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印象 懷寧風情

2021-02-07 微懷寧網

點擊上面藍色字即可免費訂閱


訪懷寧,目標是石牌古鎮。石牌是中國兩大戲曲發源地,四大徽班進京,在北京融合漢劇,發展為京劇。黃梅戲在此萌生,由民間小調演化為中國第二大劇種。兩個劇種早期的名演員,盡出石牌,如此傳奇的地方,到了安徽,一定要親眼看看,探個究竟。

石牌街頭


知道懷寧很早。中學時候,讀書,「陳獨秀,安徽懷寧人」,但只是符號,再無印象。知道石牌很晚,中年以後,讀《中國戲曲史》,這回不是印象,是念想。想,總有一天,要到石牌看看。那時的石牌,是懷寧縣城,看石牌,看懷寧,是一回事。可等我真正站在石牌街頭的時候,這裡已經不是縣城。上世紀末,安徽省修建了一條地方鐵路,「合九鐵路」,從合肥到九江,路過懷寧的一個鎮,高河。高河成了北上合肥,南下九江,東去安慶的鐵路三岔口,交通便利,懷寧縣城便搬到高河。但是,這個鐵路車站,卻不叫高河站,叫安慶西站。所以很多到高河的人很糊塗,不知該在哪裡下車。其實這是歷史遺留。

懷寧,東晉成縣,治所在今天潛山縣的梅城鎮。宋元之間,爭鬥在江淮,元庭為統治需要,將懷寧一分為二,割出潛山縣,梅城鎮成為潛山縣城,懷寧縣治東遷安慶。後世安慶先是府城,後是省城,於是出現了中國少有的省、府、縣同在一城的奇觀。七百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此,石牌方定為懷寧縣城。五十年後,合九鐵路建成,懷寧縣治遷高河,石牌歸於寧靜。歷史上安慶與懷寧其實同地異名,高河站叫安慶西,不奇怪。

民國版《懷寧縣誌》所附安慶城區圖


潛山出懷寧,是在元代,而「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彼時潛山還屬懷寧,於是這個故事的歸屬權便發生問題。懷寧與潛山各相不讓,前些年拍電視劇,懷寧先下手為強,建了一個影視城,名字就叫「孔雀東南飛」。我到懷寧,有人建議,到哪裡去看看。我以為那就是個布景,沒有看頭,該好好看看的,實在是老縣城,石牌。

與六安蘇埠相似,石牌也是一個古老商埠,潛水在石牌匯合皖河,東流入長江,石牌便成為皖西南一個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不少江蘇、江西、福建客商,在此收購皖西南特產,以皖水之便,向東南販運,石牌商業逐漸繁榮,明清兩代直至民國,長盛不衰。至遲到乾隆年間,石牌已成為皖西南舉足輕重的商埠。會館多寡,是一地商業興旺與否的指標,石牌一鎮,有江西、福建等會館六處,石牌興旺,可見一斑。解放後,石牌成為懷寧縣城,但公路鐵路交通的逐漸發達,使這個以水運而發達的小鎮商業集散地的功能漸漸萎縮。而縣府搬遷,更使這個千年古鎮多少有些黯然。但是,石牌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的足跡,卻永遠鐫刻在中華史冊,金光閃爍。石牌對中國戲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遠遠大於她在商業上的成功。我們想看的,正是這個戲曲之鄉。

從潛山到石牌,過去,是有直達客車的,但是自從縣城搬遷,班車取消,須到三橋轉車。原以為麻煩,但上車後售票員告訴,方便的很,我拉你們到三橋,把你們送到石牌車上。結果車到三橋停下,馬上便有高河方向來的車停下,門對門,下車上車,前後不超過十秒鐘,簡直是無縫對接。驚嘆於偏僻小鎮,交通竟然如此迅捷,退回十年,大概都不敢想。

