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1922年的國內歷史最悠久兒童期刊
1915年新文化運動後,兒童文學拓荒者們以「兒童本位論」為理論依據,認識到兒童刊物必須從兒童出發,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兒童的閱讀需求,創作了一大批以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兒童讀物,如影響中國兒童近百年的兒童期刊《小朋友》。
《小朋友》由中華書局出版,32開本,周刊,每季一卷十三期。
第一期出版於1922年4月6日。第一任主編黎錦暉,1927年後由吳翰雲擔任主編,1937年「八一三事變」,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刊物被迫休刊。1941年4月1日,《小朋友》在重慶復刊,陳伯吹任主編,改為半月刊。1946年,《小朋友》重新回到上海出版。1952年後,劃歸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作為兒童的精神食糧,《小朋友》至今仍在出版,成為我國報刊史上迄今發行時間最長、歷史最悠久的一本期刊。
自創刊以來,《小朋友》欄目不斷創新,該刊欄目有小故事、連環畫、詩歌、童話、寓言、科普故事等。
詩歌:蟋蟀 刊於1935年第677期
科普新聞:種牛痘新法刊於1936年第720期
謎語刊於1922年第1期
常識問答刊於1931年第495期
當時《小朋友》期刊的特點有
一、重視挖掘民間文學、民間笑話、歌謠等。這些民間文學具有鄉土性、通俗性和活潑性的特點,很受小讀者歡迎。
黎錦暉根據民間故事《十兄弟》改寫成《十姊妹》、《十家村》、《十個頑童》等系列長篇故事,在《小朋友》上連載。
擔任《小朋友》編輯的潘漢年,經常將其家鄉江蘇宜興一帶流傳的民間故事整理出來發表,如《豬婆龍》、《大石橋》等。
民間故事:白龍潭刊於1927年第279期
二、開創了新的兒童文學形式——兒童歌舞劇,可歌、可舞、可演。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黎錦暉連續寫了12部兒童歌舞劇,分別是《麻雀與孩子》、《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春天的快樂》等,全部發表在《小朋友》。
歌曲原名叫《老虎叫門》,出自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神仙妹妹》。
「小羊兒乖乖,把門兒開開,……不開不開不能開,媽媽不回來,誰也不能開」是我們小時候非常喜歡的兒歌原版
三、在版式設計上,《小朋友》大膽採用了新式的文字左右橫排的編排方式,訂口在左邊,成為最早使用橫排的刊物之一。
1922年第二期封面
四、在刊頭設計上,《小朋友》的刊頭「小朋友」三個字每期都由不同的小讀者自己書寫,寄到《小朋友》編輯部。被選用者不僅會作為刊頭髮表,而且會在目錄中刊出兒童作者自己的姓名、年齡、所在學校、籍貫、住址等。
1922年第二期目錄
五、重視讀者參與。採取張貼小讀者照片的方式,把愛讀《小朋友》的小讀者照片發表在封四上,每次刊登三四幅,有時刊登七八幅。照片下面還會標明小讀者的姓名、年齡和籍貫。刊登照片不僅不收費,相反還贈送照片的銅版給小讀者留作紀念。
據黎錦暉回憶,當時小讀者的家長,看到雜誌有這種做法,都高興地把孩子天真活潑的照片寄給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