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即可免費訂閱
訪懷寧,目標是石牌古鎮。石牌是中國兩大戲曲發源地,四大徽班進京,在北京融合漢劇,發展為京劇。黃梅戲在此萌生,由民間小調演化為中國第二大劇種。兩個劇種早期的名演員,盡出石牌,如此傳奇的地方,到了安徽,一定要親眼看看,探個究竟。
石牌街頭
知道懷寧很早。中學時候,讀書,「陳獨秀,安徽懷寧人」,但只是符號,再無印象。知道石牌很晚,中年以後,讀《中國戲曲史》,這回不是印象,是念想。想,總有一天,要到石牌看看。那時的石牌,是懷寧縣城,看石牌,看懷寧,是一回事。可等我真正站在石牌街頭的時候,這裡已經不是縣城。上世紀末,安徽省修建了一條地方鐵路,「合九鐵路」,從合肥到九江,路過懷寧的一個鎮,高河。高河成了北上合肥,南下九江,東去安慶的鐵路三岔口,交通便利,懷寧縣城便搬到高河。但是,這個鐵路車站,卻不叫高河站,叫安慶西站。所以很多到高河的人很糊塗,不知該在哪裡下車。其實這是歷史遺留。
懷寧,東晉成縣,治所在今天潛山縣的梅城鎮。宋元之間,爭鬥在江淮,元庭為統治需要,將懷寧一分為二,割出潛山縣,梅城鎮成為潛山縣城,懷寧縣治東遷安慶。後世安慶先是府城,後是省城,於是出現了中國少有的省、府、縣同在一城的奇觀。七百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此,石牌方定為懷寧縣城。五十年後,合九鐵路建成,懷寧縣治遷高河,石牌歸於寧靜。歷史上安慶與懷寧其實同地異名,高河站叫安慶西,不奇怪。
民國版《懷寧縣誌》所附安慶城區圖
潛山出懷寧,是在元代,而「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彼時潛山還屬懷寧,於是這個故事的歸屬權便發生問題。懷寧與潛山各相不讓,前些年拍電視劇,懷寧先下手為強,建了一個影視城,名字就叫「孔雀東南飛」。我到懷寧,有人建議,到哪裡去看看。我以為那就是個布景,沒有看頭,該好好看看的,實在是老縣城,石牌。
與六安蘇埠相似,石牌也是一個古老商埠,潛水在石牌匯合皖河,東流入長江,石牌便成為皖西南一個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不少江蘇、江西、福建客商,在此收購皖西南特產,以皖水之便,向東南販運,石牌商業逐漸繁榮,明清兩代直至民國,長盛不衰。至遲到乾隆年間,石牌已成為皖西南舉足輕重的商埠。會館多寡,是一地商業興旺與否的指標,石牌一鎮,有江西、福建等會館六處,石牌興旺,可見一斑。解放後,石牌成為懷寧縣城,但公路鐵路交通的逐漸發達,使這個以水運而發達的小鎮商業集散地的功能漸漸萎縮。而縣府搬遷,更使這個千年古鎮多少有些黯然。但是,石牌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的足跡,卻永遠鐫刻在中華史冊,金光閃爍。石牌對中國戲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遠遠大於她在商業上的成功。我們想看的,正是這個戲曲之鄉。
從潛山到石牌,過去,是有直達客車的,但是自從縣城搬遷,班車取消,須到三橋轉車。原以為麻煩,但上車後售票員告訴,方便的很,我拉你們到三橋,把你們送到石牌車上。結果車到三橋停下,馬上便有高河方向來的車停下,門對門,下車上車,前後不超過十秒鐘,簡直是無縫對接。驚嘆於偏僻小鎮,交通竟然如此迅捷,退回十年,大概都不敢想。
