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

2021-02-23 國學

【驚魂馬嵬坡】

楊貴妃的內心一片茫然,如今的長安城是否已被叛軍佔領?左藏庫是否已被人搶劫一空?渭水上的便橋還有沒有長安人向西逃難?至於她最熱愛的長安官苑、曲江溪水、慈思雁塔……一切變化得怎會如此之快,昨天還在宮中歡歌燕舞,今天卻在逃亡……難道這就是因果報應嗎?

「愛妃,朕讓你受苦了!」72歲的李隆基託著楊貴妃的纖纖細手溫柔地說。

「不,皇上,我去哪兒都願意,只要能和您在一起。」貴妃忍住眼淚,看著李隆基堅定地說。

「我們何以淪落到此啊?」李隆基哀號道,「都怪朕不好,朕無顏見列祖列宗,既然比不上漢王,也要學霸王!」說完,看著放在一旁的劍。

「皇上不要!這萬萬使不得啊。你走了,臣妾怎麼辦啊?」貴妃終於抑制不住,淚眼婆娑地哀求道,「皇上,局面很快就會好轉的,現在正是千鈞一髮之際,所有軍將、皇族、百官、侍臣以及後方的義兵,全仗皇上英明決策,如果皇上放鬆了意志,大唐將真的會土崩瓦解,不可收拾,不知多少人頭要落地的,那結果將如何是好啊。」

楊貴妃的話十分中肯,也很有力,一字一句都打在李隆基的心頭。他任憑手中的劍脫落,嘴中喃喃自語:「所有人都離我而去了,眾叛親離,眾叛親離啊!」說著,轉過頭看著楊貴妃說,「愛妃,朕現在只剩下你了,你說得對,我還有你,還有大唐江山,我還不能死。」

「皇上,不要再胡思亂想了,睡吧。我會永遠陪在你身邊的。」貴妃不忍看到皇上那日益蒼老的臉上再布滿皺紋,只得勸他早點安睡。

馬嵬坡的夜晚如此寧靜,誰也不知道明天的馬嵬坡還是否能夠繼續這種平靜。

馬嵬坡過去有城,但隋末為兵火所焚。現只留有舊城遺址。由於馬嵬坡地外交通要衝,開元時在這裡建立了驛站,是長安西路的甲級大驛之一,修有驛舍300間,包括驛吏營房和庫舍。驛亭之北有個佛寺,西域名僧在此住持,寺內有蓄漢僧人35名,寺田千頃,為唐高祖、太宗所賜。

李隆基、楊貴妃等逃亡的人現在就住在馬嵬驛,在這裡過著從未有過的逃亡生活。馬嵬坡的佛寺不大,但內部的設施較全。這天,楊貴妃在謝阿蠻等四名侍女的幫助下,利用午飯後的一點空餘時間,在浴室裡洗了個溫水澡,靜雯看貴妃的頭髮有些零亂,便主動為貴妃梳妝。楊玉環最喜歡讓靜雯替她梳妝,因為靜雯手腳靈輕,會高挽頭髮,又能使脂粉濃淡適宜。

梳妝之後的玉環貴妃,臉龐顯得小了些,細心的靜雯一眼就能看得出,她的確瘦了許多。但此時的貴妃倒真的不像38歲的女人了,誰看上去都會說她是20出頭的美女。洗淨的髮髻高挽,靜雯又為她上了頭油,薄施粉飾的面顏白裡透紅,由於消瘦,顯得兩隻明眸格外透亮,一隻櫻桃小口,兩片殷紅的嘴唇,加上袒露著上肩和前胸,使這天下的第一美人更加獨具風流、豔壓群芳。

李隆基獨自悶悶不樂地喝著酒,心裡想著以後的打算。突然頭腦發疼,使勁拍打著腦袋,他焦躁不安,煩怒之下掀翻了桌上的酒水。最後無可奈何地看著眼前一片狼藉的景象,嘆道:「算了,我已經一把年紀,以後的事情也由不得我決定了。可愛妃怎麼去佛寺了還不回來,有她在身邊,我才心安呢!」

