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一陣,微博有組動圖非常火,
由於圖片少兒不宜,所以,我都進行了遮蓋。反正你們都看過,這個並不重要。
這段動圖的主角就是當下人氣非常高的「冬兵」賽巴斯蒂安·斯坦與「生活大爆炸」的梅麗莎·勞奇。
而視頻的出處,則來自一部美國獨立電影《銅牌巨星》(The Bronze)
這個片最近剛剛出了下載,雖然影片的評價並沒有那麼好,不過我倒是挺喜歡這片,有點喪、有點反勵志、又有點治癒系的東西。
雖然大眾仍然會把重心放在最後那場特別汙的段落,當然,那場戲確實挺牛逼。兩個體操高手,用各種體操和雜耍技巧,實現生命大和諧,難度高、設定奇,屬於奇觀教程,具體的,你們回頭自己體會吧。
不過,除了那段,其實劇情本身也很有趣。
歸根到底,《銅牌巨星》還是個反勵志的故事。
影片開頭,大概只有了三四分鐘,就講完了女主角往日的輝煌,曾經的天才體操少女,國家的驕傲,爭金奪銀的希望
不過卻在奧運會上,意外扭傷了腳
她卻不肯服輸,仍然堅持參賽,最終在高低槓單腳落地,拿到銅牌,相當勵志。
如果這是個傳統運動勵志題材的故事,那麼,這三四分鐘的劇情就可以構成一部電影了。
一個天才少女,如何在家人和教練的幫助下成長,即便受傷,也要堅持參賽,最終雖然只是獲得銅牌,但是她的拼搏和進取精神,依然可以振奮很多人,這也是美國精神的化身嘛。
毫無疑問,那將是一部非常勵志的傳統運動題材影片。
遺憾的是,那只是影片的前三四分鐘。
而故事的重心也從不勵志,它講的是這位銅牌選手,在獲得獎牌之後,因受傷告別體壇,十多年後的一個故事,一個很喪又很頹的故事。
這才是影片的真正核心。
記得曾經聽說過一個說法,具體記不清了,大意就是:關於一對男女如何相愛、突破重重束縛最終結婚,這就是主流的浪漫愛情片;而一部電影講他們婚後的生活,那就是歐洲文藝片。
其實像這部銅牌也是如此,人生有起有伏,講到成功就結束,那就是運動勵志;成功之後的生活瑣碎,那就是獨立片了。
《銅牌巨星》有著非常典型的獨立配置
製作人就是杜普拉斯兄弟,他倆也是北美電影圈很活躍的一對電影人,能導能寫能演,比如《紙袋頭》還有之前那個美劇《患難與共》,應該也有些人看過吧,都是非常獨立範兒的東西。
尤其是馬克·杜普拉斯,估計總看美國獨立電影的,一定見過他
而本片的導演布萊恩·巴克利,之前也曾憑藉短片《阿薩德》拿到了奧斯卡真人短片的提名。
影片曾經入圍之前的聖丹斯電影節,其實當時的反響還不錯,尤其是我上面提到的那段驚世駭俗的動作戲,頗讓人印象深刻,估計就是進入影史十大生命和諧片段,也不是沒可能。
《銅牌巨星》是美國獨立片的一種常態,一個人如何喪的故事,就是各種生活瑣碎帶給我們的苦惱。
梅麗莎·勞奇演的這個退役體操明星,雖然曾有過輝煌,其實如今的她卻更像個失敗者。雖然,她仍然享受著十幾年前成功帶給自己的榮譽與尊重,但卻也被那些事跡所拖累了。
實際上,我們可以很輕易發現,女主角始終走不出當年的陰影。雖然因傷退役多年,她卻一直把記憶留在了那個最輝煌的時刻,從女主的服裝、髮型你都能看得出,在內心,她仍希望自己是當年那個小姑娘,永遠不想長大。
所以,我也喜歡將影片看成一個治癒系的故事。傷痛退役帶給她的陰影,需要很多年來治癒,要經過太多的事情才能恢復、成長,這也是故事的核心吧。
於是,女主在退役之後就一直過著特別喪的生活,直到一個轉折來到
她遇到了這個瑪姬,同樣是個天才體操選手,與她在同一個小鎮長大,並視她為偶像。
之後的故事也很常見了,女主開始訓練瑪姬,幫助她成功,並最終找回自己。
當然,作為一個很喪的獨立電影,女主找回自己的原因其實也特別不勵志,這裡,就是另一個特別喪的故事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女主梅麗莎勞奇估計你們很多人都很熟悉了,畢竟有很多「生活大爆炸」的粉絲。另外,本片的劇本其實也來自於她,以及她的老公Winston Rauch
也算是多才多藝,自編自演。
這樣的電影最大的魅力是不停的消解傳統運動題材的經典元素,很多常見的勵志元素都被惡搞並反諷了,這也是觀看影片的一個樂趣。
就好像你以為她會成功,它偏偏反著來。最終的問題,也並不是主角能不能翻身,而是他能不能讓自己走出這個成功的假面,去重新認識自己。告別成功,重新自己的普通生活,這才是最終要做的事。
影片還有一大看點,就是花樣百出的髒話,連我這種在流氓學校畢業的人,都被影片刷新了罵人詞庫。實在很佩服作者能想出這麼多樣的髒話,不停的拆解生殖器與行為用詞,並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意義。
就類似這樣的對白,在片中還有非常多。非常豐富詞彙量,有機會也可以去學習一下。
當然,對於有些人來說,這個片子的看點還在於塞巴斯蒂安·斯坦,雖然他的戲份並沒有那麼重,卻仍然令人難忘,畢竟他貢獻了那麼出色的一場床戲。
主流片關注成功,獨立片關注如何從成功回歸普通。
他們關注生活並不美麗的一面
這才是生活嘛,生活怎麼可能天天光彩燦爛呢。
所以,不論你們怎麼評價這樣的電影,我很喜歡這種調調,好像一曲失敗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