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上映,這部用外國人思維來講述中國故事的電影,即便請了劉亦菲、鞏俐、甄子丹、李連杰等大牌明星加入,也帶不動中國人的好感,現在的中國已經擺脫了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片中所有中國人的流利英語以及頻繁出現的西方奇幻,只能讓人感受到外來文化的強行浸入,偏離了中華文化精髓的《花木蘭》電影是喚不起中國人興趣的。
好在電影並沒有突破《花木蘭》最核心的底線,還記得賈玲曾在小品《木蘭從軍》中,把花木蘭惡搞成貪吃、不孝、胸無大志、貪生怕死的形象後,就引起了社會很大爭議,最終賈玲道歉,節目停播。而真人版《花木蘭》中,花木蘭依舊還是那個替父從軍,擊退外敵後不圖名利、執意回家盡孝的奇女子。
花木蘭生在北魏時期,在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的情況下,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花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花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在花木蘭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擔當、堅韌、感恩等諸多優秀品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花木蘭?是什麼能讓花木蘭成為中國古代的巾幗女英雄,能被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些當然離不開當時的歷史文化造就,更離不開花木蘭原生家庭的教育。
說起中國古時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孟母三遷,不過孟母三遷主要關注的是生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而《花木蘭》則展現了中國家庭在教育方面更多的成功之處。
第一,家庭的包容和支持,奠定了花木蘭成為巾幗女英雄的可能性。花木蘭作為家中長女,從小應該是得到了家庭特別是其父親的格外關愛。在古時男耕女織的時代,花木蘭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卻與當時女孩子身份格格不入的事情,說明她的家庭有很強的包容性,尊重並支持她做自己喜愛的事情。真人版《花木蘭》中也特別加入了一段劇情,就是花木蘭小時候趕雞從屋頂不小心滑落,最後卻穩穩著地後,其父親看到她的能力後十分高興,只是看到鄰居們紛紛反感,才不得已怏怏而去。電影裡加入了「氣」的概念,與中國人對英雄的認知還是有較大差別,但花木蘭要能成為巾幗女英雄,也絕不是小時候只靠讀書、織布就能培養出來的,一定會時常騎馬射箭、舞槍弄棒。如果沒有家庭的理解和支持,花木蘭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和條件的。
第二,家國情懷的灌輸,塑造了花木蘭強烈的擔當精神。真人版《花木蘭》中,有一段父女談論鳳凰以及父親對花木蘭殷切期望的對話。我想,真正的花木蘭在年幼時也一定耳聞目睹了很多有關國家和家族方面的情況,也許她的父親會和她講述如何建功立業的往事,慢慢地在她心中自然萌發了要為國為家分憂解難的思想,這也與現在大力倡導的在青少年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路不謀而合。
第三,家長的表率和示範,增添了花木蘭立志從軍的勇氣。真人版《花木蘭》中,花木蘭一直把自己的父親作為學習榜樣。多年前央視播出的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也曾感動過無數人。的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花木蘭的父親雖已年邁體弱,但為了家庭和家族,抱著赴死的態度準備再上戰場。正是父親這樣的舉動感染和激勵了花木蘭,不惜以女兒身而替父從軍。反之,現實社會中,如果家長時常帶著孩子闖紅燈,時常當著孩子面說一些謊話,那麼又怎麼能教育孩子去做一個誠實、遵守規則的人。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要親身做出表率。
雖然花木蘭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但花木蘭故事中的家庭教育觀念還是非常值得當今家長借鑑學習的。
一是多給孩子們更多的發展空間。有時看到現在的孩子們被學習壓得喘不過氣來,想想自己的童年根本沒有這麼重的學業,每天放學後都過得很開心。兩相對比,由於現在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仿佛孩子不上985、211今後就沒有出路,而之前的社會就寬容很多,認為只要能找個工作、有口飯吃就可以了。這既是時代進步後對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需要家長們注意給予孩子們更多一些的拓展空間,並不是非要用一條路筐死孩子的發展路徑。就如電視劇《小歡喜》中,方一凡最後就選擇報考了藝術學校。
二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現在很多家長因為擔心孩子會做錯事,一切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久而久之,孩子要麼會變成非常叛逆,要麼會養成什麼事都依賴家長,如果出了問題,也說是家長讓他這麼做的,不承擔任何後果。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沒有了選擇權的人生註定不會精彩。家長可以為孩子事先確立好原則和底線,如果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出正確選擇,可以為孩子提供多個選擇項,讓孩子學會思考和決擇,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當孩子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後,引導他們明白對應的責任也將越大,告訴他們要為自己負責、為家庭負責、為社會負責。
雖然新版《花木蘭》口碑崩塌,但這不影響中國家庭教育的成功典範代代相傳。最後,讓我們一起吟誦一遍那首耳熟能詳的《木蘭辭》,回顧一下花木蘭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為國為家盡忠盡孝,、孝道人倫,忠孝節義流傳千古的感人事跡。同時,更不要忘了這也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成功典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我是《今日頭條》上的「紅爐煮雪親子教育」,也是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國家認證親子溝通培訓師,希望今後與大家一起溝通交流親子教育等方面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