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秋冬「平成科幻電影」放映專題 ····
文 | 廢柴 & Jack
九月,倫敦Barbican將舉辦日本科幻動畫放映影展。藉此機會,我們想簡述一下「平成年代」(1989年1月8日-2019年4月30日)的日本科幻動畫。註:電影放映信息在本文末尾。
1
日 本 賽 博 朋 克
「我曾見過人類無法想像的美,我曾見太空戰艦在獵戶星座旁熊熊燃燒,注視萬丈光芒在天國之門的黑暗裡閃耀,而所有過往都將消失於時間,如同淚水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時間,到了。」 ——「銀翼殺手」
黑夜中的瓢潑大雨,破敗不堪的貧民世界,遮天蔽日的高樓,絢麗璀璨的中文霓虹燈,隨處可見的全息投影和機械科技,混亂骯髒與未來科技交雜在一起,處處矛盾中卻有著微妙的和諧。如果要說賽博朋克(Cyberpunk)最為直觀的特點,那麼以上這些便是必備要素。
不同於以往作品中所描述的自然之美、人類之美、科幻之美,賽博朋克的美感來源於衝突和對比,像是聚光燈下躲在陰暗處的啜泣的小孩。正是因為強烈的反差,使觀眾更能關注到華麗外表之下的人類本身。把這種美感帶給世界,並為隨後的賽博朋克定下了主基調的,則在科幻電影史上極具地位的「銀翼殺手」。
《神經漫遊者》中文版
·
2
激 蕩 不 安 的 年 代
50年代與60年代出生的日本人成長於一個激蕩的社會環境之中。
作為唯一被核彈攻擊過的國家,在49年戰敗之後,日本被美國接管了軍事,戰後重建期隨之而來。而在美國援助、韓戰、冷戰背景、科技立國等種種原因的協助之下,日本經濟竟然開始奇蹟般騰飛。
可到了1980年代末期,當無數人相信未來是日本而不是美國之時,日本的經濟大蕭條悄然而至。從1991年開始,輝煌不再,房市股市暴跌,隨後便是大量公司、個人破產,一片哀嚎。
對於50至60年代出生的這批日本動畫導演,90年代正是他們動畫生涯的上升期。在此前科技急速發展與當下經濟驟然衰退的雙重衝擊之下,賽博朋克所設定的高科技與貧民世界的反差像極了他們生活的真實模樣。
然後1995年的神戶大地震與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給了經濟衰退之下的日本民眾又一次的刺激。當中的許多人開始對於末日以及人類本身的存在展開了進一步的思考。賽博朋克成為了他們最好的載體。在這一年誕生了無數令人讚嘆不已,甚至到今天依然被奉為「神作」的科幻動畫作品。
大友克洋的「回憶三部曲」,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渡邊信一郎與河森正治的「超時空要塞」以及庵野秀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全部誕生於1995年。這也是平成科幻動畫輝煌的到來。
隨後渡邊信一郎的「星際牛仔」,神山健治的「攻殼機動隊劇場版」,今敏的「紅辣椒」更是給這黃金年代增添了無可替代的色彩。
·
3
大 友 克 洋 與 阿 基 拉
你可能沒有看過「阿基拉」,但你一定知道一張少年背身走向紅色摩託的海報。
讓我們把時間重新拉回1982年。
「銀翼殺手」在日本上映之前,大友克洋已經開始了阿基拉的構思。可能也是由於銀翼殺手的影響,當「阿基拉」在1988年製作成動畫電影時,畫面中處處能看到銀翼殺手的影子。大友克洋回憶說「漫畫連載的時候我必須用每一期的內容去拓展城市的尺度和深度。但拍電影的時候就可以一次把這些元素結合起來,看起來更真實可信。」[1]這些元素的結合,這種真實可信,成了大友克洋甚至是日本動畫震撼世界的第一響。
「銀翼殺手」與「阿基拉」
80年代之前的歐美一直看不起日本動畫。對那時的歐美而言,動畫只是給兒童的作品,日本的作者則相信動畫適合各個年齡的觀眾。觀念上的衝突導致日本動畫在歐美並沒有很大的受眾,直到「阿基拉」的出現。故事,構圖,畫面,衝突以及作品中所蘊含的力量,「阿基拉」在1988年徵服了歐美觀眾的心。日本動畫也從此開始走向世界。
「阿基拉」的故事設定於2019年,一群機車少年在衝突時遇到了一位超能力的小孩,而軍方的介入使得其中一位機車少年獲得了強大的力量。曾經的朋友為了阻止力量失控的少年而與他展開了戰鬥。簡單的故事背景之下卻是大友克洋對於人類野心以及人類與科技關係思考。
片中的政府與科學家為了試圖控制並利用「阿基拉」的力量,甚至不擇手段的在孩子身上做實驗,最後卻由於力量失控而被阿基拉反噬。是人類利用科技促進著自己的進化,還是科技因為人類的野心而控制了人類,都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大友克洋早在1988年,便站在了預言者位置提出了這些問題。
「阿基拉」
「阿基拉」之後,大友克洋並未止步,繼續在賽博朋克的大道上馳騁。隨後創作的「老人Z」「大都會」「回憶三部曲」「蒸汽男孩」等等佳作,無一不體現著他對於人類和科技的深刻思考。9月在Barbican的Human Machine Anime電影周中,將放映大友克洋編劇的作品:「老人Z」與「大都會」。不如,一起上路。
大友克洋
·
4
「原 作 粉 碎 機」 押 井 守
出生於1951年的押井守最早成名於擔當1981年「福星小子」TV版動畫監督。隨後於1983年導演了動畫電影「福星小子1:只有你」。而其第一部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於1984年上映的「福星小子2:綺麗夢中人」,它和同年上映的宮崎駿「風之谷」一起開啟了日本動畫電影元年。
