一個煙花廠,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
為了讓兒子能夠得到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她鼓勵一心想當藝術家的丈夫自己創業,拍板貸款買了富人區的房子,想讓兒子進入頂尖幼兒園。
為了和幼兒園校董的太太搞好關係,她放下身段,主動示好,做蛋糕、陪聊天,甚至連王太太異想天開的念頭也想辦法幫她一一實現。
他們居住的大廈電梯壞了之後,顧佳特意穿著拖鞋等在王太太家門口,等王太太穿著高跟鞋走樓梯時,把自己的拖鞋換給了王太太,自己光著腳,扶著王太太從頂層下到了一樓。
好友顧曉芹心疼她到落淚,她卻淡淡地笑著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
最終,顧佳如願以償地把兒子送進了理想中的幼兒園,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丈夫的煙花廠資金鍊就快斷裂,她安慰丈夫,將房子做了抵押給工人發工資,還通過王太太接觸到了「太太圈」,想找到商業機會。
第一次的「太太圈聚會」結果並不好,精心打扮的她,卻因為別的太太都拎著愛馬仕,而自慚形穢地把自己的香奈兒藏到了身後。
之後太太們發的朋友圈照片,更是將顧佳給裁掉了,她暗暗發誓,一定要買一隻愛馬仕包包,一定要在太太們的朋友圈裡擁有姓名。
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想起美國那本著名的暢銷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為了讓兒子有一個「更好的童年」,也為了遠離「911事件」的發生地,正懷著二寶的作者,決定和丈夫從紐約的「下城區」搬到「上東區」,也就是紐約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
一系列令人焦慮的育兒大戰打響了。
他們購房要接受業主委員會的面試,給兒子找幼兒園要早早排隊,以及為了實現「階層躍遷」,她開始瘋狂地想要買一隻愛馬仕鉑金包,從而打入上東區的社交圈子。
最後,作者感慨道:「環環相扣是一種很令人焦慮的生活育兒方式,讓人活得很緊張,因為你永遠不能鬆懈,不能休息,不管什麼事都一樣。」
再回來看這部劇,真是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媽媽。
經過不屈不撓,頗有韌勁的努力,顧佳拎著限量版的愛馬仕披掛上陣,終於贏得了太太們的認可,出現在了太太們的朋友圈當中,還順利地拿到了一家遊樂園的煙花訂單,挽救了丈夫的公司。
劇情敘述到這裡,你也許會說,這不還是「瑪麗蘇女主」的劇情嗎?有什麼事情是顧佳辦不到的嗎?她好像一個從不會認輸也不知道脆弱為何物的人。
也有人會說,有錢人的煩惱,都是自己作的。
其實,顧佳一家,是典型的的「脆弱的體面生活」的寫照,白手起家的他們,沒有背景沒有靠山,煙花廠也是有訂單就能支持現在的生活水準,一旦發生事故或者沒有訂單,美麗的泡沫說破就破。
「中產階級焦慮」在這個家庭中,特別是顧佳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那些嚮往中的生活水準,是他們一家人要踮起腳尖夠一夠,才能夠達到的。因此,她不敢停,也從未想過要停。
她沒有迷茫,脆弱的時候嗎?
當好友鍾曉芹問她,生孩子到底好不好的時候,她是這樣回答的
在兒子幼兒園的家長群裡,家長們的名字都是「木子媽媽」、「子言媽媽」、「楠楠媽媽」……媽媽們都不需要有自己的姓名,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但顧佳緊接著又說:
「可事實上,是我離不開他。
你會比任何時候都軟弱,因為你希望這個世界能對你的孩子寬容一點;
但你也比任何時候都強硬,無論委曲求全還是武力求和,你都不希望任何一點傷害落在你的孩子頭上;
你還會雷打不動地堅持健身,因為你害怕病,更害怕死,然後就是努力想成為最好的自己,因為你得趕得上娃碎鈔的速度。」
有多少媽媽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在頻頻點頭?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像顧佳這樣的媽媽、妻子,是「強勢」的、「虛榮」的,不可愛的,而事實上,她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她會為幼兒園排擠得了癲癇的小朋友據理力爭,也會在丈夫對她表達不滿時誠懇地反省自己,她的內心,真誠地、毫無保留地愛著她的丈夫和孩子。
顧佳,之所以如此用力、如此努力地活著,愛著,大抵是因為想要安慰那個在少女時期有點茫然無助的自己吧。
劇中顧佳和爸爸的故事,很讓人動容,顧佳14歲的時候,媽媽去世了,爸爸一個人把她帶大。
成家後的顧佳,想讓爸爸和他們一起生活,爸爸卻執意去了養老院。
在養老院裡,父女兩人第一次敞開了心扉。
顧佳說自己第一次來月經的時候,不好意思告訴爸爸,自己在大太陽下騎車騎到了吐。
爸爸說,你那個時候堅持要上寄宿高中,大學也很少回家,也是因為不知道該怎樣跟我相處吧?
