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去年接受採訪說的話,又被翻出來,掀起討論。
不是我好,是標準變了。
談到現在的演員,連準時和記臺詞都變成了可以宣傳的優點。
劉德華很不解,這在以前都是演員的基本素養。
好演員的門檻變低了,同樣的,好的電視劇也變少了。
前幾天,#央視評演員不背臺詞念數字#上了熱搜。
批評現在國產劇製作中的亂像。
一部電視劇只要花重金把流量明星請來,再加上市場炒作,就肯定穩賺不賠。
從什麼時候開始,演員這個職業背好臺詞就要被表揚。
央視確實有資本說這個話。
畢竟有無法逾越的四大名著系列在手,今天,肉叔不聊新劇,就聊聊經典——《三國演義》
經典的魅力就在於,經得起看,常看常新。
原著經過民間藝人多年的流傳、增刪,在明朝由羅貫中整理加工,最終定本,充滿草根式的浪漫英雄主義。
這是它的魂,老版抓住了。
電視劇的視角是站在草根平民這邊的。
光看它對黃巾起義一節的呈現就知道。
敘述起義的緣由是: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再看黃巾軍失敗的畫面:
屍橫遍野,生靈塗炭,整個畫面是在一種殘陽如血的色彩籠罩之下,加上悲壯的配樂。
這是對平民起義失敗的同情和哀嘆。
而這種平民視角的體現,就寄托在三個人身上。
劉備、關羽、張飛。
彼時,三人都只是社會最底層的平民。
劉備,販履織席,就是編草蓆賣草鞋的;關羽,在家鄉殺了惡霸而出逃,四處漂泊;
張飛好一點,殺豬賣肉,有點錢,但沒地位。他要是人壞點,就是被關羽殺掉的那類人。
看他們結識的經過,可不就是這樣。
張飛家的小工,誇下海口,只要誰能挪開井口上的磨盤,肉隨便拿。
關羽奮起神力,舉起磨盤,取了肉,卻都分給了眾人。
但是,一個有錢的富人也想趁機取肉,被關羽拿住了手腕,定要收他的錢。
拿了富人的錢又散給了平民百姓。
關羽是熟讀《春秋》的義士,有對朋友的忠義,更有對百姓的大義。
關羽帶有但憑我心而不顧利益式的理想主義。
所以之後會千裡走單騎,也會義釋曹操,只有關羽才會這般不顧利益,不求前途。
張飛是一個莽人,莽得可愛。
網絡上有一張圖,很顯出張飛這種可愛。
關羽和張飛都表示以後要跟著劉備一起,掃平天下,匡扶漢室。
讀過書的關羽說的是:
關某雖一介武夫,也頗知忠義二字。正所謂擇木之禽,得其良木,則主之臣,得遇明主……但憑驅使,絕無二心。
某誓與兄患難與共,終身相伴,生死相隨。
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
而張飛呢,每次關羽說完他就跟一句:
俺也一樣!
每次看到這,都讓人忍不住笑出聲來。
張飛是不善言辭的。
因自家的肉被分個一乾二淨,他急匆匆趕來。
他見關羽在賣綠豆,便上前去,抓一把綠豆,手中用勁,一會兒再攤開手,綠豆被抓得粉碎。喊道:
什麼綠豆,分明是豆粉。
關羽說自己的買賣貨真價實,張飛又抓起一把綠豆,抓得粉碎,喊道:
就是豆粉,就是豆粉,就是豆粉。
他翻來覆去就一句,倒有點像小孩吵架。
被關羽一句「你是買豆子還是磨豆子」噎了回去。
兩人話不投機,拉開架勢便是一場龍爭虎鬥。
等到被劉備勸住了架,他才說:
這位壯士,方才舉磨盤俺只是聽說,特意趕來,是要親自領教。
本想結交朋友,卻讓人以為他是來找麻煩,如若他會說話,事情也不會發展成這樣。
但他絕非蠢人。
他是手快過了口,嘴說不出心。
等邀關羽和劉備到自己家裡,他通完姓名後,也不知道再說什麼。一步跨到兩人身旁,雙手推著二人後背,把他們推進了家裡。
張飛是懷有赤子之心的莽人。
肉叔不喜歡新版三國的張飛,莽是夠莽了,但卻毫無頭腦,像個蠢人。
老版《三國》一開始塑造劉備,關鍵在一個動作——看。
在城外看招兵的布告,他長嘆一口氣,被同樣來看布告的張飛嗆一句:
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反在此長嘆,何為大丈夫。
張飛莽,心裡藏不住事,他不會嘆。他要痛快,只會吼,吼斷長坂坡當陽橋那種吼。
劉備則相反,他是一定要先看個明白,再出手的,不然他寧願憋著。
然後他看關羽搬起磨盤,又把肉和錢都散給眾人,知道他是一個不凡的義士,明明想結交,但他還是看。
之後,又看張飛莽莽撞撞來,一言不合又和關羽動起手來,兩人武藝頗為不凡,他還是看。
直到,關、張二人再打下去真會結梁子了,他才出手。
劉備的看是謀定而後動,他是不會一上來就透露自己心思的。
在張飛家裡,關張二人談起天下大事,就想著為國效力,從軍去。
劉備還是看,並不發一言。
等到張飛問了,他又是長嘆一聲。
張飛藏不住事,又問:
何故做此長嘆,難道說大丈夫不應為國效力?
