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辰 | 蔡英文學歷疑雲:臺灣政壇的魔幻寫實主義大秀

2021-02-14 IPP評論

IPP評論是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過去這一個月,「總統」蔡英文的博士學歷與論文內容成為話題,鬧得沸沸揚揚。

過去這一個月,臺灣政壇繼續走魔幻寫實主義風格,「總統」蔡英文的博士學歷與論文內容成為話題,鬧得沸沸揚揚。實在是有點荒謬,甚至是有些無聊。這個質疑早在2015年便有媒體提出,國民黨方面也附和過,但該議題在當時並未有發酵,查證蔡英文的教職與升等紀錄都沒有問題。就經驗上,以臺灣選舉幾乎挖到祖宗十八代各種黑歷史,除非有更篤定的反證,基本可視為通過檢驗,相關爭議已成為不是問題的問題。本次一開始,是臺灣獨派陣營的幾位學者親赴倫敦政經學院(LSE)調閱蔡英文只在傳說中出現的論文。發現論文藏本不但超時封鎖35年,裝訂過新、規格不一,且其中有缺頁,更有多處手寫修改的痕跡,甚至連封面的校名都寫錯。加以圖書館無收藏紀錄,另外申請借閱的規定極其嚴格,迥異於一般論文要求的公開透明。因而開記者會質疑其論文與學歷,表示蔡未在1984年取得LSE的法學博士學位,蔡隨後把幾位學者告上法庭。原先以為這僅是臺灣政壇的又一場鬧劇,隨著蔡英文「以訟止謗」便可以告一段落。但後因獨派學者頻頻出招,而媒體又大肆炒作,加上蔡一直未能有系統地響應澄清,幾次談及此事都似乎支支吾吾、神神秘秘,讓人覺得有不誠實之處,也使得疑雲越卷越大,導致「因訟增謗」。各界的議論包含:她為何取得學位的時間較短?畢業生名冊為何沒有她?又為何在2019年6月以前在LSE並不存在論文,直到最近才補交?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的名字為何不準公開?論文內容為何充滿手改痕跡?為何有缺頁?為何看起來更像太粗的初稿?另外她先後在政治大學與東吳大學任教,為何兩校都未留存其論文和畢業證書複印件?事實上,這裡有很多可以說「當時有當時的做法」,也確實可以用不同國家/地區的不同文化與不同行政體制差異,以及不同學制、不同學校、不同圖書館有不同的規定來解釋。另外有些問題,也恐怕是質疑者缺乏歷史素養,或「亂解」英國學制產生的。而要查詢一個人是否畢業於某個學校,最簡單的方式莫過於向校方求證。但事件的整體發展,似乎又沒有那麼簡單。當LSE確認她是校友,系合法取得學位,並提供當年的學籍數據,質疑者便認定文件遭到塗改有竄改學生紀錄的可能,並引出LSE曾經鬧過的「格達費醜聞」,好像LSE是什麼野雞大學一般。各種狐疑搞得LSE校方及校友在生活與職場上不堪其擾,校方除公開登文澄清,甚至更響應「不解每逢選舉就有關注」、「我們已經說我們應該說的了,那是你們臺灣的問題」。近一個月左右,鬧劇越演越烈。當蔡英文拿出畢業證書,即便有學校鋼印與校方公開證明,質疑者仍批評她上面的校長籤名與原件不同?為什麼會搞丟這麼重要的文件還需要補發?(甚至國民黨數字立法委員還召開記者會大秀畢業證書,以表示「自己都不會搞丟」,實在是有點荒謬……)其指導教授Michael Elliott初始被質疑只有學士學位「怎可以指導博士生?」,後發現其實是Bachelor of Civil Law學位,取得難度高過博士,並且曾任教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才被倫敦政經學院任聘為正教授,同時還擔任過首相柴契爾夫人的財經政策顧問,之後轉任知名期刊《經濟學人》主筆。