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幫的讀者大家好,我是導演楊磊。今天應導演幫的朋友邀請,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拍攝特效電影中,演員如何與CG角色互動的一些簡單方法和流程。
電影技術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新的方案和常規的、原始的 最早的那種拍攝方法會有些區別。
在特效電影,大家常說的這種CG電影的製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按照流程來工作。這種電影不同於以往的電影,以往電影我們都會說根據寫的劇本,再根據劇本我們去尋找合適的演員,再組織班底籌備,找到場景,服化道、攝錄美這些事情按部就班的完成之後,這個電影就可以開機了。
但是CG電影,比我們所說的這種傳統電影在前期要多一些準備。比如說概念設定,我們要按照流程,先要做大部分的概念設定,再做分鏡頭預演 。總之流程對於這個CG電影來說,是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當我們按照流程按部就班的去做的時候,才有可能完成一個CG電影。那麼如果我們在寫完劇本就去拍攝,按照大家都認為寫完了劇本,然後拍攝,拍攝完了之後到後期再去製作特效,這種傳統電影製作流程去做的概念是非常錯誤的。
大多數的CG電影都是在前期就開始進入特效。然後要在前期還沒有拍攝之前,根據我們在劇本中所呈現出來的一些內容,儘可能多的把一些特效鏡頭做出各種各樣的完成度。比如說單幀完成,或者是鏡頭預演完成,或者甚至拍攝之前把一些純CG鏡頭先做出來,讓大家感受。
這些所有的東西都要在做概念設定、概念預演,等這一系列的流程,在拍攝之前都要完成。到拍攝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已經拿到了80%的創作完成的東西,只是在現場把這些創作完成的東西把它拍攝出來而已,最終把它完成。
也就是說,特效電影在開機之前基本上已經要完成50%了。剩下的部分就是拍攝,再加上真正的後期。其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說先拍攝完了之後再去製作特效這個過程,後期流程要前置化,這是特效電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和這個特效角色在一起表演,在西方已經形成了一種表演流派。演員要面對綠幕和現場並不存在的一些物體或者動物而進行表演。比如說從《指環王》的咕嚕(虛擬角色)開始出現了特效表演這種門類。甚至奧斯卡都要為這種表演開設獎項。
《指環王》中的虛擬角色咕嚕
這些對於我們常規的影視來說,這種叫無實物表演。這種表演原來只是在教室或者上學時會有一些訓練。現在它更多會運用到CG電影拍攝過程中。
我們《鮫珠傳》在拍攝的時候,有一個叫「歐咔」的動物。它是一個奇幻的動物,背面是穿山甲,正面是哈士奇形象的,特別好玩的萌寵。電影裡它會跟演員有一些交流。針對這種表演,拍攝時,如何讓演員感知他的對手是怎樣的形象,怎麼跟它一塊兒去演戲,是我們要預先做的功課。
《鮫珠傳》中的歐咔
首先我們把「歐咔」的這個三視圖畫出來,再製作出一個「歐咔」的形態的泥塑出來。把這個泥塑送到製作玩偶公司,做出跟等高、等比的一個玩偶。
接下來會將這個動物的形態給CG公司做一些,讓他們去建模、製作骨骼。等高等比毛絨玩具會拿到現場跟演員交流,讓演員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對這個「歐咔」的認識,跟演員溝通拍攝中跟它做那些互動。
當演員已經知道了它的形態後,真正的拍攝時,我們會製作一個等比大的綠娃娃,去跟演員交流說,他接下來要跟這個綠色的娃娃一塊兒來演戲。
接著,我們根據劇本製作在這場戲裡,綠娃娃會有一些什麼樣的動作的一個動畫片。同時,動畫片裡面也包括了我們的演員,這個動畫片我們就是分鏡頭預演動畫。所有出現這種需要想像空間來完成的表演,我們都會提前做一個分鏡頭預演動畫。演員根據劇本和分鏡頭預演動畫會知道大概這個動物是如何表演。
真正拍攝時,我們會讓副導演會蹲在地上和那個綠娃娃一起來扮演「歐卡」給演員做些刺激。
演員在經歷了這個形象的判斷,以及分鏡頭預演動畫看到的行動,再加上現場有一個綠娃娃和副導演扮演的「歐咔」,這些會刺激演員對這個動物的一個感知力,培養他無實物表演時候對虛擬對象基本上的想像。準備好這些輔助的東西之後,接下來就需要他面對綠娃娃時像面對真人一樣表演。
所有的這些都湊在一起,我覺得基本完成演員對無實物表演的啟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