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2020-12-26 新東方網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2020-03-13 00:27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新東方網
  • 高考微信

  一、地殼的變動

  地質作用:地球上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地震、火山噴發、山崩、泥石流等地質作用進行得很迅速、很激烈,使地面瞬間產生劇變,往往造成自然災害;有些地質作用進行得比較緩慢,如青藏高原幾千萬年前是海洋

  二、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

  1. 地殼運動:指由於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的機械運動。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而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

地表巖石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或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

相伴發生,不同區域和不同時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2. 板塊構造

  (1)全球巖石圈分成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

  (2)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活躍,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於這一地帶。

  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者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塊張裂處形成了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兩大陸板塊交界處相撞形成巨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大陸板塊與大樣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三、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 地質構造: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的變形、變位。

  2. 構造地貌:由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

向斜構造底部低凹,兩翼的水容易向中間滲流匯集,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向斜構造匯集的地下水,要承受靜水壓力,因此常形成自流井

斷層巖石破碎,容易被風化侵蝕,常發育成溝谷、河谷,有利於地表水匯集

背斜頂部巖層封閉,易於儲油儲氣,氣分布於頂部,水分布於底部,油在中間

巖層中的煤、鐵礦等礦產多保留在向斜處,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其巖層中的礦產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

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大型工程建設容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積水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背斜山坡上的大型工程建設易產生滑坡

背斜巖層天然拱形,結構穩定,不易儲水;向斜地形一般為盆地,成為雨水匯集區,在此處開隧道,隧道可能變成水道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易被侵蝕,裂隙發育,巖石破碎,為採石場提供原料


  四、外力作用與地貌


①衝刷坡面,形成溝谷,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②瀑布、峽谷是最強烈的表現

①山前形成衝積扇;②河流中下遊形成衝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①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②沙漠外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2. 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律

  (1)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乾旱地區以風力侵蝕為主;溼潤地區以流水侵蝕為主;高山地區以冰川侵蝕為主;沿海地區以海浪侵蝕為主。

  (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遊侵蝕,中遊搬運,下遊沉積。因此,上遊高山峽谷,中遊河道變寬,下遊衝積平原、河口三角洲、衝積島等。

  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蝕——冰鬥、角峰等;山下堆積——冰漬湖、冰漬壟等。

  風力作用:在乾旱區,風力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柱、雅丹地貌等;在風力搬運途中,形成移動沙丘等堆積地貌(如黃土高原)。

  五、難點突破

  1. 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地殼運動是地質構造形成的原因。

  2.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構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質構造,通過構造地貌,能夠判斷地質構造的類型和變化。

  3. 向斜和背斜的判斷

  由於地殼運動的複雜性,僅從巖層形態判斷背斜和向斜是不準確的,只有從巖層新老順序判斷才是科學的。

  4. 斷層和斷裂

  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巖層受力只發生破裂,但沒有沿斷裂面發生位移,形成斷裂;巖層破裂,並沿斷裂面兩側巖塊發生錯動、位移的是斷層。


【山東初高中學生專屬】

山東高考近五年真題,高考複習資料,初中期末試卷,更多資料

掃碼即可獲取

6月13-7月5日

2020中高考主題活動陪伴考生備考、擇校

掃碼或微信打開連結長按關注二維碼

立即獲取


掃碼獲取2020年河南高考志願填報講座入場券

掃碼添加新東方廣州學校老師

發送「2020高考」

獲取更多資訊

成都學校二維碼展示

長沙學校二維碼展示

2020湖北高考解析直播

長按識別掃碼 進入直播群

交流高考心得,獲取更多內容

名稱名稱

300次下載

微信掃碼關注"新東方網"服務號

回復""立刻獲取!

