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是座大山,張亞東在山裡撿石頭

2020-09-03 極光音樂

張亞東69年出生,今年51歲了,有些人用年齡來形容就特別不合適。在年輕的時候,張亞東不像個年輕人,如今51歲的他,也沒有知天命。

在他臉上看不到50歲人的蒼老,他不抹油,不買面霜,洗臉用香皂,天天吃快餐,不健身,是怎麼保養的那麼好的呢,阿珍也很疑惑。

當然他年輕的時候,在他臉上也看不出年輕人的張狂,張亞東好像一直就像一朵蓮花,靜靜的綻放。

01

最怕被關注,於是做幕後。

大家認識張亞東應該就是從樂夏的舞臺上,他是樂夏的核心。

90年代初,搖滾節正是高光時刻,出現了黑豹、唐朝,崔健,張亞東被這樣的音樂召喚著,來到了北京。

有音樂功底,形象又好,有唱片公司想要籤他,讓他做歌手。有人說要按照藝人的方式送他去國外學習,張亞東一聽就覺得充滿恐懼。「我不想活在別人的期待裡。」他拒絕了,他想做的是編曲和製作人。

93年,張亞東遇見了竇唯,開始了兩人的合作。那時還算是「新人」的張亞東第一次出現在專輯《豔陽天》的樂手名單裡,負責吉他與鍵盤樂器。

很快竇唯把張亞東介紹給了王菲,是他作曲,王菲填詞,旋律、歌詞先行,於是有了1996年的《浮躁》。

之後,王菲又推薦他去了紅星唱片公司。於是有了許巍的《在別處》。他陪許巍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熬夜錄音,用開盤帶一遍一遍地找最佳狀態。

張亞東在音樂上另一個合作默契的人是樸樹,他一邊看著1998年的世界盃,一邊和還住在地下室的樸樹死磕出了《那些花兒》。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的創作捧紅了無數新生代的歌手,也將自己的音樂才華充分施展了出來。

02

傳統民樂與古典音樂的雙重薰陶

在許知遠的十三邀裡,張亞東提到了古典音樂,也提到了中國傳統民樂,他接觸的全面且深入。

因為母親是晉劇演員的緣故,張亞東從小就在劇團中國傳統音樂的氛圍中長大。他對音樂的早期認知應該就是胡琴,揚琴,二胡等民樂表演樂器。

採訪裡放了一首晉劇《打金枝》的片段,張亞東連說好聽好聽,他感覺他媽媽又站在了舞臺上了,他知道晉劇很好,也很愛,但承認晉劇已經無法在現代化上走得更遠了。

接觸到古典音樂應該是在8歲,他開始學大提琴,13歲起在歌舞團學習編曲、管弦樂。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感受到了古典音樂的偉大之處。

那時候家裡管教嚴格,條件艱苦,沒有錢買樂器。但家裡還是借來了一把破舊的大提琴,在大同找了音樂老師。讓張亞東學音樂。

他每次練琴的時候都覺得很神聖。每段練習曲都彈好久,古典樂讓他意識到音樂中是有一種儀式感存在的。

在十三邀上,他也有提到。

年輕的音樂人,他面對過去的那些偉大的音樂,感覺所有的東西已經被寫盡寫完了。過去的音樂簡直了,偉大到基本上你也不用在做了。

小的時候那時候有激情,更本能,我不怕,越了解就會越膽怯。

從他的描述裡,阿珍能夠看到他對於傳統音樂的那份崇敬,他認為,現在只能從我們本質上已經被傳統音樂所內化,所以只能嘗試儘量去做一些些不一樣的東西,有那個內核,利用現在科技的手段或許能找到一些美感。但是他覺得非常內在的那一部分已經定格了。他嚮往巴赫那個時代。

創作都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愛上了古羅馬、古希臘,張亞東的創作是來源於他愛上了200歲的巴赫,享受一抬手巴赫帶給他的快樂。

就跟阿珍寫文章一樣,想好一個主題,要去寫之前會先參考一些其他作者的內容,不看不要緊,一看人家寫的可真好,把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寫得盡善盡美。瞬間就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03

