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孔雀公主」楊麗萍分享了一段日常吃火鍋的視頻,但引發眾人關注的不是她凍齡的容顏和優雅的舉止,而是視頻下某位網友的一則評論引發的女人生不生孩子的海嘯討論。
一時之間,楊麗萍被推上了各大網站的熱搜。而各路明星如戚薇、李若彤、陳數、陳德容也紛紛發聲力「挺」孔雀公主。
而各路網友也是紛紛發言,其觀點無非是分成兩派,一是傳統派,認為女人結婚了就要生孩子,生命的延續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大家都不生,我們從何而來?二是新潮派,認為女人不是生育工具,不要用既定的觀念來約束女人,女人的價值不能只體現在生兒育女上。
中國歷來就是一旦結婚,生子就是不能避免的話題。從古至今,對女人來說,相夫教子就是終生的事業。教子教子,沒有孩子還怎麼教?古時評判一個女人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她是不是一個賢妻良母?女人是一定要先成為母親,後面才能成為良母的。
即使在現代,一對新人結婚後,喜娘還會在新娘的床上撒上一些棗子,花生,桂圓,瓜子之類的東西上,寓意「早生貴子」。所以生子對於女人來說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話題,並且自古以來,女人都是這麼做的。中國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香火的繼承,兒孫繞膝都是老一輩非常看重的。
所以正因為如此,大詩人陸遊的妻子唐琬婚後三年不育時,被婆婆棒打鴛鴦,一紙休書,貶回娘家。即使她還是唐琬的親姑媽。《紅樓夢》中賈母最後棄林擁釵,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黛玉病懨懨的身體不適合生育。而像賈府這樣的仕家大族是很在意子嗣的繁衍的。
即使在現代,在他人面前活得光鮮靚麗的女星,也有人是非常執著地要為丈夫生一個孩子的。鍾麗緹,美麗的人魚小姐,三婚嫁給高大帥氣的張倫碩後,年近五十的她多次在多個節目前表明要給老公生一個孩子。
張庭,著名的「酒窩美女」,為了生一個孩子,三年之內做了九次試管嬰兒。好在後面生下了一兒一女。
伊能靜,為生孩子也是吃盡了苦頭。先不說她懷孩子的艱辛,單是她產後的恢復之路都很漫長。開了兩次刀,住了兩三個月的院,吃盡了苦頭。
為所愛的人生一個孩子,在很多現代人看來,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或骨開十指或腹剖七層,這是做媽媽的體驗。看著那個從你身上掉下來的小肉肉,痛苦並快樂著!
楊麗萍曾說過: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這種觀點,可能也是很多丁克夫妻的看法。梁朝偉與劉嘉玲,鄭伊健與蒙嘉慧,倪震與周慧敏,連央視新聞聯播的主播康輝與妻子劉雅潔,他們都是沒有孩子的丁克家庭,但無一例外,他們都過得很幸福。
更有甚者,很多獨立自主的女性根本就無意於走進婚姻的圍城,如許晴至今未婚,雖然年近半百卻依然保持著少女般的模樣,風韻猶存讓人好生羨慕。很多學術界的女性,如清華最火的美女教授顏寧,2016被《自然》雜誌評為了「中國科學之星」,2017年成為了「影響中國科技人物」,也是至今未婚。還有大家在《百家講壇》和《中國詩詞大會》上認識的蒙曼教授,同樣至今單身。這些女子,個個都在自己的職業領域裡活得恣意瀟灑,她們的內心也強大到不需要刻意去注意他人的眼光。「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所以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生活,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以粗淺的想法隨意品評別人的生活。「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天天置身於奶娃洗尿布的重複勞作中而讓自己變成黃臉婆的時候,人家正在鮮花滿院的庭院中悠閒地坐著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
所以,我們要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不要試圖對別人的生活說三道四,指手畫腳。試問楊麗萍做過違法的事情沒有?沒有!做過不道德的事嗎?沒有!相反,她在舞臺上美輪美奐的表演給了我們視覺上的享受。那麼,我們為何無端地將自己的思想和強加於她身上?生孩子不是評判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
正如6月8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的評論:
所謂「不生孩子就是女人最大的失敗」,本質上是用一種狹隘偏見的框架,居高臨下地對他人進行品頭論足。在這種僵化的理念中,生育被強行置於價值排序的第一位,而女性的事業、友情、興趣,甚至愛情維度,都被淡化和抹煞。
其實生與不生,完全在於自己,在於你跟你的先生達成的共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擁有自主決定的勇氣和權利,也能去尊重其他人的選擇。
生,創造生命,延續文明,傳承文化,享受親情,感受責任,這麼偉大、美好的事絕不是某些人口中的生育機器。不生,但願我們也能將生活過得多姿多彩,如楊麗萍老師,顏寧教授,蒙曼老師一樣。所以沒有必要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他人,世界因多元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