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教人丟臉的,就是在許多有錢的女人堆裡露窮相。」
——BY莫泊桑《項鍊》
最近由童瑤、江疏影、毛曉彤主演的都市女性情感劇《三十而已》正在熱播,短短幾天,37個熱搜,勢頭很猛。
「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鍾曉芹怎麼還不離婚」、「父母為了孩子上學有多拼」、「顧佳,人間過綠器」、「顧佳人設」、「許還山出軌」「陳嶼人設」、「合租式婚姻」、「做媽媽有多不容易」等話題,都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在這其中,爭議最大的話題是童瑤扮演的顧佳湊錢買愛馬仕的橋段:為了兒子上幼兒園,顧佳靠著王太太的關係進入了上流太太圈,發現自己成了鄙視鏈的最低層,因為她背的限量款香奈兒包包價值五六萬,跟其他闊太太們背的愛馬仕比起來,不值一提。其中有位太太背的是價值260萬的喜馬拉雅鱷魚皮。為了融入闊太圈,顧佳傾盡所有,也湊錢買了只愛馬仕包包。
對此,有人說:「很真實,任何圈子都有鄙視鏈,小紅書上的富太太們就是人手一隻愛馬仕。」
也有人說:「國產劇太懸浮了,香奈兒都被嫌棄?這是給愛馬仕打廣告?香奈兒看了暴走,Gucci看了氣暈。」
有人又說:「真實個屁,這就是給鄉野村夫講皇家故事,金鋤頭銀鋤頭,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剝大蔥,拍的只是窮人眼裡的貴婦圈而已。」
也有人玩梗,說:「顧佳她媽是顧裡吧?低配版小時代的劇情。」
有人對於顧佳的做法表示不認同:「抵上房子,就為一個包,值嗎?融入圈子靠的是實力,董明珠拿草編包也能站C位,馬雲老婆拎布袋也沒人敢看不起。」
有人解釋:「包包只是敲門磚,跟租豪車談生意一樣的道理。」
還有人為莫奈抱不平:「這是莫奈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這段劇情,「借鑑」了美國的一本暢銷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中的鉑金包橋段。
它講的是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從紐約的下城區搬到了上東區。融不進去上東區的圈子, 不僅自己被孤立,孩子也被孤立,後來發現一隻愛馬仕鉑金包可以作為太太圈的敲門磚,於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找了很多門路,終於得到手了一隻。
書裡女主這樣說:「我相信一個漂亮的手提包,可以像圖騰一樣保護我,免受其他女人傷害。我在想,要是我有一個和她們一樣昂貴的包包,或許能讓他們產生錯覺,她們會被催眠。認為不該在人行道上挑釁我或是什麼。」
《欲望都市》中這樣說:「想要飛黃騰達嗎?那就買個愛馬仕吧,它像是潘多拉的魔盒,會打開更多的野心。它代表了一種不停上升、永不墜落的欲望。」
讓顧佳和人類學博士媽媽為之抓馬的愛馬仕,是奢侈品中的頂配,非常傲嬌,喜歡飢餓營銷,最擅長PUA。
顧佳和許幻山說:「那不僅僅是一個包,更是一個武器。」
有錢人收割韭菜,奢侈品收割有錢人,很多人喜歡在物質上附加太多的價值和意義,其實它毫無意義。
260萬的愛馬仕,真不好看,這個價位,在小城市,都夠買一套房了。
現實中買只愛馬仕就能進入上流社會嗎?
一隻包包,一件首飾能融入某個圈子的論調很多,前兩年很多人鼓吹,「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奢侈品能投資」、「愛馬仕是身份的象徵啦」,說來說去,無非是喜歡奢侈品的人們自我洗腦而已。
董明珠買衣服只買打折款,會有圈子笑她窮酸?
馬雲穿布鞋,袁隆平院士穿普通襯衫,會有人不尊敬他們?
馬化騰老婆拎著超市購物袋買菜,太太們不也得眾星捧月一般跟著嗎?
賭王的女兒何超瓊也沒有整天背愛馬仕,嫁入霍家的郭晶晶一個發卡用三年,經常趁著超市促銷買廁紙。
甘比嫁給劉鑾雄以前整天背愛馬仕,成為劉太后,反而不背了?因為她已經不再需要愛馬仕彰顯地位了。
顧佳傾盡所有買愛馬仕的行為不過是一場破釜沉舟的豪賭,也就電視劇這麼演,現實中,靠買包融入貴婦圈的機會微乎其微。
劇情焦點表面上是「顧佳買愛馬仕的行為合不合理」,實際上聚焦的是融入圈子的成本。
哪個圈子想融入進去都需要成本,顧佳能融入的核心殺器是其他太太們身上缺少的——學識,品味,聰明才智。
所以,如果有人真的以為奢侈品就是上流社會的敲門磚,恐怕就要失望了。
莫泊桑小說《項鍊》裡的馬蒂爾德,愛慕虛榮,為了出風頭,借項鍊參加名門淑媛的聚會。
她說:「世上最叫人丟臉的,就是在許多有錢的女人堆裡露窮相。」
項鍊弄丟後,她不僅沒進入圈子,反而為自己的虛榮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到底貴婦圈真正羨慕的是什麼?
