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音樂類綜藝節目儼然成為眾多綜藝節目中,最為「吃香」的類型。
無論其內容是關於競技、娛樂,還是選秀。但凡和「音樂」兩個字掛上邊的,都能成為一塊「香餑餑」。當然,觀眾對於音樂類節目的喜好度,也是驅動著策劃者們,一次次絞盡腦汁也要推陳出新的動力。
而這其中,芒果臺的《歌手》系列,堪稱是音樂節目類型中的「佼佼者」。從2013年第一季的《我是歌手》,到2017年改名後的《歌手》,持續至今,無不如是。
可以說《我是歌手》這檔節目,代表了華語歌壇競技類音樂節目的最高水準,同時也成為了無數優秀歌手嚮往的舞臺。
2020年伊始,《歌手·當打之年》即將強勢歸來。
在這其中,一名歌手的參賽,更是讓大眾對《歌手2020》的討論塵囂甚上,有歌迷與聽眾甚至在線為這名歌手「抱不平」。
這個人,就是——華晨宇。
未正式籤約,就官宣華晨宇參賽;
華晨宇獨自一人,乘坐經濟艙趕往錄製現場…...
對於天娛的做法,有人說這根本就是把華晨宇架在了一個「騎虎難下」的境地。
身為藝人的他,也有諸多的無可奈何。
也有人說,在《歌手》節目組身處尷尬境地時,華晨宇「臨危受命」。
即使在未有正式官宣的前提下,仍然義無反顧的參加了節目錄製,不可謂是「義字當頭」。
客觀來講,現在的華晨宇堪稱歌手中的「頂流」,作品、實力和人氣,他無一欠缺。
在忙新專輯、開演唱會的空檔,還要兼顧著強度並不小的錄製。我們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是,身為歌手的華晨宇也有諸多的「不得不」和妥協。
正如他在第一期節目中的選曲,《寒鴉少年》中的歌詞所表達的:「謝謝你讓我都看透,別當我是傻瓜」。
即便如此,華晨宇仍然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對音樂充滿熱枕和一腔熱血的歌手該有的模樣。
作為90後的「無冕歌王」,別人可以不喜歡華晨宇,但沒人能否認他的音樂才華。
而華晨宇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太懂得當下年輕人的心理和趨向自我的生活態度。
時下年輕人所追求的早已不是一味的個性,而是特立獨行之下的自我認可,以及努力之後來尋求外界的認同。
就像是華晨宇在《異類》中所唱到的:「如果你不喜歡聽我的歌,請閉上耳朵。接下來要大開殺戒,穿透你的耳膜」。
華晨宇太懂年輕人的所思所想,他的歌總是能夠輕而易舉的抵達內心深處,引起共鳴與共情。
就像是終於遇到知音一樣,你的感受他能懂;他所唱的,又恰恰是你的內心獨白。
雖然說選秀類節目,一直被視為是往音樂圈或娛樂圈輸送人才的方式之一。奈何近些年來所呈現的結果,誠實的講,只能用「良莠不齊」來形容。
於是選秀節目在某個時期內,一直趨向於沒落的頹勢。而華晨宇的出現,不可謂說是扭轉了這種局面。
天才與瘋子之前往往只有一線之隔,而華晨宇恰恰是這二者之間的「玩味者」。
當年的一首《無字歌》引來的討論,絲毫不亞於當今娛樂圈的頭條熱度。對於這首歌,以及華晨宇的評價則自始至終都是兩極分化的狀態。
有人說華晨宇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其中就包括了當時《快樂男聲》評委之一的尚雯婕,如今看來,華晨宇要感謝當年尚雯婕的慧眼識珠。
而另一部分人,則是完全不理解這首歌的魅力,以及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包括他的演唱者。評論華晨宇是「瘋子」,說他是在譁眾取寵。
時間能證明一切。
時至今日,華晨宇用他的成就,完美詮釋了從「瘋子」到「天才」的完美轉變。在日益衰退的華語樂壇,獨自開闢一條道路。
在這場博弈中,華晨宇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很多人認為相對於「作曲」的原創性,「編曲」的難度就降低了很多。實際上,編曲要涉及的內容會更多、更複雜。
確立何種音樂風格,選擇哪些樂器搭配,怎樣將原曲以全新的形式重新呈現等等。
編曲相當於是對歌曲的二次創作,而好的編曲甚至可以把原曲變得「面目全非」。
不論是改編版的《山海》《雙節棍》,還是後來被粉絲稱為「神創作」,爭議頗大的《我的滑板鞋》。
都不得不承認,華晨宇在編曲方面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
