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反抗「平庸之惡」》簡介

2021-01-08 鳳凰網

  

《反抗「平庸之惡」》

著者:[美]漢娜•阿倫特 著,傑羅姆•科恩 編

譯者:陳聯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4

◆ 編輯推薦

過去不再啟示未來,人心在昏暗中徘徊。這是一本經典,但更是今天的應景之作,昆明暴行,再一次讓我們看到,就像「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你也「永遠不能指望一個拒絕思考的人擁有良知」。

★ 漢娜•阿倫特集中回應「平庸之惡」,反思道德崩潰年代的個人抉擇。

★ 《責任與判斷》中文修訂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員蔡英文專文導讀:阿倫特為文一向關注現實的政治與道德的重大議題,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靜之概念分析與思辨的熱情,因而帶有相當大的思想激勵。

◆ 內容簡介

沒有人比阿倫特更了解:20世紀的道德大崩潰,不是由於人的無知或邪惡,未能辨別道德「真相」,而是由於道德「真相」不足以作為標準,評判人們當下可能做出的事情。

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會中的每個個體,能夠反抗道德崩潰時代平庸之惡的引誘,不放棄思考,不逃避判斷,承擔起應有的道德責任。

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後,阿倫特對於「平庸之惡」的回應,以及對納粹猶太屠殺的評論。在這些文章中,阿倫特深入探討了與平庸之惡相關的政治與道德問題,如「極權統治下的個人責任」「集體責任和個人責任之間的關係」「思考與道德之間的關係」,等等。「過去不再啟示未來,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無所依傍的時代,阿倫特犀利的視角和關切,為我們思考個人處境和選擇立場提供了富有啟迪的抓手。

◆ 作者簡介

她擁有比男性進化更好的女性心智;她是影響世界一代人的精神導師;偶像級女性思想家。她超越自由與保守,在主義之外,對政治保持獨立省思;她追隨蘇格拉底和康德,撥開歷史黑暗,尋求政治人的根本立場。她痛批極權主義根本的惡,更擔憂普通人的惡之平庸。她不是道德學家,她只是提醒世人,要追隨自己的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她是漢娜•阿倫特,一位因獨立精神而被世界敬仰的女性思想家。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裔美籍哲學家,20世紀重要的政治理論家、思想家,與西蒙娜•波伏娃、蘇珊•桑塔格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識分子。曾師從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擔任芝加哥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阿倫特一生致力於考察現代社會中的政治問題和人的政治行動,並對美國政治現實和猶太問題有著大量極富原創性的洞見。

主要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人的境況》《過去與未來之間》《論革命》《共和的危機》《猶太文集》《心智生活》《康德政治哲學講稿》等。

傑羅姆•科恩(Jerome Kohn)

New School阿倫特研究中心主任,阿倫特和布魯歇爾夫婦遺稿保存人,曾長期擔任阿倫特助手。

◆ 譯者簡介

陳聯營200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研究專長為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現任教於河南大學哲學系。

◆ 目錄

中文版導讀(蔡英文)

編者導言(傑羅姆•科恩)

文本說明(傑羅姆•科恩)

序言

◎第一編:責任

獨裁統治下的個人責任

論道德哲學的若干問題

集體責任

思考與道德關切——致W.H.奧登

◎第二編:判斷

反思小石城事件

《上帝的代理人》: 因沉默而有罪?

