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重陽節,又恰逢周末,大家出去踏秋了嗎?
別光顧著爬山看紅葉,重陽也是賞菊的好時節。孟浩然都說了,「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平時我們賞花也就是,「哎呀這朵好好看,快拍張照」「那邊人好多,花肯定更好看」……這不是賞,只是走馬觀花看一看。
今天,就教你真正地賞一朵菊花。
賞菊的第一步,當然是了解這個物種,先來看看菊花的「身份證」。
菊花,古時最初泛指數種野生的菊科菊屬植物,後來指菊屬的多個栽培品種。它們通常都是多年生草本,葉互生,長圓形,邊緣羽狀分裂;花為頭狀花序,看上去的「一朵花」實際由許多小花聚集而成。
菊花自古用於觀賞,現在有很多栽培品種。花序乾燥後,有些種類的菊花可以入藥或者泡茶。
再來看看菊花的名字,其實「菊」在漢代原寫作「蘜」。按照李時珍的解釋,菊是從「鞠」字而來的,表示「窮盡」,意思是草花開到陰曆九月、菊花之後,就結束了。
兩漢魏晉時的菊花,主要是野菊比較多。雖然也有人喜歡菊花,但都是去野外觀賞,不常栽種。
古人最早觀賞的菊花是野生種類,常見有甘菊(如圖)、野菊、紫花野菊等。
唐宋時,菊花雖然已經是名花之流,「品格」卻不怎麼高。
特別是宋朝,按照宋人標準,菊花明明很清香,不畏寒冷,卻只是草本,不夠堅韌,在《花經》中位列「四品六命」,中等偏上而已。
到了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寫過一首《詠菊》,菊花的地位跟著平步青雲。明人編寫的《瓶花譜》裡,將菊花列在「一品九命」,很受推崇。
賞菊的第二步,看看自古以來,人們喜歡什麼樣的菊花。
早在漢朝時,人們雖然知道菊花有不同的顏色,卻最喜歡黃菊。這是因為「五行」之說中,秋季屬金,金的顏色以黃為貴,所以代表秋季的菊花,也以黃色為正品。
菊花以黃色為正,看上去的許多「花瓣」其實是多朵「舌狀花」。
起初所謂的菊花,泛指多種野菊,花色主要是黃、紫、白,花朵較小。
自宋朝以後,出現了許多菊花的栽培品種。按照宋人編寫的《菊譜》,這時菊花有36個知名品種,黃花有勝金黃、疊金黃、太真黃、金鈴菊等,白色有蓮花菊、茉莉菊、白麝香等,雜色有佛頂菊、桃花菊、胭脂菊、紫菊等。
到了明朝,菊花名品已超過百種。
如今菊花的觀賞品種很多,可以按照花的大小,分為小菊、中菊、大菊三類。小菊的花直徑小於6釐米,近似野生種類,通常用作地被或者布置花壇。
花序直徑小於6釐米的栽培菊花,統稱為「小菊」。花的結構和向日葵相似,每「一朵花」是由外部花瓣狀的多朵「舌狀花」,和中間花心狀的多朵「管狀花」組成。
中、大菊又可按照花瓣結構、花朵形態等特徵,分為5個瓣類、30個花型和13個亞型,每種類型之下又有很多品種,花色除了經典的黃、白、紫,還有紅、褐、綠等,可謂五彩繽紛。
中大型菊花可分為5個瓣類,圖為「管瓣類」的品種「紫燕翻飛」。
賞菊的第三步,了解菊花背後的文化意蘊。
古人中最喜愛菊花的,肯定是陶淵明了,他也被尊稱為菊花花神。他在屋前屋後種了很多菊花,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菊花也因此帶上了隱逸清高的志氣。
文人也常將蕭索的秋意寄托在菊花上,感嘆悲秋之情,比如晏幾道曾說「黃菊開時傷聚散」,李清照則說「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當然,金黃的菊花與皇家也避不開關係。
古時候,有一個五歲男童與父親、祖父一起賞菊吟詩。男童張口說:「堪與百花為總領,自然天賜赭衣黃。」父親聽了,大驚失色。赭衣黃?帝王家才穿赭衣黃!你這孩子得了失心瘋嗎?
父親揚手欲打,卻被祖父攔住了。老人說,孫子也能作詩,這是好事啊,只不過不知輕重而已,讓他再作一首看看嘛。男童稍加思索,吟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個男童名叫黃巢。這幾句詠菊詩可能並不是他幼年作的,但後來科舉落第,黃巢確實又寫了一首知名的「反詩」《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不但成了後來黃巢起義的「預言」,也是詠菊名作。
元朝末年,朱元璋寫的那首《詠菊》就是借黃巢之意,「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滿身穿就黃金甲。」直到成為大明的開國皇帝,這首「借鑑前人」的打油詩,才被世人拿出來誇讚。
朱元璋的幾個主要對手,張士誠、陳友諒和元順帝,恰好都在秋季被最終擊敗,與菊花「嚇殺百花」的時令相仿,於是明太祖被贊為預曉天機。
撰文、攝影 | 王辰
圖片 | 部分圖片來自123rf
微信編輯 | 謝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