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個華語流行樂壇,能夠與周杰倫平起平坐甚至帶來威脅的歌手,依然為零。
作者 | 咚咚湖
近日,Apple Music 最新公布了 2021 年全球各國家地區播放最多的歌曲TOP100 榜單。
榜單 TOP10 周杰倫佔 9 首;
TOP20 周杰倫佔 17 首,
TOP30 周杰倫佔 26 首;
TOP50 周杰倫佔 42 首;
另一邊,Spotify也公布了臺灣省最多串流收聽次數的歌手、歌曲、專輯等名單,而周杰倫再度蟬聯「臺灣最多串流收聽次數歌手」的冠軍寶座。
距離周杰倫出道已經20年有餘,但放眼整個華語流行樂壇,能夠與周杰倫平起平坐甚至帶來威脅的歌手,依然為零。
華語樂壇青黃不接、後繼無人、倒退、衰落……這些負面詞彙隔三差五就能出現於網際網路,無歌可聽、神曲泛濫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流行音樂逐漸凋敝的現狀。
看似華語音樂無歌可聽,但實際反映在數據端,每年發行的歌曲數量又呈現指數級的增長。拿去年的數據來看,《2020華語數位音樂年度白皮書》顯示,
2020年平均每小時誕生85首新歌,全年新歌總量達到74.8萬首,同比2019年增長216%,也超過2017年到2019年三年的總量。
圖源:《2020華語數位音樂年度白皮書》
網易雲音樂發布網易音樂人2020年終盤點顯示,2020年網易音樂人總數突破20萬,
一年新增近 100萬首原創作品。Spotify音樂聯合負責人Jeremy Erlich此前也表示,
平臺現在每天上傳超過6萬首新歌。各個平臺的數據單獨拉出來都足以見得創作數量上的繁榮,但在質量上卻沒有獲得足夠的認可。
放眼當下樂壇,能夠獲得大眾普遍認可的歌手屈指可數。金字塔最頂端的周杰倫,陳奕迅、林俊傑、張韶涵、孫燕姿、王菲……長期佔據著頭部資源,腰部有民謠、搖滾、嘻哈等各細分類型的頭部音樂人,底層則是聚集了大量籍籍無名的獨立音樂人。
圖源:陳奕迅《愛情轉移》MV
這就是當下樂壇的現狀,能被廣泛認可的,依然還是唱片時代的那些天王天后們。
而周杰倫也成了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超級唱作巨星」。從2000年發布的首張專輯《JAY》來看,周杰倫最早出現在傳統唱片業時代,並常年稱霸銷量榜單首位,巔峰時期銷量基本都在 250 萬張左右。
後來音樂載體開始數位化時,
有數據顯示周杰倫的歌曲能為平臺帶來15%以上的DAU。周杰倫不斷用專輯銷量紀錄、演唱會門票罄售速度、音樂播放量等實打實的東西驗證了其長久的影響力。
從2000年到2021年,已經跨越了三個時代的距離,周杰倫依然穩坐華語樂壇的頭把交椅,甚至已經完成了由80後、90後到00後的代際跨越。
三代人聽同樣的音樂,拋開樂壇倒退論不提,至少能說明的是周杰倫的音樂足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如果我們回顧一下這20年來華語流行樂壇的變化,會發現周杰倫能持續保持這樣的熱度簡直可以算是奇蹟。在周杰倫出名之前,已經有「四大天王」、王菲、林憶蓮等成為一代人心裡的歌神歌后,他們表述直白的情歌引領了當時的主流,也是現在人們去KTV必點的懷舊歌曲,但周杰倫依然從這樣「高手如雲」的大環境下走向天王之路。
而社交網絡崛起,選秀和流量造星時代來臨後,歌壇就進入了快速、情緒化且善於遺忘的時代。在這個年代,流量成了衡量商業價值的重要指標,一批又一批的音樂人可能快速走進大眾視野,又快速湮沒於人潮。
周杰倫又成了非流量型的「頂流」歌手,在20多年的時間裡持續「壟斷」聽眾的耳朵,還依舊能和各路「流量」們PK人氣,這讓周杰倫的常青顯得更為難得。周杰倫曾在自己的Ins上分享了他的一首老歌《以父之名》,並配文聲稱:「告訴你們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
現在看來,周杰倫似乎還有些過謙,因為他的歌曲在20年後依然流行,甚至還大有再流行20年的意思。
為什麼在中國的媒體和公眾話語中,中國樂壇時常是「倒退中」的?
其實反映在大眾最直白的認知裡,要麼就是歌越來越口水,也無法帶來更深度或更持久的共鳴。要麼就深陷小圈層的狂歡,越來越難出現兼具傳播度與質感的歌曲。2006年《時代商報》採訪齊秦,在提到當時的流行樂壇現狀時,他表示:
「我覺得(樂壇)有點倒退,讓五大唱片公司給毀掉了。這些唱片公司就是一個罐頭工廠,他們的東西全是一個模式出來的。
蔡依林沒了就會出來蕭亞軒,但你會發現她們的東西是一樣的。歌手一發片就拼命做宣傳,反而忽略了音樂的本質,尤其是新歌手。我現在能唱到20年,希望現在的歌手朝著這方面去做,我也希望五大唱片不要像罐頭工廠一樣,周杰倫火了,就再做一個新的周杰倫。
音樂界自我反醒的時代已經到了,大家應該做多元化的市場。」
當然,現在來看這個鍋完全不應該由唱片公司來背,反而是唱片工業衰退之後,大眾產生了強烈的華語樂壇倒退的感受。導致大眾認為樂壇倒退的原因是多樣的,比如如齊秦所想,市場確實走向了多元化,但也因為這個時代的音樂足夠多元,以至於某一種音樂類型很難攏獲所有聽眾,
分眾化成市場不可逆轉的趨勢。
圖源:網易雲音樂《中國音樂生存現狀報告2020》
也因為
周杰倫崛起的同時,也是華語音樂產業疲軟的開始,唱片公司衰敗之下造星能力一蹶不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線巨星,還是20年前的那一撥:周杰倫、五月天、林俊傑、蔡依林……還有人將華語流行樂壇表現出青黃不接的囧相,歸根結底於大眾的音樂審美不斷下滑,讓音樂人陷入要品質還是要流量的創作被動境地。被媒體諷為「洗歌第一人」的宋某,其旗下公司據稱「人均產出近100首歌曲,每首歌成本在1萬到30萬元不等,但是總版權創收已達上千萬元。」
無數投機者佔據著更多的流量,反覆消磨著大眾對於華語音樂的信心。但真的在倒退嗎?其實觀察這兩年的音樂市場的情況,無數細分領域都出現了優質的音樂人,搖滾、嘻哈、民謠、電子音樂等各種音樂風格百家齊放,不僅沒有倒退,從平均創作水平上來看甚至可以說是在進步的。
真正的退步在於,20年的時間沒有出現一個天王天后級的歌手,反而是大量神曲佔據了聽眾過多的注意力。這些可以說是時代大環境所致,
如今擺在中國音樂產業面前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出現更多好聽又叫座的音樂,讓更多聽眾走出只聽老歌的怪圈,去給予更多年輕音樂人以創作的信心。
▼
THE END
*本文部分內容(圖文)轉自網絡,僅用於學習交流,並不用於商業用途。文中觀點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道略音樂產業立場,文章和圖片內容僅供參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投稿/轉載:185 1323 2270(阿道)
道略音樂產業研究院
道略音樂產業ID:miresearch專注音樂產業研究,監測音樂市場動態
微信/手機:185 1323 2270(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