感性與理性交織

原本阿珍想,張亞東應該是個天才,他製作了那麼多的好歌曲,但是從十三邀上,阿珍看到了他的自律。

剛開始許知遠就提到了一個紐約的創作家,80歲了還每天拿著公文包,去寫字樓裡創作的這種紀律性。

張亞東說,「我覺得如果喜歡就是做牛做馬一樣的,我們在那個過程裡等待,如果你沒有在那個崗位,突然有一個什麼東西你就錯過了。」

他差不多四十歲才意識到這一點。「就是你沒有激情了,所以只能讓它變成習慣。」

張亞東的工作室,裡面都是樂器,很老很老的過去教堂裡的管風琴,有那個年代的電鋼琴。在堆滿了樂器的工作室,讓張亞東有安全感。

張亞東是雙魚座的,這個星座是浪漫的、有才華的,阿珍以為他會是那種靈機一動搞出絕妙創作的人,後來看到他對古典音樂的敬意才發現,他是憑藉對於各個音樂的解剖,尋求美感。是經驗加創意。

他可以安靜地躺在床上,窗外有火車隆隆經過,情不自禁、淚流滿面。

也會依賴理性穩定的力量,害怕去破壞、摧毀,導致自己在創作上很難更進一步。

他把時間都用來練琴,聽歌,研究新的編曲。他的手機,所有下載的軟體全部是跟音樂相關。他在平庸的生活裡獲得藝術。

04

關於音樂的困擾

他認為流行音樂的青春期就是從上世紀50、60年代到90年代,後面都是一直在重複。

現在的音樂製作人,習慣於借鑑各種模版、參考,然後照著這個樣式繼續複製、生產即可。

做音樂的時候不再說,我想做什麼樣的音樂,而是說,我要做這樣的音樂(拿出一張唱片)。

在做東西前說我要做一個走心的東西,開始做的時候說,我有事先走。

阿珍覺得因為大家把這個事都當做工作。到點了就需要下班了,不是當做熱愛的事情去做。沒有人再去關注音樂的力量和感動。一切都太快了。

對於目前的音樂環境的困擾,對於生活上的困惑,讓他看起來有些無力,但是阿珍覺得他或許並沒有太把這些放在心上,因為他對待生活和世界的方式是疏離的。他只是差了自己的一個答案。