「福星小子」
以無限的時間輪迴為主題,探討了虛幻與現實之間關係的「福星小子2」是第一部完整展現押井守個人風格的作品。表達鏡頭機位的移動場景,光影對比強烈的靜止畫面,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懸疑劇情,硬核科幻風格,以及深刻的哲學思辨,都在其之後的作品裡有延續和升華。他曾說過「正是因為做了這部片子,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名電影導演了」[2]。而也正是因為這部作品引起漫畫原作者高橋留美子強烈的不滿,從而使押井守獲得了「原作粉碎機」的稱號。「攻殼2」
讓人想到伯格曼的「假面」
「我不是畫師,但我這不會畫畫的人卻和這幫搞繪畫的傢伙合作了二十五年之久呢。應該說我對畫師有一種愛恨交織的感情。其中一部分源自畫面的魅力,不過我覺得主要原因在於『從無到有構築起一個世界』—這種創作過程中獲得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將那些原本不存在的元素、人物一步步構築成形,恐怕實拍電影的導演永遠也無法體會到這種美妙的感覺吧[2]。」
「機動警察劇場版」
「在製作「機動警察」時我嘗試過使用靜止畫面來體現「時間的流逝」。動畫片所能表達的信息量也可通過增加作畫數量而增大,如「攻殼」的作畫數量就達到了「機動警察2」的兩倍。
「但是,作畫數量遲早也是有上限的。因此我便儘可能地減少動態畫面、而以「時間」為新的信息源。例如只給觀眾看一幅沒有人物的單純背景畫,通過這種手法來打破動態畫面的桎梏,因為以往的動畫片只以動態的畫面來表達時間的流逝。那麼除此以外還有什麼新的手法可用呢?我想來想去,覺得也只剩下一種可能性了,在下部作品(「攻殼2」)中將進行嘗試[2]。」
與大多數漫畫家出身的日本動畫導演不同,押井守並不擅長畫畫。但熱愛歐洲電影、深受伯格曼、塔可夫斯基等人影響的押井守卻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影像風格。一方面學習電影製作,借鑑實拍電影的方法來進行嚴謹構圖,同時又反覆思考如何表達動畫的時空感。
「正如透視法之於繪畫,空間之於動畫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發明[3]。」押井守在作品裡會運用較多的全景和中景、以及極少的剪輯和鮮少的人物動作來表達畫面的空間感,而這與臺灣新浪潮導演侯孝賢的電影美學殊途同歸、不謀而合[3]。
「機動警察劇場版」
此外,押井守的作品中會出現大量的空鏡頭,如天空中的飛鳥,城市角落裡的行人,街道裡破舊的招牌,或是窗臺被風吹動的白色床單。這讓人想起小津電影裡空鏡頭的運用。拍攝時,小津會在意空鏡頭的時長,一種很主觀的對時間流逝的感受,卻也是導演能夠傳達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之一吧。
需要一提的是,押井守的動畫電影製作方法理論對之後的日本動畫產業有及深刻的影響。借用其弟子神山健治的話「對於動畫這麼一個需要大量人手的行業,我們更需要的是把畫出好構圖的方法進行理論分析,並拆解到普通人也能搞懂應該怎麼畫的地步。而這就是押井守監督帶來的構圖系統」[4]。「攻殼」中靜止的鏡頭
平成元年,押井守導演的「機動警察劇場版1」上映;四年後,「機動警察劇場版2」上映。其中,負責這兩部作品機械設計的正是之後在1995年和渡邊信一郎一起導演了「超時空要塞PLUS」的河森正治,而「劇場版2」裡的構圖則由今敏完成。
之後便是「攻殼」系列作品。1995年上映的「攻殼1」是繼「阿基拉」之後第二部打入歐美電影市場的日本科幻動畫。許多西方知名導演因此成為押井守的粉絲,而「攻殼」和「黑客帝國」之間的聯繫與傳說也常被影迷所津津樂道。9月Barbican Cinema會放映押井守的作品「機動警察劇場版1」和「攻殼1」。這將會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在大屏幕上感受其電影美學。
未完待續...
1993「機動警察劇場版2」(機械設計河森正治;;構圖今敏)[1] 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00051[2] http://www.cliffx.info/archives/705[3]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987291[4]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214336
—
Barbican Cinemas
「日本動漫中的人類機器」
09月15日「機動警察」
09月18日「攻殼機動隊」
09月24日「老人z」
09月28日「夏日大作戰」
09月29日「大都會」
09月30日「紅辣椒」
—
09月07日 Picturehouse Central
日本動漫電影節
「未來的未來」「企鵝公路」
「你的名字」「紅線」
10月19日 Regent Street Cinema
「龍貓」
11月28日 Prince Charles Cinema
「東京教父」
—
購票地址
各大影院官方網站
部分信息和圖片來自網絡
所有活動解釋權歸主辦方所有
熱門回顧
微博:noshow沒節目
紮根倫敦
獨特、有趣、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