於是好事者便狂攻另兩位隱藏的口試委員……孰悉筆者的讀者與朋友應該知道,我並不喜歡蔡英文,甚至多數時候我私底下談到她,並不稱呼其為「總統」而是「蔡女士」或「蔡老師」,誠如我總稱呼賴清德為「賴醫師」。但個人的好惡是一回事,就事論事,從邏輯跟標準上講,她讀書時只不過是稍稍有錢人家裡的小公主,並未有多大背景、多大權力。學歷認證又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外交部與教育部,如報載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所言,絕對是相當嚴格的審查程序。即便當時蔡的室友,亦即馬英九時期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公開背書;當時聘任蔡的東吳法律系主任,藍營法學界大佬,也是前「大法官」劉鐵錚教授親筆信為其辯護,表示已檢驗過其論文與畢業證書;乃至於網友在當時出版的法律研究相關著作中,發現確實存有蔡的博士論文,無論多少間接證據都顯然沒用,裝睡的人喚不醒,存疑的人也自然能找到漏洞。蔡英文總算在千呼萬喚下出手回擊。終於在23日拿出據說從家人倉庫找到當時400頁的原稿,證明有取得博士學位,並表示將提供給國家圖書館,供大眾閱覽,另外也同時公布1984年學位考試合格正式通知書,及LSE院長恭賀蔡「總統」獲得博士學位的文件等。當時筆者也再次天真地以為,整個爭議會隨論文公布告一段落。但似乎沒那麼簡單,時至昨(24)日,前臺灣大學教授(前政論節目主持人)彭文正仍指控蔡說謊,除像唱片跳針一般,繼續原先提出的質疑,或表示論文相關印刷有「穿越時空」之嫌,要求她立刻將畢業證書跟論文,送請英國法院公證(即便在筆者的印象中,英國法院應無公證業務);部分人士也質疑「論文原稿不等於論文」,何不將「整本書」公諸於世?甚至提出她為何沒有碩士論文(但按英國學制,攻讀博士學位不須先有碩士學位)、懷疑論文是不是找人代筆的疑問……搞得筆者真不知道接下來還能扯什麼?深綠獨派窮追猛打論文學歷議題,欲置蔡英文於死地,有它背後錯綜複雜的原因。對陳水扁案的處理,使得以阿扁鐵衛隊自居的獨派陣營心生不滿;對執政後無法走向獨立路線,甚至宣布獨立的政策失望;或是對民進黨黨內初選結果,「金孫」賴清德無法上位的失落。事實證明蔡始終未能真正整合深綠,否則也不會爆發這場人格毀滅戰。但筆者實在搞不懂,本來只是綠營內部的「網內互打」,國民黨及其側翼摻和什麼?到底是有多缺選舉議題?除了傳說中,已遭國民黨否認的「黑英計劃」(國民黨解釋,只是想了解蔡英文的論文內容),個別「立法委員」在政論節目上,質疑論文真偽,或是2011年怎麼登記選「總統」的?整個很意猶未盡的感覺。但據親藍《聯合報》的民調,即便狂打「論文門」,蔡英文支持度仍有45%,遙遙領先韓國瑜的33%,顯示該議題始終未能重創蔡的聲望。而雖然另一份民調顯示,大概還有二成五的民眾不能盡信蔡的解釋(當然也有近五成的人覺得沒有問題),特別是傳統藍軍的支持者。因而就政治市場上,個別委員在這個議題上求取表現,或只想抹蔡一身泥巴,並不真難以理解。外傳國民黨因為目前候選人韓國瑜的低迷氣勢,已放棄全力競逐「總統」大位,只求較為穩定的政黨票和「立委」選局,增加「立法委員」席次。但國民黨把自己與深綠人士綁在一起,跟著深綠爆料開記者會,用風聞言事的作法,對戰恐怕是更有公信力的LSE校方、教育部等單位,這樣low的策略對政黨形象會有多少加分?我很是質疑。畢竟部分政黨支持度的民調顯示,民進黨似已超越國民黨,或只在伯仲之間(即便「立委」支持度目前還是國民黨高),亦即九合一選舉時國民黨的優勢已不復存在,而新興的臺灣民眾黨除排擠時代力量,也一定程度影響原先國民黨的支持度。