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善今年四十八歲。
自2011年隨著極具先鋒氣質的武俠電影《刀見笑》上映,走入大眾視野以來,近十年時間,他不算高產,卻足夠特別:
2012年,《畫皮2》上映,總投資1.2億,票房7.2億;2016年,《尋龍訣》上映,製作成本加後期宣發總投資超3億,票房16.78億。
三部電影作品,階梯式飛躍。
若從商業角度看,烏爾善無疑是當下中國電影市場最有說服力和最具號召力的導演之一;對於電影產業而言,他更是以類型電影的創作帶領著中國電影大踏步地向工業化邁進——《畫皮2》首創「東方新魔幻」類型,首次將「概念設計」和「動態預覽」這一工作流程引入國內;《尋龍訣》則在奇幻冒險之路上,將這一類型的想像力進一步提升,以精美的視效驚豔眾人。
也正因此,在《封神三部曲》宣布由其執導,並且總投資近30億的時候,大多數人覺得也是理所當然——似乎沒有比烏爾善更為合適的導演人選。此前曾去《封神三部曲》拍攝現場探班的郭帆也直言,「這是一個中國電影人都該去看看的工業化劇組」。
不過,在普通大眾心中,對於烏爾善卻有著較為矛盾的情緒。一方面,要論影片的美學風格嘗試和其對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推進,他的成績有目共睹,甚至成為某種「旗幟性」的存在;另一方面,由於其影片可能存在某些故事性的薄弱,以致口碑也有爭議,部分觀眾甚至不惜以「爛片導演」來稱呼。
這樣的認知悖論,就如同他本人的「雙面特質」。接觸過他的人,無不以「溫潤」「謙遜」這樣的溫柔詞彙來形容他的待人之禮,但又能感受到他的內心極具血性和鬥志,堅韌而執著。
或許是蒙古族的特性,他常笑稱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事實上,也正是骨子裡所崇尚的自由和俠義,促使他走上電影導演之路。自小學畫的他,有過中央美術學院和電影學院的求學經歷,在拍電影之前,他是業內有名的廣告導演,同時也是頗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
只是因為某次在電影院的觸動,轉變了想法——他希望能改變好萊塢電影霸佔影院的現狀,讓觀眾在電影院裡看到更多自己(國家)的電影。翻看十多年前的訪談,他說最想拍的三個類型電影,武俠、魔幻、史詩,如今正一一實現,不得不佩服他的執行力。
就像熱衷於探索和實驗,他形容導演為「如履薄冰」。想來,在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他必定也會帶給我們驚喜。
商業導演進階三部曲
2011年,臺灣電影金馬獎,烏爾善憑藉武俠電影《刀見笑》拿下了最佳新導演獎,當年和他同時入圍的還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導演九把刀,《倭寇的蹤跡》導演徐浩峰等人。
至此,在專業領域和大眾視野裡,烏爾善登場。
其實,在華語電影市場裡,每年出現的新導演並不少,但能夠有獨特美學風格,且自成一套電影美學體系並以此成為能夠立足市場的標杆性人物的,並不多。回過頭來看,烏爾善算是難得的一位。
事實上,當年也正是由於其電影中所呈現的讓人耳目一新的視覺語言和美學風格,為他自己贏得了接下來的好運。
話說回來,《刀見笑》能夠問世,和劉德華也有一定的淵源。2005年,劉德華發起了一個扶持新導演的計劃「亞洲新星導」,推出六位導演,寧浩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新星導」計劃轉戰內地,並在總監製餘國偉和製片人唐郗汝的帶領下,更名為「亞洲星引力」,推出了四位新導演,烏爾善首當其衝。
《刀見笑》劇照
其時,烏爾善手中有四個項目在籌備著。綜合考慮了商業市場、類型模式、受眾需求等方面因素,《刀見笑》成為最有可行性的項目,並且拿到了550萬投資。
影片於2009年底拍攝完成,在之後的粗剪階段,就遇到了幾位伯樂。
一位是曾經執導了《史密斯夫婦》《諜影重重》等影片的好萊塢導演兼製片人道格·裡曼,在他看完粗剪樣片之後,當即決定加入到該項目中,擔任執行監製,並由此引入了20世紀福斯影業,成為該片的海外發行方。
而在國內,當時擔任電影《畫皮2》藝術總監的楊真鑑,在一次見面時,看了《刀見笑》的六個粗剪片段,就有意推薦烏爾善來執導《畫皮2》。在後來幾次的接觸之中,包括寧夏電影製片廠廠長、《畫皮2》的製片人王中磊在內的幾人,一致決定由其擔任導演,那是在2010年,《刀見笑》還未上映。