相關焦點

  • 靠撿石頭致富的村子,一塊石頭10萬元,家家戶戶撿石頭
    靠撿石頭致富的村子,一塊石頭10萬元,家家戶戶撿石頭說起石頭,大家都不陌生,馬路邊、公園中、大山上、商場裡等等,這些地方都有石頭。要說商場裡有石頭,很多人可能一時間反應不過來,其實玉石也是石頭,是非常稀有而又美麗的石頭,另外那些石頭工藝品也是石頭。看似不起眼的石頭,其實蘊藏玄機。中國有一個村子,就是靠石頭髮家致富的,一塊石頭能賣10萬元,一年收入幾十萬,車房隨便買,家家戶戶撿石頭。那麼你知道這是哪個村子嗎?
  • 《偷偷長大》:山裡孩子的詩,老狼唱給你聽
    昨天,由盧中強作曲,老狼親自演唱的詩歌POS機公益行動主題曲 ——《偷偷長大》,已在網易雲音樂溫暖上線。去年,在人民日報出版社的幫助下,留守大山的孩子以大山裡的小詩人身份,有了第一本屬於他們的詩集。今年,大山裡的小詩人以作詞人的身份,參與到公益行動主題曲《偷偷長大》的創作中。音樂人老狼、盧中強,在讀過詩集後,被詩集中兩首描寫長大的詩歌吸引,希望用音樂的力量,讓更多人看見山裡孩子的才華與內心,幫助到這群偷偷長大的孩子。
  • 撿石頭……
    一位巴格達商人在匆匆趕路,其時已是半夜,四周一片漆黑,忽然山溝裡傳來一個陌生的聲音:「撿幾塊石頭吧,這可是個難得的機會。」商人將信將疑,不過還是彎腰撿了幾塊,然後繼續趕路。天亮了,他走進城裡,便掏出一塊石頭來看,原來是塊金剛石,連忙掏出另外幾塊,結果不是金剛石,便是紅寶石、藍寶石,商人興奮的跳了起來。可同時又深深的後悔,早知如此為什麼不多撿一點?
  • 「音樂才子」張亞東的獵豔情史
    都說「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其實並非如此,至少這句話在音樂才子張亞東身上沒有得到驗證。反而陰鬱低調、多愁善感、少言寡語的他成為女人的香餑餑。許知遠形容張亞東「神秘又安全」,說這是他身上一個明顯的詛咒。但是無疑的是:他是內地流行樂壇「天王」級音樂製作人、中國內地流行音樂教父、中國內地電子音樂的標杆。
  • 「音樂才子」張亞東,之,"風流記"
    而女孩曹芳,心裡知道張亞東最喜歡音樂,就省出錢來買了把一千多塊錢的吉它,送給張亞東。也許是結過一次婚,還是一個男孩的父親,讓張亞東對婚姻不再憧憬,所以他才會不在意女人是否離他而去,他是一個浪子,音樂才是他真正的新娘。但張亞東滿腔的音樂才華無處釋放,於是他決定北漂,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 張亞東,老了仍是一位new boy
    被音樂拯救的少年在成為大神之前,張亞東只是一個被音樂拯救的少年。母親是山西梆子的演員,張亞東從小就在劇團中國傳統音樂的氛圍中長大。他跟著劇團下鄉演出,走過了很多北方城市,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學會了自己擺弄揚琴、二胡,直到一盤西方的古典音樂磁帶,幫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
  • 「內地音樂教父」張亞東的風流史
    那時,張亞東醉心於音樂,天天抱著吉他,在歌舞團宿舍裡自彈自唱,唱的都是《愛你在心口難開》《遲到》這些流行歌曲。他在文工團搞了間「音樂工作室」,經常丟開老婆,整夜整夜泡在裡面,與「金橋」牌香菸相伴,煙霧繚繞中,每當離夢想更近一步,就和溫香軟玉的老婆更遠一點……愛屋及烏,那時的張亞東,對樂器也格外珍愛,深有研究,是礦務局文工團的「音樂專家」,凡是購買音樂方面的新設備,都派他去
  • 去什麼地方撿石頭好?
    但如果說到處都有石頭,絕對不為過。在中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有名的奇石,想要撿石頭,到處都可以;但要撿好石頭,就要有選擇了。1.撿石頭的樂趣撿石頭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有意義的活動。撿到的石頭可以作為紀念品,還可享受收藏的樂趣。2.撿石頭前的準備採撿石頭之前,應向有經驗的石友了解,掌握產生好石頭的地域,避免毫無目標,造成無所收穫。比如:太湖石、靈璧石、戈壁石、雨花石、和田玉石、雞血石、田黃石、牡丹石等等石種都有一定的地域限制,不是隨便就能撿到的。
  • 貴州西部的這座大山把母愛永遠銘刻在心
    天為父,地是母,大山是子女,河流是乳汁。滄海桑田,地殼運動,大山浮出水面,形成千姿百態屹立不倒,像仙子下凡、像飛鳥走獸等形狀各異,關注著人間的一舉一動。在貴州西部的大山裡,有一座叫涼都六盤水市的城市,城裡有山,山裡有城,互相包容,魅力獨具。
  • 張亞東除了「特別好」,還會說什麼?
    張亞東從一個礦務局文工團職員到如今的金牌製作人,與音樂打了半生的交道。這一次在節目《十三邀》中,他滔滔不絕地談起自己的過去,人生的見解與音樂的追求。「聊音樂,從中國到西方、傳統到現代、樂器到樂理……到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大家看到的是一個似曾相識又有所不同的張亞東。」