皇上正要讓宦者傳話給貴妃,讓她馬上乘車來驛舍,忽然從遠處傳來軍士的吵鬧聲,遠遠聽去,聲音由遠而近,似乎在喊著一個共同的口號。

李隆基大叫一聲「不好!發生……」「兵變」的念頭在他的腦海裡忽然閃現。

皇上想叫高力士、楊國忠,可他們都不在身旁,他進屋想找楊玉環,可他明知貴妃還在佛堂,身旁只有低頭不語的內侍宦官。

喧譁聲很快向驛館壓過來,而且大有震倒房屋之勢。

查看驛館周圍防衛的高力士見亂兵鼓譟著向皇上休息的驛館衝來,立刻搶先上了石階,大聲喝道:「你們要幹什麼!聖上正在驛舍內休息,你們不可驚動聖駕。」

高力士的聲音蒼老而沙啞,他是在用全身力氣高喊著。但喧譁的士兵械槍擊地,咚咚作響,「楊國忠謀反,罪該萬死」的口號聲震天價響。高力士完全失去了對譁變兵士的控制能力。但高力士挺住肥胖的身軀,仍大喊不止:「我是驃騎將軍,叫你們陳將軍來!」

將士們停住了腳步,但並不理高力士的話,只是在驛館的階下越聚越多,響亮的喊聲震耳欲聾。

李隆基不顧內待的勸阻,在門外大吵大鬧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他所看到的是驕陽之下,滿身盔甲、滿臉泥水、手持長槍短刀的一片不成列的士兵。他們臉上的泥水是塵土和汗水和成的,而他們手中的刀槍,有的還沾著鮮血。

李隆基畢竟是大唐天子,他從門內倚杖而出之後,未吐一言,軍士們的喊聲立刻靜了許多,以械擊地的軍士,也都停止了動作。

「高大將軍,怎麼回事!」

「是龍武軍士在逐趕楊右相。請陛下降旨。」

高力士的話音未落,軍士們又喧譁起來:「楊國忠謀反,已經被殺了,楊國忠罪不容赦!」

李隆基吃了一驚,高力士見到楊國忠被追趕,但沒有想到已被殺死,不禁打了個冷戰。

原來,自從安祿山起兵後,軍中多以為楊國忠是致亂的禍首,哥舒翰、王思禮及陳玄禮等都想除掉楊國忠。諸位將領的思想從上至下,不斷影響著下級軍士,今天軍將們終於在飢餓和疲倦之中,怒火中燒。一切怨恨都發洩到了楊國忠身上。

當時,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軍將士正在吃飯,有些人在等待第二批飯菜,他們無房舍可進,只好忍著飢餓在太陽下曝曬。龍武將軍陳玄禮早有誅楊之志,他看到六軍將士的情緒可為己所用,便召集諸將校商議說:

「今大唐江山震蕩,京城不守,天子逃生,軍民為之肝腦塗地,難道不是楊國忠的責任嗎?因有楊國忠專權,才有安祿山之亂,我打算誅殺楊國忠以謝天下,不知各將校意下如何?」

眾將異口同聲地表示:誅楊國忠之想法久矣,哪伯殺楊要賠上一條命,也在所不辭。

這時,楊國忠正被20多名吐蕃使者攔在馬嵬驛西門外,與他議事。20多名吐蕃人是因楊國忠之請,才來赴約的,楊國忠準備借吐蕃之兵禦敵。但吐蓄「和好使」來到之後,並未受到友好的款待,甚至連午飯都無處去吃,於是他們便和楊國忠理論起來了。為了爭取吐蕃順利派兵,楊國忠便低三下四地向吐蕃使者致歉,並下令先將做好的飯食供給吐蕃使臣,部分將士們只好再忍上一時。

疲憊、飢餓、憤怒的士兵聽見楊國忠傳令推遲開飯,便大叫:「楊國忠通蕃賣國,企圖謀反了!」

楊國忠的衛士見有人誣衊宰相,大聲上前呵斥,但將士們一擁而上,舉起刀劍,直向楊國忠和衛士的方向衝來。楊國忠見勢不妙,慌忙上馬奔走西門,準備逃向驛館,但被迫趕的一名士兵搭弓射中,翻下馬來,爬起來後仍繼續逃奔,不料迎面也來了一支馬隊。楊國忠定睛一看,馬上的人正是自己的兒子、後來趕上來的楊暄,當時他已是戶部侍郎。一瞬間西門內外大亂,軍士們亂箭齊發,楊國忠中箭倒地,兩名衛士上前挾起受傷的宰相準備再逃,但裡三層外三層的軍士早已將他們團團圍住,亂劍、長槍齊上,把大唐的右相紮成了蜂窩一般。楊國忠的兒子楊暄也被當場殺死,同時被殺的還有韓國夫人及宰相的數名衛兵。

更有兩名青年軍士用刀砍了楊國忠的頭顱,又用槍桿挑起,掛在了驛站西門上示眾。吐蕃的20多名使臣與楊國忠協商好,正準備吃飯,也被突變的軍將稱之為謀反的胡虜,一齊被殺。

