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三兄弟在涿郡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結為異姓兄弟,並且立下了一段熱血澎湃的誓言:「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根據年齒,劉備是大哥,關羽是二哥,張飛是三弟。在這段誓詞中,掐頭去尾一共就說了兩個意思:一是「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約定三個人要做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一起實現遠大的夢想,為國家和人民效力,我們稱之為大義;二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是約定三個人要同進同退,同心同德,對小團體小組合負責,不準背叛,我們可以稱為小義,就是兄弟之義。
這真是「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手難牽」呀,三個人偶然在街上遇到,且相識只有一天,就甘願結下這種情義,立下這種誓言,不由得我們多問一句:他們三人果真能夠踐行誓言嗎?事實上三個人不愧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說得出,做得到,言必信,行必果。
《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三人同吃同睡,形影不離。在劉備辦公的時候,張飛和關羽就老老實實地站在劉備身後陪伴。關羽和張飛都是練武之人,耐不住寂寞,能安靜地站在劉備身後陪著,算得上挑戰自己的極限了。三個男人能好到像連體嬰兒一樣,也讓我們這些後人開了眼界。劉關張三兄弟彼此之間赤誠相待,踐行了桃園結義中的誓詞。
三兄弟形影不離之後,就開始創業了。大家都知道,劉關張三人要做的是興復漢室乃至一統江山的大事業,這是需要靠多少能人相助還不一定能成功的啊?更何況還有曹操和孫權這兩個強勁的對手,絕不是這個三人小團體的單薄之力就可以勝任的。
這個時候,桃園三結義就暴露出了狹隘的一面。三位一體的組合密不透風,儘管成全了兄弟之義,卻也造成第四者、第五者難以插足。集中表現在對諸葛亮和趙雲的排斥上,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他們大義的實現。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關羽和張飛就表現出對諸葛亮的排斥。關羽說:「兄長兩次前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張飛更過分,生氣地對劉備說:「諸葛亮不過20多歲,能有多大本事,不如我拿繩子直接把他捆綁過來,省得兄長一次一次地跑。」
兩個人明顯為劉備對諸葛亮的過高禮遇感到十分不爽。諸葛亮出山之後,劉備以恩師的禮節對待他,關羽和張飛兩人又不高興了:「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兩個大男人為了兄長和別的男人的關係密切而吃醋,這兩位也稍微有點過了吧?就算是珍惜跟劉備的友誼,不想有人介入,那也得為劉備想想吧!
當時劉備面臨什麼樣的形勢呀?奮戰半生,自己卻沒有半個地盤,北邊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東邊孫權也不是好惹的,眼看著天下之大卻幾乎沒有立錐之地,劉備能不愁嗎?他能不急著找明白人兒給指條明路嗎?你們倆光有一身武藝,不能幫兄長出出主意也就罷了,還淨在這添亂,在這種「危急存亡之秋」的關鍵時刻,為了保住個小團體連創業大義都不想了,這也太眼淺太不懂事兒了吧!況且人家諸葛亮也沒想來破壞你們兄弟感情呀。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三顧茅廬之後,劉備和諸葛亮經常促膝談心,雙方「情好日密」,以至於「關羽、張飛等不悅」。但是不爽歸不爽,諸葛亮的本事就是讓他倆沒話說。一個隆中對給劉備面臨破產的事業指出一條光明大道,博望坡兩把火燒得曹操十萬大軍丟盔棄甲,直接挽救了劉備集團,所以關張二人也在心裡佩服諸葛亮的才能,但是諸葛亮一直處於「三位一體」之外,不能融入其中。
趙雲可就比諸葛亮慘多了。論武藝,論用兵,論見識,他在劉備集團中都是一等一的。趙雲在各種大仗小仗中立功無數,並且每次戰役都能忠實執行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克敵制勝。就是這麼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放在曹操處肯定享受高級將領待遇,可是在這裡卻被三人小團體排斥,始終得不到重用。他的地位一直都不太高,生前甚至沒有封侯,在「五虎將」中只有他一個人沒有封侯,死後才被追諡為順平侯,這恐怕連魏延都不如。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桃園三結義以「義」為重,卻被兄弟之間的小義所封閉,以至於忘了家國天下的大義,願後來者鑑之。
選自:竺洪波等著《縱橫三國》