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叨叨糕 (微信公眾號:叨叨糕)
今天,#郭敬明和李誠儒的battle#這條熱搜竟然超越了網紅川普,衝上了熱搜榜第一名。
起因是什麼呢?
這兩位在《演員請就位》這檔節目裡唇槍舌戰起來。《演員請就位》是一檔角色競演類真人秀,節目把40位演員劃分為S, A, B三個級別。其中S級是最高級,也是代表著對一個演員演技和專業的最高褒獎。
作為評委的四位導演:趙薇,陳凱歌,爾冬陞和郭敬明,每個人有兩張S卡,可以發給40位演員中的任意一位。
最新一期的《演員請就位》裡,郭敬明把S卡發給了一個毫無表演經驗,戲齡為0年的男團偶像:何昶希。
對此,李誠儒認為非常不公正。
而郭敬明針對李誠儒的批評,進行了一番辯論。
早在《演員請就位第一季》,李誠儒就質疑過郭敬明的作品,然後郭敬明使用了很有名的一句話「存在即合理」來辯駁李誠儒的質疑。
這一季,李誠儒回懟郭敬明說,這句話英文翻譯過來是「存在是有原因的」,而不是「存在即合理的」。
「存在是有原因的。」
我想把這句話送給郭敬明。
為什麼觀眾們總覺得,國產劇裡充斥著大量毀三觀的爛片,各種低齡狗血的偶像劇,而優秀的作品少之又少?
為什麼我們對所謂當紅小鮮肉等流量演員有這麼大的偏見?
為什麼像Angelababy這樣演戲只會幹瞪眼,臺詞全靠配音,後期全靠摳圖的演員會有這麼多戲可拍?
為什麼演技受到認可的好演員反而難以出頭?
這種現象的存在是不合理的,但這種現象的存在是有原因的。
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像郭敬明這樣的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才得以存在。
我在微博上看到不少力挺郭敬明的網友,他們列出的原因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觀點1:李成儒大講特講什麼公平公正,什麼對其他人怎麼交代,是不是太道德綁架了!節目組都沒有給出S卡的標準!
演員請就位這檔節目的定位是什麼?
官方是這樣宣稱的:「此次《演員請就位第二季》刺激升級的「搶角」賽制正是影視行業現狀的縮影。四位導演在節目中以引導者和合作者的雙重身份點撥演員的表演技能與專業發展,助力演員搶角。」
表演技能,專業發展,這八個字難道不就是S卡的標準嗎?
恕我無知,將代表對演員最高褒獎的S卡發給有演技的人,這是道德綁架嗎?
這樣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我完全不懂有什麼可以拿出來討論的價值。
如果郭敬明想要給新人機會,完全可以在他的片子裡找新人演一些配角。如今大火的趙麗穎,在成為多部爆款劇的女主前,跑了無數的龍套。作為新人,唯有不斷在小角色中磨練,才能獲得觀眾的認可。
給新人一張S卡,不是鼓勵,而是陷他們於不義。
這不是支持,反而是害了他們。
演藝圈,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
對此,也許陳凱歌最有發言權。
觀點2:娛樂圈是個什麼公平的生態環境嗎?各種潛規則,各種帶資進組,大家都是出來混的,要什麼交代?
這個觀點更令我震驚了。
我懷疑發表這條觀點的人是郭敬明的「高級黑」。
《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一直在強調,還原真實行業生態。
我仔細想了想,難不成郭敬明用心良苦,以犧牲自我形象為代價,本色出演,故意為我們展示了這個行業的黑暗面?
大家都知道娛樂圈是個大染缸,充斥著各種不公,但我們想的不是如何去改變這種畸形的風氣,反而是振振有詞地說和娛樂圈的潛規則相比,發張S卡有什麼大不了?
如果真是這樣子,我們豈不是辜負了郭導的「良苦用心」。
這陣子,華南理工大學的教授王雨磊被爆料性侵女學生。大家都在討論高校原來這麼汙濁,老師性侵學生如此普遍。我們呼籲的不該是通過制度改革和有效的監管來抑制這種情況的發生嗎?
難道,我們會說,「哎呀,和真正的強暴相比,老師對學生動手動腳簡直沒什麼大不了的嘛!」
如果每個人都存著這樣的想法,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只可能會不斷地倒退,而絕無可能進步。
觀點3:郭敬明既然有發S卡的權利,當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喜好來。
郭敬明的標準是什麼?
郭敬明是不是一個好導演我不知道,可他的英語可簡直太牛逼了。
S卡的定義是什麼?郭導說,是Student(學生),Seed(種子), Special(獨一無二)。
然而,這一大堆解釋,在我這樣一個吃瓜群眾看來,簡直是強詞奪理。
事實上,從第一季開始,郭敬明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長得好看」。這個好看,是指符合郭導自己的審美。
郭敬明發了兩張S卡,一張給了演戲經驗等於0的男團偶像何昶希,一張給了演戲經驗約等於0的男團偶像丁程鑫。
我甚至懷疑,郭敬明是用何昶希來做炮灰的。
在何同學的襯託下,後一張S卡的爭議小了很多,因為大家覺得丁程鑫至少演得還是比較自然的。
然而,相比於第一張卡的爭議,第二張卡的毫無爭議才讓我覺得更加可怕。
什麼時候,我們對好演員的標準變得如此之低了?演得自然,看著不尬,就是一個好演員了嗎?