驛站西門的譙樓上,正在籌劃下一站食宿及行進路線的御史大夫魏方進,見門外兵變,宰相被殺死,迅速上前喝止亂兵,沒想到一名年輕的騎兵揮動馬刀,一下砍中了他的脖頸,又有兩支長矛同時扎向了他的胸腹,魏方進當場身亡。

殺死了宰臣、使者、貴戚的幾十名亂兵殺紅了眼,膽子也越來越大,他們高舉刀槍,忽東忽西,見誰敢阻攔,便把槍投向誰。另一位宰相韋見素見譁變士兵殺死了楊右相,便想向亂兵詢問:「為什麼殺右相?」也被亂兵打得頭破血流,幸虧軍中一名將領認出了韋見素,高喝一聲:「勿傷韋相公!」韋見素才免於一死。

就這樣,毫無畏懼的譁變士兵們,蜂擁到了李隆基居住的驛館外,高力士勸阻不住,李隆基親自出門撫慰,詢訊問話,才知楊國忠被殺,局面難以挽回。

譁變的士兵越來越多,喧囂聲時大時小,刀槍時揮時落,好像有人組織,又好像是軍士們自發的行為。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帶兩名中郎將和十餘名校尉騎馬前來,軍士們自動分列兩旁讓路。高力士迎上前去,對陳玄禮說:

「大將軍,事已如此,請您下令讓將士們退下,萬事均可商議。」

陳玄禮朝譁變士兵揮了一下手,兵士們不僅再次靜下來,面且向後退卻了十餘步。

「陳將軍,但求勿驚聖上啊。」

「是啊!軍士們怒不可遏。殺死了奸相楊國忠。」陳玄禮抹了一把頭上的汗說,「弄不好眾怒難犯,誰都無能為力了。」

陳玄禮的話像是在威脅高力士,又像是故意在說給李隆基聽。

「高公公,楊國忠私通吐蕃,圖謀借吐蕃兵挾天下,六軍將士為國除害了!」這是士兵隊中一名將領的話。

高力士長期與楊國忠打交道,知他自私、貪財、好色,又喜專權擅政,積怨太多,但也知他絕無謀反之意。至於吐蕃使臣專為議事面來,無一兵一卒,也談不上胡虜謀反。還有韓國夫人,純粹因其是楊國忠的堂姐而被殺。但聰明的高力士不可能再爭辯是非了,他十分冷靜,也極為嚴肅。他示意皇上進屋,又對陳玄禮說;「宰相謀逆當誅,將士們必受嘉獎!請陳將軍慰勞將士。我去向皇上為軍將們請功。」

高力士的話本該合軍士們的心思,但應聲的只有陳玄禮一人而已,陳玄禮左右的將軍們卻定睛目視著高力士,無一人有退散待功受賞之意。高力士詫異中有些心慌,只得又說:「請諸將軍帶回兵士,我與陳將軍共同入奏皇上,保證為大家請功。」

軍中一片肅靜,仍無一人動步。

李隆基見禁止不住外面的譁變士兵,又一次拄杖出屋,一看高力士和陳玄禮仍在糾纏,六軍一如既往地站立,而且越來越多。

皇帝出來了,將軍們並不行禮,群擁在一起的士兵毫無反應,這在李隆基做皇帝以來還是頭一次。幾十年來,他一旦出現在人群面前,必是一通「萬歲」的歡呼聲和一片跪拜的官民。今日向皇上點頭奏告的只有高力士一人。

靠在門框上的老皇帝不再詳問楊國忠被殺的原因,只對陳玄禮說:

「宰相有罪,殺之可以,各軍先行歸隊。」

陳玄禮不語。

高力士側身,對陳玄禮說:「請陳將軍奉詔行令,使各軍列班回隊。」

陳玄禮轉身去看階下的軍士,還是未發口令。

李隆基和高力士有些急躁了。可他們如水上之舟,任憑蕩漾毫無辦法。

在佛寺中洗梳妝扮的楊貴妃,已經知道宰相被殺的消息,也意識到了兵變的危險,但她最關心的是皇上的安全。內侍們傳信說亂兵已去驛館,正與皇上和高公公對話,楊貴妃恨不能衝到皇上的身邊,要死也和皇上死在一起。無奈身邊的侍女尤其是謝阿蠻說什麼也不讓貴妃離開佛堂一步。

