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 Mădălina Ciobanu
translate | 小愚 措大
via | journalism.com
「live journalism」是西方媒體行業中的新概念,指的是把記者和讀者聚到同一個現場,通過對話、音樂、舞臺表演或者其他多媒體方式來把新聞講述和表現出來,同時交換靈感、就某個問題進行探討。Live Magazine
Live Magazine位於法國,受到美國POP-UP雜誌的啟發。它們讓記者在舞臺上講述一個尚未刊發的新聞故事,臺下坐著觀眾。另外會有書面文字或其他格式的新聞報導作品發放到現場觀眾手裡作為補充。這場「秀」沒有主題,也不會被記錄和在其他渠道播放。
POP-UP雜誌
自2014年成立以來, Live Magazine共組織17場新聞show,地域上覆蓋了法國和比利時的六個城市。它們甚至在國家劇院舉辦並把票售光,每場通常持續一個半小時,能容納10多個記者的講述。
Live Magazine機構的收入在過去三年增加了兩倍,主編佛羅倫斯說道。票房佔大多數,其次是私人定製,內容贊助等等。
Live Magazine
參與者可以利用多媒體元素,如音樂、啞劇、微博和舞蹈。能創作出沉浸式環境效果的新聞故事能給觀眾帶來良好的體驗,他們可以跟隨講述體驗種種意外,刺激,或困境,聽到不同的聲音,最大限度地講自身帶入故事設定。每一場新聞show都有策劃人員,他們與傳統的新聞人持有相同的新聞價值標準和原則。
例如,《快報雜誌》的一名記者講述了在《查理周刊》編輯部遇難後,Kouachi兄弟出走,一名印刷機所有者的故事。而另一名來自《世界報》的記者則邊彈奏鋼琴邊講述一個新聞故事。
「在這裡,記者和觀眾都是真實的,甚至有點脆弱。如果你有不能或不便刊發的故事,Live Magazine是一個很好的場所。」
Zetland Live
丹麥新聞機構Zetland的表演始於5年前,並在2016年開始刊發電子報,專注於長報導。
這個由22個年輕人組成的團隊每年有兩場演出,大約會在臺上表演12到14篇報導。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Jakob Moll說,這是一個為Zetland與付費用戶建立聯繫並吸引新客戶來的有趣方式。
「我們會使用不同的形式,有時我們會在臺上表演採訪,這其實不簡單,因為如果你實現計劃,那人們就會覺得是像在看電視節目,所以我們不得不製造一些讓人驚訝的事情。」
他補充說:「關鍵是讓人儘可能感覺像一個會議,我認為在哪個時間點,建立對於新聞的興奮感是我們可以利用的。」
De Balie
Yoeri Albrecht是De Balie的導演,De Balie是一個每天表演的雜誌,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劇場表演,這裡在19世紀時曾經是個法庭。
這個地方大約每年舉辦1000場活動,每天平均三場秀同時在上演,這其中包括咖啡館裡的小型聚會,或者持續到黎明的面試馬拉松,就像英國脫歐前夜的那次一樣。
比如其中的一場表演,De Balie把十名演員帶到臺上,朗讀一份關於「歐洲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的政治宣言。
去年,De Balie賣了200000張票,但Albrecht說價格依然維持在比較低的狀態——7.5歐元到10歐元之間,這樣任何人都能負擔得起。
「我們特別希望年輕人能夠負擔得起,因為那個時期,他們需要新舊觀點的碰撞。」
「沒有真相就沒有信任,而現場新聞所做的就是建立起信任。因為你看到並遇到了人們,並且你會突然意識到,即便自己所持的是不一樣的觀點,也總能找到共同點。」
本文為新京報傳媒研究原創內容,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近期好文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