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充滿力度,又具有穿透力的聲音嗎?為什麼歌手們唱歌,攻氣值滿滿?
小編為大家介紹,歌唱之中一大重要的技術:強混聲!
一、什麼是強混聲?
關於混聲的具體定義,想必早已經瞭然於胸了吧,不過多地介紹了。讓我們直接進入更為高階段的理論,混聲形態吧。
是的,混聲具有形態之分,這種劃分方法,是根據我們唱歌的時候,聲音會出現的具體的輕重變化,所總結出來的一種恰當的形容,也就是強混聲、弱混聲、平衡混聲。
不同混聲形態所呈現的不同聲音色彩,單是它的名字就已經很好地給出了答案,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強混聲,顧名思義,這是一種特別強而有力,特別真,特別實的聲音。一個漂亮的強混聲,能夠直接穿透我們的耳膜,直射我們的內心,炸翻現場的音響。那麼,威力如此巨大的聲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二、強混聲的兩大要素
在談論構成強混聲的兩大要素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個前提,便是比較弱混聲與平衡混聲不同,強混聲的存在,主要表現在高音區。中低音區是很難唱出強混聲所需要的力量感的,關於這點,大家生活之中就能夠明確感受到,當我們衝人發火,不禁怒吼示威的時候,音量變大的同時,音域也一定會變高,有誰吵架的時候還能夠保持低音呀,光是想想,就覺得沒有氣勢,對不對。唱歌更是如此,強混聲所需要的衝擊力,攻擊性,只有在高音區,才能夠完美地呈現。
當我們清楚了這個前提,就能夠繼續分析構成強混聲的兩大要素是什麼了。
1、胸聲
混聲是胸聲與頭聲的結合,而不同混聲形態,簡單來說,則是胸聲與頭聲的不同比例。胸聲代表了力量,頭聲代表了輕盈,而強混聲的默認屬性就是力量,所以,它一定需要更多的胸聲比例來作為支撐,藉此才能夠力拔山河。
胸聲是我們發聲的基石,是厚度與實度的象徵,但是,由於它的發聲屬性,幾乎完全建立在甲杓肌的工作狀態下,所以,所能夠保持的音域,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基本上不會超過G4。
這個音域在流行音樂越來越複雜化,越來越技術話的今天,顯然是不夠看的,所以,為了獲得更高的音域,我們就必須逐漸換檔,讓環甲肌也參與到工作中來,也就是慢慢添加頭聲。而強混聲的要素,則是在這個逐漸換檔,逐漸添加頭聲的過程之中,最大程度地保障胸聲的存在感。
2、壓縮
壓縮也就是聲帶拉緊,或者是國內許多聲樂教師常常提到的「關閉」,簡而言之,就是聲帶的閉合性極大程度增強了。
壓縮為我們帶來的最直觀的效果便是高音。當我們的聲帶進行拉緊的時候,聲帶間的縫隙就會變小,這就使得即將穿射出去的氣流進行了壓縮,變得更細,更集中。而強混聲所需要的壓縮程度,遠高於平衡混聲與弱混聲,它更強調鋒利的光澤感,突破雲霄的穿透力,我們必須將聲帶拉得足夠緊,方才能夠實現這樣的聲音色彩。正如一張弓箭,箭要射得足夠遠,弦也必須拉得足夠緊。
胸聲與壓縮,構成了強混聲的形成,一個決定了厚度與支撐力,一個決定了高度與穿透力,二者缺一不可。
三、強混聲代表歌手
講一萬個理論不如直接使用一個聲音,這裡特別選擇了華語樂壇,強混聲極為優秀的幾位歌手,希望透過他們的演唱,大家能夠直觀感受到強混聲所給予人們的震撼感。
1、林俊傑
這是一個非常完整並且具有深刻的音樂性的表演,建議大家能夠靜下心來,仔細聽完。如果僅僅是想要領略強混聲的風採,不妨直接將進度條推動到第二段副歌,從這個地方開始,JJ的聲音始終保持在質量極高的強混聲狀態下。我們能夠明顯發現,當JJ使用這樣子的聲音的時候,情緒得到了宣洩,得到了爆發,這正是強混聲於藝術價值上的一大重要作用,就像是一部電影或一篇小說的高潮部分,如果使用得當,就會畫龍點睛。說句題外話哈,JJ的唱功又進步了,持續C5的輸出,依然能夠這麼穩定,令人佩服。
2、許鶴繽
許鶴繽這位歌手,從2014年參加《最美和聲》起,我已經開始關注他。他的強混聲,非常具有吶喊(Belting)色彩,聲場足夠寬大。當然,這種吶喊,是建立在發聲科學的前提之下,醬醬很少聽到能夠將聲音的集中度與寬闊度均衡得這麼好的歌手。細節處理也是他另一大閃光點,聲線綿長,源源不斷,搭配上宣洩式的強混聲,極具品質。
3、黃綺珊
說起強混聲,怎麼可以不提黃媽呢。黃媽的強混聲是頂級的,穿透力強大,喉外部肌肉鬆弛,始終保持著空間感。《妹妹找哥淚花流》本是一首柔情哀怨的歌曲,卻讓黃媽唱得張狂霸道,極具野性,結合歌詞,眼前不由浮現出《紅高粱》之中鐵血兒女的本色。這種截然不同的聽感,一方面是改編的功效,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強混聲這項技術所帶來的結果啦。
四、關於強混聲的一些建議
其實對於許多初涉唱歌的同學們來說,強混聲這個概念,早已經深植他們的內心。平時也喜歡逛一些唱歌論壇,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最迫切想解決的兩個發聲問題,一個是聲音不夠高,一個是聲音不夠強。
關於高音,我們已經談論了太多,在此就不過多贅述了。而嫌棄自己聲音不夠強,沒有力度的人,其實,他們往往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混聲技巧,具備了能夠突破換聲點的能力。可是,他們就是覺得這聲音不實在,不真,體現不了唱功。因此,越來越懷疑自己的能力,在歌手審美上,也覺得高音唱得越實在,就越是厲害。
這麼多人如此偏愛強混聲,甚至將強混聲拔高到了歌唱技術絕對體現的高度,這種現象,我並無意反駁,每個人都可以擁有每個人自己的聲音審美。只是,願意分享一些建議給大家,希望能夠讓這些偏愛強混聲的同學,對於唱歌,擁有更多層面的思考:
對於初學唱歌,開發音域的同學們來說,最為重要的,不是聲音的強度,而是聲音的連接。許多同學老師糾結自己的高音是真聲,是混聲,還是假聲?在我認為,沒有必要去考慮這些東西,只要我們的聲音,從低到高,沒有坎,音色沒有明顯落差感,那麼,這個聲音就是正確的,有價值的。而當我們熟練了這種發聲狀態,聲音的強弱變化,皆能夠隨心所欲。
另一方面,關於歌手的審美,我覺得,不妨多聽一些雖然不擅於強混聲,但是平衡混聲與弱混聲同樣相當優秀的歌手,或許會發現另外一個世界,也豐富了自己聲音的層次,多好呀。
強混聲既是我們歌唱之中的一項高級技術,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雖然平衡混聲與弱混聲同樣相當重要,但是不可否認,一個漂亮的強混聲,確實能夠令聽眾們最直接地感受到唱功的體現。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所有者)
有疑問可以給小編留言交流,今後經常會分享與音樂有關的內容。
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