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最後我們看到了企業基本恢復市場競爭力,重現生機。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但中核鈦白也只是擁有1200名職工的企業,而我們肩上扛著四萬四千多名職工的生計,扛著國家政府高度重視的政治重責,扛著政府、企業家、金融界等對國企混改的決心,和民營企業家參與國企混改的信心。我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這部紀錄片對我們借鑑意義重大,雖然不可複製,仍可警醒我們多些思考,少走彎路。踏上混改這條路註定荊棘滿途,就像紀錄片中,李建鋒為此險些賠上了性命。但,你若不勇敢,誰替你堅強,你若不瘋狂,誰替你實現夢想!我們要勇敢、堅強,甚至近似瘋狂地去實現我們的夢想!
希望大家仔細閱讀這篇文章,希望前車之鑑,為我所用。
作 者:周放生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副會長 正和島藍色島鄰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日前,一部正在愛藝奇熱播的片子引起了輿論廣泛關注。這就是被譽為「中國版《美國工廠》的紀錄片」——《絕境求生》。
這部由北京頤寧文化製作的國內首部企業故事紀錄片,以獨特而敏銳的視角和故事化的表達,深刻記錄了中國資本市場發育過程中一個標誌性事件——中核鈦白破產重整案。
影片通過對各種不同當事人的採訪,講述了在中國西北戈壁一家企業和一群職工深陷絕境後的命運之變。人物交織疊加,情節起伏跌宕,呈現了一個複雜多元的社會剖面。冷靜凝視了企業變革過程中的陣痛和艱辛,剖析了一場在中國轉型時代下的生存撞擊,為願意了解中國現實、關注未來的人們提供了真實的思考依據。
這部表現中國企業和資本市場真實故事的紀錄片,上線僅2周,搜視率節節攀升,一度升至愛奇藝《紀錄片熱播榜》排名第六,點擊量超過50萬。
李建峰是這部正在熱播的紀錄片主人公之一,也是最後接盤中核鈦白的重組方,一位來自江南水鄉的民營企業家。
李建鋒18歲跟著父親做鈦白粉,90年代接替父業,開始執掌家族經營。2011年,他第一次來到地處西北戈壁的中核鈦白時,已經做了20多年的鈦白粉。那年,他42歲,正值事業黃金年華。
此時,已經上市4年的中核鈦白早已陷入困境,李建峰作為備選的重組方,被大股東代表鄭成新邀請到嘉峪關考察。因為中核鈦白生產基地緊挨著404,這裡有一個展現老一代核工業者艱苦創業故事的展覽館。和財務顧問許美徵老太太一樣,李建峰也被「核一代」的奉獻精神打動了,內心湧動出一股想憑藉自己對鈦白粉的了如指掌,幫助中核鈦白走出困境的衝動。
這時的李建峰,已經躋身中國鈦白粉行業前十,公司也有上市的打算;再加之,此前他已經併購了國內知名的鈦白粉企業安徽金星,算是有過併購國企的經驗。與團隊幾番合計後,覺得併購中核鈦白這樣一個同業的上市公司,也是一個合算的買賣。於是,李建峰按照鄭成新的要求,帶領著10個人的團隊,從江南水鄉穿越3000公裡,開始了西北戈壁九死一生的冒險。
在核城,404是軍工廠的代號。當年,為解決「核一代」子女就業問題,中央財政動用了寶貴的外匯資源,引進國際最先進的設備,將其建成我國第一座萬噸級鈦白粉廠。中核鈦白也因此成為鈦白粉業內的老大,被譽為「黃埔軍校」,頭頂無數的光環和榮耀。
2007年,中核鈦白又獲得中小板上市指標,融資3億,成為西北地區為數不多的上市國企。一位職工在講述中曾這樣描述「鈦白在404曾經是領頭羊,鈦白人輝煌了十年。」
雖然中核鈦白是按照市場規則設立的新工廠,但由於特殊的地域造就了那裡僵化的體制和觀念。隨著市場化的深入和先天優勢的消失,已經上市的中核鈦白漸漸顯露出頹勢。到了2009年,因連續虧損而戴上「ST」帽子的中核鈦白,差不多已經到了賣殼的地步。
2011年,李建峰懷揣著滿腔熱忱,以託管人的身份進入戈壁。作為江南水鄉的「富二代」,李建峰原以為大家都是做鈦白粉的,只要自己努努力,就可以帶他們走出困境。然而,當他真正接手中核鈦白後,才知道這個山芋有多燙手。
中核鈦白先後經歷了金浦、東佳兩個託管方,員工對所謂的重組已經失去了興趣。李建峰是管理人確定的第三個託管方。儘管他給工人漲工資,請他們吃飯,跟他們談心、跟他們聊天。以為員工都要失去工作了,這樣是不是會有一些改變?