老街尚在,面貌如舊
進入石牌,按照路人指示,進入老街。的確是老街,但殘破程度,也讓我有些吃驚,來之前,曾看過一些有關石牌的文字,以為可以尋到一些戲臺、故居、作坊的遺留,但是在老街轉了好大一陣,竟然一無所獲。失望之際,向一個老者求教。老者熱情,說,我領你們走走吧。老者說,石牌老街有「上街」、「下街」之分,上街臨皖河,已經破殘。老者特意領我們到河邊看看,說,這一帶,過去是很繁華的,現在廢了。現在還算保住的,是后街、正街、丁字街。但是,也已經破敗了。老者說,自從縣城搬走,市政投資基本沒有,政府又要保護老街原貌,國家不投資,老百姓不出錢,就看著爛下去。我們問,程長庚故居不是在后街嗎?還在嗎?老者說,哪有什麼故居,當年程長庚是個戲子,連族譜都進不去,誰給他保留什麼故居。不要說程長庚,就連楊月樓,也是後來成名了,才勉強續進譜裡。告別時,老者搖頭嘆息,說,前面是丁字街,還算有點看頭,你們走走吧。
接著走,老街兩側房屋,大多已經很舊,石板路已經被水泥掩蓋,看不出當年的模樣。沿街最多的是籠屜作坊,大約現在這是石牌的主要手工行業,聽說還有做戲劇道具作坊,啟如帽盔刀劍,但我們沒有找到,也可能這個行業不需門臉。希望看到一個戲臺,終究沒有找到。歷史如水,將一個曾經的戲曲之鄉衝刷的乾乾淨淨。行走在老街,一種寂寥的感覺慢慢從心底浸出。
石牌的蒸籠加工,是手工業中的大頭,老街上遍布蒸籠加工廠
石牌的輝煌,萌發於清中葉,大致始於雍正年間,爆發在乾隆年間。而此時,也正是石牌商業最為發達的時期。我想,商業發達與戲曲的產生與成長一定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大凡商業發達之所,多是移民集中之地。商人、匠人、傭人、挑夫、船夫、車夫、塾師、廚師、訟師,各色人等來自東南西北,將各地的民俗文化同時帶了進來,其中必然包含娛樂習俗。石牌商業發達的演進過程,也是移民逐漸增多的過程。徽劇發源於石牌,移民眾多,是基礎之一。
明代,崑曲是中國頂尖的戲曲音樂藝術,但主要佔領的是東部,而四大聲腔中的弋陽腔,從西向北發展,逐漸形成川劇、秦腔,兩個劇種被稱為高腔、亂彈,秦腔又影響華北地區,不少用地方方言演唱的「梆子」,就是秦腔的擴散。秦腔在清中期又跟隨山陝客商南下,在東部產生影響。石牌這個群商聚匯地方,各地聲腔和民間小調匯聚一堂,崑腔、秦腔、弋陽腔、青陽腔,湖北的採茶調,蚌埠的花鼓燈,徽州的四平調,共存共榮,各地藝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相互融合,終於在乾隆一朝演化出一個新的劇種,徽戲。徽戲,是東南西北大聚會。崑曲是很典雅的,徽戲雖然有崑曲的底子,可亂彈加入,西皮、二黃、吹腔共處一臺,俚曲小調盡皆不棄,形成奇特的舞臺現象,才子佳人纏綿旖旎,武生小丑翻滾打鬥,動靜結合,滿臺熱烈。作為市井娛樂,大受歡迎。此時,作為徽戲發源地的石牌,在戲曲藝術上,漸入佳境。但是,真正為石牌揚名,讓石牌名揚中國戲曲界數百年的,卻是徽班進京。
徽戲走出石牌,大多認為與徽商有關。徽商遍布東南各地,各個會館喜慶日子,都要唱戲慶祝,這從各地會館基本都有戲臺就可看出。請來的戲班,大多數都是家鄉的徽戲班。而徽戲演員,又大多出自石牌,有石牌人,有外地在石牌學戲而落籍石牌者。前者如楊月樓,後者如程長庚。
四大徽班進京
