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影視指北」關注,歡迎把文章分享朋友圈
《影視指北(yingshizhibei)原創內容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轉載及合作請郵件18310230939@163.com聯繫。歡迎把文章分享至朋友圈》
2020新年頭三天,《我是歌手》新一季首發陣容,一點點的官宣完畢。
九個熱搜,全網關注,節目升級改版,官微又是發宣言又是傳戰報的宣傳力度挺大,明面上一派作為湖南臺重磅IP的大好之勢。
只可惜,觀眾並不買帳。
沒有天王天后坐鎮、沒有傳奇歌手回歸、沒有待爆的「黑馬」選手,現有的七位首發嘉賓裡,還有四個是此前就已經上過《歌手》的「回鍋肉」。
「失望」、「炒冷飯」、「沒新鮮感」……爭議期期都有,但這一回的非議聲,卻格外刺耳。
《歌手》這檔節目2013年開播以來,已經舉辦過七季了。
它一度被譽為華語樂壇的頂級競演舞臺,也捧紅了不少如今活躍在娛樂圈最前沿的實力歌者,是眾多樂迷每年必看的保留節目。
然而就現在首發陣容的風評來看,這一季的收視率不容樂觀。所以這塊響噹噹的招牌,難道今年真的要砸在自己手裡了嗎?
今年的《歌手》改版了。
全名改叫《歌手·當打之年》,面對樂壇扛鼎之位的當仁不讓,節目主張年輕歌手的當打之年,選曲全開放,沒有補位。
翻譯一下就是:1、沒請老牌歌手,全是新生代;2、嘉賓想唱啥唱啥;3、七個首發歌手從頭唱到尾,不淘汰,但也沒別人了。
網友更直接,說節目組就是請不動有資歷的老歌手了,還有建議它直接打造一檔新欄目的,「為什麼非要用《歌手》呢」?
(因為《歌手》名氣大啊,小朋友)
話是難聽,卻也揭示了《歌手》節目發展至今的兩大窘境:選手年齡斷層嚴重&嘉賓資質大不如前。
因為節目改版,選手都是年輕歌手本無可厚非,但有沒有想過,這可能是節目組越來越請不到其他層面歌手的無奈之舉?
第一季《歌手》羽泉奪冠時,他們給自己的定位是「承上啟下」。沒錯,《我是歌手》剛出來的時候,選手包含各個年齡層面的人,老牌傳奇歌手的回歸也是節目一大看點。
前七季,《歌手》請來過齊秦、黃貫中、辛曉琪、林憶蓮、劉歡、齊豫、李克勤等老一輩的樂壇常青樹,每一位的出場,都能夠引發觀眾的集體回憶。
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可以代表華語樂壇的一個時代。經典作品前奏一起,就能夠引得全場熱淚盈眶,無論現場演繹效果如何,永遠有人為情懷買單。
而中生代歌手層面,有過羽泉、沙寶亮、古巨基、曹格、孫楠、信等承上啟下的實力派唱將。
他們是當今華語樂壇的中堅力量,國民度高,作品流傳面廣,觀眾的熟面孔。
這兩個層面的選手,前者負責「情懷」,後者有過硬的實力和作品傍身,他們的存在,也確保了《歌手》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極大地拓寬了受眾面。
而這一季裡,七位選手:毛不易、周深、徐佳瑩、蕭敬騰、袁婭維、MISI、華晨宇,幾乎全員80、90後,年齡集中在25 - 35歲之間,除了今年41歲的日本歌手MISIA。
與往年相比,這一季《歌手》的陣容是最為年輕的一季。
年輕不要緊,有看點就行。然而這季《歌手》首發陣容最讓觀眾失望的,不是沒請來老資歷樂壇常青樹,而是它的「炒冷飯」行為。
七個人,四個人之前上過《歌手》。這不是一個表演性質的平臺,嘉賓過來唱幾次都沒問題,《歌手》作為音樂競演類節目,請原先的選手回來再比一次,就好像你看一部懸疑犯罪電影,事先就已經知道了嫌疑人的作案手法。
之前每一季的選手裡,都會有一到兩位歌紅人不紅的「黑馬」型選手。比如第一期撐起節目一半收視率的黃綺珊,第二期的鄧紫棋,第三季的李健等,每一位都會隨著節目的播出而爆紅,帶給觀眾驚喜。
而這類「待爆」歌手,今年也沒了。首發七人裡唯一不算是家喻戶曉的周深,最近也風頭正盛,曝光率基本等同於二線明星,是各家晚會和音樂綜藝的常客。
在今年陣容堪稱神仙打架的B站跨年演唱會上,周深的出場順序僅次鄧紫棋、吳亦凡、五月天。
所以無論是從嘉賓資歷、年齡跨度、總體質量以及新鮮感任何一個方面來看,今年的《歌手·當打之年》與前幾期相比較而言,都存在差距。
當然,正式節目還沒開播,我們也不能僅僅憑藉首發陣容,就叫衰整檔《歌手》。具體情況和收視率如何,還得看最終的賽制與播出效果。
不過無論名字怎麼改,節目的本質,都是「歌手」。觀眾想看的就是歌手同臺競技,然而主辦方卻連最關鍵的「歌手」一環都做得不盡如人意,一年不如一年,那刻薄點說一句,《歌手》這檔節目,怕是也辦不了幾年了吧?