審判奧斯維辛

報應降臨

譯名索引

譯後記

相關焦點

  • 平庸之惡 | 漢娜·阿倫特
    一種對自己思想的消除,對下達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對個人判斷權利放棄的惡。平庸之惡的概念,是由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來的。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對艾希曼的審判在耶路撒冷進行,審判一直持續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終被判處絞刑。
  • 漢娜·阿倫特:平庸之惡
    阿倫特給的解釋是「平庸的惡」。阿倫特記錄之下的艾希曼就是為納粹制度效力的一顆齒輪:官僚心態,盲目服從,麻木執行。正是這一點,令阿倫特意識到,惡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惡魔,在極權統治下,如果缺乏思考力和判斷力,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成為惡的代言人。
  • 平庸的惡 知無知人文通識解讀 「漢娜·阿倫特」 聽後感
    周四聽了關於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講座錄音,昨天又看了2013年的德國同名電影《漢娜·阿倫特
  • 《漢娜·阿倫特》:邪惡的平庸面
    ▲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艾希曼在審訊時的表現令漢娜感到詫異,她看著在猶太人大屠殺中執行「最終解決方案」,被稱為「死亡的劊子手」的艾希曼,驚訝地發現原來他再平庸不過。在面對所有控訴時,艾希曼僅唯唯諾諾的以「一切都是依上級命令行事」回應。艾希曼的「純真」表現,使漢娜不得不反思「邪惡是什麼」的問題。
  • 《漢娜·阿倫特》| 邪惡的平庸面
    ▲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艾希曼在審訊時的表現令漢娜感到詫異,她看著在猶太人大屠殺中執行「最終解決方案」,被稱為「死亡的劊子手」的艾希曼,驚訝地發現原來他再平庸不過。一個如此平庸的人,為何會犯下如此殘酷的罪行?眾人眼中的惡魔,其實只是自認為「依法行政」的一個平凡之人。邪惡是有本質的嗎?抑或邪惡只是良善的之缺乏?壓抑著自己曾遭迫害的創傷,漢娜冷靜刻畫對審判的觀察,身為「猶太人」的身份,沒有讓她因為自身的受害經驗而蒙蔽了雙眼,卻讓她把事情看得更加透徹清晰。
  • 漢娜·阿倫特《反抗「平庸之惡「 》1(內附視頻)
    《反抗「平庸之惡「 》(美)漢娜·阿倫特中文版導讀
  • 每個人都可能作的惡,或者冠冕堂皇和平庸之惡
    「平庸之惡」,是指在意識形態機器下或組織中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一種對自主性的放棄,不思考對錯,不辨別是非,對上級命令的無條件服從的惡。提起這個概念首先要介紹兩個人。漢娜·阿倫特: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
  • 「平庸之惡」比邪惡還可怕
    ,是因為喪失了思考的能力,而這就是阿倫特對「平庸之惡」的論斷。 阿倫特沒有把艾希曼描繪成惡魔,這已經讓猶太人不滿,更讓他們憤怒的是阿倫特不僅批判了發生於納粹德國的「平庸之惡」,而且筆鋒一轉,指出在猶太人當中存在的「平庸之惡」。 阿倫特認為,之所以會有六百萬猶太人遭受屠殺,與猶太社區的領袖同納粹的合作有密切關係。同時,整個猶太社會對於大屠殺也保持著一種沉默,沒有勇氣去反抗。
  • 什麼是「平庸之惡」? | 影評·《漢娜·阿倫特》&活動·《人的境況》
    / 傳記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盧森堡 / 法國語言: 德語 / 英語 / 法語 / 希伯來語 / 拉丁語上映日期: 2012-09-11(多倫多電影節) / 2013-01-10(德國)片長: 113分鐘又名: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臺)IMDb連結: tt1674773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納粹德國高官、素有「死刑執行者」之稱的阿道夫
  • 漢娜·阿倫特論惡的平庸性
    在報導這場審判時,阿倫特提出了「惡的平庸性」這個詞,很多人認為這個說法是在為罪犯開脫,為此阿倫特在《責任與判斷》中做了進一步闡述。耶路撒冷審判的是與非以賽亞·伯林在《伯林談話錄》中說:「我無法接受阿倫特的邪惡之庸常性的觀點,我認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書是荒謬的。納粹並非庸常之人。艾希曼深信他一生中做過的主要事情是對的。