徽戲進京,最終落戶北京,衍生出新的劇種,京劇,起始於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八十大壽慶典。當時為慶壽典,召各地戲班進京。徽戲班子,水平最高的,當數石牌,但是,這些戲班,卻大多分布江浙兩省,徽商集中的地方。其中揚州鹽商聚堆,巨富大賈,請得起最好的名伶,因此戲班水平最高。乾隆六下江南,多次在揚州停留,鹽商們也多次組織戲班,為乾隆唱戲助興。乾隆壽典,徽商江鶴亭挑選藝人,組織戲班,專程趕往北京,為乾隆祝壽。因為是從三個班挑選出來的,而且都來自安慶,這個戲班便取名「三慶班」。帶領三慶班進京的,叫高朗亭,專攻花旦。這個戲班進京,為乾隆祝壽演出後,並未離京,又在民間戲院接著演出。三慶班的演出,崑曲、秦腔、西皮、二黃,諸腔並奏,與久居京都舞臺的崑曲相較,更受市井百姓歡迎,可以說,在新出現的徽劇進京那一刻,就使京城百姓耳目一新,視若知己。三慶班也因此無法停演,而且愈演愈火。
第一代京劇藝人,老生三鼎甲,第一個就是程長庚
三慶班在京城的成功,帶動了安慶各班。三慶班滯京獻演,數月不衰,徽班名聲大振的消息傳回安慶,四喜、和春、春臺又相繼進京,與三慶匯合,「四大徽班」由此而生,在京城舞臺上演了一出續寫中國戲曲史的傳奇歷史長劇。其後,與湖北漢劇相融合,最終誕生了中國人稱為「國劇」的京劇。徽劇也因此被譽為「京劇之父」。
由徽劇而京劇,經歷了幾十年時間,營造這個轉折,並最終完成這個過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在石牌成長起來的兩個人,程長庚、楊月樓。
徽班進京後,為了適應京城觀眾,進行了一系列變革,融合徽調和漢調,且並不拘泥,並汲取諸戲長處,接受崑曲、秦腔劇目、曲調和表演程式,在道光中期,逐漸成熟為京劇。此時,徽班實際已經脫胎換骨,各種唱腔板式已煥然一新,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並且擁有一批成熟劇目。趨於成熟的京劇第一代演員中的佼佼者,最突出的,就是程長庚。
安慶的程長庚塑像
程長庚祖籍懷寧石牌,生在潛山,幼年又回到石牌學戲,專攻老生。道光二年隨父進京,不久就成為三慶班臺柱子,此後擔任了三慶班主,是並且是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的總管。程長庚工文武老生,能戲三百餘出,和四喜班張二奎、春臺班余三勝,並稱「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在京劇界威望極高,而程長庚名列「三鼎甲」之首。程長庚的唱腔,脫胎於徽調,取法於楚調,兼收崑曲、山陝梆子諸腔之長,溶匯為「皮黃調」,演唱中講求字正腔圓,直腔直調,奠定了京劇演唱的基本功法,在京劇藝術形成的過程中,程長庚貢獻極大,也因此被稱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
同光十三絕-楊月樓
同樣出生於石牌的楊月樓,是程長庚之後,活躍在京滬兩地的京劇一代宗師,楊月樓少年時代在石牌學戲,鹹豐年間進京,拜在張二奎門下。攻武生,最善演孫悟空,綽號「楊猴子」。進京不久,就因為演技精湛,名聲大噪。張二奎去世後,被程長庚約入三慶班,並委以班主。程長庚去世,楊月樓掌管三慶班十多年,且長期供奉內廷,深的慈禧喜愛。兒子楊小樓為譚鑫培義子,也是京劇一代名伶。清代京城梨園行,有公會,名精忠廟,清廷對精忠廟予以官階,會首予四品頂戴,歷任會首,從高朗庭始,到程長庚,再到楊月樓,都與石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真可稱為石牌傳奇。