國民黨初選後的亂局仍未結束,過往的知識藍與精英藍也尚未歸隊,甚至原先郭臺銘的支持者屬性藍的部分沒回來,傾向不投票,而屬性偏綠的卻已有不少竟流向蔡英文。這時選擇非理性、和稀泥的選舉策略,著實不智。這個戰場本來專屬於深綠陣營,讓他們網內互打就行了。偏偏國民黨自以為撿到槍,自告奮勇要參加射擊比賽。結果只是個超低端的投石子大賽,還搬石頭砸到自己腳。完全在人家設定的議題裡面,浪費整整好幾個禮拜,也浪費了原先更適合藍軍攻擊的議題。雖然我可以體會因為候選人這個商品有重大瑕疵,著實不像個「總統」該有的樣子,所以極不得已,採取這種接近於自暴自棄的選舉策略,但一個號稱百年的老政黨把選舉搞成小學生吵架大會,真的有必要嗎?事實上,臺灣有太多值得這些政治人物關心的問題。隨意翻開報紙,今年生育率卻可能再度跌破1,而死亡人數首度超越新生兒人數。而經濟負擔太重、職場環境與政府支持還不足更使得年輕人不願意生育。興許再過個幾十年,不需要民進黨販賣虛無縹緲的「芒果乾」(「亡國」感)都可能「自然亡」,這是不是比蔡英文的論文更值得申論?而蔡當局從「促轉條例」推到「國安五法」復刻「動員戡亂時期」、兩岸敵意與軍事風險急遽升高、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相繼在5天內和臺灣「斷交」,甚至所羅門的跨黨派小組還針對世界大勢、兩岸對比做出報告,認定舍臺灣就大陸是符合索羅門的利益與需求,而在兩岸外交競逐中,如若沒有美日勢力,臺灣根本沒有跟大陸抗衡的本錢……對臺灣而言,哪個不是比蔡的學位更需要嚴肅、認真研究的問題?國民黨不是號稱自己最擅長政策論述?近來怎益發呈現這種反智的狀態?當然,對於蔡英文的處理方式,筆者也不敢苟同。明明可以第一時間澄清學位、論文疑雲,拿出相關佐證,讓質疑者「一槍斃命」,卻神神秘秘地,選擇讓爭議越爆越大。由於不願和深綠撕得太難看,僅提出要大眾想想四年前的「宇昌案」,把社會大眾對論文的疑問打包成「國民黨複製宇昌案」再把所有質疑者都扣上政治抹黑的帽子(而國民黨的見獵心喜也正好就配合演出,真教人不知道怎麼說才好……),筆者曾說過民進黨在選舉上很擅長打「爛仗」,本回合亦然。蔡英文不召開記者會滅火,硬生生把簡單的事情搞成羅生門,更遲至23日才將整本論文公諸於世,讓她身上啟人疑竇的地方越來越多,表現得非常不合常理,也就免不了讓人懷疑是選舉策略考慮。誠如臺北市長柯文哲所暗示的,民進黨「選戰都有一定步驟」,讓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成為問題,除讓人忽視真正的問題,還最後「反守為攻」,更順勢拉抬自己的選情。更有趣的是,24日更有所謂的專家學者提出,本次風波之所以能夠造成三人成虎、指鹿為馬,主要是大量的惡意影片、謠言信息充斥傳遞信息的通路,這肯定不是深綠獨派所能夠達成,必是有境外勢力介入,所以,「到底有誰覺得『中共代理人法』不重要」?這個邏輯真的是無敵。難道所有不相信蔡英文、提出質疑的,就是大陸代理人?這離他們曾誓言銷毀的黨國威權會有多近?又與他們曾視為寶藏的「觀念自由市場」又離得多遠?反正話題還有一定的剩餘價值,敵人也樹立起來了,就趁亂再消費一波,一點都不浪費……即便近兩年臺商因為個別經營狀況確有回流,經濟狀似有所成長,但產業轉型、產業鏈整合的老問題依舊存在,而中美貿易戰的陰影也早已籠罩;社會上存在的各種階級、世代對立也沒有緩和的跡象;而前述各種民進黨當局為阻絕兩岸交流所訂定或預立的法案,則正在蠶食鯨吞群眾的公共空間、挑戰著兩岸關係的底線。