顧佳說,我知道你為什麼堅持要來養老院,我唯一能夠說服自己答應你的原因,就是這裡同齡人多,你那些不願意、不能夠說給女兒聽的話,就講給他們聽吧。
最後,顧佳說,我就當是,把爸爸送進了寄宿學校。
說完這句話,父女倆沉默了很久,很久。
標準化的大多數,想要擁有說「不」的權利
我以前看過一部「暴露年齡」的瑪麗蘇劇《命中注定我愛你》,裡面的女主角被人稱為「便利貼女孩」。
素樸、簡單安分、沒有野心、很容易滿足,對任何人都是有求必應,很方便,用過之後可以隨手拋棄。
她不佔空間,永遠安靜,不會有所求,她的存在感薄得就像一張紙。
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三十而已》中的鐘曉芹,就是這樣一個女孩。
她出生在上海的普通家庭,父母疼愛,沒受過什麼挫折,相親之後順順噹噹地結婚,在一家物業公司上班。
她工作踏踏實實,但也絕對算不上主動,對同事的所有要求「有求必應」、不懂拒絕,雖然升職很慢,但是人緣不錯。
而這種性格特點,在她的婚姻中也體現得很明顯。
因為丈夫喜歡養魚,她就默默地放棄了自己養貓的想法;
丈夫說她沒有理財觀念,她就乖乖地上交了財務大權,手機中連200塊錢的零花錢都沒有;
下班回家之後,她追劇,丈夫伺候自己的寶貝魚,一晚上也不會說一句話。
這樣的生活,挑不出什麼大錯,但也溫吞如白開水,鍾曉芹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但卻又沒有頭緒,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下去。
於是,曉芹還是每天早上做兩種早餐,忍受著那個總是打不開的門鎖(陳嶼堅持不換鎖,還說是因為曉芹沒有掌握技巧才打不開)。
看著陳嶼每次只洗自己的衣服,哪怕是她都洗了,陳嶼也只會挑出自己的衣服收進衣櫃。
聚會後不管多晚,曉芹總是自己打車回家(因為打電話給陳嶼,他是不會來接的,一般都是發個打車紅包了事)。
媽媽每次提起陳嶼這個女婿,都讚不絕口,於是,曉芹偶爾抱怨幾句,也會被媽媽「不結婚有多慘」的理論及時「鎮壓「下去。
而陳嶼,也對曉芹的父母過多介入自己生活而有諸多不滿:曉芹的媽媽經常不打招呼就來到他們家,而曉芹卻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兩個人在結婚前商定,五年內不要孩子,曉芹卻意外懷孕了,在這件事上,她也無法作出決定,甚至詢問好朋友的意見。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要這個孩子,卻又在產檢時發現胎停育,孩子不能要了。
這時,傷心欲絕的曉芹,看到丈夫一臉冷靜地找人為自己預約手術時,她對這段關係的不滿到達了頂峰。
而回到家的陳嶼,發現自己養的魚死了,似乎比聽到寶寶沒了的反應還要大,這下可讓曉芹傷透了心。
痛定思痛,曉芹開始反思自己的這段婚姻
在工作上,她也在同事的鼓勵下,開始嘗試改變,嘗試學會拒絕。
她慢慢發現,學會說不的過程,也是找到自己的過程。
她希望能夠跟陳嶼好好地溝通,但卻只換來丈夫的一句:別鬧了。
而當自己醒悟了之後,她和陳嶼之間的問題也越發地顯露出來。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中,她問丈夫:你到底為什麼和我結婚?