老街尚在,面貌如舊


進入石牌,按照路人指示,進入老街。的確是老街,但殘破程度,也讓我有些吃驚,來之前,曾看過一些有關石牌的文字,以為可以尋到一些戲臺、故居、作坊的遺留,但是在老街轉了好大一陣,竟然一無所獲。失望之際,向一個老者求教。老者熱情,說,我領你們走走吧。老者說,石牌老街有「上街」、「下街」之分,上街臨皖河,已經破殘。老者特意領我們到河邊看看,說,這一帶,過去是很繁華的,現在廢了。現在還算保住的,是后街、正街、丁字街。但是,也已經破敗了。老者說,自從縣城搬走,市政投資基本沒有,政府又要保護老街原貌,國家不投資,老百姓不出錢,就看著爛下去。我們問,程長庚故居不是在后街嗎?還在嗎?老者說,哪有什麼故居,當年程長庚是個戲子,連族譜都進不去,誰給他保留什麼故居。不要說程長庚,就連楊月樓,也是後來成名了,才勉強續進譜裡。告別時,老者搖頭嘆息,說,前面是丁字街,還算有點看頭,你們走走吧。

接著走,老街兩側房屋,大多已經很舊,石板路已經被水泥掩蓋,看不出當年的模樣。沿街最多的是籠屜作坊,大約現在這是石牌的主要手工行業,聽說還有做戲劇道具作坊,啟如帽盔刀劍,但我們沒有找到,也可能這個行業不需門臉。希望看到一個戲臺,終究沒有找到。歷史如水,將一個曾經的戲曲之鄉衝刷的乾乾淨淨。行走在老街,一種寂寥的感覺慢慢從心底浸出。

石牌的蒸籠加工,是手工業中的大頭,老街上遍布蒸籠加工廠


石牌的輝煌,萌發於清中葉,大致始於雍正年間,爆發在乾隆年間。而此時,也正是石牌商業最為發達的時期。我想,商業發達與戲曲的產生與成長一定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大凡商業發達之所,多是移民集中之地。商人、匠人、傭人、挑夫、船夫、車夫、塾師、廚師、訟師,各色人等來自東南西北,將各地的民俗文化同時帶了進來,其中必然包含娛樂習俗。石牌商業發達的演進過程,也是移民逐漸增多的過程。徽劇發源於石牌,移民眾多,是基礎之一。

明代,崑曲是中國頂尖的戲曲音樂藝術,但主要佔領的是東部,而四大聲腔中的弋陽腔,從西向北發展,逐漸形成川劇、秦腔,兩個劇種被稱為高腔、亂彈,秦腔又影響華北地區,不少用地方方言演唱的「梆子」,就是秦腔的擴散。秦腔在清中期又跟隨山陝客商南下,在東部產生影響。石牌這個群商聚匯地方,各地聲腔和民間小調匯聚一堂,崑腔、秦腔、弋陽腔、青陽腔,湖北的採茶調,蚌埠的花鼓燈,徽州的四平調,共存共榮,各地藝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相互融合,終於在乾隆一朝演化出一個新的劇種,徽戲。徽戲,是東南西北大聚會。崑曲是很典雅的,徽戲雖然有崑曲的底子,可亂彈加入,西皮、二黃、吹腔共處一臺,俚曲小調盡皆不棄,形成奇特的舞臺現象,才子佳人纏綿旖旎,武生小丑翻滾打鬥,動靜結合,滿臺熱烈。作為市井娛樂,大受歡迎。此時,作為徽戲發源地的石牌,在戲曲藝術上,漸入佳境。但是,真正為石牌揚名,讓石牌名揚中國戲曲界數百年的,卻是徽班進京

徽戲走出石牌,大多認為與徽商有關。徽商遍布東南各地,各個會館喜慶日子,都要唱戲慶祝,這從各地會館基本都有戲臺就可看出。請來的戲班,大多數都是家鄉的徽戲班。而徽戲演員,又大多出自石牌,有石牌人,有外地在石牌學戲而落籍石牌者。前者如楊月樓,後者如程長庚。

四大徽班進京


徽戲進京,最終落戶北京,衍生出新的劇種,京劇,起始於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八十大壽慶典。當時為慶壽典,召各地戲班進京。徽戲班子,水平最高的,當數石牌,但是,這些戲班,卻大多分布江浙兩省,徽商集中的地方。其中揚州鹽商聚堆,巨富大賈,請得起最好的名伶,因此戲班水平最高。乾隆六下江南,多次在揚州停留,鹽商們也多次組織戲班,為乾隆唱戲助興。乾隆壽典,徽商江鶴亭挑選藝人,組織戲班,專程趕往北京,為乾隆祝壽。因為是從三個班挑選出來的,而且都來自安慶,這個戲班便取名「三慶班」。帶領三慶班進京的,叫高朗亭,專攻花旦。這個戲班進京,為乾隆祝壽演出後,並未離京,又在民間戲院接著演出。三慶班的演出,崑曲、秦腔、西皮、二黃,諸腔並奏,與久居京都舞臺的崑曲相較,更受市井百姓歡迎,可以說,在新出現的徽劇進京那一刻,就使京城百姓耳目一新,視若知己。三慶班也因此無法停演,而且愈演愈火。