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舉動。畢竟在當年,1.2億的投資不是小數目,烏爾善也只是未經市場檢驗的新人導演。當然,他也有過遲疑,不過,如其所說,「既然別人都有信心,自己為什麼不相信自己?」但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能請陳國富來監製。在他看來,在類型電影領域,陳國富的豐富經驗能夠幫助他。
烏爾善和陳國富
想來,之所以他能夠得到業內同行的認可,是因為其通過《刀見笑》所展露的兩大特質。一方面,在創作上,烏爾善呈現了明顯的個人特色,影片顛覆了傳統武俠電影的範式,影評人曾以「骯髒美學」來形容其影片中所呈現的濃烈視覺風格和cult氣質。雖然這種風格的形成也有客觀因素的促成,如其所言,「這是一次類型電影的探索。成本決定風格,成本的局限產生了風格上面的瘋狂想像」。
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其極強的項目管理能力。這部在陳國富眼裡大概要2000萬成本才能拍出來的片子,最終成本只有600多萬。在拍攝過程中,他用了很多方法節省成本,比如某些服裝是從《滿城盡帶黃金甲》劇組借來改的;總共二十來個群演來回串場……他只把錢花在觀眾能看到的地方。而這正是商業導演所需要的品質。
從幾百萬到過億投資,《畫皮2》是一個量級的飛躍。對於烏爾善而言,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快速成長期。在此之前,他和監製陳國富都沒有處理過魔幻類型電影的經驗,他們唯有從劇本策劃開始,就不斷碰撞想法。
《畫皮2》海報
幸而,在《刀見笑》之後,他曾受邀前往21世紀福克斯總部參觀,近距離接觸了福克斯的製片管理模式和創作模式。因而,在電影《畫皮II》籌備過程中,他學以致用,首次引入「概念設計」和「動態預覽」等工作流程,而這也成為此後中國電影工業化行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此外,他也有著清醒的認知。如果說《刀見笑》是面對影迷階層的先鋒小眾電影,那麼《畫皮2》則是面對普通觀眾的主流商業作品。因此,影片必須要有足夠的娛樂性,同時還要有他所堅持的電影美學,能讓觀眾擁有絕妙的視覺體驗,這才有了之後被稱為「東方新魔幻」的風格表述。
《畫皮2》在票房上的成功,讓烏爾善名聲大噪。《尋龍訣》由其執導,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改編自知名IP小說、單製作成本就達2.5億,奇幻冒險類型片,這些都讓這個項目自公布之初就備受矚目,也是吸引烏爾善的所在。
其實,早在接拍《畫皮2》之前,《鬼吹燈》的版權方就曾找過他;在《畫皮2》之後,顯然他有了更多的製作經驗。從2012年開始劇本創作,到開機前做了十多個月的細緻準備,長達120分鐘的動態預覽,全3D拍攝,影片最終呈現的效果沒有讓人失望。
《尋龍訣》海報
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網友對片中伴著紅光出現的「粽子」一幕記憶猶新。至此,以《尋龍訣》為轉折,可作為國產電影工業化的標準對比。
三部作品,三個量級,三種類型探索,烏爾善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個人標示性的美學風格,即在視覺效果上,或精緻唯美或色彩濃鬱,力求顛覆和創新,同時這也奠定了他在行業中的地位。
先讓觀眾看中國的電影
在大多數人看來,烏爾善無疑是幸運的。起碼在商業價值上,執導的幾部作品都獲得了不錯的投資回報比,甚至能有量級的跨越。
這種幸運背後,有市場環境的影響和推動,也有經驗積累的結果,也是他個人的自我選擇。
很多人都會把烏爾善歸為「視覺系」導演,就如拍sir身邊的幾位朋友,提及對烏爾善及其電影的印象,用最簡單的話來形容就是「畫面很美」。
其實,對視覺效果的極致追求和美學風格的嘗試,和他多年的藝術學習脫不了干係。烏爾善自小學畫,中學時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當時的專業課老師之一是著名畫家劉小東。那會兒的他,喜歡米開朗基羅,迷戀超現實主義繪畫,每天想的都是純藝術問題。
烏爾善藝術作品《瞬間的考古學》