丈夫的回答,理智而又冷酷
這一番話,仿佛一盆冷水,澆滅了曉芹的怒火,也澆滅了她心中的那一絲希望,她提出了離婚。
辦離婚手續當天,曉芹遲到了整整三個小時,她對陳嶼說:每次都是我在等你,這一次讓你等等我,不算過分。
手續辦完之後,她一個人跑去餐廳,認真地吃了一頓大餐。
鍾曉芹和陳嶼的故事,就像我們身邊的朋友,亦或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陳嶼關於結婚的想法,猛一看沒什麼毛病,但卻能夠像刀子一樣插入曉芹的內心。
陳嶼不是壞人,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勤奮上進的青年,他也不是全然冷漠無情,每次與曉芹的衝突也都有原因可循。
他自己的原生家庭非常不幸,這讓他很害怕做不好一個父親,但在決定留下孩子之後,他也曾在半夜偷偷起來,把房間的每個角落都安上了夜燈,防止曉芹摔到。
失去孩子的那一天,他也曾流淚,只是曉芹沒有看見。
甚至在離婚分割財產時,陳嶼也在最大限度地照顧著曉芹的利益。
可正是因為沒有大惡人,沒有人存心要害別人,這樣的婚姻,才會讓曉芹絕望。
曉芹和父母的關係很好,可也正是因為父母對她的婚姻介入太多,影響到了他們的小家庭。
沒有狗血的劇情,令人失望、傷心的生活細節,才會真正打敗一個人。
我想,也許早在曉芹看到好友家裡,夫妻兩個人的衣服掛在一起時,就已經開始對自己的婚姻失望了吧。
看到後續的劇透,似乎曉芹和陳嶼在離婚後的日子中,反而逐漸完成了對彼此的理解和靠近。
不知道這樣巨大的代價,是否會帶給他們成長。
而對於曉芹來說,做真正的、真實的自己,遠比是否復婚重要得多。
漂泊在外的女孩,想要一個有客廳的房間
王漫妮,一個三十歲的「滬漂」女青年,她的願望就是在上海能夠紮下根來,找到一個理想中的愛人。
因此,她會斬釘截鐵地拒絕媽媽讓她回到家鄉找個人結婚的建議。
她在上海的工作,是一個奢侈品牌的銷售。
表面光鮮靚麗,微笑著為自己的客戶服務,過手的都是上萬甚至是幾十萬上百萬的金額,但下班之後仍然要擠地鐵回到自己逼仄的出租屋。
店裡丟失一條褲子,店員們就要平攤損失,靠著自己一頓一頓吃盒飯省回來。
房東一個電話,她就只能乖乖加房租;房東要賣房,她也只能匆匆搬家;遇到難纏的顧客,她一律笑臉相迎笑臉相送;為了上班不上廁所,她連水都不敢多喝……
難嗎?也是真難,但她還是在努力地向前奔跑。
為了居住條件好一點,她寧可增加通勤時間,也要搬到一個有客廳、有廚房的房子去住。
而王漫妮和父母的關係,也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相愛相殺:在小城市裡的父母一心希望她能夠回來結婚生子,過上「認命」的生活。
倔強的她會幹脆地回絕父母:我已經加班十幾個小時沒吃飯了,你讓我吃飽了再認命。
不敢經常喝水的王漫妮得了急性腎炎,剛好打電話過來的媽媽撥打了120,還收拾行李準備來上海照顧他。
王漫妮阻止了媽媽,然後在醫院昏昏睡去,過了一會兒又被手機吵醒:一夜都不敢睡覺的媽媽,估摸著時間,打電話提醒她叫護士來換輸液瓶。
放下電話的王漫妮,終於忍不住淚流滿面。
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彆扭、和好、衝突和理解中,慢慢找到合適的相處方式吧。
寫在最後
《三十而已》還有一個小插曲——
當時,顧佳這個角色原定是由佟麗婭飾演,但她的粉絲覺得這個角色的「人設」不討喜,就在網上掀起了大規模的「聲討」。
最後,都已經參與了發布會的佟麗婭,以「時間檔期不允許」為由,辭演了這個角色。
當時發布會的微博宣傳語是「30,成為真正的自己」,但因為粉絲的聲音,佟麗婭沒有能夠出演這個30歲的顧佳。
戲裡戲外的故事,都如此讓人感慨、深思。
成為真正的自己,聽起來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很多人都還要走很長一段路。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對自己說一句:
那個不夠完美、時常犯錯、也會害怕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而我選擇接受、愛這個真實的自己,也為我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
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30歲故事。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