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的庇護下除了人類自己,現在基本不存在能對人類造成威脅到外部力量了,以後的威脅更多將來自地球之外。
朝不保夕的一葉扁舟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自己腳下的地球只是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但絕大部人並未從心底接受這個事實,畢竟最近一次外部力量引發的災難都是6500萬年前的事了,在人類極其有限的歷史中,災難更多是地球上的天災人禍,而不是地球外的「宇宙災外星人禍」
但好在人類裡還是有一批仰望星空的人的,他們很清楚太空的兇險,明白當下的「歲月靜好」不過是宇宙中短暫的「動態平衡」,沒準下一秒參宿四超新星爆發的輻射就會到達地球,或者某顆小行星突然超過預警閥值撞向地球。
總而言之我們的宇宙是一個運動的宇宙,數不清的天體和宇宙現象以及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改變地球和人類的命運。
永恆的威脅
雖然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主要行星,已經在漫長的歲月中基本淨空了各自運行軌道上的小天體,但在標榜「真空」的太陽系內,其實還是充滿了肉眼難以分辨的塵埃微粒,僅地球每年從太空吸收的塵埃微粒就有數百萬噸,但它們因為體積太小都到不了地球表面,真正能對地球和人類造成實質性威脅的,只有那些由巖石金屬構成的,直徑從數米到數十公裡不等的小行星們,回顧整個地球生命史,這些來自外太空的不速之客始終都是懸在地球生命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誰也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突然掉下來。
在地球所處的內太陽系中,小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內,但在木星這個太陽系最大行星的引力攝動影響下,經常會有小行星從小行星帶裡竄出來成為「流浪小行星」,進而在內太陽系這個並不算廣闊的天地裡擁有一條和地球相近的軌道。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見新聞說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略過時距離地球僅「xx萬公裡」云云,而且這種博人眼球的「馬後炮」新聞還不少,久而久之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覺,那就是覺得小行星似乎都繞著地球走,從來沒有發生過「親密接觸」。
小行星預警
在21世紀的前20年裡,僅被人類目睹並記錄下來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就有26起,比如當年曾被大肆報導的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襲擊,但由於人類居住區域只佔了地球總表面積的一小部分,所以肯定還有若干顆隕石落在了大海上,或者荒無人煙的區域。
從速度和質量的角度出發進行評估,在考慮到地球大氣層對小行星進行「磨損」的情況下,一顆最終直徑百米以下的小行星威力將足以摧毀數個街區,500米到1000米直徑的小行星足以摧毀一座城市,而數公裡到數十公裡直徑的小行星不論落到哪個地方,都將引起全球範圍內的災難以及次生災害,甚至有可能再摧毀一次全球生態圈,像6500萬年前那樣滅絕地球上絕大部分動植物。
為了儘可能「御小行星於地球之外」,以NASA為主的各國天文機構,始終都在全天候監視地球周圍的小行星們,NASA的「哨兵望遠鏡」更是排出了「小行星風險表」,其中的前三名分別是1950DA小行星、貝努小行星,毀神星。
數據飄忽不定
2004年6月19日剛發現毀神星的時候,天文學家計算它會在2029年4月14日4時49分到達地球附近,屆時相撞概率為2.7%,但隨著後期跟蹤數據的不斷補充,它在2029年撞上地球的機率又被下調到了0.00018%,而由於毀神星軌道周期是326天,所以每7年它就會接近地球一次,在NASA今年的最新推演中,毀神星可能撞擊地球的時間又變成了2068年,概率則為十五萬分之一。
毀神星可能撞擊地球的時間和機率之所以一變再變,是因為亞爾科夫斯基效應的存在,簡單來說就是小行星在吸收釋放熱量時的不均勻輻射,會導致速度和方向發生微小變化,日積月累後軌道也會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天文學家無法精確預測小行星未來的軌道狀態。
不論是2029年還是2068年,只要毀神星還存在,那它對地球就是個威脅,而如果這顆400米直徑的災星在未來某一天真的撞上了地球,它的爆炸威力將達到15.3億噸TNT,相當於30顆前蘇聯沙皇氫彈,以此攻城,何城不摧?
狡兔三窟
已故物理學家霍金生前曾多次呼籲人類,要儘早在地球以外開闢「第二故鄉」,比如月球或者火星,而目前新冠檢測呈陽性的「矽谷鋼鐵俠」馬斯克,也在一步步實現自己「移民火星」的終極目標。
值此嫦娥五號升空之際,願人類文明早日大踏步邁向太空,進入更廣闊的星海,在浩瀚宇宙中書寫自己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