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發現,譚松韻的新劇《親愛的麻洋街》上線了。看了幾集,實在是忍不住,想來吐槽一番。
這部劇的配置,其實真的很驚豔。很多的老演員,把街坊鄰居裡的那種生活氣息,演繹得活靈活現,沒有絲毫違和感。
一群老演員湊在一起,光是看他們演家長裡短,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老演員真的就把那個年代的氣息,給演了出來。年輕演員也沒有演技特別差的,大多數都發揮正常。
可是,我很好奇,導演拍的究竟是什麼年代?
要是沒記錯,我記得鏡頭最初說過,那是1984年的廣州。
有些道具的確都做得很舊,很有年代氣息。但既然要做,可否注意到細節,全部顧及到?
本來很喜歡看麻洋街家長裡短的氛圍,楞是被服裝給勸退了。
以前拍劇,那是因為沒錢。所以很多的道具啊,服裝啊,稀奇古怪的。但現在有錢了,也沒見完善。
1984年,就算是廣州,相較來說比較繁華的地方,也沒有那麼亮麗新鮮的衣服啊。
且不說那年有什麼大事吧,九零後的想必都還記得,自己小時候過的是什麼生活。
在那個缺東少西的年代,好好活著就已經很好了。
學生上學,更是樸素者居多。什麼時候,會有校服了?還有充滿現代化的課桌。
校服統一白淨的襯衫,還有西裝,換到2000年,都很少有學校有這種待遇。
再者,歐小劍那摩託車,更像是現在小混混的配置。
1984年就有車可以騎的,家裡不會是一般的有錢。
可在這劇中,大老闆的設定,是梁小寶家。
歐小劍家裡,雖然開著雜貨鋪,布局也不算奢華,顯然就是一般家庭。
這劇裡面的設定,簡直是互相矛盾。
連電視都得好多人擠著看的時代,一個個穿著打扮,跟現在差不多。
譚松韻身為女主角,那造型跟《以家人之名》一模一樣。
在《親愛的麻洋街》裡面的造型,塞到《以家人之名》裡面,看著都不違和。
一想到這是在那個過年過節才有新衣服穿的年代,就沒法入戲。
穿得素淨一點,就那麼困難嗎?
既然是拍年代劇,好歹給點誠意,在服裝上做舊,很難?
追到最新一集,對整體故事線,我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歐小劍這條故事線,跟麻洋街格格不入。
歐小劍在劇中的設定,是一個從警校退學的學生,去當臥底。
但他本人,依舊住在麻洋街。照顧著奶奶,又跟壞人在搏鬥。
這種隱忍的主角設定,是不是很帶勁?可是,誰做臥底還帶著家人?
雖然說故事源於生活,但很多東西,又得藝術化。但總不能處處是大的邏輯漏洞,到處是硬傷吧?
《親愛的麻洋街》明明打著的標籤,是愛情,年代,青春。
按理說,應該是麻洋街裡面的街坊鄰居的故事,住在麻洋街裡的小夥伴,在那個年代發生的各種各種的生活故事。
可偏偏到歐小劍這裡,卻畫風大變。一個學生退學,從此離經叛道,走上了臥底之路。
很帶勁的人設,但放在《親愛的麻洋街》裡面,就是金雞獨立,格格不入。
一個臥底,還經常出入麻洋街。陪著奶奶,跟一群高中學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真不怕哪天,被壞人發現身份,然後找上門嗎?
到底是安排臥底的警察腦子有問題,還是編劇腦子有問題,或者是導演?這種情節都有,也不考慮合不合適。
《親愛的麻洋街》這部劇,要說問題,一個就是服裝道具不到位。另一個則是歐小劍的故事線,其他方面,倒是還不錯。
本就不是一個偶像劇,實在是沒有必要光鮮亮麗。普普通通的,家長裡短就好。
馬曉曉的一家,強勢的母親,和稀泥的父親。成熟穩重的學霸姐姐,調皮任性的學渣妹妹。
光是看他們家裡鬧,看她們怎麼對抗母親的強勢,都比看馬曉曉跟歐小劍那黏糊糊的愛情要精彩。
年代劇,重在年代。那個年代下的愛情,真不是偶像劇一樣的歐小劍,而是平凡中帶著精彩的普通人生。
《親愛的麻洋街》真算不上是一部年代劇,導演的重心,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