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友的路餐。
很多九零後也加入了徒步大軍。
鎮民忙著做豆腐包子,迎接徒友。
他們的愛情是走出來的。松下攝
在荊棘草叢中穿行。
高 山大嶺,野林草叢,河灣幽湖……無論是烈日炎炎的酷暑,還是白雪皚皚的嚴冬,徒友們看似漫無目的行走,還經常身體受虐。那麼,戶外徒步到底有什麼魅力?徒友在路上會有哪些收穫?成都為何被外地朋友視為徒步 活 動「走」在全國前列的城市?
1「受虐」也要走下去
很多時候,野外徒步並不是讓身體享受,反倒是一件找虐的事兒:酷暑七八月,稍微一動就大汗淋漓的季節,一群人背著沉重的旅行包,就在烈日下走啊走啊,很快,身上的襯衫被溼透得可以擰出水來。而數九寒冬,這群人又冒著朔風,在白雪皚皚的山林裡走著。寂靜的山巒,除了冰爪踩地發出的咔嚓咔嚓聲音,就只有徒步者口裡呼哧出的喘氣聲。夏天,滂沱大雨經常一下就是整天,途中摔個跟頭,被荊棘劃傷,在稀泥中寸步難行,都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在德陽白馬關附近的山林裡,全隊80多人冒著大雨鑽進密林,很快被根本就沒有路的茅草和藤蔓困住了,半小時動不了步。好不容易小心鑽出來,馬上又遇到樹叢、荊棘、葛藤、藜刺、茅草、菖蒲、蘆葦、青苔……勾連「設局」,每個人苦不堪言。當時,有個菜鳥女徒友是第一次參加徒步活動,她沒帶登山杖、沒穿長褲、沒套長袖、沒戴手套,身上很快就被弄得血痕斑斑,慘不忍睹。
儘管如此,喜歡徒步的人還是趨之若鶩。
除了熱愛,參加活動的人都有一些默契。比如行走中很少交談,互相之間不問何方神聖,無論你是什麼身份,一旦換上了戶外裝備,大自然就是共同的家。沿途,每個人都默默地行走,走錯了再返回。為了保持隊伍完整,林子裡偶爾冒出「一、二、三……」的報數聲,如果老久聽不到後面有人應和,前面的嚮導就會放慢腳步,伸長脖子往後望,直到樹叢裡冒出微弱報數聲,大夥又接著走。
「獅子」和「龍哥」說,他們都有多次返回途中又重新上山撈人的經歷。他們有自己的應急預案。
2 愛情的「野蠻生長」
2017年3月,「超哥」和「荷花」牽手去街道辦扯了結婚證,他們的愛情結緣於大山大水。
「超哥」和「荷花」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徒友們的說法有幾個版本。最靠譜的故事是:去年5月,他倆在西嶺雪山徒步,兩人本來素不相識,路上,「荷花」的手不小心被路邊的藿麻粘上了——對徒友來說,藿麻是種極其討厭的植物,藿麻也叫蕁麻、蜇人草、咬人草、蠍子草,莖葉蜇毛有毒,人碰上後如蜂蟄般疼痛難忍。當時,走在一旁的「超哥」看到這漂亮女孩痛苦不堪的樣子,逮到個英雄救美的機會,「超哥」拿出礦泉水小心翼翼地幫她擦洗,女孩子對這個戴眼鏡的小夥有了好感。路上,「超哥」成了「荷花」的御用攝影師。結局,你懂的,牽手去民政局。
對39歲的「叮叮車」來說,她參加戶外徒步主要是尋求感情療傷。兩年前「叮叮車」離婚了,心情壓抑,失眠。三年前,一個朋友拉她去參加徒步。走在陌生山林裡,清新的草木、明淨的湖水,散發香甜的果樹園、徒友的互助,還有散落在深山農家的犁頭、風車、石磨、油燈、馬掌、匾額……都讓「叮叮車」豁然開朗。她還驚異地發現,幾趟走下來,自己的身體和心情越來越好了,還順便學到不少戶外安全知識。
3 鄉村借力展示「風景」
