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主刀論壇綜合整理自新浪微博、@麻醉醫生Anesthesiologist、現代快報等
近日,
主持人孟非在微博曬出
自己身穿病號服住院的照片,
照片裡的他看起來非常憔悴,面色蒼白,
隨後,
#孟非住院#的話題也登上了微博熱搜榜。
在微博中,
孟非對此還配文稱:
麻醉師問你喝不喝酒,酒量多大的時候,你一定要老老實實問答,你說少了,他麻藥給得少,疼死你!你吹牛說多了,他麻藥給多了……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在這條微博下,
不少網友留言表示了關心:
心靜心淨心境9:騙誰都不能騙醫生啊,醫生又不是和您拼酒,您謙虛啥啊又是愛張真源的一天呢:孟爺爺,不能叫「麻醉師」,人家是「麻醉醫生」也有人提出疑惑:
難道酒量大小真的會影響麻醉效果?
在這條微博下,
有認證為「麻醉學副主任醫師」
的博主進行了回答:
麻醉醫生Anesthesiologist:不知道什麼麻醉方式。酒量大小與肝臟代謝功能有一定關係,偶爾會出現麻醉鎮痛藥物因酒量大小代謝快慢不一樣情況,但影響甚小。晚報菌搜索發現,
在這位博主2019年發布的一篇文章中
也談到了酒量大小是否會影響麻醉效果的問題
臨床工作中經常被問道:「醫生,我酒量大,是不是麻醉時候給我多加點藥,否則麻不倒我?」或者「醫生,我平時滴酒不沾,你給我少用點麻藥,我害怕醒不來」...
這個時候我通常未告知他們:「酒量大小會影響某些麻醉藥物的用量,但您放心,沒有麻不倒的病人」。其實我們在麻醉中會有生命體徵監測和麻醉深度監測,一切生理機能調控都掌握在我們手中,請病人大可放心。但既然說到酒精與麻醉的關係,還是科普一下,讓讀者知道一個真相。
真相一:對於需要局麻、神經阻滯麻醉和「半麻」(椎管內麻醉)的患者來說,喝酒一般不會影響到麻醉效果。但是,如果喝酒引起凝血功能嚴重異常者,則不適合行椎管內麻醉,最好改行全身麻醉。
真相二:一項國外的研究表明,一個成人如果每天攝入酒精40g,持續2年以上,那麼他在接受靜脈麻醉或麻醉誘導時,丙泊酚(一種臨床常用的靜脈麻醉藥)的用量比普通同等化患者藥大。對於長期喝酒或者有酒精依賴症患者,術中阿片類鎮痛藥(如芬太尼家族的藥物)的用量可能會比普通人大。
這些都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研究表明長期喝酒的人可能導致細胞色素 P-450酶活性增強而縮短藥物的代謝時間。
第二,對於酒精依賴症患者或手術前大量飲酒的急診患者來說,酒精進入機體後形成高滲環境、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等因素使循環血容量增加,導致麻藥濃度降低,故而需要更大劑量的靜脈麻醉藥和鎮痛藥。
第三,長期有不良飲酒習慣、酗酒的人大多會有肝功能異常、肝硬化導致球蛋白增加,許多麻醉藥都可以和球蛋白結合而降低其作用。
第四,慢性酒精中毒者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及磷脂體含量增加等效應,當使用脂溶性麻醉藥時其作用會有所降低。
真相三:酒精對身體的影響,不得裝聾作啞,要弄明白。
其影響包括:神經病變(維生素不足性神經炎、自主神經系統失調、內分泌失調等)、心臟肌肉病變(心率不齊、心動過速、心肌缺血、心臟傳導障礙、心衰等)、電解質平衡失調、肝功能紊亂(血液成份及功能異常、酵素系統失常,酒精肝、肝硬化...cancer?),這些不正常的身體狀況必然會增加麻醉的危險性。
長期酗酒者平時需要比較大的麻藥量,但是急性的醉酒患者反而需要較小劑量即可,因為此時血液中有高濃度的酒精而引起酒精麻醉。
酗酒病人雖不容易被麻醉,但是一旦被麻醉後,就不容易恢復,因為藥物的半衰期會因為酒精而延長,同時藥物在剛開始時的需要量稍微增加,但其作用時間延長。
如果病人因酗酒已伴有嚴重的肝功能障礙,那麼藥物代謝會更慢。在急性酒精中毒的病人,酒精本身就具有麻醉作用,所以麻醉藥品的需要量必須減少,否則就會會引起嚴重後果或併發症!
另據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江蘇省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潘寅兵,潘寅兵說:" 酒量大小會對人體代謝藥物有影響,但酒量大小影響麻醉效果不一定有道理。麻醉藥的劑量主要是根據患者體重、手術過程中的生命體徵來隨時調整。"
潘寅兵告訴記者,在麻醉前,一般都會詢問患者是否有抽菸、喝酒等生活習慣,因為有飲酒習慣的病人,肝酶代謝會出現異常,特別是酗酒的病人肝功能會有異常。
「減少或增加藥物劑量,都是根據病人整體的身體狀況,如果很差,會明顯地減少劑量。" 潘寅兵提醒到,長期使用陣痛類藥物的病人,選擇麻醉劑時也需要特殊對待。
至於術後疼痛,潘寅兵表示有多種原因,包括切口痛、內臟痛,而且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耐受是不一樣的,手術的方式、術後鎮痛的處理也都是很重要的環節。
而對於網友關注的孟非身體狀況的問題
21日晚,
孟非也再次發布微博:
讓大家擔心了,我很好,
謝謝大家關心!🙏🙏🙏
微信公眾號改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