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一切的努力,是要讓老百姓早圓新居夢。
2019年6月22日,是靜安區洪南山宅舊改徵收居民集中搬遷的日子,1300多戶居民告別蝸居了半輩子的老房。在敲鑼打鼓的熱鬧聲中,老居民們相互擁抱,登上搬家車,奔向新生活。朱賢麟也站在人群中,他與居民們揮手告別,目送著搬家車遠去。朱賢麟已記不清自己送別了多少舊改居民,但每次仍心潮澎湃。
今年59歲的朱賢麟是上海北方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過去20多年,作為一家靜安區屬國企——北方集團,參與了大量靜安舊區改造及消滅手拎馬桶改造等重大民生保障項目。面對這些城市更新中這些「硬骨頭」,朱賢麟帶領企業勇做舊改排頭兵,打造了上海首個舊改配套樣板房,探索了舊改徵收「數磚頭」政策、「市區聯手、兩級聯動」融資新模式等。「我們一切的努力,是要讓老百姓早圓新居夢。」朱賢麟說。
打造首個舊改配套樣板房
在今天的靜安區原平路一帶,有一大片以「永和」為開頭的居住區,大部分是淡黃色的六層小樓,整齊劃一,有小區圍合、有綠化花園,一派寧靜溫馨的景象。以現在的眼光看,這片房屋略顯老舊;但在上世紀90年代,永和居住區是很有名氣的動遷小區。這裡也是朱賢麟的「驕傲」。
1993年,朱賢麟調任到閘北區城市發展投資總公司(北方集團的前身),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開發建設一處動遷安置房。
上世紀90年代,斜三基地以土地批租方式推進舊改,破解了當時遇到的資金難問題,推動了舊改大提速,上海大量危棚簡室得以被消滅。不過,舊改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有許多細節的「接點」需要合理處理。隨著大量居民的搬離,建設動遷安置房成為「剛需」。
「動遷安置房建設剛起步,大家都摸著石頭過河。那時,很多動遷房,光造了一處孤零零的房子,沒有煤氣、沒有交通等配套設施,居民住進去覺得不方便。」朱賢麟回憶說。
所以,在朱賢麟接到任務後,首先想到的是要造一處方便居民生活的安置房。當時的永和居民區所在地,是一片荒地。在現場考察後,朱賢麟提出:永和居民區處於城鄉結合部,交通問題是大問題。建房,首先要解決交通。於是,企業拿出200萬元闢出了三條公共道路——原平路、高平路、交城路。
便利的交通,解決了一半的居住問題,但朱賢麟還想讓居民住得好。在他的牽頭下,企業委託高級園林師設計建設了小區綠化,逐步引入了超市、公園、醫院以及學校,把原來動遷安置房建設中的一個個「關鍵點」都認真做好。
除了環境上下功夫,朱賢麟還在房型上精準滿足動遷居民的需求。他們通過市場細分,尋找動遷用戶的需求單位,找到單位之後又對每一戶動遷戶的房型需求逐一分析。當他們發現兩室一廳的需求者大大高於一室戶和一室一廳者之後,他們推薦將一室戶加上一室一廳戶作兩室一廳用,有的還進行上下搭配的「垂直分割、組合」成新單元分配給動遷戶,受到市場歡迎。
永和居民區在1993年啟動建設工作,分三期進行實施,在2000年分期竣工,總計佔地面積約16.75萬平方米。
動遷房的質量,影響到居民的動遷意願。永和居住區成為上海當時建設動遷安置房的一個樣板,其他安置房建設方都參照了這一建造做法。到2000年底,上海終於消滅365萬平方米危棚簡屋。
探索舊改徵收新政
進入新世紀,上海新一輪舊區改造重點轉向中心城區房屋結構和環境差的二級以下舊裡。此時,舊改這個城市建設的「老課題」卻遇到了「新問題」:圍繞著房屋面積與補償安置,動遷居民與動遷主體的談判博弈錯綜複雜,讓舊改一度成為「天下第一難」。