楊貴妃心急如焚,她急切想知道皇上與六軍對話的內容和結果,渴望變亂迅速平息,繼續趕路幸蜀,早日到達成都。但她做夢也不會想到,皇上與譁變士兵對話的內容正是關於她——楊玉環。

李隆基與陳玄禮及他手下的士兵僵持了一會後,軍中忽有一名將軍站出人群,向陳玄禮大將軍報告:「大將軍,六軍將士陳願在此。請轉奏!」說著,便呈上了一紙奏文。

陳玄禮轉過身來,向著李隆基說:

「陛下,六軍將士以為,楊國忠謀反罪大惡極,已被正法,貴妃楊玉環常與堂兄往來,現已不宜供奉,將士們請皇上斬殺玉環,割愛為國!」

陳玄禮此言一出,李隆基如五雷轟頂,差點暈倒,他強拄住竹杖,由驚轉悲,由悲轉怒,憤憤地說道:

「朕乃大唐天子,貴妃之事,朕當自己處理,任何人不準胡言!」說完便棄了手杖,轉身回屋。高力士發現,皇上的全身都在顫抖。

皇上一走,軍中喊叫聲又震天動地了,高力士、陳玄禮誰都無法控制局面了,後退的軍士們又向前擁來。

李隆基聽到喊聲炸起,大有挺身讓亂兵殺死的勇氣,又一次扶著牆壁來到門口。高力士忙上前扶住了皇上。

「我怎麼能讓愛妃去死啊?」最難讓李隆基接受的就是斬殺楊玉環,這不僅因為楊玉環曾與他七夕共誓,更因為他們的愛情如山高,比海深。李隆基寧可自己去死,也不能讓人動一下楊玉環的毫毛。

可眼下的情況又變了,李隆基出現之後,軍士中三名壯士舉刀前來,跪在地上,同聲勸皇上捨棄愛妃,以正國法。說完,三壯士各自引刀刎頸,撲地而死,鮮血濺紅了皇上腳下的石階。

李隆基悲憤交集,不能言語,只見又有兩名壯士前來,口中說道:「若陛下不殺愛妃,我六軍將士將血染馬嵬驛。」說罷,又自殺身亡。

高力士害怕了。六軍將士的雙眼血紅,李隆基的精神就在崩潰的邊緣。

「高公公,今軍情至此,將士不達目的,決不會罷休,請公公說服皇上。」陳玄禮是個愛兵的大將軍,不忍再看到有士兵以死相諫了。

高力士對皇上說:「陛下,眼下局面,老奴無能為力了。」說罷,眼淚刷刷往下掉,十分悽苦地又哭著補充,「老奴有負聖恩。」

李隆基十分明白,高力士已不能阻止軍士們要殺貴妃的請求,便不看六軍將士,也不看高力士,而是仰天長嘆,憑淚洗面:「一個大唐天子難道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嗎?」忽然,皇上轉過身去,憤然入內。

驛舍外的消息,隨時有人報告給貴妃。楊貴妃掙脫不了謝阿蠻等人的拉扯,便苦苦哀求:「阿蠻,你在宮中多年,最知娘娘鍾愛皇上,如今六軍作亂,譁變之勢一旦擴大,便會弒君造反。你想想,若皇上在此時見不到我,我們怎能安眠於地下?」

謝阿蠻被楊貴妃的話打動了,在內侍的引導下,阿蠻為貴妃披了一件鬥篷,從後門回到了驛舍,見到了李隆基。二人見後大哭,互相摟作一團。

「陛下,外面的情況內侍們都對我講了,我願以死換得皇上平安……」楊貴妃實在說不下去了。

「不,這絕不可以,陳玄禮他們在胡鬧!楊國忠即使謀反,又與你何幹?只要朕還在,就絕不會讓他們傷你一根毫毛。」

李隆基的話是在嗚咽哽噎中說完的。他那顫抖的雙手,一直沒有放開楊貴妃的臂膀。

在內侍傳話的同時,高力士、陳玄禮和韋見素之子韋諤一同進見皇上。高力士驚奇地發現,楊貴妃正在皇上的懷中,他還以為貴妃仍在佛堂或已逃走,想不到這種場面被他和陳玄禮等人同時遇見了,看來,貴妃在劫難逃了。

高力士進屋未及開口,先向皇上和貴妃跪下了,然後才慢慢地開口說:

