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語
文創,讓生活變得不一樣!說起文創產業,臺灣做得可謂別具一格。經濟轉型成為臺灣文創產業的重要源頭,2002年臺灣啟動文創戰略,在政策、產業與創意三大引擎的驅動下,文創已成為了臺灣經濟的「中流砥柱」。臺灣文創是什麼?臺灣創意商店知多少?臺灣歷史街區再生怎麼看?書店、文創零售、特色民宿、跨界美食、動漫展示設施與文創產業園.緊跟雲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王巧琪和陳雪的視角,讓我們一同來感悟她們眼中臺灣文創的樣子及其思考吧!
宜蘭,臺灣東北部的小城,一面擁有整片太平洋的海景,以是否能遠眺得到龜山島作為天氣好或壞的徵兆;另一面倚靠雪山和中央山脈,山海之間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好山好水好宜蘭,是臺灣人對宜蘭的誇讚,這樣的宜蘭是無數旅人的目的地,也是無數遊子魂牽夢縈的家鄉,因此宜蘭成了許多夢想家的實踐之處,古樸的田園與別樣的思想碰撞出一間間是創意商店又不僅僅是創意商店的小鋪子,有書、有菜、有音樂,宜蘭的創意商店趕快來了解一下呀!
one:stay書店,老屋子裡的新夢想
獨立書店中最有意思的書是什麼?答案是:書店老闆。Stay書店的老闆就是一個有故事的文藝青年,曾經在臺中從事文化旅遊的文字工作,但隨著家中有小孩子的誕生就開始為孩子考慮更多,城市並不是小孩子成長的好空間,與自然更貼近的鄉村更適合小孩子的肆意生長,辭掉工作,拖家帶口回到了自己曾經長大的家鄉。回到家鄉後,老闆坦言「租金便宜,可以實現我開書店的夢想啦」,因此當看見那棟搖搖欲墜的老房子時老闆毫不猶豫的租下了它,老屋有八十歲了,前屋主是工匠,隨著生活的需要修補屋子,因此老屋呈現出一種生長變化的有趣狀態,比如圓形木樑和方形木樑並陳,屋頂也有加高痕跡等。老闆承租後也保留了讓老屋自然生長的方式,只是對屋子進行了略微的修補,並採用能移動的家具為老屋減輕負擔。
Stay書店是一家以旅行書籍為主的書店,但老闆認為書店不應該只是書店,也是個人理念的實踐與當地文化的延伸,所以Stay書店除了賣書,也發行老闆自己繪製的宜蘭街散步地圖、宜蘭公共建築圖鑑等,並且在宜蘭舊城裡舉行創意市集、旅行創作課程,用各種有趣的方式分享宜蘭旅行的美好。在老闆的心裡,stay書店不僅要向旅人傳遞宜蘭的美好,更重要的是為當地社區文化的建設出一份力,當然這並不容易。書店周邊住戶大多都很好奇為何年輕人要來這裡開店,還開了一間根本不太能賺錢的書店?因為對書店的好奇走進書店,老闆認識了許多當地的朋友,大家一起討論之下,就陸續舉辦了許多有趣的活動,活動並不是由書店一手包辦,書店扮演著中間的平臺讓大家能互相交流,在相同的目標下大家各自負責擅長的事物,除了讓夥伴們都有學習的機會外,更重要的是因為舉辦活動讓周邊的居民可以多認識 stay 書店,將這些有趣的元素組成後,發展出來的不只是小小的活動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Stay書店,就如名字一樣「留」在這裡,在老房子裡演繹出不一樣的新夢想。
two:小間書菜,鄉間裡的實驗室
懷疑自己的眼睛,懷疑打錯字?不要懷疑,就是「小間書菜」,不是「小間蔬菜」。「小間」在日語中代表四個榻榻米大小的空間,意為極小的地方,延伸含義是最小的欲望與需求,這也是小間書菜的宗旨,不是為了物質與金錢而是為了尋找單純的幸福與快樂。小間書菜是一家神奇的店,它的神奇在於在這裡不用金錢,只要拿二手書就可以換走想要的瓜果蔬菜,當然這書要符合老闆娘「想要帶回家」的要求,但小間書菜的神奇可不止於它的「以書換菜」。
