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個段子,說聖誕節應該是唐睿宗的節日,因為唐睿宗李旦先生一母同胞兄弟四人,其他人都被親人弄死了,只留他一個,所以只能「剩旦」了……
怎麼辦我好喜歡這種超冷場的梗,我是不是有病~
說到睿宗李旦,他的存在感真的非常不強,我第一次知道他,還是在《大明宮詞》裡。連李顯都早一點呢,因為他的老婆和女兒實在很有名。
人們都知道李顯人稱「六位帝皇丸」,因為李顯的父親、母親、弟弟、兒子、侄子以及他本人都是皇帝,老婆都差一點成了皇帝。
而人們忽略掉的是李旦,作為李顯的弟弟,他同樣是「六位帝皇丸」。不過也不能怪人們無視他,連《新唐書》裡都說,唐睿宗因為兒子的功勞太厲害,在位置上並沒有呆很久就禪讓了,本來也沒什麼可稱道的功績。
這個厲害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如果親人裡出了一個大牛,剩下來的人多少都要拿來被比較一番,很難出頭,好比王獻之和王羲之。
李旦上有母親武則天,下有兒子李隆基,整個人生就顯得很平淡很無聊。
後代對先帝總是誇讚的多,像嘉靖皇帝還給他自己生父追封了一個「睿宗」的稱號以示讚美。
從睿宗皇帝廟號來看,睿字指「通達、明智」,《說文》裡解釋說「深明」,總之是很聖明的意思。
睿宗在史書裡被寫成一個恬淡平和(乏善可陳)的武則天幼子,但他能在武則天的鐵腕,太平公主的權威和李隆基的強勢下平安脫身,絕對不會只是一個唯唯諾諾的老好人。
李旦是武則天和皇帝的小兒子,小兒子一般都是在家比較受寵的,哥哥們在外面衝鋒陷陣,老么只要在父母身邊撒撒嬌就好。
對當皇帝,他應該沒有什麼企圖心,正因為他這份「自知之明」,才讓他在後來的艱難歲月裡走到了最後。
(《大明宮詞》劇照,李旦和太平公主)
李旦最著名的事跡,是「兩次登基,三讓天下」。
第一次登基,是武則天在李弘猝死,李賢自殺,又廢掉了李賢之後,她臨朝稱制,以李旦的名義處理國務,李旦成為一個著名的傀儡。
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結果被鎮壓,宰相裴炎上書武則天要求還政於皇帝,結果被武則天以謀反罪名斬殺,一時間冤獄大興,人心惶惶。
輿論多了,武則天也要試探一下兒子的忠誠,忽然決定要還政給李旦。
李旦當然知道母親是什麼意思,李唐王室幾乎被屠戮殆盡,自己一無兵權二無勢力,只能再三上表推辭。
這是他的一讓天下。
(《大明宮詞》劇照)
於是武則天再度臨朝稱制,心安理得地當起了真皇帝,後來為了稱帝,乾脆直接廢黜了李旦,給李旦賜姓武氏,讓他們一家人遷居東宮。
在東宮的歲月,李旦一家人被限制自由長達十餘年。李旦私下接觸的外臣都被殺死,連武則天的侍從都能騎到這位皇嗣頭上。
武后的寵婢韋團兒,引誘李旦遭到拒絕,於是懷恨在心,誣告李旦的妃子劉氏和竇氏(李隆基生母)行巫蠱之術,武則天乾脆利落地殺了兩個妃子,秘密埋屍宮中。李旦對於二人的死甚至不敢提及,在武后面前面色如常。
(大明宮詞劇照)
同年李旦再次被誣告謀反,武則天命令來俊臣審理,是太常寺樂工安金藏當眾剖腹「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震動了武則天,李旦才撿回一條命。
神奇的是這個樂工並沒有死,玄宗時期還成為了代國公,諡號「忠」。
後來幾年武后日漸年邁,打消了立武氏子弟為皇嗣的念頭,決定要還政給李氏。
李旦聽說之後,多次稱病,請求將儲君位置讓給哥哥李顯, 李顯再次成為皇太子。
神龍政變後,李顯想要立李旦為皇太弟,被李旦再次拒絕。
以上為二讓天下。
(大明宮詞劇照)
其實李旦雖然讓出了繼承權,卻成功恢復自由身,又有了實權,對他來說未嘗不是好事,利大於弊。
安穩日子沒有多久,中宗李顯駕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徹底剿滅韋氏集團。為了江山社稷,為了保命,登基不足一月的李重茂主動退位。
(本圖不知來源,有知道作者的煩請告知)
但李隆基此舉之前並沒有跟李旦商量,被別人問起的時候,他說:
我是拯救社稷之危,事成之後歸功於宗廟,不成則是為忠孝而死,怎麼能讓父親為我擔憂?先告訴父親,他如果參與就是讓他陷入了危險的事情,如果不參與,我的大計就會落空。
話是這麼說沒有錯啦,但如果真的失敗,說一句全是自己的主意,父親就能撇得清嗎?