「陛下,群情益憤,老奴再請……」

「不用講了!」李隆基推開貴妃,指向高力士,「你們串通一氣,陷害忠良,貴妃有何罪責?!」

任職京兆司錄的韋見素之子韋諤,年輕氣盛,全不管眼前皇上的哀憐相,上前一步單腿跪拜道:「請陛下處斬貴妃,割愛為國!」

「處死貴妃,割愛為國!」這正是門外六軍譁變將士的一致呼聲,李隆基和楊貴妃在屋中也可清楚地聽到門外將士的呼喊。但韋諤一手扶刀,一手按地,在皇上和貴妃腳下說出此話,卻使貴妃和所有在場的內侍、宮女嚇出了一身冷汗,就連謝阿蠻都躲到了牆角。

韋諤的動作果斷而迅速,他的聲音高昂而洪亮,戛然截斷了屋中的一切哭泣、哀求之聲,但韋諤的頭卻仍然低著。

還是李隆基老練,他衝著陳玄禮說:

「你們是在仿安祿山,先殺宰相,再殺貴妃,再弒我大唐天子,對不對?」

陳玄禮兵亂以來第一次跪下了,他懇切地說:「啟稟陛下,臣承皇恩甚厚,如何敢忘恩負義?只是六軍兵士眾怒難犯。若不殺貴妃,六軍不動,安祿山追兵一到,我們幾千人馬如何抵得住十幾萬叛軍,那時恐伯無一人能夠倖免。故懇請陛下順應六軍之請。」

李隆基全身發抖,他的鬍鬚也在明顯地顫動。

「為什麼?這究竟是為什麼?楊國忠謀反,貴妃久居後宮,如何知道?何以害她這柔弱女子呀?」李隆基仍在堅持保護貴妃。

門外的喧譁聲漸大,頭上包裹著血淋淋白布的宰相韋見素跨門而入。隨韋見素進來的,還有兩名羽林軍中的將校。

李隆基知道楊宰相已死,韋相公受傷,但現在才首次見到韋相公從頭到腳的斑斑血跡,不禁更加驚悸和憤怒。

高力士不等韋相公發言,便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奏請說:

「臣請陛下賜貴妃自盡,以慰將士。」

楊貴妃撲向了李隆基,李隆基喪失了最後的勇氣,他既不再爭辯貴妃不該死,也說不出賜死的旨令,只是緊緊摟住貴妃的頭。

「陛下,龍武大將軍及眾將軍已盡力慰撫譁兵,但眾怒難平。」這是韋見素的話。他接著說,「楊右相已被誅,眾將士認為貴妃為謀反之本,現眾意不可轉,貴妃不宜留在陛下身邊了。」

李隆基溫和地一揮手,令眾人出去,屋內只剩下了他和楊貴妃。皇上將貴妃扶入了內屋。在高力士等人剛剛出門一會兒,李隆基也出來了,他遞給高力士一條白練。

高力士立刻明白了,馬上當眾宣布;「皇上聖明,以江山為重,已賜貴妃自縊。」

階下將士一片歡聲,戳槍頓戟,震天動地。眾人—下後退了五六丈遠。

李隆基終於接受了高力士的請求,不得已明白了「六軍安則陛下安」的道理。

陳玄禮立即命手下將校傳諭:「皇上已賜貴妃死。」

李隆基進屋,張臂抱住心愛的貴妃,泣不成聲:「朕對不起你,未能保住愛妃性命,願我在九泉之下做你的牛馬。」

「三郎,我在有生之年,獨得聖上榮寵,這是我的三生之幸。人生百歲,終有一死,我無怨無悔,願陛下珍重。」

楊貴妃的眼淚已使她臉上的妝粉與口紅混為一片,胸襟早被她和皇上的淚水打溼。

明皇不忍再看貴妃了,他的心都碎了。這不僅僅是一般人生的生離死別,而是堂堂皇上要賜心愛的愛妃死刑!兩人的心中何異於刀絞!

皇上離開內室,來到外堂,只見門外「萬歲」、「萬萬歲」的歡呼聲此起彼落,宏壯史前。

楊玉環擦乾了淚水,從內室從容而出,長吐了一口氣說:「陛下珍重,臣妾永辭……」

於是,年僅38歲的一代美女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兵變中,在這個荒涼的馬嵬坡上,香消玉殞。

【楊貴妃曾被趕出宮】

楊貴妃之所以不同凡響,關鍵在於她生性倔強,不是個唯命是從的女人,她敢於忤逆聖意,敢於漠視夫君,把夫君當成平等的伴侶。所謂「愛之深,恨尤切」,唐玄宗愛她這點,卻也正是恨她這點,愛恨交織,反而加深了對她的愛意。楊貴妃先後有兩次忤逆,都被大怒的唐玄宗遣出宮外。