而後又順利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那是藝術生最難考的專業,當時是隔一年招生,且全國只有四個名額。可以說,若是在這個領域內深耕下去,烏爾善的藝術成就不難想像。只是抵不過年少輕狂,因為和老師意見不合,他選擇了退學,這和當時在附中時劉小東對他的看法幾乎一致:不太愛講話,不是很隨和,很有個性,具備藝術家那種唯我獨尊的性格。
無所事事在「江湖」飄的日子,他開始接觸了電影,看的也都是如費裡尼那樣的電影大師作品。1994年,北京電影學院新設了廣告導演專業,烏爾善就在那一年考上了,他的同班同學之一是李蔚然。
他們倆人在畢業之後都成了廣告導演領域裡的佼佼者。那會兒同樣也會接拍廣告的寧浩,曾把烏爾善當偶像,「因為他在廣告界很有名,賺了很多錢。」而烏爾善則有著自己的想法,用他的話來說,「因為拍廣告,所以才有穩定的生活,才可以討論純粹的藝術問題。」
確實也就是在那幾年裡,他安心地玩裝置藝術、玩行為藝術,甚至還出版過獨立音樂專輯。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他拍攝了一部90分鐘的獨立電影《肥皂劇》。在烏爾善看來,這是一部「展廳電影」,即為藝術愛好者而創作,不做任何市場發行的純粹電影。
烏爾善藝術作品《與記憶之爭》
轉變來自於2006年。一方面,他在那年參加了一些電影節,意識到「電影不應該是這樣,主戰場不應該是電影節和美術館,而是要在電影院。」另一方面,正是某次在電影院的經歷,他發現相對好萊塢電影來說,國產電影太過勢微。
畢竟也是電影學院畢業的,如其所說,「既然我學電影,就要把電影院作為我們的戰場,美國電影『兵臨城下』,我們得做點事『收復失地』。」那段時間,他所思考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的電影佔滿中國各大影院的排片表。」
抱著這麼簡單粗暴的想法,他開始研究類型電影。在綜合考慮了觀眾需求、自我興趣以及審查難度等方面因素,他選定了三個最想拍的類型,武俠、魔幻、史詩。之後又考慮到後兩種影片投資成本較大,於是他先就武俠電影做了大量的研究。
如前所述,在2008年入選「亞洲星引力」計劃之時,其實他已經就武俠電影做了不同的項目,而《刀見笑》是最終選定的那一部。他也就此踏入了電影創作領域。
既然進入了電影創作,他就完全放下了藝術家的身段。一個例子是,在《畫皮2》前期策劃時,他曾經提議過,想把《畫皮2》拍成一部像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或像小林正樹的《怪談》那樣非常藝術化,並且能夠把中國古典美學發揮到極致的電影。當然,出於市場風險的考量,被陳國富否定了。他也表示認同。
《畫皮2》劇照
且,他將純藝術和電影藝術也分得很清。就像他所說的,「個人表達可以做純藝術,沒必要拍電影。別人給你投錢,這麼多人幫你工作,你要調動的社會資源太龐大了,你是要負責任的。」在他看來,電影導演不僅僅是藝術家,還得是一個管理者,甚至是一個市場專家。
想來,也正是有這種認知,才能夠讓他在市場上立足。
當然,此前的藝術學習和從業經歷必然也會給他當下的電影創作帶來滋養。從大的精神層面來講,在美院學習時所接受的藝術和哲學思潮影響了他後來的很多價值觀,必然也反映在電影的創作母題上。
他對色彩的掌控力,畫面、構圖的呈現,最終所形成的視覺效果,也都有早期油畫創作的印跡。即便是在特效方面,其想像力的來源也和藝術有關。比如《尋龍訣》裡大骷髏的特效,就頗有米開朗基羅雕塑的意味。
《尋龍訣》前期概念圖
同時,也正因此,他能在工作中能夠更直接地和美術指導等工作人員去交流,用更視覺思維的方式來創作。再加上電影學院的專業學習和多年廣告導演的從業經歷,給了他很好的「電影語言的訓練」。
而烏爾善之所以一直在做類型電影,大概是還在實踐他的初心。如同最近幾年在公開場合,當媒體問到關於電影市場現狀,以及中國電影走出去的相關問題時,他的態度依然如此,「先讓中國觀眾看中國電影,這是所有電影人應該做的事情。」
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探索者
可以說,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烏爾善確實是具有獨特個性和重要價值的一位。
