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過得飛快? 大腦的這種感知失真讓科學家撓頭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國慶假期過得飛快? 大腦的這種感知失真讓科學家撓頭

  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可能是一切經驗和行為的基礎,但這種感覺卻是一種不穩定的主觀感受,甚至會像海綿一樣膨脹或收縮。情緒、音樂、周圍發生的事情以及注意力的轉移,都會改變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讓我們覺得時間加快或變慢了。例如,比起面對沒有表情的臉,我們在看到憤怒的臉時會覺得時間變慢了;越著急鍋裡的水就越燒不開,而愉快的時光卻總是轉瞬即逝。

  針對「是什麼延長和壓縮了我們對時間的感受」這一問題,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艾多·託倫、克里斯多福·阿伯和羅恩·帕茲在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種新見解。長期以來便有觀點認為,我們會通過獎賞和懲罰進行學習,而其背後的機制與時間感知存在聯繫。如今,這三位研究者發現了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研究還發現,大腦會不斷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和期望,正是這種行為決定了我們的時間感知。

  支配時間感知的神經機制還不清楚

  對大腦而言,不同的腦區會依靠不同的神經機制來追蹤時間,而支配時間感的神經機制會隨著不同情形發生變化。

  過去數十年的研究表明,多巴胺在我們感知時間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巴胺會對時間感知產生影響,這些影響甚至可能會互相矛盾,引起混淆。一些研究發現,多巴胺的增加會加速動物的生物鐘,使得動物高估時間的流逝速度;也有研究發現,多巴胺會讓大腦壓縮事件經過,使時間看起來過得更快;還有研究發現這兩種效應都存在,具體要取決於事件背景。

  多巴胺與時間感知的聯繫讓研究人員感興趣的部分原因是,多巴胺在獎賞和強化學習中具有功能。舉例來說,當我們收到意外的獎賞(即我們產生了預測誤差)時,多巴胺便會湧入,這一獎賞信號會讓我們繼續保持此前的行為。

  多巴胺對學習過程同樣重要,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行為與結果的關聯過程,它需要及時將一個事件與另一個事件聯繫起來。然而,科學家還沒有弄清楚學習和時間感知在大腦中的整合方式,以及哪些區域參與了這一過程。

  預測誤差越大時間感知失真越大

  以色列科學家發表的最新研究中,受試者會看到兩個數字依次在屏幕上閃爍,通常會在一個零之後再出現一個零。不過,屏幕偶爾也會隨機出現一個正整數或負整數作為第二個數:如果為正,參與者會得到獎金,但如果為負,獎金就會被扣除。實驗中,第二個數字顯示的時長會產生變化,受試者必須報告哪個數字持續時間更長。

  實驗結果顯示,當出乎預料的好事發生時(研究者稱之為「正預測誤差」),這種刺激會讓受試者覺得持續了更久。而不愉快的結果(負預測誤差),則會使大腦覺得這些經歷變得更短暫。這表明,由於對結果的驚訝程度不同,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也會系統性地產生偏差。研究團隊發現,預測誤差越大,對時間的感知失真越大。如果我們在應對外部信號時會延長或縮短時間感知,那我們也可能會改變自己距離某些行為和結果的感覺,而這反過來可能會影響學習這些事物聯繫的速度。

  但是,預測誤差並不是塑造我們時間感的唯一因素。今年9月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反覆受到短暫刺激的參與者往往會高估稍長間隔的持續時間。這可能是因為這一背景下,對較短暫刺激敏感的神經元變得疲倦,從而使對較持久刺激敏感的神經元主導了對後續刺激的感知方式。類似的,在反覆受到長間隔刺激後,參與者會低估稍短時間間隔的持續時間。

  他們建立了一個強化學習模型,該模型能夠預測每個受試者在任務中的表現。此外,他們還對受試者進行了大腦掃描,以此追蹤核殼(與運動學習等功能有關的腦區)中的這種效應。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認知神經科學家理察·伊夫裡與日本科學家合作,曾對大腦活動進行掃描研究,結果表明,右側頂葉的一個區域負責這種主觀的時間體驗。伊夫裡與魏茲曼的三位科學家聚焦了完全不同的大腦區域和機制,但兩項研究均觀察到了大腦對時間感知具有雙向作用。一方面,這說明了大腦中的計時過程呈多樣化。但另一方面,右側頂葉確實與核殼有功能和解剖上的聯繫,所以或許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對時間的綜合感知。

