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550主板推出之後,有不少朋友看到其價格都紛紛表示:「打擾了」。作為B系列的主板,B550擁有著PCI-E 4.0以及USB 3.2 Gen 2等的最新特性,並且大多在供電上面都有所增強,有的甚至搭載Ryzen 9 3950X都沒有問題,但是它們普遍的價格都會讓人有點無所適從。
而雖然說B450隻有PCI-E 3.0,並且PCI-E通道數也較少,但是對於一般的主流玩家來說已經是屬於夠用的了。為此,很多玩家就把目光重新投回到了價格更具親和力的B450主板上。
而華碩最近就推出了一款新的B450主板TUF GAMING B450M-PRO S。那麼,這款從TUF B450M-PRO GAMING升級而來的主板,到底有些升級的地方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主板規格
華碩這塊TUF GAMING B450M-PRO S主板是屬於MATX板型,這也是絕大多數主流B450主板的屬性。作為TUF系列的一員,這塊主板在外觀上也是採用了TUF經典的黃黑色設計。
相比起舊款的TUF B450M-PRO GAMING,升級過的TUF GAMING B450M-PRO S最主要在散熱性能、便利性、接口等等都有所改進。
內存
華碩TUF GAMING B450M-PRO S主板擁有雙通道4條內存槽,最大支持128 GB的DDR4內存,最高內存頻率則為4400 MHz。
對於主流玩家來說,這個最大容量的內存是絕對夠用的了。而雖然3代銳龍處理器的最佳內存頻率是在3600 MHz至 3800 MHz,但是主板最高4400 MHz的內存頻率上限也可以為那些想超頻上去來玩玩的玩家提供一個選擇。
PCI-E接口
主板上有2條PCI-E × 16以及1條PCI-E × 1插槽。最下面的那條PCI-E × 16是以× 4的形式工作的。除了第一條PCI-E × 16插槽為PCI-E 3.0外,其餘兩條PCI-E插槽都是PCI-E 2.0。
有意思的是,一般主板上的PCI-E × 1插槽都是在第二條槽的位置,也就是說一旦插上顯卡之後就用不了,所以很雞肋。而華碩TUF GAMING B450M-PRO S主板的PCI-E × 1插槽則是排在第一條插槽上,意味著玩家即便是插了顯卡,這條PCI-E × 1插槽仍然能夠發揮作用,這點筆者覺得還是設計得不錯的。
不過這樣做其實也有缺點,在接下來的存儲接口會提及到。
存儲接口
華碩TUF GAMING B450M-PRO S主板擁有兩條M.2插槽,分別在PCI-E × 1插槽旁邊,以及兩條PCI-E × 16插槽中間,同樣都是支持最長M.2 2280的規格。接近CPU插槽的是PCI-E 3.0 × 4,而下面那條則是PCI-E 2.0 × 4。
第一條M.2插槽由於末端被PCI-E × 1插槽所阻擋,因此只能夠做成M.2 2280的規格,並不能支持22110這樣的全尺寸。目前主流的M.2 SSD都是M.2 2280的尺寸,因此沒什麼問題,不過對於想用M.2 22110 SSD的玩家來說就會有點影響,因為會被逼使用下面那條PCI-E 2.0的M.2插槽,對於速度會有不少影響。
第二條M.2插槽有一塊M.2散熱片,這是主板其中一個升級的地方。不過筆者有點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要為PCI-E 2.0的M.2插槽配散熱片,反而PCI-E 3.0則沒有呢?畢竟在以PCI-E 2.0運作時SSD的發熱量也沒有在PCI-E 3.0之下那麼大。筆者唯一能想到的原因是為了美觀。
而在SATA接口方面,主板上有4個SATA 6Gps接口,在主板底部呈一字排開。這樣的排列方式拔插起來比較方便,不過對於走線的美觀程度會有些許影響。至於數量則是足夠日常使用了。
前置接口
主板上有2個可以提供最多4個USB 2.0埠的USB 2.0擴展口以及1個USB 3.2 Gen 1擴展口,這也是目前比較主流的配置。
後置I/O接口
來到後置I/O接口部分,可以見到有1個PS/2接口、2個USB 2.0接口、4個USB 3.2 Gen 1接口、1個DP及HDMI視頻輸出接口、1個2.5G網線接口、1個USB 3.2 Gen 2 Type A以及1個USB 3.2 Gen 2 Type C接口、5個3.5mm音頻接口以及1個S/PDIF接口。
原本TUF B450M-PRO GAMING在這裡的DVI接口被升級成DP接口,對於使用APU的玩家來說可以帶來一定的便利。
另外一點比較友好的升級是新增的BIOS FlashBack功能,可以讓玩家在沒有CPU的情況下刷新BIOS。只要連接上主板的24P供電接口,然後把裝有BIOS文件的USB設備插進BIOS FlashBack按鈕旁邊的USB接口,然後按鈕就可以完成升級。這對於未來要升級CPU還是很有用的。
主板拆解
華碩TUF GAMING B450M-PRO S主板並沒有多餘的主板裝甲,並且由於升級了VRM供電部分的散熱塊規模,因此也沒有像上代那般配有一個塑料殼包圍著I/O區域,因此基本上是很好拆解的。
主板散熱設計
整塊主板有 4塊散熱片,分別是VRM供電部分有2塊、M.2插槽有1塊以及晶片組上面的1塊。
