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公元14世紀左右,也就是在中國的元朝末年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無論是在波及的人數,還是參與的規模都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起義,而且不僅僅是當時的加入了其中,就連後來的女真族也加入了這場起義的行列當中。
那當時的元朝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會出來這樣一場中國歷史上罕見農民起義呢?按照現在的主流解釋是:元朝的統治者上臺之後並沒有加社會的發展放在第1位,而是開始窮奢極欲大肆掠奪社會上的財富。經常派遣官吏來到社會各處聚離聚斂財富,然後把這些財富運回北方供上層階級享受。
元末農民起義
而且在元朝的皇帝初登寶座之時,他的政治環境也是比較兇險的,所以為了換取當時的軍事集團和各大部落首領的支持,元朝皇帝就大肆封賞利用經營來贖買這些軍事貴族。而且贖買的金額相當之大,往往一次風扇就能用掉朝廷半年甚至一年的財政收支。所以就在這樣的磅礴之中南方的百姓徹底生存不下去了,所以紛紛揭竿而起。
說到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我們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名字,毋庸置疑的肯定是朱元璋。因為朱元璋成為了這一場社會運動的最後贏家,從一個討飯的和尚一躍成為明朝的開國君主,這樣的樂天在中國歷史上甚至在世界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仔細觀察朱元璋的發家史,他究竟是選對了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夠從當時的社會最底層,當上皇帝?
農民起義:"貧極江南,富誇塞北"
"紅巾軍"第1代的領導人是韓山童,韓山童這個人是依靠宗教力量才能聚集起這樣大規模的部隊。而韓山童所信仰的宗教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那就是白蓮教。當時韓山童以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的名號作為號召,呼籲當時的底層民眾起來反抗元朝的殘酷統治。這些宗教口號對於當時的底層民眾來說是非常具有煽動性的,所以很快就聚集起了一大批的部隊,而"紅巾軍"也一躍成為反元系統當中最大的一股力量。
元末的起義軍"紅巾軍"
可是這些宗教口號雖然對於底層民眾來說非常具有煽動性,可是對於當時的知識分子來說這個口號卻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當時的"紅巾軍"內部對知識分子有著另外一套口號,那就是利用這些知識分子懷念宋朝的心情,提出了恢復宋朝的口號。在韓山童死後當時的"紅巾軍"內部就將他的兒子韓林兒塑造為宋徽宗的子孫,利用他的這個身份來團結當時的知識分子。
所以當時的"紅巾軍"軍是有兩個口號,一個是以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的白蓮教宗教信仰,這部分主要是用來煽動當時的底層民眾。另外一部分就是以恢復宋朝作為藉口,籠絡當時對於元朝政權不滿的知識分子。在這兩套口號的相互加持下,紅巾軍聲勢浩大,很快就有了一種席捲天下的氣勢。
影視劇中的白蓮教形象
《明史》記載:"潁州人劉福通與其黨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等復言"山童,宋徽宗八世孫,當主中國"。乃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謀起兵,以紅巾為號。
前面我們雖然說了"紅巾軍"這個時候已經是聲勢浩大,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的話,會發現一個疑問。會想到這些人只不過是當時的底層民眾而已,說難聽點都是一群泥腿子,他們靠什麼來面對元朝的正規軍。這些烏合之眾難道不應該在元朝正規軍的包圍下一觸即潰嗎,可是在歷史上我們卻發現事情卻恰恰相反。
地主階級:維護既得利益
在這20年的長期戰爭當中農民起義一方居然是佔有巨大優勢的,這就讓人感到非常奇怪了。所以從這一種奇奇怪的現象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幾個基本情況。當時的元朝軍隊已經失去了在成吉思汗帶領下的驍勇善戰的精神,上到軍官下到底層士兵已經徹底腐化了。在面對"紅巾軍"這些泥腿子的時候不是這些烏合之眾一觸即潰,而是元朝這方面的正規軍喪失鬥志。所以"紅巾軍"才能憑藉當時的底層民眾啦起一場聲勢浩大,長達20年的戰爭。
可是看到這兒很多人也許會冒出另外一個疑惑,當時的元朝軍隊如果這樣不堪,為什麼這場戰爭會長達20年呢,難道不是"紅巾軍"橫掃天下推翻元朝的統治嗎?原因就在於當時元朝內部還有著另外一股力量-地主階級。當時的元朝政府把這股力量稱為義軍,義軍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察罕帖木兒,也就是王保保,金庸先生在其著作《倚天屠龍記》中也有王保保的出現。
地主階級的代表:王保保
《明史》記載:"汝、潁盜起,中原大亂,元師久無功。至正十二年,察罕起義兵,戰河南、北,擊賊關中、河東,復汴梁,走劉福通,平山東,降田豐,滅賊幾盡。"
