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毀佛」行動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阿富汗。近日又傳言阿富汗難民把巴米揚大佛碎片運到了巴基斯坦古城白沙瓦。這個靠近阿富汗的邊城一時間又成了國際傳媒的焦點。國際文物保護組織來到這裡收購阿富汗走私文物,斯裡蘭卡等國揚言要收購大佛殘片,歐美富豪也派人來這裡購買古董裝點門面。一些文物走私販子趁機興風作浪,白沙瓦竟成了「黑暗的文物走私天堂」。
■白沙瓦走私市場猖獗
從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往北行駛40公裡,就到了著名的歷史名城塔克西拉。這裡至今還保留著玄奘當年修行打坐的土臺。塔克西拉如今卻成了製造仿古文物的重鎮。從塔克西拉再往北行駛120公裡就到了白沙瓦。「白沙瓦」在梵語中是「花城」的意思。這裡已經沒有了滿城的鮮花,到處是擁擠的人群。機動車排出的尾氣讓人難以喘息,高音喇叭裡不時傳出讓伊斯蘭教信徒祈禱的吆喝聲。古董店鋪裡擺著各種工藝品、寶石、項鍊、陶器和地毯等。
記者到市中心還不到5分鐘,就目睹了一起搶劫案。來往行人只是毫無表情地看著搶劫的發生和結束,仿佛這就是當地生活的一部分。當我輾轉來到當地最大的辛瓦利古董市場附近時,就有人走過來搭訕,那個人裝模作樣地在衣服兜內東翻西找,最後摸出一件破報紙裹著的小佛頭。來白沙瓦之前就有行家告訴我,這些人被稱為線人,他們手裡拿的大都是假貨,主要是試探買者是否懂行。如果買者能夠指出這是假貨,並能說出其原因,那麼牽線人就會將其帶入一個偏僻的古董店裡,讓客人看真東西。
記者在辛瓦利市場上聽到了這樣的議論,如今阿富汗難民瘋了一樣搜集歷史文物,甚至不惜挖墳掘墓和盜挖聖地。一位古董商告訴記者說,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前,阿富汗是中南亞最大的文物古董集散地,大量文物從巴基斯坦、伊朗和布哈拉等地運送到喀布爾進行交易,如今這個市場被迫遷到了白沙瓦。儘管邊境和海關的檢查十分嚴格,但是走私販總能把文物偷運到這裡,然後再從這裡轉賣到歐洲和美國。
如今的文物走私已經成了有組織的活動。一些文物走私集團在阿富汗各地設立了自己的代理人。這些代理人主要向文物販子提供文物信息和來源。一旦交易成功,代理人就可以坐拿10%的佣金。一個古董店老闆告訴記者說,幹這一行最講究的就是「相互信任」。如果代理人提供了假信息,就等於砸了自己的飯碗。但是為了獲取金錢,「以假充真」的事情還是經常發生的。文物販子在塔克西拉以幾十到幾萬盧比的價錢購買仿製文物,然後運到阿富汗境內,再經過一番巧妙的設計,就可以以幾十萬盧比的價格出手。由於仿製文物所採用的石頭是真的,就連行家也經常看走眼。為了防止文物販子之間出現欺詐現象。他們還為自己制定了「行規」,如果出售者明確表明看不準自己手裡的古董是真是假,那麼一旦發現是贗品時,他可以不受指責。如果說自己的文物是真的,而售出後經過鑑定發現是假的,那麼售者必須退款沒商量。
巴基斯坦的一家報紙披露,在巴基斯坦境內就有二十多個文物盜賣組織,其中6個長期駐紮在白沙瓦,另外一些則分布在塔克西拉、拉合爾、伊斯蘭瑪巴德等地。他們與西方的文物走私販子相互勾結,通過網際網路溝通信息。一位文物販子告訴記者說,售價最高的是犍陀羅藝術雕像、青銅佛像和歷史文獻資料。一個文物販子以15萬美元的價格從難民手裡收購了一部刻滿梵文的「木頭書」,他轉手就以3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歐洲文物走私販。他不知道這個歐洲文物走私販將以多高的價錢出手此書。就在記者來到白沙瓦的幾天前,有一尊阿富汗青銅佛像以4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商人。文物市場中有一種被稱作「蘇拉瑪尼瑪萊」的細小石頭,這種比無名指還細小的石頭是半透明的,上面有「眼睛」一樣的圖案,幾顆「蘇拉瑪尼瑪萊石頭」穿在一起就成了精美的項鍊。這樣的石頭竟然賣到1000多美元一顆,上面有九隻「眼睛」的可以賣到三四千美元一顆。記者從一個文物販子手裡拿過一顆端詳了半天,覺得這同我國西藏的「天珠」一模一樣,也許就是同一種東西。
■阿富汗文物價值連城
