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作品中,靈異驚悚一直是被熱衷創作的題材。呼吸急促,瞳孔放大,心跳加快,腎上腺素分泌飆升等等,它帶給我們的觀影感受始終無法被替代。從忠實原著的佳作《聊齋》,到商業化港片代表《倩女幽魂》,直至近期以近45億播放總量收官的愛奇藝最強IP網劇《靈魂擺渡》三部曲,中國靈異驚悚片清晰地呈現出一條「照搬原著——適度改編——變革創新」的發展脈絡,細細品來頗有意味。
靈異1.0紀元:《聊齋》開創樸素主義驚悚美學
一盞幽暗燈火,一段詭異音樂,電視劇《聊齋》的開頭堪稱70和80後的集體「童年陰影」,很多人對於靈異驚悚的認知便是源於此。這部誕生於80年代後期的電視劇曾經火爆一時,它秉持了那個年代特有的「樸素主義美學」傳統,在劇集內容的編排上幾乎與蒲松齡先生原著《聊齋志異》毫無二致,做到了完全忠實於原著,儘量避免現代思想對劇集內容的影響。對於剛剛起步的靈異驚悚類型片來說,將經典著作由文字轉化為視覺刺激,將原著情節儘可能忠實地還原到屏幕上,已經是相當巨大的進步。
當然,受時代和技術所限,片中特效在今天看來不免有過於「小兒科」的感覺,但作為中國大陸此類電視劇的開山之作,《聊齋》確實成功開啟了靈異驚悚片的1.0時代。
靈異2.0紀元:唯美《倩女》創改編風潮
一部《倩女幽魂》,開創了香港特技神怪片的先河,不僅創造了當年香港電影的票房佳績,還掀起了一陣跟拍古裝鬼片的風潮。香港電影獨有的商業化和都市感在老怪徐克的這部代表作中表露無遺。《倩女幽魂》對聊齋原著《聶小倩》的故事情節做了蒙太奇式的修改,在主要出場人物設定和情節安排上加入了更多商業化元素以強化票房號召力,用古裝外衣包裹起了現代人的審美內核。
影片主幹雖是一段悽婉的人鬼戀情,但在表現手法上在當時卻相當另類,加上視覺效果的登峰造極使得這部電影幾乎引領了香港鬼怪片的一個時代。鏡頭中滲透的森森鬼氣,陰暗的冷色調,荒廢的背景,飄舞的白紗,詭譎的音樂,神經質搖動的視角……幾乎之後所有商業驚悚片的元素在《倩女幽魂》中都可以找到,該片也由此成為靈異驚悚片2.0時代的經典教科書式範本。
靈異3.0紀元:《靈魂擺渡》網生IP引爆變革
時間進入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靈異驚悚題材已經被消耗的所剩無幾,完全依靠原創的新鮮血液開始嶄露頭角。尤其在相對自由的網絡視頻領域,驚悚靈異題材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2014年初,一部名為《靈魂擺渡》的網劇在愛奇藝平臺上線。2016年年底,由小米手機獨家冠名的《靈魂擺渡》第三季在愛奇藝收官。作為愛奇藝三年一劍打磨的最強驚悚靈異題材IP,《靈魂擺渡》三季的播放總量創下了近45億的收視奇蹟,而向來忠實體現網民觀影意見的豆瓣則少見地給出了8.0的好評。
陰陽眼少年VS靈魂擺渡人,24小時便利店,蚩尤饕餮織女嫦娥等中國神話人物一一亮相,現代社會病……現實和虛幻相互交織,腦洞大開的編劇讓觀眾們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靈異世界中。
《靈魂擺渡》的創新之處,不僅在於它開創了溫情懸疑驚悚這一新路線,更在於它對網絡視頻平臺優勢的充分運用。在日活用戶量和觀看時長等核心指標上均佔行業頭把交椅的愛奇藝,完全有能力對海量網絡數據進行分析,以此了解用戶觀賞習慣,從而對內容價值和創作方向進行正確引導。
愛奇藝網際網路大數據的介入,讓內容出品方看懂了兩個根本性問題:第一,我們的觀眾是誰?第二,他們喜歡什麼?
《靈魂擺渡》的用戶畫像數據顯示, 19-24歲的網生代年輕群體佔總用戶數的49%,25-35歲的少壯派佔比27%,精準體現年輕人收視習慣的移動端觀看佔比更是高達86%。核心觀眾標籤依次為:遊戲達人、玩車一族、網購達人、追星族和理財達人,這是一個擁有成熟的網際網路消費習慣的群體,他們口味多元但追求生活質量,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和參與流行話題以彰顯存在感。
驚悚靈異的視覺刺激、原創內容的新鮮感、時尚和傳統文化的結合,有人文情懷,有對社會現象的反思,有腦洞,《靈魂擺渡》所有的創造都符合了這些網生代的精神審美需求。
正如CHINADAILY的評論,《靈魂擺渡》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懸疑作品,更是一部探究人性解鎖腦洞的作品。從小眾到大眾,它永遠在講著一個好故事。同樣,靈異驚悚片發展至今長盛不衰,也正是因為好故事不斷地被創造發展和傳遞。愛奇藝《靈魂擺渡》系列的火爆,則無形中驗證了網際網路基因正在不斷優化和加速優質內容傳承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