而他的這項才能,也為自己拓展了各個年齡層的聽眾。正如他在《天籟之戰》中改編的《南屏晚鐘》,「老歌新唱」的方式十分抓人。
華晨宇歌曲的最大特點,就在於他的歌曲非常的「華晨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歌手本身的「味道」。
也有人認為,這恰恰是華晨宇的弱點之一,太過於帶有「自我標籤」,當然,這個話題見仁見智。
許多人在提及華晨宇時,很難將他界定為某一類型的歌手。他可以是搖滾的,也可以是抒情的。
但在每種風格的背後,都不難看出華晨宇十分鐘情於他的「爽歌」。
當《異類》《我管你》的前奏響起時,聽眾就會不由自主的跟隨華晨宇的節奏。
他的歌曲非常適合大場面,夠嗨、夠勁、夠火辣,足以成為最能帶動氣氛的「殺手鐧」。
即便是像《尋》《煙火裡的塵埃》,或是為抑鬱症患者譜寫的《好想愛這個世界啊》,其中都避免不了他搭配歌曲感情而存在的「霸道高音」。
無論是演唱會,還是綜藝節目,華晨宇的live能力非常抗打,有足夠的爆發力、帶動力和表現力。
甚至可以說,在與他同齡或同期出道的年輕歌手中,華晨宇絕對算得上是其中的翹楚。
華晨宇絕對是一個好的「表演者」:從對現場氣氛的拿捏,到自我歌曲的詮釋,再到與觀眾的互動等等方面。
華晨宇的「業務能力」都值得表揚,而他也獨樹一幟的形成了自我的、難以復刻的風格。
一個好的「表演者」,一定要蛻變成一個好的「表達者」。
歌手在演唱時,並不一定非要靠高音加說唱,才能夠吸引到聽眾。往往有些時候,歌手更像是一個講故事的人,通過歌曲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思想,一一的傳遞給聽眾。
歌手與聽眾之間,絕不僅僅只是流於表面的「我唱你聽」的膚淺形式。就像是李宗盛的《晚婚》所敘述和表達的,那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是一種能夠引起共情的交流。
「神」之所以成為「神」,是在於他是人的希望的一種投射。而巨星、天王的形成,絕非只是單純的會改編、會互動就能夠成為的。
更多的是他們知道聽眾想要的是什麼,更明白如何通過歌曲,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表達者」。
華晨宇的歌,可以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也能抓住人的「共情」。
當年電影《使徒行者》備受好評,唯有主題曲《Here we are》飽受爭議。有人認為歌曲與電影背道而馳,但如今回頭再看,不得不承認歌曲情感是與作品同步的。
在粉絲經濟當道的如今,權威排行榜的評選標準,都變成了以「粉絲喜好」為首要考量因素。
由此影響到歌手們的創作,也會首要考慮粉絲的喜好。雖然很多歌手一再強調「自我的音樂堅持」,但從結果來看,流於「粉絲喜好」的歌曲大有存在。
如今的華晨宇儼然已經成為新生代歌手中的佼佼者,開始被不同年齡層的人所接受。
他的頭上帶有諸多頭銜:音樂鬼才、90後「無冕歌王」、火星弟弟等等,一方面證明了他的高人氣,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對他音樂上的肯定。
不可否認,華晨宇是一名優秀的「音樂鬼才」,但是受眾仍局限於粉絲之間。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摒棄外界的認知與認同,只醉心於自我的音樂世界中的。就像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巨星,每個歌手都能像竇唯那樣,被稱之為「仙兒」。
誠實的講,在紛繁繚亂的娛樂圈中,華晨宇始終是特立獨行的一位歌手。
更加難得的是,自始至終他都能夠保持清醒的認知,知道自己唱歌的目的,只是為了唱給喜歡他的人而聽。
雖然華晨宇曾表示,自己不想當天王,也不想成為誰的接班人,或是扛起所謂的華語樂壇的「大旗」。
但是當你身處在這個圈子之中,身上背負眾人的期望。在各種關係交織的驅使下,這已經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得了的。
況且「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巨星,或許只是一種稱謂。但是,它難道不是對音樂能力的最好的證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