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老朱家的名字,都很有內涵,也讓人看不太懂。
咱們先來看一下都是些什麼名兒,兒子輩的有朱樉、朱棡、朱橚、朱等,不註明拼音的話,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讀。我就是其中之一。
再往後的後裔們名字更奇葩了,朱公錫、朱慎鐳、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鉀、朱效鋰等等,大家看這些名字,是不是有看金屬元素的感覺?
沒錯,朱元璋在歷史上有一個戲稱:「中國元素周期表之父」,當年我國學者翻譯元素周期表的時候,很多名詞沒有對應的漢字來描述,想到朱元璋的子孫名字裡有大量的特殊漢字,就靈機一動,從中選取了大量的字。比如鐳、鈀、鋰等。
當然了,朱元璋的初衷絕不是為了方便翻譯元素周期表。而是他很信五行之說,認為只要善用五行相生的規律,就能讓明朝像五行一樣永遠循環存在下去。因而按照五行,給自己的後代規定了取名原則,每一代都與五行掛上勾。
朱棣這一輩從木,木生火,朱高熾那一輩就從火,火生土,就到了朱瞻基這一輩,土生金,就是朱祁鎮這一輩,金生水,是朱見深這一輩。然後水生木,循環到最初。
這麼操作,第一輪的時候還沒什麼問題,中國漢字那麼多,夠朱家子孫選用。第二輪、第三輪也還行,但越往後越不便。
漢字雖多,一旦被五行限制,也就沒那麼多了,而且再多的五行名字也趕不上朱家生子的速度。
朱家繼承皇位的主支,有時候還會子嗣艱難,得從藩王過繼,例如嘉靖帝。但旁支日子過得很好,無憂無慮的,除了造反之外,大概也只有美色這個追求了,幾乎沒有不好色的藩王,後院無數美女,留下了大量的子子孫孫。
據史料記載,洪武年間,朱家宗室只有58人,永樂年間有127人,但嘉靖八年已有8203人,萬曆三十二年約有13萬,增長飛速,遠遠超過自然死亡的人數。
到了明末,宗室已成為明朝政府的一大負擔,公認百萬以上,不過近年有些學者認為沒這麼多,估計有68萬。當然,無論是百萬還是68萬,都是非常龐大的數字。
許多大臣都在尋思減少宗室用度,節省財政支出。但歷代明朝皇帝雖然也發愁這個事兒,態度卻很明確,只要叔侄兄弟們不造反,不嚴重違反大明律,愛幹嘛幹嘛,不管。
朱家子孫們就放開了玩,但他們也有煩惱。每個兒子生下來,他的父親首先發愁的就是名字,貌似所有好名字都被前幾代選完了。
想到一個符合標準的好名字,上宗譜一查,不行,已經有人用過了,再想,還是已被使用。
若是隨便選一個,又對不起自家高高在上的皇族地位。總不能讓他們和升鬥小民叫一樣吧?比如小林,名字是好名字,但在大街上叫一聲,最少有四、五個答應,這叫皇族的面子往哪放?
自古約定俗成,皇族的名字儘量用少見的生僻字,以此和普通百姓區分開,百姓也不需要特別去避諱,是一個雙方都好的事情。這樣一來,可供朱家選擇的名字就更少了。
怎麼辦呢?別急,朱家有辦法,開始生造漢字。創造了許多此前未有、晦澀難認的字。這也不難,只要用這一輩的五行偏旁,加上自己中意的名字,這新字就成了。
好吧,你家有皇帝,你家說是什麼就是什麼。
他們創得開心,卻給咱們留下了難題,許多字根本沒有收入字庫,用各種輸入法都打不出來。
說到底,這都是朱元璋造成的。如果他不規定名字中必須帶有相生的五行屬性,後代們不會為名字費盡心思。五行之外,還有很多可選擇的餘地。
雖然如此處心積慮,朱元璋的目的還是沒有達成。明朝和歷史上的所有封建王朝一樣,沒有逃脫王朝更替的命運,盛極而衰,亡於天災人禍。
就有一些人說,朱元璋沒有吃透五行屬性。他只關注相生,卻忘了五行也是相剋的。我認為這種說法沒有什麼科學依據,明朝的滅亡和五行沒關係。
所以說,朱元璋的後代名字難認,第一是因為被限制了必須使用五行偏旁;第二是因為朱家子孫太能生了,字少人多,不夠用;第三是因為要和平民百姓有所區分,多選用生僻字;第四是因為許多名字是臨時生創出來的,不見於別的文章或詩詞,因而觀之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