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片成功與否,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票房」!
說白了,就是看賺不賺錢。
在這點上,王晶有著自己一份獨到的見解。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王晶是業界最會「撈」錢的人,導演、編劇、監製、演員都幹過。
他經手的400多部電影,要麼賺錢,要麼保本,就算賠錢也不至於血本無歸。
這樣似乎並不高大上的本事,恰恰是現如今的導演最稀缺的本領。
說到底,論賺錢的能力,張藝謀、陳凱歌、王家衛、姜文等名宿都得靠邊站。
最近,「王晶」的名字又一次登上了熱搜。
在那些傳奇的港片名導忙著退隱江湖,或是吃老本圈錢時,只有王晶扛著鋪天蓋地的批評,負重前行拍「爛片」。
新片《孫悟空大戰盤絲洞》剛開播沒多久,從頭到尾都貫穿著三個字「辣眼睛」。
雖然口碑大面積撲街,但是背後的高播放量卻非常可觀。
爛成這樣,依然能夠賺錢,對於王晶來說,絕對是正常發揮。
正因為如此,對於王晶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
有人說他是「爛片之王」,也有人說他是「鬼才導演」。
那麼,到底哪個「名號」才是真的?
01.爛片之王?鬼才導演?
商業片的標準,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以票房盈利為最高目的的電影。
從導演到劇組都是站在商業元素上,並不考慮深層次的內涵。
而王晶每次面對質疑,總在強調自己是個商人,其次才是導演、演員、編劇.......
所以,他衡量電影只有一個標準:賣座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按理來講,這樣將電影當成賺錢工具,不管質量如何的導演,應該早就銷聲匿跡才對。
但奇怪的是,這麼多年來,王晶作為導演一直有戲可拍,而且影帝影后都買他帳。
最忙的一年,他導演了7部,監製3部。
在我看來,王晶是最懂電影的人之一。
看看他近年來的作品,《澳門風雲》三部曲的總票房高達26億,《追龍2》不如前一部,但也有3億多的票房。
這樣穩定的成績和產量,放在華語影壇可以說是相當出彩。
更厲害的是,在香港電影普遍不景氣的年代,是靠著王晶接拍一部又一部「爛片」,才讓很多演員得以維持生計。
這樣看來,王晶並不是標準意義上的好導演,但絕對是非常成功的商人。
畢竟活在真金白銀的世界裡,如果這輩子註定成為不了史匹柏,那麼還不如當個會賺錢的王晶。
02.王晶的偏執
王晶和很多出身貧寒的人不一樣,他是真的含著金鑰匙長大的。
他出生在電影世家,父親是香港著名導演王天林,杜琪峯、林嶺東和林德祿都是他的弟子。
從香港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王晶開始了自己的編劇生涯,僅僅5年時間,他就坐上了導演的崗位,在電影圈混飯吃。
王晶喜歡拍商業片,不代表他只會拍商業片。
其實,剛出道的王晶,內心同樣也有著一顆「文藝夢」。
然而現實是,文藝片能夠讓導演在藝術上有所成就,但是會讓人餓肚子。
特別是在當年的大環境下,一個導演如果專注於拍文藝片,那麼最終的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生意是生意,藝術是藝術,王晶分得真的太清了。
他練出了敏銳的商業嗅覺,僅在1990年到1996年間,他執導的34部作品,總共賺了6億多,而且有兩部打破了港片最高票房記錄。
而且在一檔節目中,王晶曾經爆料:那些所謂的經典港片,初衷都是為了賺錢。
《英雄本色》裡周潤髮飾演的小馬哥,是臨時加戲來的。沒想到這樣一部撈錢之作,卻讓周潤發拿到了香港金像獎影帝。
誰不想既能賺得盆滿缽滿,又能名垂影史,可是輝煌永遠只屬於少數人。
在榮譽和賣座之間,往往只能選擇一個!
03.慧眼識珠的才能
說到才華,王晶不如徐克,更比不上王家衛。
但是他總能慧眼識珠,準確看到一個人的長處,凡是跟他合作過的影星,都能在演藝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雙周一成」的鼎盛時期,有兩位「大佬」的成功,都跟他有關係。
周潤發自然不用多說,如果說《英雄本色》讓他成為了金像獎影帝,那麼《賭神》則是奠定了他在影壇的地位。
而周星馳的成名作《賭聖》,明顯是跟風《賭神》,在電影大賣後,兩人正式開始合作。
毫不吝嗇地說,周星馳的無釐頭風格,是在遇到王晶後,才慢慢成熟起來。
兩人一共合作了14部電影,有不少被影迷們奉為經典,其中包括《逃學威龍》、《九品芝麻官》、《鹿鼎記》。
沒想到,在1999年,兩人合作完《千王之王2000》後,宣布分道揚鑣。
在王晶的電影裡,男人都是港片的影帝級大人物,而女人都是一代人心中的夢中情人。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邱淑貞。
年僅19歲的邱淑貞,因參加香港小姐選拔賽,而被觀眾熟知。
雖然被TVB籤下,但是並沒有得到多少曝光的機會,很快陷入了不火的尷尬境地。
後來,剛做導演不久的王晶,一眼看中了這個潛力股。
不僅為她量身定做了多部電影,甚至還幫她設計好了一條成名路線。
《賭神2》裡的咬牌動作,直到今天都是過目不忘的經典。
總而言之,王晶叱吒影壇40多年,既留下了不少情懷,也拍了很多賺錢的佳作。
捧紅周星馳,成就周潤發,王晶拍的爛片,卻撐起了香港電影的輝煌。
這樣能退能進的境界,很務實,也很有勇氣,完全不輸給那些好萊塢大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