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許多關於「手機是否影響演唱會」的討論,關於打卡、拍照上傳和手機攝像等等,包括 Jack White 、Atoms For Peace 及 Yeah Yeah Yeahs 等在內的許多音樂人也發表聲明不歡迎歌迷用手機攝像拍照:「希望樂迷能更專注在當下而不被其它因素幹擾。」
本文是roxyrocker網站針對The Guardian刊出的一篇名為「10個你可以在演唱會上用手機的原因」的文章所寫的反駁文章。然而其中觀點也不盡然正確,請各位樂迷理性對待,旨在引起大家關於演唱會上用手機現象的一些思考,也歡迎大家來和主頁妞交流你的看法。
它妨礙了觀眾原有的互動行為The Guardian 宣稱使用智慧型手機不會比「說話、脫衣舞、坐在別人的肩膀上、吹口哨或走調的合唱」更幹擾人,就算用手機真的比這些行為安靜許多,但是誰會帶著手機Mosh,誰敢帶著手機跳水?
這是最差勁的看演出方式事實上,觀眾往往離舞臺還有一段距離,錄下來之後,根本看不清楚臺上的人,那麼你還是寧願看前面有無數腦袋擋住、解析度低、聲音又粗糙的視頻卻不想看現場嗎?當然大家不會一直想看到特寫,但是你應該也不會想看米粒般大小的演出吧?沒錯 — 這真的是最差勁的看演出方式。
這和錄高品質現場音樂完全沒關係「人們都喜歡聽到現場高品質的錄音,但是許多人攝像就只是為了炫耀他曾經到過那裡。」這種低品質的粗糙影片沒辦法有什麼太珍貴的紀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 BBC 還是願意花大錢製作 HD 的演唱影片,事實上,這些視頻並不是創造回憶,而是「滿足你的虛榮心」。
如果你想捕捉美好回憶絕對有更好的辦法:Soundhalo和Moshcam上都提供許多高品質的演唱會視頻,當然他們沒有辦法提供全地球上的每場演出,但至少比優酷上的劣質影片好多了。
這是聯繫朋友的方式?微博微信讓你可以和朋友不間段的聯繫,然而「面對面互動的機會反而變少了」,也許現在參加音樂節不再需要結伴參加,就算一個人去也不覺得孤單,但有些東西需要適可而止,這是關於Live Music的體驗,你真的覺得沒有去現場的朋友能和一同感受那些氛圍嗎?
希望你也能在現場?也許在社交網絡上曬照片「廣播你的存在」可以表達你對Live Music純粹的感動,「希望你也能在現場」不是炫耀,而是讓沒辦法到場的朋友體驗到一點臨場感的好方式。如果你真的那麼貼心覺得我因為買不到票所以在電話中讓我聽著充滿雜音的現場就能感受到激情與感動那你真的搞錯了,或者讓我覺得自己也身在其中?Really?真的這麼美好嗎?
在現場唯一溝通的方式?「因現場音量過大所以通過簡訊和旁邊的人溝通也是個不錯的方式」,難道你在酒吧也會因為「音量過大」而給鄰桌的美女發簡訊嗎?很愚蠢。
幫助樂手進步?「因為每場演出都會被分享在網上,所以每晚的演出對樂隊都很重要,音樂人幾乎不太能容許自己犯錯。」The Guardian 寫到:「錄下樂隊的每次演出使得樂隊也必須更注意自己在舞臺上的表現。」
很難想像音樂人戰戰兢兢的看著滿場的人舉著手上的手機心想:「Oh dear,現場有漫山遍野的評審在打分數」如果要說唯一的改變,就是他們會更適應更願意被拍攝,鼓勵他們做出更多吉它solo、煙火、更多「屌炸天」的演出方式,但這跟你並沒有關係。
多元的溝通分享?The Guardian宣稱「虛擬互動可以填補真實世界互動外的空缺,包括現場和非現場的人」文中還寫到:「我可以在中場休息了解樂評或演員們對這場演出的觀點。」這真的很可笑,你寧可靠別人寫140字的文章告訴你發生什麼事,也不自己用心感受站在前面舞臺上的音樂人直接傳遞給你的音樂嗎?
緩解無聊?The Guardian說那群要求你把手機收起來的人是「一群自戀的自以為高尚的邊緣人」。這段話完全忽略了有手機和沒有手機的第三方,事實上從舞臺上的人吸引大家的目光開始,人們便開始產生了聯繫,感覺自己轉變成了一個大群體而不再只是個體,那個請你手機收起來的人除了因為幹擾之外也可能也是希望邀請你參與到所有人之中,一起創造你們的「集體體驗」,如果這算是自戀高傲,很明顯你似乎沒有和身旁的人處在同個星球上。
如果你真的不太喜歡這個樂隊,這是表現不滿的好辦法!好吧!我承認這是個好理由無法反駁了,你可以說我們老古板但我們就是喜歡刁難自己,但是等等,如果你真的不喜歡這個樂隊,那麼為什麼你會在現場?
掃描下圖二維碼,或搜索公眾平臺帳號【大麥搖滾】或【damairock】,添加大麥搖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