然而,三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用李建峰的話來講「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麻木,好像什麼都不關心的那種樣子。」
員工的冷漠和麻木給了李建峰當頭棒喝。然而,這樣的境遇還只是開始。儘管李劍鋒與員工的溝通還在繼續,但當他著手更換廠裡的設備時,工人們的反應卻讓他膽戰心驚。
為了提高產能效率,李建峰安排拆除了一些原來的老舊設備。可讓他沒想到的是,此舉竟然引發了工人集體抗議。一時間,廠子裡陰雲密布,李建峰甚至被威脅「要承擔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要判6年刑」。
好在李建峰也有一股子韌勁兒。當工人們看到新設備拉進廠了,安裝運行起來了,員工明白了,李建峰不是「要把設備拉跑」、「把人才弄走」,而是真正要把工廠建設好,這場風波才算平息下來。
中核鈦白之所以會從行業頂端墜落深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企的內部人控制導致「事有人管、責沒人負」。在中核鈦白,一輛運送原材料的運輸車,可以反反覆覆繞著廠門進出好幾個來回。每一個來回,就算一車貨,而這只是冰山的一角。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亂象,李建峰一面讓自己的團隊全面接管銷售,保證公司正常運營;一面著手清理供應鏈,清除了一些不合格的供應商。結果這些被清理的供應商糾集了一幫當地人打上門來,打算教訓一下李建峰這個不知深淺的「外來戶」。
眼看著李建峰就要吃虧挨打,沒想到這回幫李建峰解圍的,竟然是之前跟李建峰情緒對立的工人們。
原來,雖然李建峰一開始跟員工溝通時挨了「一悶棍」。但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他幾乎跟從廠裡一半以上的工人聊過天、談過心,請所有的人吃過飯。還幫工人解決了班車座位佔座、搶座;食堂破舊、寢食不安等問題。
漸漸地,這種看似簡單、粗陋的工作方式,慢慢改變了員工過去的冷漠和麻木。加之李建峰更新設備,改進工藝,讓員工看到了他的誠意和決心,相信這個老闆跟別的不一樣,是真的想把工廠搞好。危機時刻,廠子裡的工人,才會站出來,保護了他們的老闆。
眼看著工作稍有起色,而此時,一紙告狀信遞到了有關部門。李建鋒被舉報「沒有實力重組,拆除、拉走了機器設備,調離了技術骨幹」。甘肅省政府為此先後派出兩個工作組考察中核鈦白,歷時近一個月。
此時的李建峰,儘管還不是中核鈦白的股東,但實際上已經投入了1.2個億。在無錫老家,面對妻子和母親要他及時離場的勸說,李建峰陷入了進退兩難.
而財務顧問許美徵這邊,則面臨著拖欠供應商帳款與金融債權的博弈。前者認為「國企即使賴帳也該賴掉國家的、銀行的」,而供應商欠款既無抵押,又無利息,實際上處於弱者地位,其債務清償率僅有40%。許美徵主張,由大股東信達和中核404拿出2000萬,把這160家小債權人償債率提升至70%。
大股東代表鄭成新同樣進退維谷:中國信達、中核404都是國企,用股權還債、提高重整償債率不符合財政部規定。鄭成新希望這筆錢由李建鋒來出。
所有的難題,一步步把李建鋒逼到了絕境上。多重壓力之下,李建峰終於倒下了,四竅冒血,被送進了醫院。醫生告訴鄭成新,如果再晚20分鐘,可能就來不及了.
所幸的是,中核鈦白還有兩個負責任的大股東——中國信達和中核集團。就在重整可能失敗、各方滿盤皆輸的最後關頭,中國信達同意拿出2000萬提高清償率,僵持的局面終於有了鬆動。
2012年,嘉峪關法院作出判決,批准了《中核鈦白破產重整方案》,在大股東、重組方以及相關各方共同努力下,瀕臨破產的工廠終於破繭成蝶,獲得了新生。
2016年,記錄這段破產重整故事的紀錄片《絕境求生》誕生。
這部由北京頤寧文化和北京法政集團投資拍攝的中國首部企業故事紀錄片,第一次用影像方式對企業故事進行了深度挖掘和表達,其獨特的藝術氣質和解構方式開創了中國社會現實類紀錄片的先河。
影片一經問世就引起業界強烈反響。在2016「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上,該片榮獲「最受社會關注紀錄片」;並榮獲了2016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剪輯獎」、「評委會大獎提名獎」和「最佳長紀錄片提名獎」;影片還榮獲第九屆中國併購專項獎「最佳併購推廣獎」。2018年,《絕境求生》獲得了國家表彰「2017年度優秀紀錄長片」和「優秀攝像」獎。
中國社會科學院韓朝華教授認為:
「《絕境求生》所反映的企業轉型之痛,真實、震撼!每一句話背後隱含了豐富的學科知識和內容。更難得的是,它還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紀錄片。」
破產法專家李曙光評價說:
「《絕境求生》是一部囊括了破產重整全要素的片子。對學習破產法來說,是一個極難得的全景式教科書案例。」
有觀眾留言說:
「我幹了20年財經媒體,冷眼瞧了那麼多案例,常想一個問題:資本到底是冷的,還是熱的?跟資本和市場是否可以談責任?今天片子裡許美徵老師紅了的眼圈,李建峰眼睛和鼻子迸出的血,打到我了。」
還有觀眾留言說:
「我的媽呀,誰能想到國企改制這個題材居然能拍得這麼好看!」
在線下的放映中,觀眾稱《絕境求生》是一部「全程無尿點的紀錄片」。有人還把它跟時下刷屏的《美國工廠》聯繫到了一起。認為《絕境求生》可謂是「中國版的《美國工廠》」。
雖然都講述了一個讓衰敗企業起死回生的故事,但不同的是:在《美國工廠》中,曹德旺擺平美國工人靠的是中國的「三十六計」;而《絕境求生》中,拯救中核鈦白靠的是精英階層的情懷、責任與信念。企業家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對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脊梁作用。
無論是拯救美國工廠的曹德旺,還是拯救中核鈦白的李建峰,都是中國製造業正在發生的故事。我們不知道大洋彼岸,採用不建工會扭虧為盈的曹德旺能走多遠。但我們知道的是,經過七年時間檢驗,破產重整後的中核鈦白,已經成為甘肅省的優質企業。2018年中核鈦白淨利潤4個億;2019年僅上半年淨利潤就達2.14億元。
如何破解製造業勞資難題,實現員工與企業同進共贏,或許,您可以從《絕境求生》和《美國工廠》找到答案。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完整版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