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了一部溫暖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本來是衝著歐巴金秀賢去的,沒想到被裡面的角色治癒了。
故事講述了一個人生艱難、拒絕愛情的精神病院護工文鋼太,和一個有心理缺陷不懂愛情的童書作家高文英之間的愛情故事。
金秀賢飾演的文鋼太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家庭,哥哥有自閉症,從小媽媽就更偏愛柔弱的哥哥,幾乎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哥哥。
下雨天的時候,媽媽拿著傘保護著哥哥走,絲毫不管後面的鋼太。睡覺的時候,媽媽抱著哥哥睡覺,永遠是後背對著鋼太。
媽媽偶爾抱著鋼太的時候,就是告訴他:媽媽對不起你,但是你要記住,你的一生都要保護哥哥。媽媽生你,就是為了讓你照顧哥哥的。
媽媽被意外殺害後,鋼太開始帶著哥哥,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
他就像一個外表溫暖的木偶一樣,表面上永遠在微笑、和藹,不跟任何人發脾氣。可熟悉他的人都能看出來,他眼睛裡有說不完的憂傷。
人生的悲劇,在童年就已經寫好。
如果說一個孩子需要的愛是一個杯子的話,那麼他心裡的杯子是空的。長大之後,他帶著空空的杯子,面對自己的世界。
不管外界的環境實際是不是安全的,他對世界的認識都是不安的。
一個人的安全感,就像蝸牛背上的殼,他們感知的世界,就是背上的殼。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用「隱形的殼」去看待世界的方式。
就像文鋼太,他小的時候希望抱抱媽媽的時候,得到的永遠都是忽視。那麼他們的「殼」就認為別人都不注重他的感情。有了愛他的人,有了足夠安全的環境,他內心依然不能安穩。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的小孩,缺乏安全感的人,心裡的小孩永遠都是傷痕累累的。
2.
一個人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主要與早年經歷有關。而我們的孩子,正在經過他們安全感的重要塑造時期。
雖然童年安全感缺失後天也有彌補的可能,可它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就是在「剝奪」孩子的安全感。
①本身缺愛的父母,容易養出缺愛的孩子
人的攻擊性來源於力比多受挫,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實內心充滿了攻擊性。他們的攻擊性要麼壓抑,要麼釋放。
而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往往選擇在外面壓抑攻擊性,回家對更弱小的孩子釋放攻擊性。
有的父母會用精神或肉體摧殘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摧毀欲;也有的父母會選擇用情感綁架的方式,威脅孩子順從。
與此同時,為了掩飾自己攻擊孩子的舉動,他們可能會用很多藉口來作為掩飾——我這是為他好;誰讓他不如別人;他不好好學習我才懲罰他的……
父母安全感的缺失,讓孩子為他們間接買單。孩子會覺得,如果不順從父母,我就是糟糕的,不值得被愛的。孩子一邊反抗著父母,一邊憎惡著自己的反抗欲。矛盾之間,他們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長大之後,他們依然建立不起與他人的聯結感,即使身邊有人愛他們,他們也無力接受。
②被「初戀」傷害過的孩子,不敢愛別人
每個人一生最先「愛上」的人,就是父母。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很大層面決定他們跟世界的關係。
如果收到的是漠視,那種缺失感、斷裂感會讓他們很難認同自己,很難感受到愛。因為他們體會到的愛,是漠視是分離是疼痛。
因為害怕被拒絕,所以他們對待愛的方式就是「我先拒絕」。他們就像沙漠一樣,渴望愛的滋潤,可是當愛來臨時,他們又留不住。
他們背上的「殼」,感知到的世界就是斷裂的。他們只有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才能獲得安全的感覺。
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喪偶式育兒」,父親的缺失,就很可能造成女兒「失戀」。女兒的安全感被無形打破,她們很難好好地愛人,也很難正常地接受愛。
③對孩子的「敵意」,讓孩子安全感下降
有一句掩飾性很強的話,就是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看起來是這樣,可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敵意,比任何人都濃重。
父母與孩子邊界不清的時候,潛意識層面與孩子處於融合狀態,意識層面就表現出與孩子疏離。
比如說,害怕與孩子親近,不敢表揚孩子。總是對孩子說「你不如別人家孩子」「你哪裡都不夠好」的時候,孩子價值感降低,覺得自己比別人差,那麼安全感也就降低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別人家孩子」根本不存在,可孩子卻一直活在「假想敵」的強大中,他們不敢認可自己。哪怕別人身上有一點比自己強,他們都會覺得敵意滿滿,或者對自我嚴重否定。
3.