第一代京劇藝人,老生三鼎甲,第一個就是程長庚


三慶班在京城的成功,帶動了安慶各班。三慶班滯京獻演,數月不衰,徽班名聲大振的消息傳回安慶,四喜、和春、春臺又相繼進京,與三慶匯合,「四大徽班」由此而生,在京城舞臺上演了一出續寫中國戲曲史的傳奇歷史長劇。其後,與湖北漢劇相融合,最終誕生了中國人稱為「國劇」的京劇。徽劇也因此被譽為「京劇之父」

由徽劇而京劇,經歷了幾十年時間,營造這個轉折,並最終完成這個過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在石牌成長起來的兩個人,程長庚、楊月樓。

徽班進京後,為了適應京城觀眾,進行了一系列變革,融合徽調和漢調,且並不拘泥,並汲取諸戲長處,接受崑曲、秦腔劇目、曲調和表演程式,在道光中期,逐漸成熟為京劇。此時,徽班實際已經脫胎換骨,各種唱腔板式已煥然一新,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並且擁有一批成熟劇目。趨於成熟的京劇第一代演員中的佼佼者,最突出的,就是程長庚。

安慶的程長庚塑像


程長庚祖籍懷寧石牌,生在潛山,幼年又回到石牌學戲,專攻老生。道光二年隨父進京,不久就成為三慶班臺柱子,此後擔任了三慶班主,是並且是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的總管。程長庚工文武老生,能戲三百餘出,和四喜班張二奎、春臺班余三勝,並稱「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在京劇界威望極高,而程長庚名列「三鼎甲」之首。程長庚的唱腔,脫胎於徽調,取法於楚調,兼收崑曲、山陝梆子諸腔之長,溶匯為「皮黃調」,演唱中講求字正腔圓,直腔直調,奠定了京劇演唱的基本功法,在京劇藝術形成的過程中,程長庚貢獻極大,也因此被稱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

同光十三絕-楊月樓


同樣出生於石牌的楊月樓,是程長庚之後,活躍在京滬兩地的京劇一代宗師,楊月樓少年時代在石牌學戲,鹹豐年間進京,拜在張二奎門下。攻武生,最善演孫悟空,綽號「楊猴子」。進京不久,就因為演技精湛,名聲大噪。張二奎去世後,被程長庚約入三慶班,並委以班主。程長庚去世,楊月樓掌管三慶班十多年,且長期供奉內廷,深的慈禧喜愛。兒子楊小樓為譚鑫培義子,也是京劇一代名伶。清代京城梨園行,有公會,名精忠廟,清廷對精忠廟予以官階,會首予四品頂戴,歷任會首,從高朗庭始,到程長庚,再到楊月樓,都與石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真可稱為石牌傳奇。

懷寧新縣城懷安河公園的楊月樓雕像,似乎向人們訴說著老縣城石牌輝煌的歷史


更為傳奇的是,石牌不但是徽劇發源地,也是黃梅戲的發源地。民謠「梨園佳弟子,無石不成班」,說的不僅是京劇,而且也涵蓋黃梅戲。

解放前,並無「黃梅戲」這一稱呼,語之為「懷腔」、「黃梅調」。 戲劇界公認石牌是黃梅戲發源地,「懷腔」為黃梅戲的正宗腔系,也得到國家文化部的認可。其緣由是這一劇種,的確是湖北的黃梅調進入安徽後,在石牌這塊地方落地,由石牌的藝人接過來,用懷寧腔,懷寧話演唱,進而變為安慶地方的一種地方小調、小戲,最終發展成一個地方戲曲。到光緒年間,在石牌,就有了黃梅戲班,第一個,是「仁義班」,在附近村莊演出,大受歡迎,此後石牌的黃梅戲班跟著仁義班,一個接一個地搭建起來。到民初,竟達二十多個。一九三六年,黃梅戲第一次登上上海舞臺,解放後,還拍了戲曲電影《天仙配》、《女駙馬》。黃梅戲由石牌而安慶,由安徽而華東,由華東而全國,這個發源於石牌的民間小劇種。終於躋身中國五大地方戲行列,續寫了石牌戲劇傳奇。