小間書菜的神奇始於它的老闆,老闆夫婦是臺大博士,在城市裡有著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孩子的出生讓他們想慢下腳步,那就去種田吧,在宜蘭鄉下種田的日子怎麼都好,就只有一樣讓老闆娘很糾結,買不到書,最近的書店還在市區,「那就開家書店吧」為了自己也為了讓周圍的村民也有書看,當然沒這麼簡單,選址就是一個大問題,農村哪有閒置的房子開書店?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找到了當地的廢棄的碾米廠,這座碾米廠承載了許多村民的回憶,老闆夫婦不忍大肆改動,略微翻新,留下舊機器,用舊木材做了簡單家具,小間書菜就在碾米廠裡開了業。碾米廠裡的書店自然引發了當地村民的圍觀,老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帶領著當地鄉親做起了友善農業,所謂友善農業就是以友善土地、農業與生態共生的方式栽培農作物,減肥料、減農藥,兼顧農產與生態環境,友善農業改善了當地環境也為小間書菜提供了優質的產品,老闆娘發揮設計特長將這些在地農產品做成了品牌,在網絡上進行行銷。
小間書菜既是書店,也是村民的交流平臺,更肩負與當地居民對話的任務。店主夫婦攜同朋友將穀倉分成三個空間,最右邊是小間書菜,中間是農民食堂,最左邊改成兒童圖書館和活動空間,讓當地孩子放學有地方玩,大人就能無後顧之憂下田,中午累了還可到食堂吃頓飯、聊聊天,一次滿足全家人願望,未來還可能辦影展、演講,小間書菜就好像一個鄉村實驗室,用創意和文化改變農村文化生活,為當地提供一個極具想像力的文化空間。
three:賣捌所,火熱青春不插電
賣捌所,是一家開在1938年的老房子裡的文創商店,所謂的「賣捌」呢,在日語是「批發」的意思,這與日本佔領臺灣的那段歷史息息相關,在日治時期臺灣境內菸酒實施專賣制度,大正九年成立「臺灣總都府專賣局宜蘭出張所」,管理境內所有專賣的物品,下設若干「賣捌所」,也就是批發商店,宜蘭菸酒賣捌所為賣捌人,即負責人的私人營業所兼住家,提供溪北地區的菸酒批發,後來因年久失修且遭到蟲蟻蛀蝕,自1998年後即未曾使用,宜蘭縣政府於2003年6月公告為古蹟,2008年由「文建會」撥款1300萬進行整修,後來因古蹟再造計畫,縣政府將這座老房子交由THE WALL 樂團經營,而繼續沿用了「賣捌所」這個名稱,經改造後,成為今天集餐飲、音樂表演、書籍、文創商品為一體的文化創意商店。
賣捌所的特色除了1938年的老房子,還有它是由THE WALL樂團進行管理的,THE WALL MUSIC這牆音樂,始於2003年,原本只是幾個音樂人大膽構想的魯莽行動,至今卻發展到全臺,在臺北、高雄、宜蘭打造出了三間風格獨具的表演場所,並催生令搖滾迷追捧的「野臺開唱」、「大港開唱」音樂祭,樹立了搖滾樂團風潮,擴展了臺灣搖滾音樂表演空間與市場。在賣捌所不僅可以用餐、聊天、殺時間,更可以在露天表演場用搖滾燃燒你的火熱青春!
「想要買本書」,「看電子書就好啦!」;「想要買點菜」,「你不知道XX外賣可以送生鮮了嗎?」……什麼都可以在網上做,我們想要的一切都只是需要動動手指頭,現代社會我們的需求越來越容易獲得,但心裡卻越來越容易陷入空虛與不滿足,當空虛時我們需要的可能不是簡單的獲得而是如原始社會一樣的「採集、漁獵」,經過了探索與挫折的體驗而得到的東西才更加珍貴,也許返璞歸真,加深與土地、周圍環境的連接才是生活最動人的方面,宜蘭這一個個小小的創意商店所販賣的不僅僅是商品,更多的是文化與生活的理念,它們的存在似乎告訴我們創意與生活存在的更多可能。
帶你感受臺北街區裡的慢條斯理與動次打次.