人群中熙熙攘攘的人,誰也不知道哪個人內心是空空的。
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們也會正常長大,甚至由於靈魂的孱弱和敏感,他們會更加靈敏,可能會事業有成。
可他們內心深處的水深火熱,卻是他們傷痕累累的見證。
今年5月阿嬌離婚了,在很多人眼裡,這次離婚是她的成長。
她身上有缺乏安全感的順從,也有缺乏安全感的抗拒。
這一切,與她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在她一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她顛沛流離。幼兒園到小學,轉過六所學校,她沒有想過去交朋友,因為知道自己很快就又要走了。
這樣的環境,讓她內向,缺乏安全感。沒有得到太多愛的她,渴望被愛。
前夫賴弘國經常飛去找她,增加了很多彼此交流感情的機會,她就覺得是「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好的人」。
她對待感情的方式,更多的是遷就和順從。
前夫收入比她低,為了維護前夫的尊嚴,她會放棄自己喜歡的牌子。
就連婚禮的事情,都是前夫只負責想,她就去辦了。
但是實際上,在親密關係的相處中,阿嬌很快就退縮了。
前夫表示,在婚前派對中阿嬌就突然變得冷淡,表示自己不適合婚姻。
沒有愛的時候渴望愛,哪怕是用略顯低微的姿態。有了愛之後又逃避愛,用冷漠來保護自己。
馬斯洛說,心理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我們生活中有多少人,表面上是光鮮亮麗的「正常人」,卻絲毫沒有安全感。有錢,有愛人,都不能讓自己從內而外地感受到滿足。
那麼,人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安全感》一書中指出,安全感來源於這七個地方。
記憶的自動提取——小時候的熱愛、悲傷、憤怒、恐懼,在無意識領域疊加。
自我的人格構建——代表著父母威嚴的超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人會自我指責,自我攻擊,從而安全感的基礎崩塌。
重要他人——與生命中重要的人彼此信任,感情共振。
情緒關聯——經常發生的事情作用於潛意識,也就是一個孩子的行為總是能刺激到他們的恐懼,比如一哭泣就會挨打。
關鍵的時期——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都能得到滿足,孩子的成長過程,是被充分尊重和接納的。
依戀關係——與母親的互動得到充分回應,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母親、被世界愛著的。而母親本身不缺乏安全感,會促使孩子產生安全型依戀。
家庭親密度——從小生活的環境,父母的關係是穩定而健康的。
4.
當我們了解到了缺乏安全感的一些表現,和安全感的來源之後,也就能知道如何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了。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沒有100%的安全感,也沒有絕對完美的教育環境。
我們只能儘可能地,給孩子建立生命早年的安全感,成為孩子一生的寶貴財富。
只要記住建立兒童安全感的四個原則,就可以了。
①多和孩子相處
高質量陪伴永遠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在家庭中基本心理需求能被滿足的時候,他們就能追求自己完整的生命價值,自然也就有了安全感。
即使長大後遇到挫折,他們的內心也是安全而穩定的。
②幫助孩子表達感情和憂愁
孩子其實是很擅長「胡思亂想」的,家長的很多不經意對話,都會引起孩子的懷疑「這會發生在我身上嗎」「我會不會被拋棄」?
家長多多關注孩子情緒,並且幫助他們表達出來內心的恐懼,孩子就會知道人是可以傾訴的,可以通過和他人建立感情而獲得慰藉。
③給孩子具體而實在的安慰
考慮到孩子的實際理解能力,給他們理解範圍內的安慰。
比如我女兒很害怕家裡的掃地機器人,跟她講什麼自動化、什麼自動識別她都不會懂的。
只需要告訴她,我們會保護你,機器人不會傷害你,我們也不會讓任何人傷害你。
④父母做到自我療愈
既然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那麼父母最好不要「帶病出場」。
找到自己安全感缺失的地方,做好自我療愈,不把攻擊性釋放到弱小的孩子身上,對孩子的安全感也是一種保護。
真正有安全感的孩子,能依靠重要的人際關係獲得慰藉,能全面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並且敢於創新,能理解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能塑造自己的內心準則,也能培養自我認知的能力。
安全感是蝸牛的殼,是人的自我保護網。別讓孩子從小就帶著破碎的殼,不敢去面對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