縱然最終連任了,假若臺灣經濟上依舊牛步,社會上益發不和諧,政治上更大步倒退,這樣的一位「總統」,要如何面對終將到來的歷史評價?最後談談論文本身與對臺灣社會經曆本次風波的反思。平心而論,筆者沒看過蔡英文那篇消失了多年又突然出現的論文,亦不是法律專業,並不適合對其內容做出評論。但據少數閱讀過其全篇或部分論文的人士表示,雖然算不上什麼曠世之作,沒有如蔡說的,值得一個半的博士學位。但以當時來看,內容也還不算太糟,納入時代考慮,由於當時政治大學法律系沒有這方面專長的人才,因而能受到聘用也不會沒有道理。當然,蔡英文那段「論文委員會決定授予我一個法學博士學位,上面並加注了我『對於國際貿易有很強的學術背景,相當於半個國際貿易學的博士學位』」,多少有老王賣瓜的嫌疑,大概是把口試委員的客套話當真了。以筆者博士論文為例,當時口委也有溢美之詞,說筆者具備不同專業背景,論文旁徵博引(我想是論文牽涉的東西太雜太廣、廢話又實在太多的意思),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批評與建議,稱讚也不過客氣客氣而已。論文跨領域經常發生,無關幾個博士,要是很當一回事,還把它寫入自傳中,那麼我也就只能呵呵了。另外號稱一個半博士的論文,沒有出版,也不公開,不讓人輕易接觸,學術論文研究的終極目的何在,不應為人類學術的邁進有所貢獻嗎?則是另一個層面的思考。雖然如前所述,或者隨著論文原稿的公布,相關爭議大概可以稍稍消停。但「總統」的博士論文變成輿論熱點,然後衍生出各種無釐頭的討論,如臺灣以諷刺見長的網絡媒體「老天鵝娛樂」說的「一群沒誠信的人在質疑一個沒誠信的人的學歷,而那個學歷又剛好可能是真的」,想想確實是挺搞笑的。只是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怎麼樣的社會,才會導致這個不該是問題的問題變成數周來的重要話題?況且連兩任「總統」都曾被質疑過學歷真偽(馬英九也被質疑過他怎麼上的臺大、哈佛推薦信是蔣經國寫的,否則根本考不上。然後論文或報告是不是找人幫忙,諸如此類……),而當前另一個「總統」候選人韓國瑜也被懷疑夜間部畢業、碩士論文口試被放水,或根本不是他寫的。要不是人民真的太無聊,那筆者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領導人的所作所為,讓人懷疑起他或她的教育程度跟基本智識能力了吧?這顯然是臺灣當前政治人物應該要深切檢討的部分。另外,為何臺灣歷任民選「總統」幾乎都強調自己的博士學位(陳水扁是個例外,但與他競選的兩位對手,連戰與宋楚瑜都有博士學位),而政治人物爭相把自己包裝成高學歷的知識精英的奇特生態,又是所為何來?或者是受中國人傳統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影響吧?但官大學問大、學問大就可以去做大官的邏輯真的是對的嗎?舉例來說,對臺灣經濟最有貢獻,即便任內有政治壓迫,但論及對臺灣人評價最高的「總統」蔣經國,學歷卻僅有很勉強的大學畢業。是否該回頭反省這樣的心態是否適當呢?而在臺灣的環境下,民眾當然有權利質疑政府的所作所為,但所謂的質疑並不是無限上綱,應該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檢視證據,並與持反對意見者進行良性討論,以成就一個更開放的公共空間,而非過於情緒化或過多地堅持己見。否則,只會帶來更多困擾,浪費社會資源;同時難免受政黨與政治人物所利用,從而導致每四年一次智力測驗的成績,始終還是不及格的狀況。