  任何使這種(或其他)相互作用成為可能的規律和計算方式,都可能構成我們感受時間的基礎。但在這些規則和計算方式被確定之前,科學家們只能依靠時鐘來確定時間了。

  (來源:《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8天假期過得飛快?可能是因為大腦沒想到會這麼爽……
    ▲圖片來源:Olena Shmahalo/Quanta Magazine假期剛過,玩得不亦樂乎的你是不是覺得時間過得飛快?長期以來便有觀點認為,我們會通過獎賞和懲罰進行學習,而其背後的機制與時間感知存在聯繫。如今,這三位研究者發現了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研究還發現,大腦會不斷對未來將要發生之事進行預測和期望,正是這種行為決定了我們的時間感知。
  • 外媒:科學家研發新裝置可越過眼睛讓大腦感知圖像
    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導據法新社華盛頓12月3日報導,科學家距恢復盲人視力這一目標又近了一步。他們研發出一種植入裝置,可以繞過猴子的眼睛,讓它們的大腦感知到人工誘導的圖案。該技術由荷蘭神經學研究所的一個團隊研發,美國《科學》周刊周四介紹了這項技術。
  • 科學家發現孤獨者大腦的標誌性特徵
    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導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月15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孤獨者的大腦中存在一類標誌——基於大腦不同區域的容積差異,以及這些區域在大腦網絡中如何相互溝通,這些標誌讓他們從根本上與眾不同。
  • DPA大學堂:麥克失真的基礎概念
    我們還必須考慮聽覺系統(耳朵和大腦),它自設定了可聽性的真正限制。失真 - 線性還是非線性?首先定義失真,信號(聲音)從輸入到輸出的整個傳遞過程,該信號的任何變化(即信號的波形變化)都可視為失真,總的來說,所有失真都是非線性的。按照信號的變化這一定義,一般我們將聲音幅度的變化歸類為是「線性失真」,因為它可以在稍後階段進行一定的校正。
  • 八天8件國慶假期的大事,你參與了幾個?|小巴看國慶
    文 / 巴九靈給大家講一個恐怖故事:今天是假期的最後一天,明天就要上班了。小巴在寫上面一句話時,掩面哭了一分鐘。哎,還沒享受到放假的快樂,假期就餘額不足了。但這個特殊的國慶,還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月圓情暖的國慶假期間,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快來和小巴一起盤點下國慶期間的熱搜吧!1 在國慶前,官方和旅遊機構就預計今年國慶假期國內旅遊人數將達到5.5億至6億人次。
  • 高一國慶假期如何規劃補習
    此外,同學可以將高二掌握的較薄弱的知識及離現在時間較長的重點知識重新撿回到大腦記憶中來,以減輕後續學習和總複習時的壓力。 2. 放鬆緊張神經 語言精美、寓意深刻的文章有平衡情緒、淨化神經的作用。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人類大腦3D結構高清圖像
    核磁共振掃描大腦靜止狀態,圖中黃色區域是與藍點具有較強的連接性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人類連接體項目(HCP)」最新公布人類高清大腦圖像,這是首次繪製的3D大腦思維連接圖,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組織
  • 科學家試驗瀕死體驗,揭開大腦的秘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前段時間,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進行了一項瀕死體驗的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122位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當他們回憶起瀕死體驗的時候,大腦讓他們記憶起來的畫面,都要更加生動,而且細節豐富
  • 大腦科學領域現重大突破 三位科學家發現腦中GPS
    這種感覺需要多個信息感知模塊共同作用,運動執行力和記憶能力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作用,可以說導航能力是大腦最複雜的功能之一。  2014年度獲獎者的探索,顯著地改變了我們對大腦神經網絡運行基本認知功能的理解。約翰·奧基夫在海馬區發現了提示定位的位置細胞,並證明了大腦的空間記憶能力;梅-布裡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則在內嗅皮層發現了能協同導航的網格細胞。
