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約翰·伯寧罕曾是著名的英國夏山學校的學生,在這裡自由而快樂的童年,影響了這位經典的兒童本位的圖畫書作家的一生。
那我就引用夏山學校創始人尼爾的辦學信條來作為推薦語:「你要站在孩子這一邊。」
《遲到大王》的原書名是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 - the Boy who was Always Late,直譯過來就是《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一個總是遲到的男孩》。這名字大人可能會嫌煩,但小孩一定會愛死這個長長怪怪的名字。
其實,「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這個名字,可以說是這本《遲到大王》的「命眼」。為什麼這麼說呢?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不是一個普通小男孩的名字,這個名字,就預示了這將不是一個普通的故事。
果然,怪事接踵而至——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在上學的路上,先是遭遇了一條鱷魚,它是從下水道裡爬出來的;
接著他又遭遇了一頭獅子,它是從樹叢裡鑽出來的;最後他又遭遇了巨浪,橋下面突然就打起浪來了……
約翰·伯寧罕在這本書裡安排了一個缺乏想像力而又專橫武斷的人物——老師。
當可憐的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逃脫了鱷魚、獅子和巨浪的襲擊,氣喘籲籲地趕到學校的時候,不管他再怎麼申辯,老師總是不相信他所說的遲到的理由。
這個男老師被約翰·伯寧罕畫得很醜、很可怕,糟蹋得夠嗆,他長著一雙金魚眼,短腿,一身黑衣還戴著方方正正的黑色博士帽。
在這個古怪而又刻板的老師眼裡,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就是一個喊「狼來了狼來了」的小男孩,他不是懲罰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寫三百遍「我不可以說有鱷魚的謊……」就是氣急敗壞地尖聲吼叫。
我們常說童言無忌,何況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真的(至少在圖畫書裡),但他被老師當成了一個說謊的孩子。
作者這次又是站在了孩子一邊,他是在用這個老師的形象,影射整個僵化、扼殺個性的教育制度。
也許是他小時候先後上過十所小學的緣故,他對傳統的教育制度總是深惡痛絕。
最後的結局充滿了反諷的意味——當走進教室的時候,一隻禿頭的大猩猩抱著老師開心地懸掛在房梁上,老師在衝他大聲呼救:「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我被一隻毛茸茸的大猩猩抓到屋頂上來了,你快想辦法救我!」
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不但聽見了,還仰頭看見了,可是,他冷冷地甩下一句「老師,這附近哪裡會有什麼毛茸茸的大猩猩」,就快步走出了教室。
這真是大快人心!
📻:聽故事 l 紅豆粥婆婆
📻:聽故事 l 《黎明》演繹詩歌裡的悠悠意韻
📻:聽故事 l 《夜鶯與玫瑰》
📻:聽故事 l 乒桌球乓釣大魚
↓↓↓點擊閱讀原文,選購精品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