資歷深的大佬級人物請不動,總不能硬逼人家來;「黑馬」型寶藏選手可遇不可求,不是人人都有紅的潛質;而新生代的歌手中,選擇面又實在太窄。
現在的華語樂壇,歌手的確越來越少,90後、00後更是生長在一個「沒有天王天后的年代」。
然而再往上一代,情況其實不是這樣的。從1979年索尼首款磁帶Walkman問世起,流行音樂才真正在中國傳播開來。華語樂壇隨之興盛,歌手隊伍逐漸龐大。
二十世紀80年代,大陸娛樂尚未崛起,香港樂壇進入了華語音樂史上最輝煌和最繽紛多彩的時段。譚詠麟、張國榮兩大殿堂級巨星為爭奪樂壇至尊地位而展開全面競爭角逐,梅豔芳、葉倩文、陳百強、陳慧嫻等也嶄露頭角。
彼時的臺灣樂壇同樣星光璀璨,出現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以及歌手,包括羅大佑、齊秦、王傑、周華健、李宗盛、張雨生等人。
而大陸則進入了搖滾時代。崔健成為中國第一位搖滾巨星,唐朝、黑豹等樂隊在他的影響下風起雲湧。
之後就是被稱為華語樂壇「諸神時代」的20世紀90年代。男有四大天王鼎足而立,女有張惠妹、王菲、林憶蓮、鄭秀文等天后代表頻出金曲。
與此同時大陸樂壇老狼、高曉松等人創作的《校園民謠》合輯風靡一時,以楊鈺瑩、毛寧、甘萍和李春波為代表的嶺南歌手,和在北京出道的陳紅、陳琳、潘勁東、謝東、孫悅等人被冠以同一個名字——94新生代。
而我們在《歌手》中呼聲最高的經典老牌歌手,也大多來自以上這兩個年代。
2000年,周杰倫橫空出世,開啟華語樂壇一個新時代。
同年,英皇娛樂宣布成立MUSICPLUS音樂家唱片公司,將陳奕迅、謝霆鋒、容祖兒、陳冠希、Twins等歸入旗下,發展不過5年時間,成為香港樂壇最當紅的唱片公司之一。謝霆鋒勇奪當年臺灣唱片銷量榜冠軍,陳奕迅則被認為是香港流行音樂新時代的指標人物之一。
在臺灣,五月天、蘇打綠兩大樂團在2000年前後相繼出道;孫燕姿、蔡依林、蕭亞軒、梁靜茹四人以及張韶涵、王心凌、楊丞琳三人被並稱為「四大三小」,21世紀初一口氣誕生了華語樂壇人氣火爆的七位天后級人物。
去年下半年的時候,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如何評價21世紀10年代的華語樂壇?
用回答者Laughing的話來說,「在21世紀10年代的華語樂壇裡找歌聽已經不是在一堆沙子中淘金了;簡直是像在鬧饑荒的年代裡挖野菜」。
「可怕的是,明明在21世紀的前十年,大家還幾乎每天在吃滿漢全席的。」
的確,進入10年代之後,華語樂壇迄今為止沒有再誕生過新的天王天后。
21世紀頭一個十年興起的《超級女聲》、《快樂男聲》、《我型我秀》等大型歌唱類選秀比賽,原本是輸送優質歌手的良好平臺,然而這幾檔節目裡能撐到10年代還有人記得的選手,基本兩隻手就能數的過來。
張靚穎算一個,尚雯婕算一個,譚維維算一個,這三位都已經上過《歌手》了;華晨宇13年憑藉《快男》奪冠出道,今年第二次登上《歌手》舞臺。
李宇春算是全民偶像,現在也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但要稱她為「天后」,怕是仍舊有不少人不認可,畢竟除了「春春」「玉米」這些詞語,多少人能唱出她的歌呢?