★ 本文系IPP獨家稿件。作者:林奕辰,中國文化大學(臺灣)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

編輯:IPP傳播

關於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由華南理工大學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資創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諮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微信ID:IPP-REVIEW

國家高端智庫

中國情懷 國際視野

購買鄭永年教授全套叢書,請掃二維碼進微店

相關焦點

  • 蔡英文博士論文疑雲重重 恐成「大選」變量
    據臺媒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博士學歷和論文風波持續延燒,儘管蔡英文辦公室拿出許多證據,甚至對相關人士提起了告訴,但指控仍未停歇。
  • 很魔幻!2020臺灣政壇「奧斯卡」滿目驚訝
    2020年臺灣政壇正如一個大戲臺,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年大戲收工,徒留滿目驚訝……       2020年的臺灣政壇很魔幻!
  • 「臺灣政壇奧斯卡」閃亮登場:蔡英文傾情演繹《說謊者遊戲》
    大家好,我是海峽導報臺灣政壇奧斯卡。每年如約與你們見面,這一次我的心情有些複雜。四年一度全臺人氣總決選的關頭,戲臺上的氛圍可以用魔幻來形容。故事片六《說謊者遊戲》領銜主演蔡英文競逐獎項最佳劇情片劇情簡介寶島有限公司每四年將舉辦一次廠長選舉
  • 贏得臺灣大選的蔡英文
    她是蔡英文,剛剛當選為臺灣地區首位女性領導人。1月16日晚上八點,梳著辨識度極高的包包頭、穿著黑色外套的蔡英文站在了競選總部的舞臺——她向現場的支持者和傳媒宣布,自己贏得2016年臺灣「大選」,將為下一屆臺灣地區領導人——也是首位女「總統」。
  • 《臺灣新聞臉》:臺灣政壇2020年度人物
    回望2020,《臺灣新聞臉》特別梳理這一年島內政壇發生的重大事件,盤點穿梭其中的各色人物,製作了一份2020年度臺灣政治人物風雲榜。入榜的五位政治人物,無論是政治聲量、支持度、討論度或引發的爭議,都對2020年的臺灣政壇影響巨大。
  • 假學歷、假政績、假道歉......這些年 蔡英文到底造了多少假?
    近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深陷造假醜聞,造假內容之多堪比「制假工廠」。臺灣網友近來給蔡英文送上一個暱稱:"詐騙之母"。當然,這個稱號,蔡英文自然是擔得起的,來看臺灣網友整理的一段mv,《那些年,蔡英文說過的謊話》。對於蔡英文來說,說謊話還不算什麼,造假才是她的「特長」。29日,蔡英文的造假生涯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天,綠營「獨派」學者召開記者會,發布調查報告,證明蔡英文學歷造假。
  • 蔡英文假造學歷疑團日囂塵上
    倫敦政經學院(LSE)臺灣研究計劃室協同主任施芳瓏表示,蔡英文學位證書上的副校長籤名不一樣,是因為 2015 年向倫敦大學申請補發,但未註明補發,這封信並非補發的原件,因為倫敦政經學院的行政工作沒有像臺灣大學那麼嚴謹。
  • 媽祖託夢,天星下凡……臺灣政壇在演《封神榜》?
    「媽祖託夢叫我一定要出來選」,郭臺銘託夢一語,成了臺灣乃至華人各界熱議的話題,紛紛吐槽臺灣政壇這是要上演一出《封神榜》?大陸網友一定覺得很神奇,都9102年了,臺灣居然還在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一套?!事實上,愛算命、相信風水之說,是臺灣政壇的顯性文化之一,島內民眾早已見怪不怪。
  • 笑韓國瑜晶晶體 蔡英文被酸不會寫「點亮臺灣」
    高雄市長韓國瑜被指秀「晶晶體」英文,臺「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晶晶體讓小女生講可愛,但韓國瑜身為國民黨2020候選人,在美國人面前講好像不那麼可愛,讓美國人笑死了。蔡英文也在網絡教英文,被認為暗諷韓國瑜。但卻被掀出過往糗事,不僅在接待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時中、英文皆卡,還曾在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站臺時,把「點亮臺灣」寫錯了。