第一次是她封為貴妃的次年,楊貴妃被遣到楊銛府中。高力士十分了解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感情,用百車將各種器用一同送去。可在楊貴妃離去後才不到半日,唐玄宗已起了思念之情,茶飯不思,情緒煩悶,無故鞭笞左右從人。高力士見狀,奏請迎回楊貴妃,給唐玄宗找了個臺階下。當天晚上,楊貴妃回到宮中,伏地請罪,請夫君寬恕她的任性。於是,兩人和好如初。

第二次是天寶九載(750),楊貴妃再次忤旨,又被怒氣衝天的唐玄宗逐出宮外。著名的酷吏吉溫,對唐玄宗正言反說:「婦人智識淺薄,忤逆聖意。貴妃久承恩顧,應就戮於宮中,不可受辱於外。」這一番話,觸動了唐玄宗心中的情思,讓宦官給楊貴妃送去了御膳。楊貴妃剪下一束青絲,請宦官交給唐玄宗。唐玄宗見發如同被雷擊,速令高力士召回楊貴妃。大起大落的風波,非但沒有影響他們的愛情,反而讓他們更加相愛。

關鍵的關鍵,楊貴妃是唐玄宗十分難得的紅顏知己,她知道他的煩惱,了解他的心事,她用溫柔來化解他的煩惱,用體貼來分擔他的心事。有年八月,太液池中的千葉白蓮花昂首怒放,美不勝收。唐玄宗在一旁的亭臺中大肆設宴,邀請臣子們共賞蓮花。赴會者競相讚美蓮花的聖潔,然而唐玄宗卻手指楊貴妃,一語驚人地說:「蓮花雖美,怎及我的解語花!」這朵解語花,為唐玄宗解了無數心結,使他獲得了人生最大的樂趣。

【楊貴妃與含羞草】

有一種小巧玲瓏的花卉,它的複葉特別像芙蓉枝,點點對稱,宛如鳥兒的羽毛。植株上綴以數朵淡紅色的小花,狀若楊梅。人們用手一指,它那羽狀小葉便很快慢慢閉合,葉柄也緩緩垂下,就像初涉人世的少女,因為它是那樣純潔和樸實,才顯得忸怩、嬌羞,所以人們給它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含羞草」。

傳說楊玉環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明皇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她美在相貌,美在才藝,美在善解人意,因此集玄宗的萬千寵愛於一身。但她的恃寵驕縱,楊氏家族的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使朝野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怨恨,因此她的慘死也不無道理。玄宗因迷戀她而不理朝政,最後導致國家的衰敗,但總的說來,她也不過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優主婦·慧生活

好的洗衣產品,不僅要品質優秀,還要經濟實惠、使用方便,方能入精明主婦的慧眼!

衣時尚360 全效洗衣液愛之物語系列,擁有「高效去汙」、「多效保護」「省水節能」和「香蘊誘惑」四大潔衣高標準,將洗衣變成一件輕鬆樂事,讓我們一起分享它的洗滌秘訣和出眾魅力,享受每一天的優質生活吧!

散發愛的味道

衣時尚洗衣液留下的淡淡的香蘊,充滿誘惑,散發著愛的味道,讓家人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詮釋著一個超然的永恆的愛!

青澀記億

我從我澀澀的青春

打馬而過

穿過紫堇 穿過木棉

穿過沾著露水的太陽

玫瑰有約

你的目光震顫我的靈魂

我多想做你時刻想念的人

藍色戀情

簡直不敢相信

愛你如此美好

時而又受著煎熬

百年好合

她就像一朵百合花

甜蜜純潔而秀雅

四種香韻,詮釋人生情感的味道!

銷售熱線:18691005888 (劉先生)