  • 科學家認為這種感覺是大腦內部的記憶體驗
    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很玄乎,這種現象中畫面往往都是你以前夢境中出現的,非常的短暫,確很清晰很真實,不過會很快忘記,直到某一天突然發生了,才會猛然想起。 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這種感覺是我們人體大腦內部的記憶體驗感覺。
  • 愛因斯坦又一理論成真,科學家:果然是天才的大腦,與眾不同!
    文/仗劍走天涯愛因斯坦又一理論成真,科學家:果然是天才的大腦,與眾不同!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科學家,如果說到這一點,想必大家都不會保持否定的態度。甚至在愛因斯坦死後,有科學家將愛因斯坦的大腦解剖,想要看到愛因斯坦的大腦,到底跟常人有什麼樣的區別?
  • 科學家為「起床困難」找到理由:大腦被「溫度」控制了
    其實,早上起不來這事不全怪你,科學家研究發現,「起床困難」可能是大腦在反抗,尤其是天冷時更加明顯。《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提醒你造成起床困難的原因,並教你如何擁有一個元氣滿滿的早晨。
  • 國慶特刊:優質App幫你過好假期每一天
    國慶假期,你選擇外出遊山玩水,看盡祖國大好河山,還是選擇宅在家中,悠閒度假呢?如果你和筆者一樣是個不喜歡在節假日和其他人扎堆出行的人,那麼不妨關注本期移動Plus特刊,為了讓你宅的不無聊,我們特意挑選出一些優質app,在本期plus中推薦給大家,相信在這些app應用的幫助下,能讓你的國慶假期更快樂,不枯燥。
  • 科學家:太空人大腦變形!
    但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並未完全開發,而是有一小部分被長期封鎖。雖然愛因斯坦的大腦要比正常人更加聰慧,但是也依舊未能完全開發,這到底隱藏了什麼?難道人類真的是被外星文明圈禁在地球的「試驗品」嗎?
  • 光陰如梭:科技正加速我們對時間的感知
    每一年,我們都感覺時間比去年快了一點點,今天還在回味著愉快的五一假期,明天就開始計劃國慶要去哪兒玩了。但是事實證明,這並不只是說明了時光飛逝,而我們在變老。心理學家發現的證據表明,我們經常使用的高科技使我們的大腦更加有效地處理信息,從而「欺騙」我們,讓我們以為時間流逝的速度比它的實際速度要快一些。
  • 國慶假期你有啥計劃?
    國慶假期你有啥計劃?周闞平今年國慶、中秋兩節重逢,八天的假期不算短也不算長。作為大多數的平涼人,這個假期去哪兒遊玩,最近成為微信群或茶餘飯後人們討論最多的熱門話題。然而,受疫情和假期扎堆出遊的雙重影響,很多人對於今年國慶假期出遊,多少心存一些顧慮。於是,這部分不想出去的市民,就在相互打問:除了崆峒山,咱們平涼還有哪些地方值得一遊?
  • 人類的大腦還有90%沒被開發?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答案是完全開發大腦,讓大腦百分百覺醒。在科幻電影裡,主角就是這樣一鳴驚人的。由此也產生了一個疑問,人類的大腦到底開發了多少?估計大家都聽說過一些小道消息,說什麼人類的大腦只開大了十分之一,超過十分之一的都是天才,愛因斯坦能這麼聰明,成為頂尖物理學家,就是因為他的大腦開發了五分之一。愛因斯坦死後,有位醫生偷走了他的大腦,其目的便是想看看愛因斯坦的大腦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
  • 放假通知來了,中秋國慶假期有變!
    過完端午節今年的法定節假日就過完90%了不信你翻日曆,7月沒有假期8月沒有假期!9月也沒有假期!或許有人會問了「中秋」呢?今年國慶、中秋是同一天!這回假期是不是真的少了?其實並沒有!>國慶+中秋,我們擁有8天假期中秋「撞上」國慶法定加班工資不變,並無6倍還有不少小夥伴詢問重疊的那天加班會有6倍工資嗎?
  • 大腦缺氧禍害多!科學家揭秘缺氧反應蛋白「黑暗面」 為有效療法...
    大腦缺氧禍害多!鑑於生命需要氧氣,幾乎所有的生物體都進化出了一種對低氧快速反應的機制,這種情況被稱為缺氧。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le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就頒給了一項研究成果背後的科學家,他們闡明了人類身體中的細胞如何感知低氧水平,並對生存做出反應。
  • 可能只是大腦抽了風
    據相關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這種「似曾相識」的經歷。據研究人員分析: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過,如果這種感覺過於頻繁,過於強烈,可能就需要去檢查一下身體了。那麼,科學家們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