這些是我猜的,畢竟我也進不去,好在咱們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雖然不在那個圈子,但基本邏輯還是有的。
1.孩子。
岑某諾一天作4000首詩,6歲孩子寫自傳,11歲孩子發明抗癌新藥,由此可見,闊太太們最看重的是孩子的教育,操心的是幼兒園、高考,大學,未來的事業,誰家的孩子性格好,學習好,事業好,讓家長省心,不光富婆們羨慕,所有媽媽估計都羨慕。
2.夫妻感情。
窮人缺錢,富人缺時間,貴婦缺老公陪伴,誰家夫妻感情穩定,沒有小三困擾,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最讓她們羨慕。
3.實力。
富太太們依附於丈夫,所以比誰都清楚自己有實力的好處。
4.外表和身材。
人在意的永遠是自己缺少的東西。
她們羨慕的東西用錢買不到,因為她們都有錢。
所以她們羨慕那些保持身材苗條,青春漂亮的人。
顧佳照片被P掉照片的理由難道不是因為她長相太出眾,是合影殺死嗎?
5.品味.
《大染坊》裡訾文海說:「貴族就是貴族,這是多少代人氣質的沉澱。「
王石的女朋友田樸珺也曾寫文章說「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她還針對這種需求開了對應的貴族培訓班,培訓費99萬。
6.資源。
包包,首飾只是消費品,虛榮的東西不值得崇拜,她們看重的是比愛馬仕更貴重的東西,比如人脈資源、眼界知識,工作能力,經驗,教育資源,家庭環境,社會影響力等。
有人說,設計這種劇情,也不能怪編劇,畢竟她不是那個圈子的人。
寫一些容易留話柄,明顯有謬誤的東西,或者似是而非的東西,更容易引發大眾熱議,吸引熱度。
所以很理解導演找了個大家喜聞樂見的梗出來。
他並沒有想把真實的,完整的上流太太圈展現出來,他只是在走捷徑,刻意展現一個虛榮、刻薄、充滿暴發戶氣息的富太太圈子,製造話題,滿足很多人仇富的心理。
很多編劇和導演們都有這種通病——喜歡給電視劇貼標籤,製造噱頭,歸根結底還是不肯走心。
《三十而已》的確有很多「痛點」:「獨立女性」、「無性婚姻」、「出軌」、「職場」,「婚姻關係」等。
但劇情卻漸漸發展到了俗套的地步,比如許還山出軌,離婚等。
如果編劇不走出軌這條線,顧佳和許還山之間「努力」和「佛性」的碰撞,毛曉彤扮演的鐘曉芹和陳嶼的「每月一次半無性婚姻」、江疏影扮演的滬漂女孩王漫妮的愛情冒險,都很有看點啊。
國產劇導演和編劇們總是不肯相信群眾的眼光,懸浮且傲慢,喜歡給觀眾們強行降智。
看電視劇不用較真,本來就是圖一樂。
只要別太過,不要潛移默化引導、鼓勵現實中的女人整天買買買,一味鼓吹這些身外之物,除了引發焦慮也起不到正向的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年輕人們很有智慧,已經不上這種當了。
大概是疫情的影響,房價的因素,女生們對包包、口紅的狂熱明顯減少了。
00後在努力求學,90後努力存錢買房,80後上有老下有小,在夾縫中求生存。
我們普通人,沒這麼卑微,大部分人像蔥油餅小攤販一家三口似的,平淡、踏實。
真正的貴婦,也沒這麼膚淺,愛馬仕、莫奈、香奈兒決定不了什麼,決定地位的,還是自己的實力。
我對此有一個觀念是:只要我足夠土,不認識這些牌子,不去看,那些炫富的就酸不到我。
也許人人都有可望不可即的夢想,有些人是鉑金包,有些人是房子,有些人是愛情,有些人是事業,就像西西弗斯的那塊石頭,那是我們永無止境的欲望。
我們惦念,我們追逐,我們狼狽不堪,也許追到最後,都只是徒勞無功。
我們一邊享受,一邊掙扎,我們痛並快樂,可這不就是人生嗎?
我們愛的是追逐的過程啊,至於結果,結果都一樣,「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大家不過是殊途同歸而已。
對此,您是怎麼認為的呢?您身邊有富太太的圈子嗎?她們真的像《三十而已》那樣嗎?歡迎來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