黃梅戲《天仙配》


這個過程,在解放初期,有一個最好的註腳。電影《天仙配》中,七個仙女,都與石牌有這樣那樣的關係。演大姐的王少梅,三十年代隨父兄到懷寧,與懷寧藝人同班演出,從小就認為懷寧是自己的故鄉。二姐潘璟琍,三姐潘霞雲,都出生在懷寧,是地道的懷寧人。四姐丁俊美,是黃梅戲表演藝術家丁永泉的外孫女。當年丁永泉逃帶女兒難到懷寧,孫女丁俊美就出生在懷寧。五姐江明安、六姐張萍都是嚴鳳英的徒弟,都在懷寧有演出的經歷。嚴鳳英本人,雖然祖籍羅家嶺,但出生在懷寧,兩個老師也都是懷寧人。從學藝開始到成為名角,幾十年經歷基本都在懷寧,嚴鳳英自己也認為在石牌成長起來的。如此看,石牌傳奇,真是傳奇。

老街不堪,但石牌畢竟是懷寧故縣,戲劇歷史已經淡出,民俗遺留卻不會失去。所以,到石牌,看石牌,無論如何也要在石牌吃頓飯,品砸一下石牌味道。

石牌牛肉火鍋,味道不錯,量尤其足


懷寧長期與安慶難解難分,剛解放時,還曾經有一段時間撤安慶市,變為懷寧縣的城關區。所以,懷寧風味其實就是安慶風味。中午吃飯,找到一家小店,專營牛肉火鍋,想嘗嘗安慶口味的牛肉火鍋。果然與西南地區的牛肉火鍋大不一樣。雲貴川的牛肉鍋,基本都是清湯鍋,即便加辣,也是湯水沒肉,大火燉之,取其軟粑。石牌牛肉,卻是先行醬滷,切大塊,而入鍋湯水極少,形似乾鍋。對比在六安蘇埠羊肉火鍋,竟多少有相類。看來皖西與皖西南風格相差不遠。在安慶,還要走幾個地方,再慢慢體會吧。

(轉自要雲博客)


皖西南建築風格,與皖南相差甚遠,安徽的安與徽,風格各異

也有的房舍有馬頭牆,但總體少見


磚牆斑駁,年久失修,繼續保護

這門,也真有些年頭了

從門上看,當年主人是很精心的

到處都可以看到竹子和加工好的竹片

老街上的手藝人

精心製作

北京百順胡同三十六號,當年程長庚就住在這裡

北京前門廣德樓劇場,清代,四大徽班都在這個劇場演出過,程長庚成名,與這個劇場關係極大。現在,成了紫砂商店,相聲劇場。讓人唏噓


(轉自要雲的博客)