昔日的臺北城區是許多老臺北人依靠的生活重心,卻也因時間的推移在歷經繁華後逐漸式微。如今他們更名易姓悄悄變身為「創意聚落」「再生基地」「城市歷史廚房」成為文青、藝術家乃至大眾遊客的打卡必去之地。我來臺灣去到過很多街區,卻唯獨兩個地方映襯出舊和新的極度反差美使我念念不忘。它們一個是傳統產業文創的代表正像復古的女郎從臺灣資本主義商業文化歷史中緩慢優雅走來,一個是時尚潮流文化的集散地像狂放的街舞少年從「臺北淺草區」的燈紅酒綠中炸裂而出,它們一個叫大稻埕,一個叫西門町。
大稻埕最初是臺灣茶葉、布匹、中藥材與南北貨的批發重鎮,憑藉這四大支柱產業的興盛,它成為舊時老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地,氤氳著老臺北人最傳統的生活氣息。後來隨著城市重心的東移和新港口的建立,古舊的布匹和中藥材批發生意淡漠,南北貨售賣被超商與便利店取代,大稻埕功能性逐漸喪失,縱使是清代、日治與現代三個時代的文化與閩南、仿巴洛克、洋樓與現代主義四種建築風格都不能挽留居民向外求生存謀發展的腳步,久而久之,華美的街區只剩老人孤守著他無人問津的貨攤。
2009年,臺灣政府提出「都市再生計劃」,四年後大稻埕作為都市再生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以下簡稱URS)藉由文化創意來實現中藥、布匹等傳統產業的活化,大稻埕從原本垂暮的商業批發場域漸漸浮現為如今我所感受的創意生活的休閒空間。那我們置身於這樣的空間應該做點什麼呢?感受和體驗吧,藉由街區的古厝、老字號商家、文創工作室跟隨志工導覽的歷史與再生故事去過一天大稻埕的生活。你抬頭看著滿眼的希臘式對柱和隔壁日式木窗的老建築,立面的店鋪招牌中「永興農具行」」阿嬤雞油飯」的後面就是「Rice & Shine稻舍」「印花樂布藝工作室」,在這裡傳統和留存的都已經成為文創的土壤。比如臺灣米糧行過去出售原始的五穀雜糧捎帶醬醋油鹽,當醫學院的女博士來接手家族傳統行業時重新在URS的計劃中考量其發展與升級使店鋪開始出售稻米文化,出售大稻埕的記憶和中西融合的創意。她把傳統的前店後家的長行街屋改造,第一進作為稻米文化與相關產品的販售展示空間,既是全新包裝的穀物貨架又是稻舍多年來生產與銷售的小型博物館。第二進兩層的空間都改造為用米食文化結合臺灣當季食材設計出特色菜單的餐飲空間,一樓提供大稻埕街區二三十年代的原版味道傳統美食,二樓邀請法式主廚以法式烹調方法烹製當天從市場採購的在地食材,限量供應創意料理。因為吃中藥的人口比例不高,年輕族群接受度較低,大稻埕中藥行普遍關門,但是創意工作者定點到臺灣人始終熱衷於藥膳、食補與養生的生活方式將此前批量銷售藥材的方式改制為家庭熬煮食補膳食時方便又科學的隨煮、隨泡的養生包,如羅漢玉杏湯,當歸湯等,隨身攜帶的驅蚊中藥包,還可以根據顧客養生要求現場配製。
店家會根據功效為其取上可愛又直接的名字,比如將黃芪、決明子、菊花配的明目茶取名為「炯炯茶」,改換街區象徵圖案或文化符號的俏皮包裝,深受家庭主婦與工作繁累的上班族的青睞。每況愈下藥行在創意加持下又重新復興過來,重新形塑了大稻埕與保健養生、藥膳食補相聯結的形象。大稻埕傳統的商業類型與內涵成為文創產業發展的豐腴土壤,文創同時引導布業走向布藝設計與美學化的方向,引導茶業走向茶道體驗與藝術表演的方向。漸漸地,文史愛好者來了,藝文愛好者來了,創業團隊們來了,觀光客與建商、投資者也來了,百年的小吃店、冰店與雜貨店又有了人氣,也開始導向出小規模的、本地的設計師品牌和生活美學用品以及精緻的咖啡店和酒吧將大稻埕翻轉成新舊文化能量並蓄的街區。他們透過文創喚醒街區共同的集體記憶,從而行銷它的傳奇故事與獨特的空間氛圍,當你置身其中,所有的元素都牽引你與大稻埕的過去對話,一磚一瓦都拖緩你的腳步使你停下來去感受老街區裡的慢活生活。
