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過了1994年斬獲奧斯卡獎項的《阿甘正傳》——一部凝鍊美國近代史的作品,今天接著聊一聊,頗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國內巨作——《霸王別姬》。
如果有人問哪部國產電影享譽全球,並且知名度最高?毫無疑問,定然是《霸王別姬》。1993年由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共斬獲了38個國際大獎,諸如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美國金球最佳外語片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費比西獎」……
《霸王別姬》描繪了中國從1924年到1977年的動蕩歷程,包括政治鬥爭的起伏,社會格局動蕩,以及20世紀現代化所帶來的的衝擊。以此為框架,如此大規模的看點前一分鐘還滲透到主要敘事中,下一分鐘又微妙地消失,這部電影始終以兩個人為中心,演員豆子和石頭。從他們在接受京劇訓練時的第一次邂逅,到他們在舞臺上下演繹著的成熟明星和複雜的人,再到看似沉穩的中年結局,整部劇充斥著民族社會的考驗。
當豆子的母親再也不能在妓院照顧他,只能將他拋棄時,在絕望中,她把豆子留在學校。希望他能有所成就,甚至在必要的時候把自己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當學院的老師第一次因為這個男孩不合格的第11根手指來責備新來的學生時,豆子母親很快就把它砍掉。而這筆交易。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劇團團長承認表面上不協調的職業賣淫和表演之間的聯繫,聲稱他們都同樣受到社會的鄙視。人們可以用象徵性的方式來論證它們的相似性。
這所歌劇院的世界是殘酷的。這些男孩粗野、幼稚的生存狀態反映了荒涼的社會環境。豆子經常被戲稱為一個殘忍但又很真實的妓女的兒子。在劇院所有孩子,都受到同樣的極端虐待和折磨。他們被無情地訓練,就像在一個建立在紀律、力量和一致性之上的軍國主義團。最佳的身體素質對初出茅廬的表演者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他們被強力灌輸耐力、身體操縱和良好身體外觀的控制力。
然而,在劇院中。身體的突出超出了實際表演的要求。一方面,身體上的強調同樣被轉移到學生之間的親近性上,從年輕人天真的好奇心開始,發展到更深刻的性認同危機。在另一邊,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演習,還有一些令人震驚的暴力事件發生。當豆子有機會逃跑時,他還是轉身回去了。忠誠是《霸王別姬》的一個中心主題,這不僅體現在對歌劇的熱愛上,也體現在豆子和石頭之間壓倒性的關係上,這正是影片情感的癥結所在,也是電影從這一系列事件開始,最引人矚目的發展之地。
在不斷演變的歌劇場景中,《霸王別姬》終於在幾年後繼續上演,男孩們都變成了男人,學徒們也成了明星。在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豆子)和張鳳儀飾演的段小樓(石頭)的藝名下,這兩位朋友和搭檔受到崇拜者的追捧,現在卻又面臨著成人的困境。兩人見證了日本的侵略,後來日本投降了;同樣他們自己的政府也發生了轉變,從國民黨到共產黨;最後,是長達近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這些重大的國內動亂的間歇,構成了這部電影更為個人化的戲劇情節,特別是蝶衣對小樓的愛,後來小樓與妓女菊仙(鞏俐)結婚,這引起了蝶衣的嫉妒,菊仙的職業背景無疑是對自己母親的一種不太愉快的提醒,而隨之而來的被遺棄感,這職業層面上也表現很明顯,小樓的戲劇專注力不再像從前一樣了。
然而,對於經歷了一切的蝶衣和小樓而言,他們深知無論在哪個時代,生活中不變的就是戲曲。這是他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他們從青年時代起建立合作紐帶的基礎在面對不可避免的社會和政治變革中,由歌劇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治上的讓步使他們沿著意識形態發生分裂、反抗,遷就中產生了分歧,蝶衣對藝術的崇敬崇拜使二人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產生裂痕。不管觀眾、人口或政治信仰如何變化。蝶衣都滿足於表演「即使是共產黨人也要有歌劇」,正如一位疲憊的紳士所說。雖然小樓可能並不總是同意這種盲目的黨派觀點,但他認為蝶衣至少是全力以赴的。不管社會政治觀點如何,他都會堅持這一點。
《霸王別姬》是一部規模宏大的電影,以其獨特的華麗場面恰如其分地成傳達了歌劇藝術。一個神聖的備受推崇的藝術。至於由蝶衣和小樓所演繹的名篇也是電影的片名《霸王別姬》中,他們分別飾演的虞姬和楚霸王,則反覆告知了二人的現實生活中的關係。正是塑造的這些人物讓他們聲名鵲起,並使他們在公眾的視線和私底下永遠形影不離。這部歌劇的情節和《霸王別姬》整部電影的情節呈現出相似的從屬關係,強調忠誠的價值(該劇講述了一個西楚霸王面對失敗,在堅貞不屈的虞姬的陪伴下,找到唯一安慰)。這種恆久不變的母題中,體現在京劇在地方混亂中的生存,以及這些人職業、精神間的傳承。
成年後,他們會去探望年邁的老師,並自願接受孩童時期一樣的懲罰。他們還試圖在某一點上向年輕一代灌輸一些經驗豐富的智慧,但時代變了,學生變了,老師的期望也變了。文化大革命的年輕人不會再支持二人能夠容忍的東西。最後,當這部電影於1977年在北京結束時,蝶衣和小樓在再次重聚在一起。他們又一次了扮演楚霸王和虞姬。最後虞姬倒在霸王面前。就像他曾經說的一樣:「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
像電影《暴風雨孤兒》(1921)、《亂世佳人》(1939年)和多年後的《紐約黑幫》(2002年)一樣,《霸王別姬》成功地再現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在這個世界裡,有一些人物捲入了他們自己的戲劇中。不過,這些相對較小的情節也不應被低估,因為和《霸王別姬》一樣,每個故事都對最重要的東西進行了富有表現力和洞察力的審視。例如,這部電影在記錄了那些改變生活的時刻的同時又讓觀眾獲得了最大的情感共鳴,鴉片成癮、自殺、失去孩子、猥褻、單戀把蝶衣和小樓聯繫在一起,又讓二人分開。
如今,27年過去了,《霸王別姬》仍然是華語影壇無法跨過的高山。這既是對這部史詩電影的認可,同樣道出了華語影壇的悲劇。虞姬已成絕唱,霸王再無蹤影!
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評論指出,另外也可以推薦一些好電影給我,我來寫寫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