往期精彩入口


相關焦點

  • 懷寧石牌鄉下走一走,平復下浮躁的心
    導讀:懷寧石牌鄉下走一走,平復下浮躁的心 有這麼個地方,在這裡阿平度過了三年的高中生活,在這裡熱鬧的場景總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香蕉吃波『』給筆者印象最深,那種具體當地特色的口音讓我深深的記在心裡,說起話帶帶那種捲舌,很好聽
  • 懷寧傳說之古鎮石牌
    點擊上方↑"懷寧微生活"免費訂閱,右上角「分享朋友圈」·爆料、
  • 石牌文化圖書館
    在前文(石牌前世今生)中說過,在近代石牌、懷寧、安慶三地特有的連枝同脈文化,造成各種社會與經濟活動,都匯集與石牌一帶。解放後,石牌作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來建設,其中石牌的文化圖書館,就是一個例子。早在民國元年(1912年),當時的懷寧縣城所在地安慶,創辦了進化團,分話劇、演說兩個部。
  • 【懷寧文藝】石牌街——皖河影劇院
    點擊上方↑"懷寧微生活"免費訂閱,右上角「分享朋友圈」·爆料、
  • 京黃故裡慶豐收 石牌古鎮展新顏
    9月22日夜間,2019懷寧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之「曬豐收-石牌老街夜遊會」在鍾靈毓秀,人文薈萃的石牌鎮舉辦。千年古鎮,裝飾一新,繽紛靚麗的燈光投影、美輪美奐的紙傘秋韻、獨具魅力的傳統戲曲……老街古道人頭攢動、摩肩擦踵,高舉手機拍攝的手聯袂成林,驚嘆之聲不絕於耳。
  • 張受道|懷中校長重訪石牌
    編者按12月22日,懷中老三屆畢業50周年慶典,在老懷中駐地石牌舉行,張受道(畢業懷中、任教懷中)作為家屬與校友,參加了這次慶典活動
  • 下街的「大馬路」——文革以前的下石牌(之二)
    文革前下石牌最寬的街道是建設路,它是1955年始建,1964年成街的。它見證了下石牌的一段繁榮,留下許多有趣的回憶。       1949年以前,下石牌的北端止於永興街北口。          1952到1954年間,因為懷寧的政治管理中心由上石牌轉移至下石牌,從鯰魚頭渡口過來進下街辦事的人員多了起來,這路漸漸拓寬,路邊上也陸續新添了幾家單位,如郵政代辦所,縣供銷合作社,縣糧站倉庫,還新添了姜網小學
  • 懷寧石牌派出所擒獲一名「內衣大盜」
    點擊上方↑"懷寧惠生活"免費訂閱·爆料、投稿、合作>添加微信:HN-YZF   從汪某報案到犯罪嫌疑人李某青被抓獲,懷寧縣公安局石牌派出所僅用了短短幾天的時間。  今年8月份的一天,石牌鎮潘段居委會的汪某像往常一樣將洗乾淨的衣物放在自家的院子裡晾曬,等傍晚收衣服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內衣丟了。
  • 石牌往事
    璩龍傑  石牌是戲曲聖地,京黃故裡。  六十年前,我在懷中讀書,有個星期天的下午,跟著幾個同學稀裡糊塗地鑽到戲院裡,看了一場黃梅戲。戲名叫「劉備招親」。當時,懷寧名角潘根榮演孫尚香,潘銀滿演劉備,至今記憶猶新。  1961年9月1日,我到學校報到,當年十四歲。頭天清晨,我從黃馬河動身步行,當天未到,在黃龍歇了一夜。
  •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牌戲曲文化小鎮項目案例
    安慶市懷寧縣石牌戲曲文化小鎮項目簡介懷寧縣石牌戲曲文化小鎮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總佔地面積2.18平方公裡,總投資約15.59億元。安慶市懷寧縣石牌戲曲文化小鎮以市場化方式進行整體開發,文化旅遊深度融合,以戲曲產業化為核心打造戲曲特色小鎮,把石牌鎮建設成為全國戲曲工作者的文化體驗地和世界戲曲愛好者的旅遊目的地。
  • 懷寧災情驚動北京(央視航拍三橋災情)!
    點擊上方↑"懷寧微生活"免費訂閱,右上角「分享朋友圈」·爆料、
  • 石牌鄉愁——人民的榮耀
    石牌劇團,石牌人民的榮耀。因為關於石牌劇團有太多的話題,無法下筆,寫什麼?怎麼寫?寫哪些呢?到目前為止,我已經過努力,也收穫了一些信息,目前只能先將我自己掌握的和有關人士提供的信息發上網,再請知情人提供素材後再整理成文章,不當之處,懇請各位不論是當時在劇團的演職人員或親人、朋友,你自己沒有朋友微信圈可向你周邊的熱心人士提供資料,哪怕一句話都可以,這樣可勾起更多人的同嗚讓其發揮作用。