  • 邱毅對臺灣未來失望:就讓蔡英文帶廢青走向衰亡吧
    奇蹟中國編輯:十二臺灣地區2020換屆選舉已經塵埃落定,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對選舉的結果抱有質疑。不過質疑也好,歡喜也罷,都不能改變已經客觀存在的事實。選取前人氣火爆的韓國瑜沒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反而是選舉前黑料頻頻爆出的蔡英文奪得了連任的機會。
  • 蔡英文臺南行平定黨內派系之爭
    臺灣民代集體涉貪案,綠委蘇震清涉案,連帶讓其叔叔、英系大將蘇嘉全請辭下臺,日前又扯出「正國會」龍頭、交通部門負責人林佳龍疑似借錢給時代力量前主席徐永明,同時,親「正國會」的民進黨彰化縣黨部主委邱建富也突然被爆出桃色疑雲,綠營非新系人馬近期接連捲入負面傳聞,引起政壇熱議,被外界解讀是黨內派系鬥爭,蔡英文已有「跛腳」跡象。
  • 政壇如戲 全靠演技|從「2016臺灣政壇奧斯卡」獲獎名單看誰是票房毒藥
    這不,1月25日新鮮出爐的「2016臺灣政壇奧斯卡」,讓兩岸青年不由失笑,大呼過癮!春節前夕出爐的「2016臺灣政壇奧斯卡」獲獎名單中,以招牌「空心」演技闖天下的蔡英文,三年之內兩度「封后」(另一次拿下影后獎項是在「2015臺灣政壇奧斯卡」),可謂「人生贏家」。雖然蔡英文贏得漂亮,但跟她演對手戲的廣大臺灣民眾可是輸慘了!
  • 林奕辰:十九大後蔡英文政府的兩岸政策如何調整
    對於十九大的發展,臺灣當局可以說一直保持著「等待塵埃落定」的態度,一直到26日蔡英文發表兩岸關係講話為止,都維持冷處理的方式,意欲以拖待變,中間的幾次黨政要員發言,大致也都毫無意外地,維持過往談話的內容。
  • 臺灣政壇自卑症候群
    臺灣資深媒體人王尚智在臺灣中時撰文說,政治明明現實無情,但這幾天若是端看島內網紅「館長」陳之漢槍傷住院的新聞,可能會誤以為臺灣政治真是「溫情滿人間」!上一次各路政治人物如此大集結,也就是不久前李登輝的追思葬禮。
  • 臺灣政壇大佬愛「閉關」修行
    在武俠小說中,武林高手為求得功夫精進,也時常閉關修煉,從此境界大開。島內信教者眾,政治人物入寺「閉關」,洪秀柱並不是第一人。王金平在政壇一路從「立委」當上「立法院長」,曾多次到高雄六龜清涼山妙崇寺閉關修行。而2010年,高雄縣長楊秋興退出民進黨,決定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大高雄市長,也歷經一番「天人交戰」——在正式宣布前,他到仁武鄉古嚴寺閉關三日。
  • 臺灣新聞臉:「花媽」當「包公」?|臺灣新聞臉|蔡英文辦公室|民進黨...
    臺灣恐怕無人不知。因為造型與日本動畫《我們這一家》中的角色花媽相似,高雄市前市長陳菊在臺灣被網友封為「花媽」。她還有很多封號:「菊姐」、「南霸天」、「大姐大」……19歲高中畢業就觸摸政治的陳菊,叱吒臺灣政壇半個世紀,堪稱臺灣政壇最有權力的人之一,而圍繞她的爭議也始終不斷。如今「花媽」被提名臺監察機構負責人,突然準備「跨越藍綠」,「超然獨立」地做個「包公」,不只讓外界錯愕,更引來罵聲一片。
  • 林奕辰:臺灣社會眼中的盧麗安現象與十九大
    對於十九大,臺灣社會的關注度不高,這主要源自於臺灣社會對於大陸事務並不熱衷,有點「帝力於我有何哉」的意思。由於臺灣社會普遍存在的淺碟文化,相較外媒更多關注於大陸的對外關係與對外開放政策、「世界領導人」的形象如何樹立,臺灣社會對這樣一件可能影響兩岸發展至少五年的要事普遍冷漠。
  • 臺灣政壇「怪客」王世堅
    新媒體時代,臺灣政壇人物都很注重網絡聲量。
  • 臺灣政壇到底有多少「政二代」
    陳思宇與大陸「富二代」當網紅不同的是,臺灣地區的「政二代」們不少活躍在政壇上,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國民黨「四大公子」陳履安、錢復、連戰、沈君山,到後來的郝龍斌、吳志揚、連勝文等,再到當今民進黨天王后代的陳致中、蘇巧慧、謝維洲。臺灣政壇,從來各類型不缺少「政二代」們的身影。
  • 臺灣政壇誰是「吵架王」?
    在臺灣政壇,政治人物之間動手打架也不稀奇,就不要說吵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