阿富汗佛教文物之所以在文化遺產中佔有重要一頁,首先是因為它們是佛教東傳的歷史見證。已經被塔利班炸毀的巴米揚大佛就是典型例證。當年玄奘從西域來印度取經時,曾經對巴米揚大佛有過描述。他在《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裡寫道:「……伽藍數十所,僧徒數千人,宗學小乘說出世部。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光耀,寶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石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歷史文獻與雕塑相互印證,成了研究人類文化史的重要方式。可惜的是,巴米揚大佛毀壞在了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而整個國際社會都顯得無能為力。
阿富汗佛教文物之所以價值連城還在於其精美的雕刻和設計。其重要特徵就是東方思想和東西方雕塑技巧的巧妙融會。公元前326年希臘的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領大軍進入了喀布爾流域和旁遮普,並在這裡建立了大夏國。公元1世紀大月氏人驅除了希臘勢力,建立了貴霜王國。貴霜王國的中心地帶就是現在的白沙瓦和阿富汗東部,從此這裡開始大建寺塔,雕刻佛像,阿富汗一帶也就成了東西方思想和藝術的交匯點。當時的佛像帶有濃重的希臘風格。這種希臘化的佛像就被稱為犍陀羅佛教藝術。這種藝術形式對我國初期佛教藝術影響巨大,如北魏雲崗石窟就可以看到其影響。
阿富汗的佛雕藏品之豐富同樣令人驚嘆。曾經在我國駐阿富汗使館工作過的羌品興先生在伊斯蘭瑪巴德告訴記者說,當年喀布爾博物館裡的佛教文物,比亞洲所有佛教國家的館藏品總和還要多,而且佛教雕塑的精妙令人稱奇。記者在拉合爾收藏家賽夫鼎先生那裡就看到了這樣兩件雕塑:一個是口吐蓮花的佛像,佛陀的嘴微張,蓮花從嘴角向兩側延伸。蓮花瓣像絡腮鬍子一樣與頭髮連在一起,構思極其巧妙;另一個是佛頭周圍的裝飾不是蓮花,而是向日葵的花瓣,這大概是佛教雕塑中最奇特的一個了。當記者打算把這兩個佛陀頭像拍攝下來時,賽夫鼎先生搖搖頭說,如果你的照片一發表,說不定會有多少同樣的佛頭出現在黑市上,到時候可就真假難辨了。他又補充說,我永遠讓中國朋友來這裡參觀我的收藏。
■難民隊伍魚目混珠
白沙瓦的當地居民有八十多萬人,至於這個歷史古城究竟容納了多少人,誰也講不清楚。巴基斯坦的官方統計數字表明:進入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難民有二百多萬人。估計有一百多萬人生活在白沙瓦。一位白沙瓦居民抱怨道,「我們在自己的家鄉竟然成了外國人了。」大量難民的湧入,也影響了當地人的生活和就業,現在白沙瓦的計程車行業完全被阿富汗難民所壟斷,但是大部分難民的生活處境極其艱難。
記者來到白沙瓦附近的加羅茲阿富汗難民營,看到那裡的居住條件極其簡陋,兩三根木棍和幾塊塑料布就是難民們的家了。我乘坐的汽車還沒有停穩時,難民們便急不可耐地把頭伸進了車窗內,急切地向我訴說著什麼,我不懂普什圖語,旁邊的一位難民告訴我說,難民都吃不飽,肚子餓。
入巴基斯坦的難民中,也有為數不少的「職業難民」,他們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間來回奔忙,背包或衣兜裡裝著幾尊小佛雕或大佛碎片,幹起了走私文物的行當。這些難民並不知道所帶佛像和文物的真正價值,古董商給他們幾千盧比,他們還以為自己佔了多大的便宜。塔利班在「毀佛」之後,下令禁止任何人運輸、佔有或出售宗教雕像;而巴基斯坦邊檢部門認為來自阿富汗的文物系盜竊贓物,一律禁止流入境內。因此一些文物走私販子只得利用這些「職業難民」把一些佛像和其他文物帶到了白沙瓦。
記者在白沙瓦採訪時還注意到,阿富汗難民中也有「另類」。這些人渾身珠光寶氣,打扮時髦。他們每天出入五星級飯店。當地人忿忿地告訴記者,這些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前阿富汗政府要員的家屬,他們侵吞了大量財富後跑到了白沙瓦。另一小部分則是文物走私大亨。這些人都有保鏢,他們自己也有手槍護身。記者在當地的豪華PC飯店幾次想與他們套近乎,都被對方警惕地拒絕。
一個古董收藏者告訴記者說,這些文物走私大亨都有固定的客戶,根本用不著結識新主顧。這些人都有背景和靠山。他們的文物走私可以說得到了塔裡班政府某些官員的默許。看來阿富汗的文物走私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