丁程鑫出演的那段《以家人之名》我看了,我只能說,不過爾爾。
這個橋段會讓導演和觀眾覺得自然,主要原因不在演員,而在劇本。這是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場景,三個主演的年齡和劇本人物非常契合,溫情的主題也很討喜,兩個哥哥對妹妹的寵愛更是滿足了很多女孩子們的少女心。
我只能說,丁程鑫的運氣很好,選到了一個恰好適合自己的劇本。
當然你會說,會挑劇本也是一種本領啊。但是我很遺憾地說,所有演員在挑選角色的時候,並沒有看到劇本。他們只是根據劇名和角色名進行盲選,誰也不知道自己演出的橋段是劇裡的哪一出,也不知道原劇本會被編劇改編成什麼樣子。
鑑於偶像們的粉絲實在太多了,力量過於強大,為防黑子們開噴,我決定將討論點轉回到郭敬明身上。當然了,像我這樣一個小號,文章傳播力也著實有限,估計粉絲們也看不到。
其實,我想說的就是,我們對演技、對演員的要求,或者說,對當紅流量演員的要求,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
前陣子,楊超越主演的《且聽鳳鳴》開播。
微博上一片讚譽之聲。
大家說,
「楊超越演技好好啊。」
「哇,她完全沒有死人臉,她生氣的時候都是有表情的啊!」
「哇,楊超越哭的時候是有眼淚的啊!」
後來,Angelababy出演的《摩天大樓》開播。
大寶貝的哭戲被誇有進步還上了熱搜。
我看了一下,呆滯眼木頭臉,但至少臉上掛了淚。
很不幸,我雖然沒有在網上尬吹楊超越的演技,可竟然也是覺得她演的還可以的人之一。
為什麼?因為看過了太多當紅小鮮肉,當紅小花的演技,我對楊超越的演技,毫無期待。
而當我的期待很低時,一個很一般或者說中下水平的演技,在我這裡也變成達標了。
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時,我突然覺得很可悲。
我們對好演員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他們某一部戲演的沒有達到我們期待的高標準時,我們就會很失望。
相反的,我們對流量演員的要求很低,當他們完成了演技從零到1(滿分是10)的突破時,我們就覺得很不錯。
潛移默化中,我們在心裡搞起了雙重標準卻不自知。
這一期的演員請就位裡,胡杏兒的精湛演技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更被認可的,是她的敬業精神。比如她在不到半個月中學會了用安徽方言說臺詞,比如她敢於扮醜,敢於在造型上把自己弄得邋裡邋遢,敢於穿農村婦女的土不拉幾的衣服。
我覺得胡杏兒很棒。她演的《親愛的》片段把我看哭了。
這回,李誠儒和郭敬明終於達成了共識,毫不吝嗇溢美之詞。
可是,當他們在大肆褒揚時,我驀然又覺得可悲。
為了貼合人物角色,扮醜,練習臺詞,不是一個演員的最基本要求嗎?
拿著普通人一輩子也不敢奢望的高片酬,連這些都做不到嗎?
大家為什麼對此感動異常呢?
因為現實中,敬業的演員反而成了異類。演技差,耍大牌,全部找替身,不念臺詞只用數字代替,天價片酬等等行為,成了娛樂圈的常態。
所以,當我們終於看到一個願意把自己扮醜的演員時,我們就好比看到了奇珍異寶一般小心翼翼地呵護。
我們這群觀眾,到底是有多麼卑微?
這種現象像什麼呢?
就好比,我一個數據分析師,在行業報告裡加了幾張圖,然後被客戶表揚說:「哎呀,太棒了,你竟然在報告裡加了圖表分析!」
就好比,一個醫生,救活了一個病人,然後病人家屬說,「哎呀,太厲害了,醫生竟然能治病救人!」
就好比,一個工程師,開發了一款軟體,然後老闆說,「哎呀,太牛逼了,你竟然會寫代碼!」
就好比,一個官員,只拿工資不幹活,然後大眾說,「哎呀,真是一個好官!他竟然沒有貪汙受賄!」
可現實中,沒人會因此而表揚我們。因為在日常工作中,做到這些不是敬業,而是理所當然。
但魔幻的是,在娛樂圈裡,這些被當成了感人肺腑的「敬業」。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我們這群小小的觀眾,對於某些演員來說,並不是老闆和甲方這麼重要的角色。我們在他們眼裡,也許只是一個個提款機而已。
可是在這裡,我不想罵演員,因為他們只是「果」,什麼是因?是什麼造就了他們今天的表現?
答案就是娛樂圈裡無數的郭敬明們,以及如上述網友一般對演員要求無限放低的觀眾們。
「存在是有原因的」,這句話果然是真理。
只要滿足了郭敬明們的審美,就不愁沒有戲拍,那麼躺著也能賺錢。
只要滿足了郭敬明們的喜好,哪怕沒有演技,不想扮醜,也有人在網上為你出頭,痛罵批評你的人是道德綁架。
你可以說,郭敬明沒錯,他只是在娛樂圈向越來越不公平的道路上前進時加了一把火而已。
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嗎?
生物學裡有個名詞叫自然選擇,說白了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如果郭敬明的行為還可以得到大家的認可,認為他沒有錯,那麼若干年後,所有好的演員都會被淘汰,而這個行業將再無好演員。
到那時,當有一天我們在某個劇裡看到一個演員因為愛人離世而留下了一滴淚,我們會像看到恐龍的活化石一樣震驚。我們會說,「啊,快看!她演哭戲的時候竟然流眼淚了!這演技也太好了吧!」
歡迎關注公眾號:叨叨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