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劇近兩年越來越走下坡路了,英雄遲暮大抵如此,但是其中也還是有好劇值得一看,《一屋老友記》就是其一。
《一屋老友記》由歐陽震華、胡定欣、滕麗名、張穎康、呂慧儀 、張彥博等主演。劇中還有胡楓、羅蘭、劉江這樣的老戲骨,從演員配置來看,這部劇已經很值得一看了。
這部劇一開始,劉江扮演的父親寶祿想跟自己的幾個子女一起吃頓飯,但是每一個人都用各種理由拒絕了他,於是他一個人孤零零的坐在餐桌前,最後又孤零零的死去。晚上的時候,歐陽震華飾演的大兒子寶歡回來,才發現自己的父親已經去世了。為了讓自己的弟弟妹妹們能團結起來,他寫了一份假遺囑,讓弟弟妹妹們都搬回家住滿九個月才能出售房子。為了這筆遺產,兄妹四人共同住在老房子裡,房子裡還住了一對鬼夫妻,一直自來貓,於是發生了很多事情,最終大家解開心結,也理解了父親。
其實這部劇主要想讓我們明白親情的可貴,但是整部劇看下來卻不得不同情大哥(就是歐陽震華扮演的寶歡)。而劉江飾演的父親寶祿可以說教育子女存在很大的問題,如果不是父親教育的問題,幾個子女之間也不會存在那麼多問題,不會每個子女都覺得不幸福。
寶祿夫妻先後生了四個子女,但是最小的兒子出生沒多久寶祿的老婆就死了,而且,他們家原本就不富裕,寶祿只不過是拉腸粉的小攤販。
這樣的情況下,生活一定是很苦的,大哥二姐要幫忙帶兩個小的,這也是那個年代很多家庭常見的情況。
但是,寶祿對於子女教育卻簡單粗暴,尤其是對老大,經常非打即罵。逼著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大哥每天拉腸粉,半夜兩點還不能睡,早上早早的又要上學,這樣的情況試問孩子能有精力去學習嗎?
有一次大哥拉腸粉的時候打翻東西,手被燙了,做父親的不關心孩子的手,還說被燙多了就習慣了,試問這是父親該說的嗎?父親只會責怪大哥打翻東西浪費,從來不會關心孩子,孩子心裡當然會委屈了。
做弟弟妹妹的不管做錯了什麼,父親只會責怪大哥沒有帶好弟弟妹妹,要知道大哥何嘗不是一個孩子?
大哥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因為錄影接弟弟晚了,於是被弟弟恨了二十幾年。
大哥每天被父親責怪,打罵,有一天終於為了追求理想離家出走了,妹妹接替了哥哥照顧兩個弟弟,因而沒辦法繼續學業,失去了去國外留學的機會。妹妹因此沒了大好的前途,因此也恨了哥哥二十幾年。
最小的弟弟每天吃飯睡覺打遊戲,整天不務正業,是個被慣壞的孩子,這個弟弟也怪哥哥沒有關心照顧自己,因此也恨這個哥哥。
可是,難道帶弟弟妹妹是哥哥姐姐的責任嗎?孩子是父母生的,難道不該父母來帶?條件不好不該少生孩子嗎?為什麼家庭條件不好,哥哥當牛做馬帶弟弟妹妹不但不落好,而一旦不願意再付出就都來責怪哥哥?
三寶因為哥哥晚了接他被人嘲笑就恨哥哥二十多年,這是不是也太小氣了?而且還私自想賣掉老宅,想拿大家的錢去炒股,而自己的老婆裝懷孕,來讓大家為她做事,這樣不是更可惡嗎?
二寶沒辦法留學,難道不應該怪父親嗎?為什麼反過來怪自己大哥?
老大為了團結弟弟妹妹,所以偽造了一份遺囑讓大家可以住在一起,這件事固然有錯,但並沒有實際損害大家的利益,財產仍然是平分的,但所有人都來責怪老大。
老大為了讓三寶能正面投資失敗,所以說出假遺囑的事,讓三寶沒辦法賣房投資,這樣才避免他失敗的更徹底,避免他最終走上絕路,但是三寶卻只會來責怪大哥。
老大為了不讓二寶看到自己不開心,為了避免弟弟妹妹搬出老宅而花錢住酒店,寧願自己蝸居在麵店裡,每天睡在沙發上,還要去公園流浪,就是為了怕妹妹看到自己不開心,這難道還不算個好大哥?
整個家裡,每個人都責怪大哥,連父親去世了還要在夢裡罵他,反而是外人會替大哥打抱不平,這個大哥何其無辜?
當然,這部劇最後仍然是大團圓結局,但是看完整部劇,我卻覺得,大寶實在是整部劇最慘的了。如果父母沒有能力,就不要生那麼多孩子了,最後只會可憐了所有的孩子,特別是那些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