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

相關焦點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地表形態的塑造知識點,附高考地理必考16種...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概念辨析  一、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  1.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的力量,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高中地理16種地貌精編匯總,考試複習必備!
    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考的16種地貌精編匯總,務必掌握!   1、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紅色砂巖、礫巖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巖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巖石地貌類型之一。   是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的最佳地區。   2、喀斯特地貌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   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 地理風水知識~16種地貌大全
    撼龍風水洪國珍/整理  洪振豪/圖編   古代的風水師都稱為地理先生,稱得上地理先生的風水師,必精通地球構造生成的原理。察看地形地貌是學習風水的一門重要知識。是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的最佳地區。  2、喀斯特地貌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 高中地理 | 地質構造圖及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巖層新老關係的判斷思路:(1)沉積巖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規律是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巖漿巖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巖的關係來判斷——噴出巖的形成晚於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晚於其所在的巖層;(3)變質巖是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巖漿活動的影響,因而變質巖的形成晚於其相鄰的巖漿巖。
  • 老師用地理知識為153個學生送上"硬核新年寄語"
    劉芯妮同學:乞拉朋齊的年降水量豐富,被稱為世界的「雨極」;你的地理知識豐富,被稱為班上的「地理學霸」。  宋星言同學: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在海洋上;學習地理時,你的心思幾乎全部在課堂上。  馬俊傑同學: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老師與學生共聚一堂,傳授知識時,你的思維比較活躍,在了解-記憶-理解-記憶。  牟婧悅同學: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_____,不是巴拿馬運河,許多人會想到這個答案;因為記錯了,就好像老師偶爾叫錯你的名字,但也因為這樣,老師對你印象更深刻,學習知識亦是如此,以後就不會再錯了,因為錯的印象更深刻。
  • 八年級地理:全冊知識匯總(重點突出),高效複習利器,家長收藏
    把書讀厚就是開始學習的時候要吃透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不漏掉任何一個知點,把書讀薄就是學習完每一個章節或一本書後,要做好歸納總結,形成這門課程的知識體系,在你複習的時候就可以通過總結的知識點快速高效複習,而不是每一次複習都拿課本從頭到尾學習,這樣是最沒有效率的學習。
  • 2020福建中小學新任教師招聘考試中學地理學科考試大綱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1.考查考生比較系統地掌握中學地理教學所要求的地理基本知識以及主要分支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熟練掌握地理學科思維方式,具有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的能力。
  • 高中地理專業名詞解釋及易混概念比較
    高中地理複習和新課的全部課件在這裡,請使用!停課不停學!高中歷史的全部課件在這裡,請使用!高中地理專業名詞解釋及易混概念比較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產生凌汛的自然條件取決於河流所處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態。在高寒地區,河流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並且河道形態呈上寬下窄,河道彎曲迴環的地方出現嚴重凌汛的機遇較多。這是因為河流封凍時下段早於上段,解凍時上段早於下段。而且冰蓋厚度下段厚上段薄。當河道下段出現冰凌以後,阻攔了一部分上遊來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當融冰開河時,這部分槽蓄水急劇釋放出來,出現凌峰向下傳遞,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節節增大。
  • 玩轉地理 | 什麼是「石蛋」?
    地下巖漿在向地殼薄弱處上升的過程中,一部分順著裂隙流出地表,還有一部分巖漿高溫融化了周圍巖石不想走了,就冷凝在巖層中,花崗巖就是這種侵入地下深處的巖漿冷凝形成的。一般出現在造山帶,泰山、黃山、華山等都為花崗巖山。
  • 怎樣學好高中地理
    一提到高中地理,相信很多同學會想到經度、緯度、河流、山川、盆地、時區等等,就會覺得地理好難學,小編也是如此。高中階段,相對其他幾科成績,小編的地理成績實在有些拿不出手。地理是一個文理參半的學科,有它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
  • 高中地理《服務業區位因素》說課稿
    一、課標與教材《服務業區位因素》選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2第三章第三節《服務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這一節中的第一個框題。本節內容屬於高中教學中的新內容,過去課堂教學中很少涉及相關內容。教材首先是以文字的形式解釋什麼是服務業並說明服務業的劃分,而後逐次講解了影響服務業的區位因素,最後以一個調查活動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 藏在地圖裡的國家地理世界篇來啦!從小觀天下,方有世界觀!
    給你們翻一下人教版高中教材:火山與地震,自然界的水循環,經線緯線,山脈的形成,地表形態的塑造……這是我們高中地理課堂必學的。它不僅跟高中教材同步,其實跟初中教材也高度同步。與教材同頻,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孩子學起來不會有知識衝突,特別實用。
  • 挖穿地殼直達地幔,比登月還難,我們有生之年能看到嗎?
    人類對地球內部構造的知識基本上來自於「聽」 ,也就是振動在地球內部傳播的情況。1909年,克羅埃西亞科學家莫霍洛維奇在測量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的時候發現,地震波的橫波和縱波在地表下30公裡處有一個明顯的分界層,速度會突然增加。這表明這裡的物質與地表的物質不相同,這就是所謂的莫霍面。
  • 高一地理會考總複習資料
    目前是2326'(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更替(2)地方時(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 【專題歸納】關於巖溶地貌你應該掌握的地理知識
    喀斯特地貌(英語: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巖地貌。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 七年級下冊地理:各章節知識點匯總!全是常考重點,務必背熟掌握
    七年級下冊地理:各章節知識點匯總!全是常考重點,務必背熟掌握地理是進入初中過後,同學們會學習到的一門科目,但是從分值佔比來看,這門學科會常常被忽視,不少同學甚至認為花時間學習地理,還不如將時間用在語數外這些主科上面,因此不少同學的初中地理成績不是很理想。
  • 北大學霸整理:高中地理必修1課本筆記匯總,列印吃透考高分
    許多同學到了高一之後地理成績會有明顯的下滑,地理成績會出現明顯的下滑,一方面是高一的知識點明顯增多,另一方面是許多同學初中階段的知識點沒有掌握牢固或者遺忘。所以,在上高中之前,同學們可以趁假期多鞏固一下地理、生物這兩門初中結業了的課程,打好基礎,這對於高中的學習是可以起到推動性作用的,可以說準備得越充分,高中階段的學習就會越簡單。那麼,今天小編老師給同學們分享一套以為北大學霸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1的課本筆記,全是重點知識,臨近期末了,建議家長朋友們給孩子列印下來,考前多鞏固一下,期末考出好成績。
  • 看電影學地理 《2012世界末日》
    歡迎關注地理研究室
  • 穿透地殼了嗎?
    馬裡亞納海溝無疑是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方,那麼再往會是什麼地方,穿透地殼了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地球內部可分為三層,地殼層,地幔層和地核。每一層的厚度也不一樣,最上層連接地表的地殼層是最薄的一層,平均厚度大約為17千米,也就是17000米。
  • 好像正在發生地殼變動的2020韓男團愛豆界
    韓網友熱議,好像正在發生地殼變動的2020男愛豆界,隨著2~3代男愛豆的軍白期以及海外粉絲流入帶來整個大盤擴大等原因,不少愛豆不斷刷新自己的最高成績,新飯流入也在增加,呈現出明顯的上升勢頭,所以樓主整理了一下。防彈少年團依然非常穩固,所以在這裡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