  • 對話張亞東:音樂的力量與美感,都是「情緒化」的理性
    ——張亞東評皇后皮箱神秘,克制,儒雅… … 形容張亞東的詞彙都閃著相似的光芒,這與其說是源於他自帶的理性氣質,不如說是他在追求理性的過程中所散發的獨特魅力。音符躍動的夏天裡,音樂製作人張亞東與作家許知遠盛夏相約《十三邀·夏日特別版》,二人在音樂的力量裡就情緒與理性在藝術與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展開了深入對談。
  • 福建大山頂上有塊石頭,名字超浪漫,外形卻很「恐怖」
    福建大山頂上有塊石頭,名字超浪漫,外形卻很「恐怖」所謂:世界很大,什麼都有,在旅行中,我們總能不斷地遇到許多神奇的美景,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魅,今天,讓我們把目光轉向福建,小漁獲要介紹一塊神奇的石頭,那個名聲聽起來很浪漫,但外形有點可怕,一見鍾情「看起來膽戰心驚」。
  • 一男子在河灘撿了12塊石頭,價值近百萬!網友:又想騙我撿石頭了
    文章講的是大媽在河邊花了多年時間,撿齊了「十二生肖」奇石,別人出價100萬都不賣!那會兒,一些金粉看完文章後,說被小金騙了,在河邊撿不到……嗨呀,小金冤枉啊!不信你往下看!男子河灘邊撿12塊石頭,價值近百萬這不去年12月的時候,外媒報導了一個新聞:泰國一男子本想出海釣魚,結果卻在河灘上發現了12塊奇怪的石頭,男子就撿起來帶回家了。
  • 張亞東丨讓高圓圓、徐靜蕾、瞿穎痴迷的「音樂教父」
    ,「中國流行音樂教父」、「著名音樂人」、「天王天后御用音樂人」有好一段時間,音樂圈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張亞東者得天下。音樂鬼才的誕生1969年3月11日,張亞東,出生於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當時MIDI設備開始在國內出現,礦務局特批17萬元讓張亞東去購買該設備。MIDI設備和音樂製作緊密相關,這也是他後來能成為音樂製作人的緊密一環。在購買了設備後,張亞東就在北京跟一位音樂教授進行學習。
  • 石頭爺爺的「石頭經」
    幾年下來,湖南各地的石頭都有收藏,但他說,他最喜歡寧鄉溈水河的奇石。從2004年到現在,他收藏的溈水奇石不下2萬顆。他說,十年間,一有時間,他就到位於關山村的溈水河裡撿石頭。記者隨車前往發現,當地連三歲的小孩都認識王莉茗,並親切地叫他「石頭爺爺」。 尋石:神奇的「黨徽石」開路 王莉茗說,他和石頭有緣。
  • 「音樂才子」張亞東與高圓圓、瞿穎的「三角」秘密情史
    點讚+收藏+關注一、1977年,在後來有著「音樂才子」之稱的8歲「小屁孩」張亞東正在山西大同的一個小縣城,每天沒日沒夜的努力練習著大提琴時,比他小兩歲的一個湖南常德的小女孩瞿穎,正經歷著父母的離婚。初來北京的他,人生地不熟,除了每天寫歌、編曲,買CD,就是找人聽他的音樂小樣,但小樣無人能欣賞。後來為生活,酷愛夾Band的他,不得不留連於京城各大酒吧和歌廳。
  • 保亭:點燃山區孩子音樂夢想 大山深處童聲嘹亮
    大山深處回來了位音樂老師是什麼讓這位音樂老師在這所山區小學堅守23年?時間回溯到1997年,大學畢業後的黃碧靈回到家鄉毛感鄉。「一幢兩層的教學樓,孤零零地立在路邊,牆面斑駁、破舊,教學樓前荒草雜生,腳下是泥巴路,一下雨泥土就沾滿褲腳。」黃碧靈回憶道。
  • 不羈頑童張亞東下場開直播,免票音樂店鋪限時售賣音樂與自由
    這是張亞東對於樂隊的一句略帶揶揄的評價。同為音樂人,張亞東對樂隊這一群體的認知與理解,更多的來源於音樂人的共情。音樂人特有的個性與格調,也在這位影響華語樂壇幾十年的音樂"大神"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天賦型製作人張亞東,更懂音樂的新玩法兒 張亞東的音樂之路,走的不可謂不精彩。
  • 在沙漠裡看見「石頭」,果斷地撿起來,驢友:不撿後悔莫及
    在沙漠裡看見石頭,一定要撿回來,因為驢友說:不撿就是傻子。01沙漠中的石頭其實在沙漠中,都是一望無際的沙子和沙丘。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有些石頭被長年累月的風化,形成了特殊形狀,就如珊瑚般的石頭。它就像大海中的珍珠,海洋深處的紅珊瑚般,千年難遇。
  • 《樂夏》專業擔當張亞東向來溫文爾雅,此番在《十三邀》挺敢說
    因為《樂隊的夏天》,張亞東火了。這位與王菲、樸樹等歌手合作的製作人溫文爾雅,對音樂一絲不苟。去年,他直斥音樂圈「混子」太多,最近,他與許知遠對談的《十三邀》上線,又犀利直言流行音樂愛「複製」的弊病。那張亞東在說什麼他在說藝術創作中衝破套路的勇氣張亞東也很愛古典音樂他愛巴赫,就像愛上了一個200歲的人「(他)一抬手,就帶給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