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丁格的猹
1.
日前,由王家衛執導,根據金宇澄的長篇滬語同名小說改編的作品《繁華》正式開拍。
據悉,這部劇將由胡歌、馬伊琍、唐嫣等上海籍全明星陣容領銜主演,分為電影版和電視劇版。
大導演加上實力雄厚的演員,又是王家衛最為熟悉的老上海題材,讓這部《繁華》一開拍便受到廣泛關注。
王家衛從數年前就開始跟金宇澄交流關於《繁花》改編的問題,他喜歡這部小說,用「一見如故」形容他初次閱讀《繁花》的感受。
作為經典作品無數、拿獎拿到手軟的國際級大導演,王家衛自然也有」失手「的時候,那便是其在2016年監製的電影《擺渡人》,這部電影也被很多觀眾視為其「走下神壇」、「晚節不保」的象徵。
之後幾年,除了監製了藏族題材電影《撞死了一隻羊》之後,便再無新作品面世,直到如今的《繁花》。
從影近40年來,外界關於王家衛的傳言一直有許多:比如拍戲沒劇本、不賣座一直虧錢、拍戲拖沓喜歡折磨演員——這其中有事實、當然也有誇張的成分。那麼更為真實的王家衛又是怎樣的呢?
2.
1981年,還在大學讀設計專業的王家衛正式加入TVB,成為了一名編劇,僅僅一年後就「出師」轉戰了電影圈。
都說王家衛拍戲「沒劇本」,其實這並非王家衛的專利,那個年代的香港拍電影,「沒劇本」反而是常態。
對於那時的王家衛來說,每天一早在打開賓館房門,把剛出爐還熱乎的、當天要拍的劇本遞給導演成為了例行工作,甚至於在片場一邊拍一邊現編都時有發生,按照行話形容便是「飛紙仔」。
1989年,經過多年編劇生涯錘鍊之後,王家衛獲得鄧光榮、譚家明的賞識,首度執導電影《旺角卡門》。王家衛出人意料地將浪漫的視覺處理和傳統俗套的英雄黑幫故事混搭,在當時的影壇可謂標新立異。
如果說《旺角卡門》還只是一次混搭嘗試的話,王家衛的下一部作品《阿飛正傳》成了一次徹底的」放飛自我「。
當時在香港,沒有人會想到電影還能這樣拍。
坊間流傳老闆鄧光榮也因為《阿飛正傳》虧得血本無歸,氣得住院打點滴。不過這種說法似乎也有些片面,因為在當時香港電影的海外市場已經超過本土市場,本地票房往往只佔影片整體收入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到,港臺東南亞、日韓乃至歐美都是潛在市場。
儘管《阿飛正傳》在第一輪上映是虧損嚴重,但在獲獎之後,靠賣海外版權、發行DVD等渠道也收回了不少成本,尤其是在對文藝片接受程度更高的歐洲,墨鏡王的名號也由此打響。
當然,《阿飛正傳》的撲街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在宣傳策略上出現了「信息差」.
那個年代臺灣市場是香港電影的最大買家,香港電影的賣片制度屬於妥妥的「賣片花、賣卡司」,湊幾個當紅的明星就不愁賣片。而《阿飛正傳》在宣傳時也頗為「魔幻」地被當做江湖片、動作片來包裝。
但最終原計劃要拍攝的下集泡了湯,連梁朝偉的客串戲份都是事先拍好了一段當做片花給投資人看,最終又不得不放進去,給強行給剪到了結尾。
3.
王家衛拍戲真的沒有劇本麼?似乎可以這麼說,但又好像並非這麼簡單。
相比於通常意義上被情節、對白限定住的劇本,王家衛更在乎的是氛圍、情緒的營造。
他的腦海中會想像、構建出一個很真實的環境,然後把各種細節添加進去,乃至於演員時常被他一遍遍地要求做重複表演,卻又不明所以。
這種」感覺「顯然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對不對,屬於王家衛特有的天賦。
」 電影是不是只有一種類型?「
在《阿飛正傳》遭遇滑鐵盧後,王家衛也曾迷茫。
但他很快堅定了目標——老闆怕虧本,沒人投資?那我就獨立做電影。
由此,ze東電影公司應運而生,王家衛也慢慢發掘出了一條藝術片的獨特生存之道。
在外界很多人印象中,王家衛拍戲我行我素、不怕虧本,也不在乎別人看不看得懂。
但事實上,王家衛在堅持自己風格的基礎上,一向不拒絕用商業的方式去包裝電影。雖然那些投資人未必都能讀懂他的電影,但王家衛能夠以他們理解的方式去說服對方。
在籌拍《重慶森林》時,王家衛就避重就輕,專門挑影片中涉及到的警匪、毒販等噱頭去說服投資人。
而在計劃拍《東邪西毒》時,王家衛又趁著《東方不敗》大賣的契機,主打金庸武俠IP和林青霞——對於投資人來說,看不看得懂不重要,有賣點就行。
甚至於同一班演員拍成《東邪西毒》、《東成西就》兩部風格迥異的電影也是一早在計劃內的,而並非像傳言那般趕鴨子上架臨時被劉鎮偉拉去救場。
雖然王家衛拍戲是出了名的慢,但也有在20多天拍完重慶森林這樣的高效表現。顯然,「折磨演員」並非王家衛的樂趣,把戰線拉長很多時候也是迫不得已。
在香港電黃金時期,當紅演員同時身兼幾部片約、乃至「尬戲」是常有的事,因為演員檔期難以協調而刪改劇情、換演員也是常見的事,而並非其本意。
4.
前面我們提到,王家衛式文藝片雖然不如商業片賣座,但也自有其生存、盈利之道。
除了傳統的臺灣東南亞市場,王家衛是最早憑藉文藝片打開韓國市場的香港導演。
早在1995年,其導演的三部電影《墮落天使》、《重慶森林》、《東邪西毒》就打入了韓國市場前三名。
之後的《春光乍洩》、《花樣年華》在歐洲電影節屢獲大獎,更是讓王家衛在藝術電影蓬勃發展的歐洲打響了名號,被封為銀幕「夜色詩人」,光靠海外賣版權、分帳、發行DVD的收入就足夠超過香港本土那點票房,盈利基本都不成問題。
從2004年的《2046》開始,王家衛也正式進軍新崛起的內地市場。當年《2046》在內地僅拿下3000多萬票房,讓王家衛一直被視作「票房毒藥」,直到《一代宗師》才翻身。
但事實是那個年代內地市場票房容量有限,3000多萬的成績已差不多能進年度前十,而《2046》這樣的文藝片主要依靠的也是日韓、歐美等海外市場,光在日本就拿下了近700萬美元的票房,對於一部華語文藝片來說已經相當不容易。
當然,從票房成績來看,王家衛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屬《一代宗師》,在2013年票房井噴前夜的內地市場拿下2.9億,全球票房超6500萬美金,入圍奧斯卡、國內拿獎拿到手軟,真正站著把錢掙了,
而除了自己執導的電影之外,以監製身份參與其他電影製作、乃至商業廣告片的拍攝、旗下藝人的培養都是公司的重要項目。
而其監製的《擺渡人》的口碑撲街後,很多人因此稱王家衛變了,走下了神壇。
其實王家衛從來沒變,他是個執著的電影人,也是個成功的商人,變得只是市場環境。
如今時隔多年,王家衛再度執導作品《繁花》,他表示看到小說跟他的電影作品相似的地方,就是不一定追求故事的完整性,而此番王家衛的改編註定也將會是跟往常一樣晦澀難懂的。
不知道這回的《繁華》能否成為王家衛觸底反彈的翻身之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