實在是略坑爹。
還好,唐隆政變很成功,李旦復闢成為唐睿宗。此為二次登基。
(《大明宮詞》劇照)
唐隆政變讓李旦意識到了兒子的成長:他不僅是一個熱愛藝術的文藝青年,更是一個流著天家血脈又野心勃勃的皇子。
李隆基在擁戴這件事上居功甚偉,取代了大哥李成器成為太子,他能徵戰又善用人,姚崇宋景都是他的擁躉。他慢慢跟太平公主形成新的爭鬥格局,並一起架空了李旦的皇權。
李旦處理政事,都要先問一句,公主知道了嗎?太子知道了嗎?得到肯定之後,才會放心作答。
太平公主為了除掉李隆基,指使一個術士向李旦進言說發現彗星,帝座和心前星都有變化,表明太子即將登基。
一般的皇帝得到這種消息,都覺得是兒子威脅到了自己,想著怎麼除掉兒子。
只有李旦思路清奇地覺得,既然兒子要登基,那就讓給他好了。有德之人當皇帝是好事。
李隆基當然要拒絕,李旦還安慰他,你是孝子,何必非得等到我死了才即位?
於是李隆基哭著答應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旦雖然禪位,但並沒有完全讓權,仍然自稱為「朕」,並處理政事。太平公主也因為他的信任,仍然對李隆基有重大威脅。
李隆基不是什麼吃素的,他不能容忍這種情況,搶先發動政變,撲殺公主黨羽。
李旦得知李隆基賜死太平公主之後, 乾脆利落地下詔宣布公主黨人的罪狀,然後正式退位歸政,頤養天年。
這是三讓天下。
(《大明宮詞》劇照)
李旦沒有能力嗎?
他從武氏和酷吏的絞殺中脫身,在神龍政變中統帥禁軍,憑藉功勞被封為太尉、安國相王;
李隆基從小跟父親一起被幽禁,生母無辜被殺,後來也能成長為文韜武略的鐵血帝王。
玄宗登基之後兄弟和睦,建「花萼相輝樓」(就是《妖貓傳》裡那座),以此與詩經中「棠棣之華」相呼應,紀念手足之情,花萼相輝樓成為李隆基宴請兄弟和與民同樂的重要場所。
這一切都是誰教育有功?
在唐初那個風雲變幻血腥殘酷的歲月裡,長期身處權力的漩渦中心,兩次登基,三次讓位,最後功成身退,他的處世智慧非同凡響。
後來歐陽修評價說,從唐高祖一來,遜位讓給兒子的,只有睿宗一個人是發自肺腑地畏於天戒。
簡單來說,就是能準確定位自己,並且非常識時務,知分寸,懂退讓罷了。
(大明宮詞劇照)
PS:
睿宗之後的盛唐,是史上最開放最熱烈的時期,不知道朝廷有沒有為了保持正統,去抵制外來的節日。
也不知道人人稱道的大唐,是因為足夠強盛而海納百川,還是因為海納百川才足夠強盛。
參考資料:
《舊唐書》本紀第七
《新唐書》本紀第五、本紀第六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五、二十六
覺得睿宗這個技能不值一提的
可能活不過片頭廣告
長按下方二維碼,撒向人間都是愛
女俠鵺話原創
歡迎勾搭,歡迎轉發
轉載要提前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