劉備終於說了,說出一番高論:
目下正值亂世,亂世則必出英雄……黃巾平定之日,必是群雄崛起之時。那時域中竟為誰的天下,還尚未可盡知也。
劉備終於把一生抱負說出來,他要整個天下。這就是那個讓曹操看成英雄的劉使君了。
老三國通過一場架,把三人性格特點以及關係,完全表達出來,這是編劇之功。
原著中,三人的結識很平淡。
劉備和張飛互通姓名就相約一起喝酒;再看關羽相貌不凡,又邀上他一起,三人就結為異姓兄弟,未免太簡單。
三人桃園結義,平黃巾取得第一功,只是草莽英雄。
什麼時候確定能和天下英雄爭雄?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在這裡,三人見識了所謂的英雄豪傑,不過爾爾。
這些人只認身份爵位,根本不重人才。
袁紹給劉備一個座位,是因為看他是漢室宗親的血統。而關羽因為是個小小的馬弓手,連出戰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這些諸侯卻連一個華雄都打不了。
關羽押上自己的人頭,才換得一個上場的機會。幾個回合,斬了華雄人頭。這斬的也是門閥士族們的傲慢。
然後在虎牢關,天下英雄懼呂布,更無一人敢出戰。又是三個草莽英雄,和呂布殺得昏天暗地,其他人只有看的份。
這兩仗打下來,三人最重要的收穫不是軍功,也不是名聲,而是確認了——這個天下,只有他們才有資格奪取。
桃園三結義,是一切故事的開始。
如果再看細一點,就會發現那種匡扶天下的熱血充斥著絕大多數角色,甚至是所謂的反派。
比如,曹操。
曹操真是從一個熱血青年變成梟雄。
大將軍何進想召董卓入京,剪除閹黨,曹操看出其中隱患,建議何進殺掉元兇首惡,不必召外兵盡除閹人。
何進卻是這麼回他的,像恍然大悟一樣:
哦~我想起來了!
孟德乃宦官之後,故而懷有私情。
曹操的出身也算不上好,他的父親是宦官的養子,所以何進說他是宦官之後。自然是讓那些門閥士族看不起。
董卓入京,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
王司徒(就是貂蟬的養父)借壽宴召集忠於漢室的大臣,一番追昔舊事,滿座掩面。
曹操卻大笑不已,笑他們只會哭:
我非笑其他,而是笑諸位,竟無一計誅殺董卓。
某雖不才,願即斷董卓之頭,懸之東門,以謝天才!
自負狂妄,當然是有的,畢竟曾有名士評價他是「亂世之英雄」,但也豪氣非常。
曹操拿著王司徒給的七星寶刀,打算刺殺。
而在董卓入朝之初,他就已經屈身侍奉,可見其謀劃之深遠,膽敢孤身刺殺,亦見其忠勇。
什麼時候開始變的呢?
就在刺殺失敗的逃亡途中,誤殺了親朋呂伯奢一家。那一家人的鮮血染紅了他的衣裳,濺溼了他的臉。
於是,他說出那句名言: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他走上一條孤家寡人之路,電視劇給曹操的畫面是這樣的。
太陽初升,被雲遮蓋了大半,曹操一人在逆光處,只有一個剪影。本打算追隨他的陳宮離他而去,只有他一人踏上了旅程。
從這一刻起,熱血青年退場,亂世梟雄誕生了。
回去之後,他和袁紹召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在汜水關,他遇見了另外三個起於微末的英雄。
之後的三十年,這個天下是他們的舞臺了。
這樣的浪漫英雄史詩恐怕很難出現。
當初央視拍的時候投資了近1億,那可是九十年代。而這些錢,絕大多數都給了服化道,外景地等實打實的製作。
演員的片酬,一集225塊,主演拿的也是這個錢,那是真的少。
飾演劉備的孫彥軍說過一個好玩的事。
劉關張三兄弟趁沒戲的時候,偷偷摘人家老鄉的玉米。結果被發現了,關張兩兄弟撒丫子就跑,大哥卻被逮住了,沒錢給人家,最後還是劇組來把帳結了。
即使錢的問題能解決,恐怕那種對經典的敬畏,對藝術的追求很難再找回來了。
那真是每個演員都想著,要把戲拍好。
當時演員都是幾個人一間房,飾演曹操的鮑國安戲份多,別人殺青走人了,他還在。因此他的室友老是換,每換一撥室友就得跟人打招呼,扯點閒篇。
這搞得他沒時間背臺詞,於是,他休息的時候也不回房,在樓道背臺詞。
還有飾演楊修的畢彥君,有一場戲,是他慢慢地走,就拍他的背影,本來用個替身就行了,但他堅持要自己上。那是自己的角色,不能交給別人。
也是這些有追求的演員,才把那些亂世英雄演得那麼鮮活。
演員們和幕後主創對經典有敬畏心,對藝術有追求,他們才能完成這部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