這股力量非常的巨大,因為在元朝的統治當中這古人就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們有力量也有欲望來維護元朝的統治,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這場農民起義當中出現了兩股力量,一股是以紅巾軍為首的農民起義陣營,還有一股是以當時的地主階級為主的既得利益陣營。
隨後這兩個陣營在中國的各個角落掀起了一場一場的戰爭。但是當時的"紅巾軍"有一個最大的劣勢,那就是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體系,所有人都是各自為戰。雖然他們在名義上都是屬於紅巾軍系統的,但是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還會出現內戰的情況,所以"紅巾軍"一度被一軍死死地壓制著,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出場了。
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關於朱元璋的生平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耳熟能詳,這裡就不贅述了。我們都知道朱元璋當時是因為一系列的巧合加入了紅巾軍中,後來還成為了紅巾軍大將郭子興的女婿。朱元璋在嶄露頭角之後並沒有和普通的"紅巾軍"一樣,喊著推翻元朝統治的口號來掠奪當時的地主階級,而是主動的吸收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當時有20多個人跟隨他參與了紅巾軍,這些人到後來都成為了明朝的開國重臣。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這時候的朱元璋雖然順利的取代了郭子興成為了紅巾軍系統中的一股軍事力量,但是這個時候的朱元璋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甚至可以說和其他政權相比它還處於劣勢狀態,那朱元璋究竟是走對了哪幾步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呢。第1個原因就是當時朱元璋最大的對手是劉福通,而當時劉福通被元朝的軍隊死死地牽制住了,這就給了朱元璋緩過第一口氣的機會。
《明史》記載:"劉福通犯汴梁,其軍分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寇晉、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毛貴據山東,其勢大振。"
第2個因素就是朱元璋和其他的"紅巾軍"不同,他主動的吸納了當時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地主階級。就像是我們後面耳熟能詳的李善長,劉基,這些人都是在浙江和安徽地區的地主階級。所以有了這些人的加入,朱元璋不但吸納了這些人帶來的許多武裝力量,而且這些知識分子還補足了朱元璋最大的一個短板那就是知識。
地主階級的代表:劉基,劉伯溫
就是在這些人的出謀劃策之下,朱元璋才有能力和機會一步一步的夯實自己的基礎。其中他們給出的一個最關鍵的建議相信是所有人耳熟能詳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而其他的"紅巾軍"雖然一開始在軍事力量上可能優於朱元璋,但是由於他們會遭到當時地主階級的強烈抵抗,就很難完全整合根據地的力量。所以在此消彼長之下朱元璋取得最後的勝利也就並不奇怪了。
評價
可能看到這裡又會浮現出一個疑問,朱元璋一個被地主迫害成乞丐的人,為什麼能主動吸納他們呢。按照朱元璋一開始的做法他想打擊地主階級是理所應當的,因為他從小就受到了村子裡地主的無情壓迫。可是朱元璋在幾十年的顛沛流離當中成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人,他感到像其他人一樣打擊地主消滅他們很難勝利。甚至在這些人的頑強抵抗下,自己還會丟掉身家性命。
所以朱元璋在還沒有成為統帥的時候就主動的改變了不下的傳統,不再以消滅地主階級作為目標,而是開始和他們合作取得他們的支持。而當時的地主階級之所以會接納朱元璋,那是因為在長達十幾年的戰爭當中他們看透了元朝帝國腐敗的本質,這個腐朽的帝國已經不能再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了。而當時的朱元璋則第1個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所以他們主動的選擇了和朱元璋合作。
明朝版圖
所以朱元璋的軍隊從性質上也發生了改變,已經不再是那個純粹的紅巾軍了。而朱元璋在攻打張士誠的時候也發布了一個宣言,徹底的拒絕了紅巾軍的傳統,背叛了"紅巾軍"。而朱元璋提出的口號也不是"紅巾軍"的"貧極江南,富誇塞北",而是變成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從一個階級鬥爭轉變成了民族鬥爭。
而這長達20多年的戰爭也幫了朱元璋一個非常大的忙,那就是大大的緩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因為在幾十年的戰爭當中大量的人口死亡,而且元朝的許多地主階級也在戰爭當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所以朱元璋就有充足的資源可以分配,在朱元璋的手中土地被大量分散,當時的貧富差距和階級矛盾也有了極大的緩解。所以明朝在一開始才能這樣迅速的進入狀態,而不是像其他的政權一樣,在登頂之後還會泛起許多波瀾。
參考文獻:《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