如前所述,雖說他用三部類型各異的商業電影,證明了其作為導演的實力,成為中國電影不可多得的中堅力量。但其難免也會面臨一些爭議。比如,《刀見笑》由於過於先鋒的表現形式,當時在口碑上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畫皮2》雖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但口碑似乎沒有票房亮眼;相對而言,《尋龍訣》算是在票房和口碑均較為成功的一部。
當然,對於電影品質的評價,各人從來都會帶有自己的主觀情緒,好壞並不能簡單來論。但從整體來看,似乎其電影的視覺語言相較劇作要更突出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點,早前王中磊也曾說過,「烏爾善的文學性不強」。也有知乎網友在評價烏爾善時直言,「在通往中國電影界頂級導演的路上,他還缺一位編劇。」
《尋龍訣》劇照
對此,通達如烏爾善,自然也有清晰的認知。他曾給自己的《尋龍訣》打了65分,認為其做到了一個電影新類型的拓荒,但也只能算是「新類型的及格作品」。在《尋龍訣》之後,他和劉小東的一次對談裡,也提到了美術背景對於其從事電影創作的某些負面影響,比如「可能過於在意視覺的品位,而忽略了其他東西。」
不過,即使放眼於整個華語電影圈,要說導演們的創作能夠始終保持一定的水準之上,也非易事。因而,拋開可能有的爭議,烏爾善更大的獨特價值,在於其對於整個國產電影市場,甚至於電影產業工業化的推動作用。
從《刀見笑》的顛覆武俠傳統,到《畫皮2》的東方新魔幻,再到《尋龍訣》的奇幻冒險,烏爾善在類型探索之餘,所累積的工作經驗,正是為當下電影工業化進程添磚加瓦。
所謂的「工業化」,也不僅僅是我們作為觀眾,所能在大銀幕上直觀見到的技術進步所呈現的視覺特效,而是如其所說,「包含類型化的創作、科學系統化的管理、新技術的運用三個維度」。
《畫皮2》劇照
在這其中,最容易被大家忽視,但其實有著關鍵作用的是「科學系統化的管理」,這包含了項目研發和項目管理。往大的角度來說,這需要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能分工明確,有各自專業的人能獨擋一面;放置在每一個具體的劇組,也應該從前期策劃到後期宣發,能夠有條不紊地行進。
想來,烏爾善這些年「低產」的特質也和他對每個項目都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去做前期籌備和統籌管理有關。
而在內容創作上,他也不吝分享。拍攝完成《尋龍訣》之後,他在北京電影學院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尋龍訣>與類型電影創作實踐》,希望能夠將自己的一些實際工作經驗和創作想法分享給給更多有志者。想來,這些都是能夠促進整個行業向前發展的具體舉措。
而如今,他正在忙活的神話史詩類型電影《封神三部曲》,無論是從投資規模,還是類型創作本身,以及可能遇到的技術難題來看,都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他也直言,這是自己40歲到50歲之間所面對的最難的項目。
從2014年6月開始劇本籌備,到2018年6月正式開拍,再到今年1月中旬結束拍攝,目前正在後期製作階段,這部國內首次採取三部套拍形式的史詩電影,又一次為行業提供了製作範本。
曾去《封神三部曲》劇組現場探班的郭帆,就對該片井然有序的劇組管理,包括場景搭建、演員培訓、馬場管理等方面都很是讚賞,認為這是一個「中國電影人都該去看看的工業化劇組」。
當然,影片最終到底呈現效果能如何,是否又會帶給我們全新的視覺體驗,我們現在只能默默期待。尤其是在並不明媚的當下,原本定於暑期就能見面的第一部,大概率也面臨著更多的變數。
對於烏爾善而言,這個難關還沒過。不過,這麼多年來他好像鍾情於在電影事業上挑戰高難度,以開拓者的姿態在類型電影的創作領域內冒險前進,一如他的名字,「烏爾善「,在蒙古語裡就是「前進」的意思。
不過,他的這種前進更需要膽識,就像他此前在紀錄片《逐影》中所說的,「做導演就是一個詞,如履薄冰,就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冰上行走,因為走過去不但需要勇氣,還需要技巧。」
參考資料:
1、 類型片導演的作者訴求,王圭,潘智欣
2、 中國導演紀錄片《逐影》,烏爾善
3、 劉小東&烏爾善:電影行業需要建立價值觀,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