成都的徒步運動,如眼下的氣溫越來越高。這當然是一種純民間、自發參加的戶外健身活動。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目前最活躍的「人文」「龍之隊」「丁之隊」「記憶」「樂途」「歡樂」等主力徒步團隊了解到,目前,成都主城區的固定徒友至少有3萬餘人。其中規模最大的「人文徒步」近4年來就有15萬人次參加,這還不包括郊縣的徒步人群。
如此龐大的戶外健身活動,除了讓參加者達到鍛鍊身體、增加見識、熱愛大自然、提高環保理念的目的,也給各地的鄉村場鎮帶去了「別樣風景」。
由於參加戶外徒步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很多古鎮、景區都在主動邀請徒友們光臨,即使要收門票,也承諾可以打狠折。企求華麗轉身的山鄉場鎮,也希望借徒友們通過QQ、微信、博客和航拍、遊記、攝影等,推廣他們的「好去處」。
2015年春一個周末,「人文徒步」計劃去資中縣羅泉鎮徒步。出發的頭天晚上,資中一帶大雨滂沱下個不停,到處泥濘難行。副鎮長焦慮地給徒步一領隊打電話:「兄弟呀,明天你們要是不來,全鎮父老鄉親都會扛著豆腐包子戳在我家,我下輩子都吃不完的呀!」領隊笑著表示:「只要雨不要太大,你放心!豆腐包子賣得脫!」第二天雨過天晴,15輛大巴車載著900名戶外愛好者,浩浩蕩蕩經成渝高速公路開到羅泉。當徒友天女散花般出現在鎮上,當地人一下看傻了眼,平時冷清的鎮子頓時比過年還熱鬧,那一天,鎮上居民至少賣出了四十籠當地特色小吃——豆腐包子。
還有一次,是去三臺縣郪江古鎮。令人大開眼界的是,這郪江曾是春秋戰國時期郪王國的都城,也是秦漢以來郪國的縣治和三國蜀漢時期的郡治所在,元代時還做過四川的省府。那天,當地人熱情地向上千名成都徒友開放了郪江漢墓,回蓉後,許多徒友都樂滋滋地向親友推薦那個漢墓和附近的九龍古橋。這也算是雙贏吧。
4 徒步環境得天獨厚
2016年夏天,一名北京旅遊作家來成都採風,臨時被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拉去參加徒步。那天,60多名徒友在雅安望魚鎮下了車,穿過密林、河谷、竹叢、岡巒,去尋找山林深處的「海」。烈日下,他跟我們一樣走得大汗淋漓,氣喘籲籲,結果,根本沒看到什麼海子,只有一灣水質渾黃的池塘。古道上,綠苔厚重,人跡罕至,林木蔥蘢。那天,徒友們來回徒步16公裡。北京朋友走得左腳打右腳,下山時還摔了一跤,直喊「好像死了一回」,這輩子都沒流過這麼多的汗。但後來,他還是覺得挺過癮,嘗試了很多健身體驗,也看到了成都周邊的好風景。他說還要來成都走一盤。
這位旅遊作家近年來參加過南京、武漢、廣州、長沙等地的徒步活動,在他看來,很多人都羨慕成都人這種開放式的健康休閒活動,「成都周邊風景優美,地理形態豐富而有層次,任何一個歷史文化遺蹟都藏著好故事,交通也越來越方便,於是,許多民間戶外健身活動才搞得這麼豐富多彩,選擇餘地很大。很不簡單的是,活動中安全工作也做得不錯。成都真是一個特別適合搞徒步活動的城市,在全國都算是走在前面的。」他印象中,像「丁之隊」「龍之隊」這樣堅持搞了十四五年、每次選好精品路線、拓展徒友歷史文化視野的純自助徒步團隊,更是難能可貴。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