大稻埕咖啡
極端區別於大稻埕的傳統、緩慢與安靜,刺青、塗鴉、明星籤唱會與隨處可見的街頭藝人表演,哈日、哈韓、哈美的分眾大勢,每三個月一輪換的店家汰換率,快、噪、新才是西門町的形容詞。這個日據時代模仿「東京淺草區」規劃而設立的休閒娛樂地帶現如今不但成為青少年次文化的集合地更成為國際背包客的必要造訪點。原來戲院林立西洋餐廳集結的歷史街區在經歷蒼涼後轉向包容國際、潮流熱血的殿堂。這個長寬約500公尺的地方,卻粗估有18條特色街區。美國街上的美式的嘻哈潮牌店與羅志祥、潘瑋柏等藝人的明星店吸引萬千擁躉前來,店家的外牆壁、鐵捲門甚至垃圾桶與下水道井蓋的每一寸裸露的地方成為塗鴉愛好者的創作畫布。老字號萬年商業大樓、獅子林廣場聽起來像傳統商場的模樣但實際上這是「原宿街」裡日本文化最盛行的地方,除了二次元哈日族喜歡的日文雜誌專賣店外,各種唱片、漫畫與服飾幾乎都是與日本同步流行的。刺青街上,每個刺青都耀眼且惆悵,一如成長叛逆的表徵,這項曾被汙名化的藝術重新被街區裡技藝高超的師傅被放聲表達個人意志的年輕人所詮釋與宣揚,他們把態度、理想精神化為具象轉化成深入肌理的記錄。
音樂街每到周末就屯街塞巷,因為未出道的歌手未發布的新歌都會在這裡試唱來觀望受捧熱度,已出道的歌手則把小型演唱會、籤唱會、唱片首賣會的搬來現場,當肩摩袂接的粉絲們在此聲嘶力竭的喊叫沉溺於遇見idol的感動中時,陳綺貞、五月天、彭佳慧也從此地的酒吧駐唱迅速躥紅為歌手。加上街頭的吉他彈唱、架子鼓表演、街舞solo和滑滑板的街頭藝人,加上地板作畫、城市藝術裝置的年輕人創作,臺北因著西門町被國外媒體選為世界五大街頭藝術城市之一。一個小小的街區從青少年次文化到臺灣原生的藝術力量的挹注,藝文與創意遍地開花。
而提到文創,對於那些因租金太高無法進入文創園區的文創愛好者來說,西門町的文創市集才是他們孵化夢想,創意發芽的場域。同樣是政府文化局、文化基金會共同扶持的項目,手作、主題市集、藝術氣息,找出臺灣美好的人和事的文創在這裡仿佛更接地氣,剛起步的創作者以西門紅樓以假日北廣場的擺攤售賣為起點,以面對面交易、與顧客溝通直接將自己的作品投入到這個更新迭代極快的年輕人的市場聖地中,掌握了潮流風向標的人留下,無法聚焦消費者眼光的被迅捷淘汰,它用無情匡正你的創作方向。在這個充滿層次的街景中,在動次打次的各式旋律中,最新穎的思潮與訊息迅速流竄,匯集著同樣有著創作熱情、心態開放的年輕藝術家們,他們在這個街區裡彼此激蕩彼此碰撞,創造出一個藝術文化與電影、咖啡結合的大型釋放性娛樂空間,自由式創作空間。
多倫多大學的商業與創意家理察·佛羅裡達(Richard Florida)說「是場景提供了能夠駕馭人類創意和將這種創意轉化成經濟價值的生態體系。」歷史街區本就是滿載著建築、風俗和過往生活的場景。大稻埕倚靠它完整的歷史建築風貌,傳統的產業形態,意涵豐富的老故事吸引了創意階層的入駐,街區裡走出來的創意工作者們願意向後向內深層次的挖掘大稻埕每條街道每家店面每樣器物的文化內涵也願意向前向外適合當下與未來的生活方式重新講述給我們聽,消費者在溫潤的體驗中頻頻買單。而西門町在保存了基本的歷史文化資產的基礎上大膽的開放街區去接受新文化、新方式甚至是新挑戰終於在捱過混亂不堪的的洗禮後成就了如今國際化的燃炸性情。所以,社會發展本就是新舊更替的過程,歷史街區再生也不必拘泥與一成不變的模式與規格,過度強調傳承與保護卻無法實現街區再生,徒留空殼給部分人緬懷並不是長久之策。我們要做的就是像臺北的這兩條街區一樣,你可以在老街區裡品清茶聽故事買特產,你也可以在老街區裡追星喝伏特加越夜越歡騰,以文化為導向,保存與傳播共同的集體回憶,創造與累積全新的生活記憶都可以成為街區轉向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