2012年開播以來,《好聲音》也舉辦了八屆了。但是在當季節目熱度過後仍舊留在公眾視線的,小北北只能想得到梁博和張碧晨,後者也已經上過《歌手》了。
說個真實的笑話,就在寫上一段的時候,小北北隨口問了身邊朋友一句:「因為《中國好聲音》紅的,你能想到誰嗎?」
對面愣了10秒鐘,猶猶豫豫地來了句:……華少?
這兩年選秀類比賽回春,可選拔的不再是「歌手」,而是「偶像」。
偶像當然需要會唱歌,但他們要求的是唱、跳、形象、舞臺表現力等各方面的全能,而不用唱歌水平多麼高。
那麼多愛豆說要做一個「音樂人」,能夠出圈的作品卻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密切地關注過誰,普通觀眾聽說過的作品,這幾年也就吳亦凡那首帶有自嘲性質的《大碗寬面》。
連大家叫得出名字的作品都沒有,談什麼歌手?
老牌經典歌手逐漸隱退,新生代歌手中能夠接班的寥寥無幾,今天的華語樂壇,和陷入了選人困境的《歌手》一樣,正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尷尬階段。
優質歌手數量不如從前,愛豆作品出圈太難,好的歌曲作品自然也就越來越少。除了近兩年興起的說唱嘻哈以外,短視頻的崛起讓《學貓叫》、《superstar》等「快餐式」片段音樂成為現在傳播最廣的作品,流行幾個月或者半年就過氣,鮮有作品能夠成為經典。
打開網易雲上《經典流行音樂KTV必點曲目》歌單,跳出來的作品仍舊是十幾年前就開始唱的《紅豆》、《童話》、《江南》等歌,歌手翻來覆去還是那麼幾個:王菲、林俊傑、孫燕姿、陳奕迅、周杰倫等紅了快二十年的人。
2019年年底,微博知名音樂博主「耳帝」在評選#2019年最值得聽的100首華語歌曲#時,開頭就說「2019年是華語樂壇的低迷年份」。
無論是主流界還是獨立界,都缺乏讓人驚喜又有口皆碑的佳作,同時還缺乏兼具音樂性與社會意義的「年度歌曲」。
都說音樂無國界,然而YouTube上播放量前六十名的歌曲中沒有一首華語歌,第一名是西語歌,東亞歌手中只有鳥叔入榜了。
在亞洲範圍裡比,韓國的防彈少年團已經唱到了全世界,而我們國家是靠粉絲刷榜震驚全美,「中國水軍」登上推特熱搜。
歌手的斷層、佳作的匱乏,再加上國際影響力不足的輔證,這兩年的華語樂壇相比之前的「諸神時代」和「黃金時期」而言,的確是沒落了。
當然,這背後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第一,網際網路崛起,音樂製作和歌曲發布的門檻越來越低,人人都能成為流行歌手。
相應的,傳統唱片行業遭遇寒冬,好的音樂製作人大量出走,導致歌曲產出頻率降低。然而網絡上所謂「音樂人」的唱作水平又參差不齊,口水歌井噴式出現,求量不求質。
第二,原先的華語樂壇,有大半江山都是被港臺地區的歌手與流行音樂佔據。然而近十年,大批港臺藝人歌手轉而謀求其他出路,上綜藝、當導師、下海經商、回歸家庭……輸出的優質華語歌曲因此減少。
第三,自2016年「歸國四子」陸續宣布回國發展之後,內地娛樂圈開啟了偶像元年。
偶像時代,流量為王。2015年後純粹的歌手類音樂節目屈指可數,取而代之的是各類偶像競演真人秀。他們比人氣、曲目編排、唱跳綜合能力以及舞臺渲染力,不會唱歌沒關係,你可以是「門面擔當」、「舞蹈擔當」或者「可愛擔當」,一個團隊只要有一個「vocal擔當」就可以了。
很少有平臺再執著於向外輸出「歌手」了。相比起聽一個人在臺上安安靜靜地唱歌,現在的受眾更喜歡看一群年輕鮮亮的面孔載歌載舞,生姿勃發,賞心悅目。
偶像更看重人氣、個人/團隊形象與整體的舞臺呈現效果,歌曲有是有,但唱到膾炙人口的都是《卡路裡》這樣的口水歌,很難被評作「經典」。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歌,鄧麗君起初被貶為靡靡之音,周杰倫曾經在家長們眼中「不務正業」代表,而對待當下正流行著的所有音樂,我們同樣理應學會包容並給予尊重。
只是當10後或者20後談起他們聽什麼歌長大時,小北北私心不希望答案是甜到發膩的《學貓叫》或者吼出來就行的《卡路裡》。
不是它們不好,只是我們應該擁有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