懷寧新縣城懷安河公園的楊月樓雕像,似乎向人們訴說著老縣城石牌輝煌的歷史
更為傳奇的是,石牌不但是徽劇發源地,也是黃梅戲的發源地。民謠「梨園佳弟子,無石不成班」,說的不僅是京劇,而且也涵蓋黃梅戲。
解放前,並無「黃梅戲」這一稱呼,語之為「懷腔」、「黃梅調」。 戲劇界公認石牌是黃梅戲發源地,「懷腔」為黃梅戲的正宗腔系,也得到國家文化部的認可。其緣由是這一劇種,的確是湖北的黃梅調進入安徽後,在石牌這塊地方落地,由石牌的藝人接過來,用懷寧腔,懷寧話演唱,進而變為安慶地方的一種地方小調、小戲,最終發展成一個地方戲曲。到光緒年間,在石牌,就有了黃梅戲班,第一個,是「仁義班」,在附近村莊演出,大受歡迎,此後石牌的黃梅戲班跟著仁義班,一個接一個地搭建起來。到民初,竟達二十多個。一九三六年,黃梅戲第一次登上上海舞臺,解放後,還拍了戲曲電影《天仙配》、《女駙馬》。黃梅戲由石牌而安慶,由安徽而華東,由華東而全國,這個發源於石牌的民間小劇種。終於躋身中國五大地方戲行列,續寫了石牌戲劇傳奇。
黃梅戲《天仙配》
這個過程,在解放初期,有一個最好的註腳。電影《天仙配》中,七個仙女,都與石牌有這樣那樣的關係。演大姐的王少梅,三十年代隨父兄到懷寧,與懷寧藝人同班演出,從小就認為懷寧是自己的故鄉。二姐潘璟琍,三姐潘霞雲,都出生在懷寧,是地道的懷寧人。四姐丁俊美,是黃梅戲表演藝術家丁永泉的外孫女。當年丁永泉逃帶女兒難到懷寧,孫女丁俊美就出生在懷寧。五姐江明安、六姐張萍都是嚴鳳英的徒弟,都在懷寧有演出的經歷。嚴鳳英本人,雖然祖籍羅家嶺,但出生在懷寧,兩個老師也都是懷寧人。從學藝開始到成為名角,幾十年經歷基本都在懷寧,嚴鳳英自己也認為在石牌成長起來的。如此看,石牌傳奇,真是傳奇。
老街不堪,但石牌畢竟是懷寧故縣,戲劇歷史已經淡出,民俗遺留卻不會失去。所以,到石牌,看石牌,無論如何也要在石牌吃頓飯,品砸一下石牌味道。
石牌牛肉火鍋,味道不錯,量尤其足
懷寧長期與安慶難解難分,剛解放時,還曾經有一段時間撤安慶市,變為懷寧縣的城關區。所以,懷寧風味其實就是安慶風味。中午吃飯,找到一家小店,專營牛肉火鍋,想嘗嘗安慶口味的牛肉火鍋。果然與西南地區的牛肉火鍋大不一樣。雲貴川的牛肉鍋,基本都是清湯鍋,即便加辣,也是湯水沒肉,大火燉之,取其軟粑。石牌牛肉,卻是先行醬滷,切大塊,而入鍋湯水極少,形似乾鍋。對比在六安蘇埠羊肉火鍋,竟多少有相類。看來皖西與皖西南風格相差不遠。在安慶,還要走幾個地方,再慢慢體會吧。
(轉自要雲博客)
皖西南建築風格,與皖南相差甚遠,安徽的安與徽,風格各異
也有的房舍有馬頭牆,但總體少見
磚牆斑駁,年久失修,繼續保護
這門,也真有些年頭了
從門上看,當年主人是很精心的
到處都可以看到竹子和加工好的竹片
老街上的手藝人
精心製作
北京百順胡同三十六號,當年程長庚就住在這裡
北京前門廣德樓劇場,清代,四大徽班都在這個劇場演出過,程長庚成名,與這個劇場關係極大。現在,成了紫砂商店,相聲劇場。讓人唏噓
(轉自要雲的博客)
往期精彩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