相關焦點

  • 歷史揭秘: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為何唐明皇沒有將其封為皇后
    縱觀中國歷史,在中國古代,凡是受到君王寵愛的女子大多數都會一躍成為人上人,封為皇后,再不濟者也會在死後追封為后,而有一位女子,他擁有著皇帝的萬千寵愛,卻沒有被封后,死後更是沒有追封,這讓很多的人們著實好奇,這個人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楊玉環,大家都知道,唐玄宗對楊玉環那可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但就是這樣,也沒有封楊玉環為後,其中緣由讓人好奇
  • 三千寵愛在一身,主要看氣質?
    「主要看氣質」已經被朋友圈玩壞了,看到一張張「美人」自拍,小博不禁仰天長嘆,論氣質,你們誰人可敵羞花之美楊玉環?
  • 後宮佳麗三千人,唐玄宗本是風流皇帝,怎麼會獨寵楊玉環一個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一句話用來形容楊玉環入宮後成為楊貴妃的情形,再合適不過了。大唐盛世,百姓安居樂業,身為皇帝的李隆基也不再專心於政務。他聽說楊玉環長得很漂亮,再一打聽,得知楊玉環原來是自家兒媳。
  •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漢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4)楊家有女:蜀州司戶楊玄琰,有女楊玉環,自幼由叔父楊玄珪撫養,十七歲(開元二十三年)被冊封為玄宗之子壽王李瑁之妃。二十七歲被玄宗冊封為貴妃。白居易此謂「養在深閨人未識」,是作者有意為帝王避諱的說法。(5) 麗質:美麗的姿質。(6)六宮粉黛:指宮中所有嬪妃。
  • 「三千寵愛在一身」——楊貴妃
    楊玉環(719—756),原名楊芙蓉,字太真,與西施、王昭君和貂蟬一同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以胖為美,擁有豐腴的身材,美豔的面龐,善歌舞。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
  • 歌曲 三千寵愛在一身
    幾曾見帝王天子有真情卻怎麼三千寵愛在一身辜負了大唐盛世千秋業難道他不愛江山愛美人 啊經歷了多少刀光箭影
  • 唐玄宗最受寵的妃子楊玉環:位列四大美女,最終卻死於非命
    電影《妖貓傳》在前一段時間上映了,隨著電影的熱潮大家又開始關注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以及白居易描繪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絕美愛情。楊玉環是四大美女之一,"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羞花"說的就是她,詩句用"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 鍾長榮(原創)野蠻愚昧猖狂的「後宮佳麗三千人」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讀之使人瞠目結舌,悲憤難抑。掩卷深思,思接千載,環顧天下,泣下沾襟。此詩是為風流皇帝唐玄宗與絕代佳人楊玉環一段荒唐愛情所作,將封建專制條件下帝王的野蠻、愚昧、猖狂表現的得真真切切。
  • 楊玉環深得皇上聖心,為何一直沒有誕育皇嗣?這兩個嗜好害了她
    楊玉環的一生也非常傳奇,出生於宦門世家,後來楊玉環父親去世,年幼的楊玉環被寄養在三叔家中。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楊玉環性格婉順,擅長歌舞、琵琶,精通音律。楊玉環曾與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李瑁一見鍾情,於是唐玄宗在武惠妃(李瑁的母親)的要求下,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後兩人十分恩愛,而楊玉環也成為了唐玄宗的兒媳,但是唐玄宗可沒有把楊玉環當兒媳。
  • 她簡直就是武則天、楊玉環、穆桂英的合體,長眠在古都安陽大地
    論權勢,她與武則天不相上下;論聖寵,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也比不上她;論軍事才能,能徵善戰的穆桂英還得給她打下手。 她是王后,是母親,是將軍,是祭司,她的出色與傳奇,可謂是武則天、楊玉環、穆桂英的合體,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婦好。
  • 楊玉環為何獨愛吃荔枝?現代醫學道出原因,難怪被李隆基寵幸16年
    公元745年,楊玉環被李隆基冊封為妃。正所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獲得恩寵的楊玉環家族直接崛起,其中她的哥哥楊國忠最為囂張。
  • 來,看應用交付如何三千寵愛在一身