  • 「平庸之惡」究竟有何深意?
    哲學家漢娜·阿倫特(1906-1975)認為,艾希曼在組織和執行猶太人屠殺計劃時並未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圖源:Pinterest非惡之人可以作惡嗎?圖源:Photo courtesy Wikipedia阿倫特把艾希曼的這些性格歸納為「平庸之惡」:他本性非惡,只是涼薄而愚蠢,是個「隨波逐流者」,用解讀阿倫特論文的一位學者的話來說:艾希曼是在尋找方向和目標的過程中,飄進了納粹黨,而非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
  • 《地久天長》遺漏的,是對「平庸之惡」做好標記
    歷史在無數苦難背後留下的教訓,是須對體制與人性的合謀進行辯證清算,是永遠重視漢娜·阿倫特強調過的——平庸之惡是人類最本質的現實一種。如果我們真在上述題旨面前理清了思路,便不難理解在《地久天長》這則文藝範本裡,前計生幹部李海燕身上究竟背負了多少懸而未決的社會學議題。
  • 漢娜·阿倫特:「惡」產生自簡單的不會思考
    原創 三輝圖書 三輝圖書儘管漢娜·阿倫特的著作包含的主題範圍甚廣,但是在她的成年生活中,她首先關注的是兩個互相緊密聯繫的問題:20世紀政治之惡的問題,以及猶太人在同時代世界裡的兩難。
  • 用獨立思考和意志抉擇來對抗「平庸之惡」
    《反抗「平庸之惡」》作者:[美]漢娜·阿倫特譯者: 陳聯營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14年4月文/諶洪果(法律人)鳳凰網讀書頻道阿倫特的《反抗「平庸之惡」》一書(英文原版及中譯本第一版書名為《責任與判斷》),系由其學生傑羅姆﹒科恩編纂的論文集。
  • 從來沒有平庸之惡,只有惡相噬 ​ 電影《艾希曼》
    林衝嘆道:「原來你們是平庸之惡。」這當然是一個笑話。平庸之惡,這個詞彙是一名猶太裔的女哲學家發明的,認為平庸之惡即因不思想、無判斷、盲目服從權威而犯下的罪惡。是指在意識形態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執行罪惡的命令和指示。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看懂何為平庸之惡,教你認清身邊的垃圾人
    漢娜·阿倫特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1961年,他以美國紐約客雜誌特派記者的身份,旁聽了艾希曼的審判。在審判進行的一年中,他記錄下了所有的細節,並先後在紐約客連載了五篇文章。1963年,他將文章集結出版了這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二戰期間,納粹集團對猶太人實施了慘無人道的民族大屠殺。戰爭結束後,許多重要的戰犯在德國紐倫堡接受了審判。
  • 《波斯語課》:語言、大屠殺、無名之輩與平庸之惡
    然而,惡就是惡,無論大惡小惡,極端之惡或平庸之惡,都是一樣的。《波斯語課》是一部德國電影,講述的卻是一個發生在二戰期間某個集中營的故事。而一個熱愛學習波斯語的納粹上尉和一個謊稱自己是波斯人從而逃過殺戮的猶太青年之間,能碰撞出怎樣的人性哀歌?又控訴著怎樣的惡行呢?這實在是一個神奇而令人悲傷的故事。
  • 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
  • 貝蒂娜·斯坦尼思: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也只是惡
    當時受邀到現場觀看審判的還有著名美籍德裔猶太哲學家,漢娜·阿倫特。阿倫特在聽完艾希曼的說辭之後,撰寫了舉世聞名但屢被爭議的著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並提出了20世紀最具原創性哲學概念之一 —— 平庸的惡。平庸的惡,即不選擇的惡,是對於顯而易見的惡行卻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參與的行為。阿倫特認為,像艾希曼這種「小螺絲釘」作惡,就是典型的平庸的惡。
  • 難得糊塗——平庸之惡
    因為,這四個字被絕大多數的國人奉為深諳人生之真諦、盡悟江湖之滄桑、超然於俗世之灑脫的處世哲學教旨。據考證"難得糊塗"一說是出自鄭板橋,因其累試不中而悟透人生;又說是出自與鄭板橋同時代的八大山人。然而,在人類文明的另一極,西方猶太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將"難得糊塗"歸結為一個著名的詞語"平庸之惡"。上世紀六十年代,以色列從南美洲捕獲了逃亡在阿根廷的前納粹黨衛軍中層軍官阿道夫艾希曼。並在耶路撒冷對其在二戰期,忠實執行納碎滅絕猶太人的命令,他個人犯下的罪惡進行了公開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