如何破解其中的矛盾與問題,關聯著千家萬戶的利益,也決定著城市建設規劃推進的快慢。朱賢麟帶領企業再次跨前一步。
2009年4月,原閘北區橋東二期舊改啟動,這是上海首個試點舊改新政的地塊——舊改政策由原來的「數人頭」變為「數磚頭」。
「原來的舊改政策,是以戶口為單位來『數人頭』。有不少人為了動遷大量遷入戶口,一套房子可能有十幾個戶口,這造成了舊改中利益的不平衡。『數磚頭』政策以『證』為單位進行判定,就是想打破原來舊改中的亂象。」朱賢麟說。
「數磚頭」如何數得讓居民信服,關鍵在於評估。在橋東二期地塊,朱賢麟帶領企業員工召開了五、六十場舊改居民溝通會、聽證會,聽取想法,徵詢居民意見;再根據居民的想法與意見,與市區兩級政府部門一起,對房屋面積和人口認定、安置方式、獎勵辦法等政策口徑進行研究,精心設計安置方案。
在陽光政策和民主決策下,橋東二期舊改最終順利籤約生效,基地很快全面轉入拆遷實施階段。這套「事前徵詢、數磚頭加託底保障、多種安置方式(包括就近安置)」的新政,通過在橋東二期舊改推動中的論證與實踐,得到了細化與完善,成為延續至今的舊改政策。
隨著上海舊改進一步提速,資金問題再一次凸顯出來。近年,上海提出探索「市區聯手、兩級聯動」融資模式,希望可為解決舊改融資難探索一條新路。
洪南山宅基地是探索該模式的首批舊改項目之一,推動牽頭該地塊舊改的任務交給了北方集團。朱賢麟帶領企業相關同事實地走訪地塊、研判資金等情況,多次會同各有關部門探討操作細節。他還主動作為,走訪和協調各家銀行協調貸款。最終,為該地塊落實了相關資金,為徵收順利啟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在朱賢麟與北方集團等相關單位的努力下,今年4月,靜安區徹底消滅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比預計提前8個月實現「十三五」舊改目標。
精細化消滅「手拎馬桶」
在北方集團,很多經常接觸朱賢麟的員工都知道,這位儒雅的董事長口中最常說的兩個字就是「落實」。「不為困難找藉口,只為實幹想辦法」,朱賢麟深知,啃下舊改這些「硬骨頭」之難,唯有將一件件事情落到實處,才能推進到底。而在落實到底的工作作風背後,是朱賢麟心繫百姓急難之情。
「手拎馬桶」,是靜安區又一民生大事。靜安區提出,2020年要全面消滅「手拎馬桶」。2019年,接到參與消滅「手拎馬桶」的任務後,朱賢麟向企業員工發出「跨前一步、主動作為,力爭縮短工期,提升施工效率」的要求。
經過此前一輪輪「消滅馬桶」工程,當時靜安區能消滅的「手拎馬桶」已經消滅了,剩下來的手拎馬桶都有一定的消滅難度。朱賢麟帶領企業想方設法,克服難題,一戶一方案推進,同時優化施工流程、加快施工進度,爭取讓老百姓早日受益。
朱賢麟走進還在拎馬桶的居民家中,了解安裝難點,現場安排方案。在芷江西路街道新趙家宅,他看到90多歲的獨居老人張秀娣每天要走幾百米倒馬桶,心情沉重。他對老人承諾:「我們一定想盡一切辦法,妥善解決您的拎馬桶困難。」
原來,張秀娣老人對在自己家安裝衛生設施相當支持,但樓下鄰居堅持反對,理由是該幢房屋為木質樓板結構,幾年前曾經發生過樓上用水滲漏到樓下的事情。朱賢麟與企業工作人員一方面根據老人家的實際情況定製了整體衛浴的安裝方案,另一方面到樓下居民家向其介紹展示了新型整體衛浴的產品,最終樓下居民同意樓上安裝。倒了40多年馬桶的老人,終於第一次在家用上了抽水馬桶。
2019年年底,由北方集團負責的靜安區707戶無衛生設施家庭全部完成改造、順利竣工,居民滿意度高。
欄目主編:唐燁文字編輯:唐燁題圖來源:蔣迪雯 攝圖片編輯:雍凱內圖 靜安區提供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