  • 石牌文史 | 清代名臣曾國藩書信中的石牌往事
    蓋石牌、潛、太之賊,眈眈上窺,未嘗一日忘武漢。卷九復左季高 鹹豐九年九月十七日昨與詠公籌進兵,大略當分四路;依山而進,一由英山,一由六安,以規復舒、廬;傍江而進,一由太湖,一由石牌,以圖潛桐、安慶。敝軍當往石牌一路,與水師為聲援,碩畫以為何如?成功者退,中丞與閣下皆有履霜之戒。
  • 石牌保衛戰
    今天,寫一場在南京大屠殺6年之後,發生在湖北宜昌西部一個叫石牌的小鎮上的戰役。歷史的長河中,總會有一些很不經意,但又至關重要,影響至深的節點。被遺忘的石牌保衛戰便是如此。這是一場被譽為中國的史達林保衛戰的戰役,但卻被遺忘在歷史的深處,布滿塵埃。
  • 我眼中的石牌民俗
    石牌門戶網公眾號第337篇文章作者:金鳳授權發布一提到石牌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句調侃石牌人口尾子的話:「石牌人禮性大,不帶日媽老子不說話。」香芹炒豆皮,蒜苗炒醬幹都是石牌特有的風味!年年有魚當然也寓意年年有餘了,鯉魚可躍龍門,當然首選!草魚吵鬱,千萬別用草魚上正席哦!「圓席」是石牌獨有的風格,五花肉切成片混合米麵調製好味道,格子(蒸籠)下鋪些白菜,白菜上撒上少許鹽和米麵,把調好的肉一片片呈圓形續在白菜上,中間放幾個紅薯果子或藕果子上鍋蒸熟!
  • 石牌人物丨翁秀娟:紮根石牌小學26年,見證美術教育繁花滿樹
    26年間,她見證了石牌小學的美術教育從幾乎空白到走上專業化發展之路,結出繽紛的碩果。她和同事們一道,用美術在孩子們心裡播撒下了色彩絢爛的美的種子。這麼多年過去了,翁秀娟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石牌小學時的失落感:破舊的大門看上去十分原始,一座四層的教學樓也很舊了,村民養的狗可以隨意進出學校。初來乍到,翁秀娟努力克服不會講粵語的溝通障礙,盡己所能去探索在石牌小學開展美術教育的方法。
  • 石牌鄉愁——感恩
    人雖生甦醒了,但膿包並沒好且高燒不退,石牌衛生院推手不治療了,建議轉院治療。難怪今天人們都往大城市跑,這醫療技術、用藥還是鄉不如縣,縣不如市。只有往縣城鍾祥轉,去鍾祥當時襄河裡已有客輪從襄陽到沙洋,下水行船一天多,走上水要兩天,沒有騎自行車快。父親決定請人用擔架抬到鍾祥去,找餘媽借一個躺椅,兩根長竹竿,請朱運發(朱家四爹爹)文克祥和兩位周叔把我抬去。
  • 第四屆安徽懷寧國際藍莓文化旅遊節來滬推介
    記者6月3日在第四屆懷寧國際藍莓文化旅遊節「懷寧藍莓」品鑑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舉辦2020第四屆懷寧國際藍莓文化旅遊節以「遊獨秀故裡 品懷寧藍莓 」為主題,將於6月10號正式舉辦。據了解,為持續擴大懷寧藍莓品牌影響力,懷寧縣已連續成功舉辦三屆懷寧國際藍莓旅遊文化節。新一屆懷寧國際藍莓文化旅遊節將舉辦產業發展論壇、中國懷寧藍莓之鄉馬拉松比賽、懷寧縣第二屆自行車賽、第二屆懷寧農民豐收節、海子詩歌節等農旅文體等系列活動。
  • 石牌之戰與胡璉將軍的五封遺書
    25日,在湘鄂邊境的日寇佔領要隘漁陽關後,渡過清河逼近石牌要塞。日軍第三十九師團主力,在陸軍少將高木義人的率領下,從南面沿長江進犯石牌要塞,威逼重慶。  古鎮石牌在宜昌縣境內,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右岸,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據《東湖縣誌》載:江南有巨石橫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來。
  • 五條人:「石牌村」給了他們故事,他們將「石牌村」唱到世界
    今天在《曹操你別怕》裡的村頭看人打架,明天騎摩託兜風從《石牌橋》到天河北。石牌村是廣州138個城中村裡最大、歷史最長的。它位於繁華的天河區中部,周圍是CBD的高樓大廈和商業街。在石牌村裡,樓與樓之間距離不足一米,開窗便能貼面,當地人稱石牌村的樓為「接吻樓」。一平方公裡的石牌村內住著五萬多人,人均居住面積1.3平方米。居民絕大部分是外來戶,他們之中有學生、IT從業者、「走鬼(擺地攤)」的小販、作家、酒鬼……當然,還有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