    且不說那些必然引起爭議的各種X震戲,光是看海報裡範爺那造型,就已經讓很多人乖乖地掏錢買票。放開娛樂,回歸盛唐,為什麼歷史就選擇了這樣的一個女人來承擔如此重的戲碼?為什麼李隆基這皇帝老兒棄後宮三千佳麗不顧而獨寵於她?這讓人不禁想起了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的模特夫人,想起了印尼前總理蘇加諾的太太黛微夫人,以及眾多在暗沉歷史大幕下閃爍著無上光芒的女人們。
  • 湖南衛視對華晨宇的愛:六宮粉黛無顏色,三千寵愛在一身
    當年唐玄宗愛上楊貴妃就是這樣做的,就是把最好的都給了楊貴妃,六宮粉黛無顏色,三千寵愛在一身,在三千後宮裡面也只獨寵楊貴妃一人,這就是足夠愛的表現,也只有對待愛的人才會做到這樣。國內衛視的一哥湖南衛視,作為年輕人最喜愛的電視臺致一死,旗下有很多藝人,而且號召力很強,幾乎是一呼百應,作為娛樂圈紅的一個標準就是是否上過湖南衛視,因為能被湖南衛視請去做節目的都是足夠紅的人,名氣比較大的,想要叫誰來上節目整個娛樂圈估計沒有人會不給面子吧,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後宮「佳麗」三千多的湖南衛視似乎只偏愛一人:
  • 「三千寵愛於一身」最美的演繹:殷桃才是真正的「楊貴妃」!
    當然,唐明皇之所以寵愛楊貴妃,當然是她的過人之處。A,美,豐腴之美。在唐朝,以豐腴為最美。殷桃身材豐滿,恰到好處的演繹了楊貴妃的豐腴之美。於是,唐明皇喜不自禁之下,來一個「三千寵愛於一身」。
  • 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玉環,受寵十餘年,為何香消玉殞都沒成為皇后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這首詩的作者是杜牧,主要講述了貴妃吃荔枝的故事,皇上為滿足寵妃的口腹之慾動用快馬,興師動眾只為了讓楊貴妃吃到新鮮水果,這樣的寵愛可謂是獨一份,但是楊玉環受寵到這個地步,卻一直都是貴妃,直到香消玉殞都沒有成為皇后。
  • 李隆基那麼寵楊玉環,為什麼楊貴妃沒有孩子?
    五十六歲按理講還是有點活力的,但不排除唐玄宗前半生工作量太大,落下了工傷,流量基本已經用光,所以,楊玉環一直沒有懷上。是不是這樣?她在公元762年出嫁,如果她是楊玉環入宮那年生的,也已經22歲了。這不太符合唐朝的結婚年齡。楊玉環嫁給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時才16歲。當然,史書記載,這個蟲兒公主是個早產兒,九個月就出生了,所以一直養在宮裡當道姑。又碰上安史之亂,兵荒馬亂的錯過了適婚年齡也是有可能的。但總的來說,她在楊玉環入宮前後生的可能性很大,至少不會早太久。而且史書記載,在楊玉環入宮前,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剛去世。
  • 楊玉環的銷魂處到底在哪?「祿山之爪」原來出自這裡
    字數:1392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楊貴妃為什麼就偏偏做了這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女人?老母親死了,李瑁自己也不敢說出來。楊玉環被封為貴妃後,對唐明皇充滿了深情和專一。但唐明皇其實有一個最喜歡的女人那就是梅妃,梅妃和楊玉環平分秋色。她的舞蹈技巧比楊玉環好,而楊玉環的歌唱得比梅妃好。所以不論姿色還是藝術方面兩人不相上下。唐明皇從一開始對楊玉環可有可無的態度轉向連見梅妃一面都要偷偷摸摸地怕被發現。恐怕每個人都熟悉現代夫妻間地位的變化。
  • 盛唐夢歌|楊玉環與李隆基的生死之戀!
    歡迎來到今天的貓南正史科普,由於今天貓南閒來無事,重新看了一遍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妖貓傳》,重看這部電影還是忍不住感嘆楊玉環的美,所以咱們今天講講楊玉環吧!該說不說,不管是流傳下來的楊玉環畫像,還是復原的楊玉環面容,或者是影視劇裡的楊玉環,都有一個同樣的特點:美!對沒錯就是美,而且是豐腴的美,大家都知道唐代盛行豐腴之美。注意是豐腴不是肥美!
  • 楊玉環和李隆基沒有子嗣,是因為疾病嗎?
    三千寵愛在妃身,傾國羞花欲斷魂。  馬嵬坡前含恨去,千秋萬代笑昏君。  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楊玉環是四大美女之一,因為她的美貌,皇帝李隆基不惜自己的名聲,把楊玉環從自己兒子的手裡奪了過來。可見楊玉環的魅力是真的不一般。
  • 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真的幸福嗎?
    當然了,在常人來看,他們的確是幸福的,李隆基的暮年得到了青春的美麗,而楊玉環得到了天下第一的榮寵,但個人覺得這都不是什麼至高無上的純真的愛情。  李隆基對楊玉環是真愛嗎?楊玉環是他兒媳婦,為了讓她進宮,李隆基費了一番周折,她進宮後,李隆基為她製作《霓裳羽衣曲》,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楊氏所有的姐妹個個被封夫人,楊氏大發,楊氏兄弟都贈高官,尤其是楊國忠,不但賜名(原名楊釗),還身兼四十職,哇,不得了的,楊氏一族與皇家關係太緊密了。  楊氏一門極盡榮寵,對楊玉環是不是很好?嗯,真的很感動的啊。真愛啊,沒有真愛誰能這樣啊,都沒邊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