VRM供電部分的散熱片,特別是左邊那塊相比起TUF B450M-PRO GAMING,在面積上面增大了不少,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使得I/O區域的塑料包圍被取消了。在兩者都沒有配備一體式I/O擋板的情況下,相比起舊款的塑料包圍,這種實打實的大面積散熱片顯然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也更有利於散熱。
至於上方的那塊則是沒有改動。
第二條M.2插槽上的散熱片如上文所說,是比較迷的,畢竟SSD在PCI-E 2.0下的發熱量沒有在PCI-E 3.0下的高。
晶片組上的散熱片比較小,但是應對B450這低發熱量的晶片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並聯8+2相供電
供電方面,華碩TUF GAMING B450M-PRO S用的是並聯出來的8+2相供電。雖然說相數與TUF B450M-PRO GAMING的一樣,但是在用料方面則是有所改變。
原本TUF B450M-PRO GAMING用的是每相兩個上下橋的MOSFET組合,而TUF GAMING B450M-PRO S則是改用了DrMOS,用的MOSFET是威世Vishay的50A SiC 639。至於核心PWM晶片則是華碩的ASP 1106J。
至於CPU供電接口則是單8P接口,考慮到這塊主板的定位,8P已經完全滿足玩家的需要了。
風扇水泵接口
MATX主板上的風扇接口一般都不會太多,這塊主板也不例外。主板上總共有4個風扇接口,分別是位於主板下方以及PCI-E × 1插槽旁邊的2個風扇接口,以及位於內存左上方的2個CPU風扇接口。
對於主流玩家來說這也是足夠使用的風扇接口數量了。
網卡
華碩TUF GAMING B450M-PRO S上的網卡也是經過升級的,從千兆升級到了2.5G,用的網卡是RTL8125B,也是目前較為普遍使用的2.5G網卡。
主板BIOS介紹
華碩的主板BIOS一向都以易用及功能強大以見稱,其中不乏為不同核心設置不同頻率等等實用又簡單的功能。而這次華碩TUF GAMING B450M-PRO S的BIOS也是一樣,繼承了這些優良傳統。BIOS界面從左至右為收藏夾、概要、Ai Tweaker、高級功能、平臺監控、啟動順序和其他工具。
測試
測試平臺
作為一塊主流級別的B450主板,筆者這次選擇了以一個銳龍5 3600X來測試一下主板的超頻能力,顯卡則是用了GTX 1660。
超頻測試
在這次的超頻測試中,筆者以1.3375V配合5級防掉壓來把銳龍5 3600X超到了4.3G,並且通過了10分鐘的AIDA 64 FPU烤機測試。超頻後,銳龍5 3600X在Cinebench R20裡跑出了3806分的成績。
銳龍5 3600X在B450主板上可以達到這個程度的超頻是符合預期的,也是非常主流。
功耗測試
接下來筆者會進行功耗測試。目前絕大部分主板都只通過CPU供電接口為CPU進行供電,因此CPU供電輸入的功率變化基本上就是CPU功耗變化所引起的,監測該接口的功率就可以直接反應CPU功耗的高低。
此外必須說明的是,目前我們以專門的測試儀器測量的是主板上CPU供電接口的輸入功率,並非直接的CPU供電功率,因此從該理論上來說應該是略高於CPU的實際供電功率,而且會因為每塊主板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但是這個測試數據仍然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因為電源實際上是對主板進行供電而非直接對CPU進行供電,因此對於電源的選擇來說,直接測試CPU供電接口的供電功率更有實際意義。
在以默頻3.9 GHz 1.123V待機時,銳龍5 3600X的功耗為16W,這時的整機功耗為53W左右。而在以AIDA 64 FPU單烤時,CPU的功耗為85W,整機功耗則去到133W。
總結
作為一塊B450主板,華碩這塊TUF GAMING B450M-PRO S幾乎滿足了一塊優秀主流級別主板應有的條件。
從供電上面來說,8+2相對於6核甚至是8核的銳龍處理器都沒什麼問題,在散熱良好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一定的超頻,並且由於加大了散熱片的關係,因此不用擔心供電部分會過熱。
在擴展性方面這塊主板也可以很好的滿足主流玩家的需要,4個SATA 6Gbps以及2個M.2插槽的潛在存儲空間也是挺大的。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其售價。目前TUF GAMING B450M-PRO S的價格為769元,但是關注了官方店鋪後可享679元的粉絲價,再加上7月15日前有曬單返50元E卡的活動,折合下來629元就可以到手。如果大家是想找一塊性價比高而且各方面都還不錯的AM4主板的話,那麼相信這塊TUF GAMING B450M-PRO S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